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24年經濟情勢分析與展望 (今日合庫)
吳中書

2024/07/01
本文刊登於今日合庫,2024年3月,第581期
  • 全球主要經濟體之經濟動能與展望

(2024)年全球經濟的動向撲朔迷離。2022年下半年,一般認為2023年美國的經濟動能,可能在第三季、第四季以後會有較顯著的成長趨緩,甚至發生硬著陸的問題。實際來到2023年第三季,其季增年率高達4.9%,跌破專家眼鏡;而第四季也有3.3%的季增年率,全年度可達2.5%,還不錯的經濟成長。反觀台灣,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卻是逐季下修。

首先我們來看看預測機構如何看
2024年的經濟跟物價動能。2018年川普敲響美中之間的惡鬥,當年全球經濟成長還有3.26%的年增率,算是不錯,已經高於過去11年來平均2.77%左右的全球成長率。不過到了2019年,貿易戰開打使得貿易量收縮,整個成長率減緩到2.66%20202月又因COVID-19於美國等地肆虐,所以在第二季大部分國家經濟都是呈現負成長,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衰退到-2.95%20203月起,美國帶頭大幅寬鬆貨幣政策,歐盟等國也跟進,財政支出也都以兆元為單位擴張。到了2020年第四季,疫苗開始問世,歐盟國家陸續解封,帶動報復性消費的反彈,因此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達到6.2%,且氣勢延續到2022年,全年有3.05%的成長率。

20222月,俄烏開戰,歐盟地區首當其衝,仰賴俄羅斯能源,以及烏克蘭糧食供應鏈的國家都受到影響,使得2022下半年的經濟又開始趨緩。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本預估為2.64%,但107日又發生了以哈戰爭,全球動盪不斷。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延燒,對於2024年經濟成長的影響,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我們來看看幾個主要國家
2024年經濟的動能。首先是美國,目前各預測機構偏開高走低的看法,2024年第一季大約是2.22%,第二季以後就跌到2%以下,第三季、第四季可能滑落到至1%以下。目前S&P Global預估美國2024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39%,經濟動能表現不佳。

日本方面,
2023年經濟成長表現不差,第三季的年增率來到1.79%多,但季增率呈現下滑的走勢,顯示日本經濟成長也再度趨緩。估計到了2024年第一季大概來到1.3%多,第二季0.53%,第三季1.21%,第四季1.34%。日本2023年全年成長率約為1.79%2024年預計只有1.1%,動能趨於平緩,此可能影響扭轉負利率的時間點。

歐元區的部分,
2023年有些國家不太理想,像是德國成長率為負數,2024年可能也不會明顯好轉,估計年成長率大約在0.47%附近。

中國
2023年因為第二季表現不錯,全年成長率可望達到5.2%,但2024年開始走緩,成長率可能會在4.7%以下。

目前預估,這些主要國家的成長趨勢大致如此,而在主要經濟體表現都不盡理想的狀態下,
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也難有起色,預估會緩降至2.27%

台灣對外依賴度高,
202311月出口恢復正成長,加上內需仍有疫情過後的紅利,儘管國內還持續有COVID-19的病例出現,但民眾已不那麼恐懼,遊樂場所、飯店也都恢復暢旺的景氣,主計總處估測2024年的成長率可望從2023年的1.4%提升至3.3%左右。

進入到通膨議題,美國在
20203月開始把利率降到零,並執行無限量化寬鬆政策,確實讓經濟獲得初步支撐,當時通膨問題不足以構成威脅,因為全球斷鏈,且民眾外出消費、旅遊受到疫情衝擊無法輕易出國,所以物價難有起色,甚至還出現一些通縮的現象。在2020年的時候,包含台灣、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物價甚至是負成長,許多國家物價也都在1%以下。所以雖然是很寬鬆的貨幣政策,但短期也沒有讓物價大幅上升。

