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NFT到底有什麼魔力?全球NFT交易平台、市場趨勢與風險 (會計研究月刊)
吳孟道

2022/06/01
本文刊登於會計研究月刊,第437期
 

一則短訊、一段影片、一個數位圖像,可以賣到上百甚至上千萬美元,競逐者還樂此不疲、爭相走告。這樣的情景,如果放到幾年前,有人如此吹噓著,那麼這個人不是瘋子,就是大騙子。但若將時間軸拉回到現在,故事重新演述一遍,隨口問個路人,十有八九會脫口而出,那不就是NFT (Non-fungible Token)嗎?

 

確實,隨著加密貨幣應用愈加廣泛與普及,市場關注焦點不再僅侷限於元老級的比特幣或以太幣,而是逐漸擴散至更具吸睛能力或更有想像空間的新興加密貨幣。同時,對於這類新型態的加密貨幣或數位資產,在更多虛實整合應用的推陳出新下,市場接受度也愈來愈高。NFT狂熱,無疑就是在此一趨勢下的產物,也是當下最夯的投資顯學。

 

這也不免令人好奇,究竟NFT有什麼魔力,可以引動這股浪潮?如果一般人想要進入這個市場,又該如何交易買賣?未來市場趨勢走向又是如何?存在何種風險?顯然值得探究一番。

 

NFT的魔力在於「非同質化」

 

在深入剖析上述問題之前,或許還是得先釐清一下NFT的本質,才不會見樹不見林。NFT,顧名思義,是一種非同質化代幣。只是,雖有著代幣稱號,但實際上,NFT幾乎不具備類似比特幣或以太幣的支付功能,反倒是更趨近於價值儲藏的工具。也就是說,NFT比較像是一種可以交易買賣的數位資產,而非作為支付媒介的貨幣。箇中原因,不難理解。從字面上可以清楚看出,「非同質化」意味著NFT是一種無可替代、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一個分身能夠完全取代本尊的地位。

 

在這樣的前提下,若要把NFT當作支付貨幣來使用,市場將很難界定彼此之間的兌換比值,而由此衍生的巨大交易成本,通常也會阻卻交易的進行。就好像原始經濟的以物易物模式一樣,除非交易物品正好互為交易雙方所需,否則買賣根本不會成交。也因如此,NFT本質上就不適合做為計價單位,也難以成為交易媒介。而這些功能,正好就是貨幣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不過,事物往往有著一體的兩面。即便不能作為支付貨幣使用,但這一點都沒有減損NFT的價值。或者說,NFT打從一開始被創造出來時,就不曾融入「貨幣」這樣的概念在裡面;相反地,更多的是「賦權」觀念。如果回頭檢視NFT源頭謎戀貓(CryptoKitties)的設計,的確不難發現,NFT創建初衷是想要賦予每個數位資產(可能是遊戲中的人物或寶物,也可能是虛擬世界的藝術品或收藏品),一個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身分識別。

 

這個類似數位身分證的特性,不只可輕易驗證或區別數位創作的身分與所有權歸屬,也可大幅解決數位創作容易被仿冒、剽竊的問題。就如同《柯林斯英語詞典》所定義的,NFT是在區塊鏈上註冊的一種獨特數位證書,主要用於記錄藝術品或收藏品等數位資產的所有權。而想要做到這一點,「非同質化」的特性就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唯有「非同質化」,才能真正突顯數位作品或數位資產的高度稀缺性與收藏性。特別是在各式各樣新型態加密貨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之際,面對市場的高度競爭,這樣的特性,更是尤為珍貴。也難怪,NFT會在短期間內迅速崛起,成為眾人眼中的耀眼新星。

 

NFT熱度雖稍有冷卻但市場仍高度期待

 

看著NFT的快速崛起,不免也令人想問,NFT到底有多火紅?從下述幾個指標,或許可以略窺一斑。以台灣為例,根據Google Trend的搜尋熱度比較,可以發現NFT這個字詞在20218月以前,聲量明顯小於同領域的比特幣,但自202111月以後,搜尋熱度就開始大幅領先比特幣及元宇宙,並於20221月中旬達到最高峰(參見圖一)。顯見NFT受到大眾的關注程度,確實是在近半年左右才開始急速飆升,而且討論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圖一、近一年台灣NFT、元宇宙及比特幣搜尋熱度的趨勢變化

