在台灣人口結構朝向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社會保險支出對於政府財政負擔亦日趨嚴重。為了挽救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免於破產命運,勞保年金及健保費率的調整無法避免,而在企業社會責任下,社會保險費率調整也造成企業支付給勞工的非薪資報酬逐年增加。根據主計總處《受僱員工動向調查報告統計表》資料,企業平均支付每人非薪資報酬(包含員工保險費、退休金、資遣費、職工福利金與其他等)從2002年的63,927元增加到2014年的91,526元,累計成長率高達43%,而未來長照保險制度的推動又規劃三方(雇主、勞工、政府)分擔機制,勢必又再加重雇主的法定勞動成本。
一般來說,非薪資報酬增加有助於就業市場持續穩定成長,並對於勞動參與行為具正向影響,提升中高齡就業意願,然而非薪資報酬增加也會帶給企業在經營成本上的壓力,使得勞動市場供需改變,對勞工而言並非全然為正面影響,尤其在經濟環境不佳、企業獲利縮減時,雇主勞動負擔加重,將透過起薪調低或薪資凍漲的方式來彌補勞工退休金、勞健保保費等相關增加的成本,
國內學者也曾透過量化分析的方式,探討勞退新制對於私部門勞工薪資的影響,實證結果雖顯示,勞退新制實施對於整體私部門勞工薪資並無任何的影響,但也發現對於新制施行後才取得現職工作的勞工,勞退新制會造成其薪資顯著地減少,這表示非薪資報酬增加對於新進勞工的影響衝擊更大。根據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資料,無工作經驗的勞動者(新進勞工)每月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從2003年的26,560元降低至2014年的24,655元,名目薪資增加的幅度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勞退新制、勞保年金、全民健保與長照保險等社會安全制度改善了勞工權益,但其代價就是企業經營成本的上升,而雇主可能會將制度改變後所帶來的成本部份轉嫁給勞工,尤其是新進勞工。因此,未來如何在平衡財政負擔與保障勞工權益下,同時避免雇主的成本轉嫁,間接影響勞動薪資,值得政府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