可是到
2021年時,通膨開始慢慢加溫,因為從2020年第四季開始,許多國家開始解封,從202123月開始,消費需求開始釋出。當時聯準會做了一個不妥的判斷,他們認為依據2007年至2008年的經驗,這些需求只是暫時性衝擊,不需要太過擔憂。即使到了2021年底,美國通膨已經到了6%7%以上,還是認為不必太擔心。到了2022224日,俄烏戰爭爆發,美國的通膨已達到7%8%以上,聯準會才在3月開始緊縮升息,但為時已晚,2022年美國通膨達到7.99%2023年雖然利率調升到5.255.5%,可是通膨有僵固性,全年還有4.14%,預估要到2024年第四季才可能降至2.48%

日本的通膨在
20224月突破2%,而2023年大多數時間都在3%以上,全年平均為3.3%左右,是近二、三十年來難得看見的高點。而2024年前三季可能都還是會維持到2.5%以上,直到第四季才可能趨緩至1.81%

歐盟區的走勢跟美國很接近,
2022年因為天然氣等能源問題,歐盟通膨比美國更加高漲,達到8.44%,預估2024年可減緩至2.81%

中國的物價則算是平緩,
2023年第二季以後都不到1%,反而呈現通縮現象。

台灣在
202311月,通膨已跌至3%以內,2024年大概可以維持在2%以下。

全球
2024年的通膨大概在4.5%左右,直到第四季可望跌至4%以內。這次的景氣循環周期的特性與過往有些許的不同。過去經濟成長率不好時,失業率會明顯攀升;反之,經濟好時,失業率會顯著下滑。但這一波循環不同,經濟成長動能與就業市場的關聯性較不密切,以美國為例,2022年第2季至第4季的經濟成長分別為1.87%1.71%0.65%,而失業率4月為3.7%6月為3.6%9月與12月皆為3.5%。雖然美國經濟看起來不太好,但失業率卻維持在不錯的水準,而且現在的勞動參與率比疫情發生之前還要低,尤其像2021年景氣成長快速,勞參率卻沒有大幅上升,可能是疫情期間很多人退出勞動市場。

202311月份美國的失業率數據又開始往下,其中U6失業率下降0.1個百分點,U3失業率下降0.2個百分點,可見美國經濟雖然未大幅轉好,失業率表現卻優於預期。勞動參與率則未恢復到疫前水準,顯示景氣尚在緩步回溫。勞參率未恢復的原因,可能是疫情期間勞動人口離開後,無法立刻回到工作崗位。勞參率偏低導致勞動市場供給吃緊,加上製造業薪資增幅仍呈現上揚,間接導致通膨率無法明顯下降。通膨數據僅是慢慢改善,無法快速降溫,這也將間接影響聯準會未來降息的時程。

另外
PMI也是值得關注的指標。目前各國製造業PMI多數都是低於50,顯示經濟動能是比較疲弱。中國202310月份PMI49.5,且11月份進一步滑落至49.4。非製造業PMI的數據則相對較為理想,各國表現多半高於50,相對於製造業較好,但動能上也有趨緩的跡象。

全球
2011年至2022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2.77%,其中2020年受疫情衝擊,成長率為-2.95%2021年快速回升至6.20%2022年第3季以後,經濟動能呈現明顯趨緩的現象。2023年與2024年之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將由2022年的3.05%趨緩至2.64%2.27%

由於受到俄烏戰爭、疫情、供應鏈、氣候異常與需求回溫等因素的影響,
2022年物價上揚幅度明顯高於2021年,由3.92%上揚至7.62%。除非出現不可預期的事件,2023年、2024年全球通膨將逐步下滑,分別來到5.72%4.43%。由於勞動市場表現仍穩健,預期聯準會要大幅降息機率不高。
 
  • 各國貨幣政策所扮演角色與升息的可能衝擊

接下來看2020COVID-19疫情之後的聯準會貨幣政策。美國聯準會在2012年底曾表示除非通膨偏高或失業率偏低,不然不會輕易升息,一直到2015年年底才進行升息一碼,2016年之後再升一碼,至20181219日調升至2.25%2.50%水準,出現連續7次的升息。

20197月聯準會受政治因素干擾採取降息動作,於731日啟動降息至2.00%2.25%918日下調至1.75%2.00%1030日更降至1.50%1.75%202033日聯準會降息2碼至1.00%1.25%,並因疫情關係將利率降至0.0%0.25%的超低水準,且於2020323日宣布進行無限量的量化寬鬆政策。一直到20223月為打擊通膨開始升息,至2023726日為止一共大幅升息21碼,利率來到5.255.5%,近期則未再有升降息動作。回顧美國貨幣政策,2020年的降息如此猛烈是否有其必要,是值得討論的。