資料來源:Google Trend

若再進一步比對實際交易件數與金額,更可清楚看到NFT崛起的軌跡與火紅程度。圖二繪出近一年來全球NFT交易件數及金額走勢,從圖中可以發現,在20215月首波NFT熱潮以前,NFT每日交易金額大多維持在千萬美元以下,市場波動幅度不大。而在件數方面,數量雖偶有提升,但每日也很少超過萬件以上。一直到5月底,NFT交易件數才開始出現明顯增溫,從單日萬件一路爬升到89日的巔峰22萬件,成長超過20倍。相較於件數的瘋狂爆發,交易金額雖有些落後,但同樣也在829日,寫下單日歷史新高的4.1億美元。隨後,市場激情稍顯冷卻,但平均而言,整體交易件數及金額,仍舊比熱潮開始之前高出不少。

 


圖二、近一年來全球NFT交易件數及金額

資料來源:NonFungible.com,自行繪圖。

 

尤有甚者,在2021年《柯林斯英語詞典》年度詞彙選拔中,NFT一舉打敗包括元宇宙、加密貨幣及混合辦公等在內的一系列候選詞,成為年度最佳代表字詞,更可看出NFT受到市場吹捧與關注的程度。根據《柯林斯英語詞典》統計,光是2021年,NFT這個詞彙的使用率就成長110倍,足足是同樣熱門詞彙元宇宙成長速度(12)9倍之多。凡此種種,都清楚透露出,市場對NFT的好奇與瘋狂程度,其實還是方興未艾。

 

交易平台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

 

當然,NFT的熱潮一波接著一波,除了與外在環境如疫情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炒作有關外,NFT項目本身的魅力與吸引力,恐怕也是一大關鍵。但更為重要也是不能忽略的,或許還是交易平台居間扮演的推波助瀾角色。從201712月第一個NFT交易平台OpenSea開張以來,迄今為止,已有超過上千個NFT交易平台被創造出來,讓用戶可以在平台上收集、上架、展示及交易NFT,甚至有些平台還提供鑄造(或創建)的功能。交易平台,幾乎可說是NFT發展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個潤滑劑,就好像亞馬遜或eBay在電子商務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樣。

 

茲將當前較為知名的十大NFT交易平台,整理於表一。從表一可以清楚看出,所有平台都是隨著NFT問世而創立,成立時間都不超過五年。而使用的區塊鏈也多以以太坊(ETH)為主,除了NBA Top Shot採用公鏈FLOW外,即便OpenSeaBinance以及Rarible都有使用部分如以太坊側鏈(Polygon)、幣安智能鏈(BSC)與泰佐斯(TEZOS)等區塊鏈,但絕大部分NFT項目還是採用ETH。這也意味著,以太幣還是當前NFT的交易主流。另外在NFT銷售類型方面,大多數平台多屬綜合型,也就是所有類型NFT都會銷售,少部分則是鎖定特定領域,如Axie Marketplace專門販售遊戲類NFTSuperRare以藝術品NFT為主。
 

表一、全球知名十大NFT交易平台

資料來源:Mr.Market市場先生。

 

便利且多元化的NFT交易方式將是未來主流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對NFT的持續關注與高度期待下,不只居中搓合的交易平台一家接著一家冒出,初級市場的數位創作者也因展示、創作平台變多而加速湧入,無形中也帶動次級市場買氣,吸引更多參與者投入。更不用說,提供底層技術與架構的區塊鏈新創,以及擁有龐大資金、虎視眈眈的科技巨頭與金融大咖如MetaGoogleLINEVISAMastercard等,也沒有錯過此一大好良機,紛紛公開表態將跨入NFT領域,打造專屬的NFT交易系統。NFT生態系,隱然已慢慢成形。

 