為因應
2008年所爆發的金融危機,美國聯邦銀行曾於20088月開始執行資產購買計畫(Asset Purchase Programs),亦即量化寬鬆措施(Quantitative EasingQE)。期間共實施了三輪,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由8,900億美元分別增長至2.3兆、2.87兆與4.5兆美元,其增加速度十分驚人。自201312月起雖逐步縮減購債規模,201410月結束資產購債計畫,但持有債券之到期本金持續進行再投資。201710月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開始執行資產負債表正常化計畫,藉由減少持有債券之到期本金再投資,逐步降低資產規模。至2019821日美國聯準會總資產規模縮減至3.76兆美元。

2020年為因應COVID-19疫情而採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至202063日聯準會總資產規模快速來到7.17兆美元,2022321日更增至8.96兆,雖然20231122日已略降為7.81兆美元,但其規模仍十分龐大。

1965年至2000年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平均值是超過7%,2018123日與45年期公債利率2.83%2.79%,低於3年期2.84%2.81%,2018123日至今陸續產生不同天期利率倒掛的情形,目前短期利率仍然明顯高於長期利率。

202039日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曾下滑至0.54%2022年以來隨著升息步伐,10年期公債利率亦逐漸揚升,20231127日為4.5%。利率大幅起伏往往引發資本市場動盪加劇。

再觀察美國貨幣供給額
M2年增率的變化,20203月開始擴增,到20212月最高來到26.89%。隨著美國聯準會升息與縮表,202212M2年增率已開始出現負成長。目前美國經濟仍維持正向發展,消費表現相對平穩,其原因有3個:1、雖然貨幣政策緊縮,但財政政策擴張效果仍在持續發酵。2、疫情期間的超額儲蓄仍在使用中,維繫美國消費力道。3、近年美國政府大力扶植供應鏈本土化,其製造業表現優於預期。這幾個因素造成美國經濟動能在2023年相對穩健,消費與投資動能仍維持不墜。

的確,美國製造業返美的政策促使某些國家像臺灣的半導體及相關製造業到美國投資設廠;美國對有些國家也有類似的要求,甚至美國本身的大型製造業也要求比照回美國設廠。在這方面,的確使得美國的投資動能比預期好一點。這幾個現象都造成景氣比預期熱絡的原因。
2024年起,各主要預測機構認為景氣會比較不好,大家都很期待利率要調降。2023年股市的確是相當暢旺,雖然曾經修正了一段時間,但這一兩個月又回升起來。

整體來看,消費的動能都還有所支撐,是美國
2023年經濟不錯的一個原因。2024年會不會這樣子?會不會又跌破眼鏡?說實在的,這個誰也不敢保證,但是我個人認為是,2024年的日子雖說不太理想,但不至於太不好。

首先,從總體經濟來看,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衝擊大概要三到六個月開始慢慢發酵。
2020年當美國大量寬鬆的時候,短期間通膨都是1%多,甚至不到1 %

降息對經濟體系的影響管道:可以增加金融機構的流通性;降低社會大眾的信用限制;提升州與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提供就業與貸款保障;股市的支撐效果等。這些影響力管道,會隨時間陸續發酵。


2020年發這麼多錢,商品物價雖短期沒有上來,可是錢不會不見,總是會流向一個方向,就是往資產市場的方向走。

疫情一開始的時候,房地產、股市只有短暫時間下滑一下,然後就開始往上衝了,所以錢的確還是在發酵中。這麼大量的貨幣存量,增加的時候是以
20 幾個百分比的速度在增加,現在縮緊僅是幾個百分比,整體在經濟體系的貨幣存量還是非常大的。

美國是一個大型開放經濟體系,大型開放型經濟有個好處,就是它的貨幣政策是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它做什麼其他國家最好要跟進,不跟進的話,經濟體系遭遇的負面衝擊會比較嚴重一點。

所以聯準會調整利率的時候,其他國家都跟進。但是目前會出現一些隱憂,升息短期間內從
20223月到2023年的7月,由00.25%升到5.25%5.5%。這麼短時間、這麼劇烈的利率上升,對金融與經濟體系將會產生何種衝擊?。

美國在
20233月,總共71家企業申請破產,它們手上有些A級的資產,不是不好的資產,跟從前的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事件一樣,好像歷史在重演。

此外,美國一直在升息,但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在升息,有的跟進一點點,有的跟進多一點,因而造成美元獨強,有的國家貨幣可能就會較為疲弱,貨幣疲弱就會有幾個不好的現象。以日本為例,日圓一直貶,前一波還跌到約
150日圓兌換1美元,現在開始升一點。很多國家像阿根廷,通膨就很厲害;貨幣眨值,通膨就更加惡化。日本2023年的經濟動能不錯,有1.7%多,可是通膨是3%以上。

現在最令人擔憂的是什麼?升息完了趕快降息就沒事,至少金融機構有些資本損失還可以暫時隱藏起來;可是若是升息撐很久,像目前估計美國可能到
2024年的6月左右才要降息,這對金融機構絕對是不利的。因為總是要面對現實;很多長期的資本損失要想辦法彌補,對金融機構的穩定性是一種挑戰。歐美陸續有一些金融機構開始出現一些財務的問題,這的確是一個警訊。
 
  • 全球財政政策的效果與後遺症

事實上,任何一個過於激烈的政策都一定有後遺症,通常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去調整,不會有白吃的午餐。在財政政策方面,COVID-19之後,各國的支出都是以兆元為單位來擴張的。即使到目前為止財政方面都還沒有收縮跡象,即使是歐元區,雖然有提到財政支出要怎樣調整,但還是繼續在支出。

這會有什麼效果呢?因為各國都是這麼龐大的支出,貨幣政策雖然緊縮,但是財政政策仍在陸續執行,其效果雖比較慢,但持續性比較久,所以這兩股力量現在正在折衝中,目前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果並不輸緊縮貨幣政策的負面效應。一個正面效果,一個負面效果,還算是平衡,所以
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表現不致於太差。

後遺症是什麼?財政政策的後遺症也慢慢顯現出來了。以前希望可以把財政赤字縮到
3%,但在COVID-19之後,為了引導經濟復甦,先進國家在2020年增加到兩位數的赤字,這個是很可怕的。即使是到現在為止, 2023年估計赤字占GDP的比率還有負4.4%,都遠超過3%。債務餘額更不用講了,先進國家的債務餘額占GDP比率其實很多國家已經超過100%

再看其他國家,尤其是以前熟悉的南歐高債務國家,如西班牙等國,債務問題已經開始浮現了,債務餘額占
GDP比率至少都在100%以上。中國的債務也是大家比較關切的。這方面台灣還算好,台灣這幾年稅收主要是營所稅因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而大幅增加,此外資本市場交易量很大,證券交易稅稅收十分可觀。
 

當各國為了應付支出,這些高債務,在財務結構比較脆弱的國家,像斯里蘭卡、黎巴嫩、蘇利南、尚比亞等是屬於已經違約的國家,後面還有12個國家,像巴基斯坦、阿根廷、烏克蘭、突尼西亞、埃及、肯亞、衣索比亞等國家財務結構不太好,而且是搖搖欲墜。

當然,IMF也清楚這個狀況,已經著手在處理,並獲得初步的控制。問題是僧多粥少,假設不出現具傳染性的負面效果那還好,只會使日子不好過,不會出現系統性的風險。可是當信心脆弱的時候,就很難講了!現在國際間資本市場的連結度與經濟的連結度都很高,若出現大的負面傳染效果,對各國經濟與金融體系的衝擊將非常顯著。

此外,當債務餘額占
GDP的比例超過100%的時候,將來如果經濟發生問題,還有什麼財政支出空間?即使是沒什麼大問題,但想要運用財政支出於社會福利上,能那麼順暢嗎?像美國三不五時就要提高債務上限,財政支出大體是挖東牆補西牆,無法發揮應有的財政支出效果。