這樣的演變態勢,對NFT的未來發展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過去NFT市場大多被認為是小眾市場,即使每日交易件數或金額頻創新高,但外界刻板的印象,仍多停留在只是藝術、收藏品或遊戲等特定領域的炒作而已。加上交易方式絕大部分只能透過以太幣進行,因此不論是買方或賣方,想要買賣NFT,都得先到CoinbaseBinance等加密貨幣交易所註冊、創建自己的數位錢包後,才能用法幣兌換以太幣進行買賣。不夠普及與大眾化且過於繁複的交易流程,多少也讓許多對NFT有興趣或想要嚐鮮的人,跟著打退堂鼓、取消進場念頭。

 

如今隨著科技巨頭與金融大咖紛紛搶進,加快區塊鏈、支付與虛實應用的技術整合,讓NFT生態系更為完善,預計將可大幅度改善與解決前述痛點。就以發展藍圖揭露較為明確的LINE為例,202112月宣布成立「LINE NEXT」、全力投入NFT生態系的開發後,20223月更進一步表示,將聯合包括軟銀及VISA在內的26家企業共同發展NFT生態系,並規劃在2022上半年啟用針對全球市場所開發的專屬NFT交易平台「DOSI」,從上到下一條龍式的提供NFT服務。

 

LINE對外釋出的訊息來看,這個生態系基本將涵蓋元宇宙、娛樂、遊戲、藝文、網漫及服務等範疇,目標是提供一個更為多元、友善與普及化的NFT交易平台。因此在買賣體驗上,不像絕大多數NFT都得透過以太幣交易,LINE則是更強調親民、便利且多元的方式,讓想要買賣NFT的人,都能輕易買到與賣出。亦即,未來在「DOSI」這個NFT交易平台上,除了可以像現行作法綁定數位錢包,用以太幣、比特幣及LINE自己發行的LINK幣等加密貨幣支付外,預計也將開放信用卡或行動支付等傳統支付工具,來買賣NFT

 

這種多元且便利的交易方式,毫無疑問,將是未來NFT發展的一大趨勢。除了LINE已公開表態外,20211Mastercard也宣布與首家在美掛牌上市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合作,在Coinbase即將推出的NFT交易平台「Coinbase NFT」上,提供用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購買NFT的服務,大幅簡化NFT交易流程。而台灣區塊鏈新創奧丁丁更是早於20219月,就在自家NFT交易平台上推出類似的刷卡服務,目的都是想要藉由提供更為便利且多元化的交易方式,讓NFT可以更加擴散並深入到一般普羅大眾的生活。

 

利潤與風險之間的尺寸恐須謹慎拿捏

 

不過,必須提醒的是,盱衡過往歷史,大多數被瘋狂追逐的新事物或新業態,往往會經歷一段泡沫期。雖然有極少數,如2000年的網路科技,會在歷經陣痛後重新找到應用場景、再度引領風騷,但更多的是就此一蹶不振,如17世紀荷蘭鬱金香或2018年的初始代幣發行(ICO)。換句話說,NFT市場看似商機無窮、發展潛力十足,且有愈來愈多科技大廠與金融業者跳進來幫忙背書,但背後風險,恐怕也不容輕忽。畢竟,利潤之所在,風險之所在。

 

除此之外,NFT打著上鏈後可以驗證作品真偽、難以被瓢竊複製的名號,但實際上卻沒有辦法驗證上鏈前的來源是否為真。也就是說,如果一開始上鏈的NFT項目就是一個複製品或是經由剽竊而來的真品,NFT的驗證機制並無法發揮實質作用。也因如此,有些人戲稱,區塊鏈技術其實就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前陣子台灣數位藝術家吳哲宇的創作作品「海火腿」,被剽竊者重製生成NFT後再到交易平台Art Blocks上販售,引發軒然大波,就是最好的例證。更不用說,NFT項目及交易平台參差不齊,很多都是存心詐騙,加上著作權歸屬問題,迄今仍無妥適解決方法,也讓買賣NFT的風險大為增加。未來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投資人在利潤與風險之間的拿捏,恐怕還是得更加謹慎小心才行。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