所以對國際經濟的動能而言,它的支撐力道一定是在慢慢弱化中,財政方面就是這樣。尤其是當資源是有限的時候,就會排擠一些社會救濟及社福的支出,這往往會造成國家政治動盪的情況。
2024年是全球的大選年,不止台灣選舉,很多國家都要選舉,其中包括美國。在選舉的時候,如果經濟後市比較不理想,極端主義者比較會譁眾取寵,比較容易引起社會大眾的支持。這個對國際政經情勢的穩定性來講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有些本來就屬於火藥庫的國家,特別值得注意。

目前看來,財政支出的效果還在發酵中,它的效果屬於比較慢,但是比較持久,所以對
2024年國際經濟動能也不用太悲觀。比較保守一點的看法是,其成長率可能不會比2023年好,但是比2023年差一點也還可以接受。
 

  • 地緣政治衝擊(俄烏戰爭、以哈戰爭)

國際經濟主要的不確定性,除了持續高利率、高債務,另外就是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的後續,這兩個戰爭的後續會不會有什麼變化,值得我們注意。

俄烏戰爭牽涉到的是能源、原物料跟糧食。俄羅斯現在情況怎麼樣?打仗打到最後就是看經濟實力,到底有沒有辦法撐下去?不管是從盧布還是股市來看,雖然剛開始股市下跌,甚至休市,但後來處理得宜,俄羅斯股市有一段期間竟然反彈到比開打前還高。
2023年以來,雖然因為國際股市修正而有所下修,可是比起其他國家並沒有特別弱。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原先認為會衰退7%10%,結果只有衰退2%2023年估計可達2.7 %,通膨也未特別明顯,10月的時候是6.7%

俄羅斯的央行總裁採取升息、管制資金進出等各種手段,剛開始的時候,民眾大排長龍去銀行提款,現在已經沒有這些現象,但是有近三分之二的外匯存底因歐美制裁而無法使用,所以靠向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IPS)

中國人民幣的國際流通性不太好。雖然中國呼朋引伴,邀約大家加入它的跨境支付合作,但其他國家取得人民幣後,若要在國際上使用,還是要交換成美元,所以該體系還是不甚暢旺。

俄羅斯已不是昔日吳下阿蒙,
1997年、1998年的時候,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當時俄羅斯的政府債務餘額占GDP比為135.2%2021年時只有17.9%,比台灣還健康。財政是盈餘的,不是赤字;經常帳是1,202.6億元的順差,外匯存底有6,306億。總外債4,906億,雖然高了一點,但占GDP比例不高。

所以假設要繼續打戰,俄羅斯經濟力量還夠支撐,雖然歐美國家抵制,不准俄羅斯賣石油,但它可以賣給其他國家,例如中國、印度等國,所以也沒有真正傷到經濟。現在比較要擔心的,是俄羅斯會不會擴大戰爭。

以色列和哈馬斯,大概可分成三個情境。第一個情境是戰爭侷限在加薩走廊,這種情形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限。現在以色列在清剿哈瑪斯,而哈瑪斯又支持周邊黎巴嫩、敘利亞的反對黨,導致鄰近國家表面上說要修理以色列,但內心很高興以色列清除哈瑪斯,因為它支持國內的反對黨,所以大家也沒有真的要對付以色列,只是口頭上、情感上支持。

 

第二個情境是代理人戰爭,戰事蔓延到黎巴嫩、敘利亞來參戰,但背後是伊朗在支持的,因為真正有能力的是伊朗。這種情形下,彭博估計會使全球的通膨上升0.2個百分點,經濟成長率下降0.3個百分點。這是比較不好的情形。


最後一個最壞的情境是伊朗參戰,對全球實質成長將下降11.7個百分點,通膨增加超過1個百分點。

目前看起來,好像還是處在第一個情境,戰事只有侷限在加薩走廊這邊,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但戰爭總是會有不確定性,打到眼紅的時候,或者以色列的報復手段太超過的時候,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發生?
 
  • 中國債務問題與經濟隱憂
​​​​​​​

中國債務問題,根據摩根大通的研究,在20236月,中國境內的總債務(家庭、企業、政府三者相加),占GDP282%,雖然只比全球已開發國家的256%高出20幾個百分點,但這是在最近15年內快速增加的。債務上升得很快,這是比較麻煩的,所以信評機構將其展望列為負向。
 

此外,就結構來講,地方債占GDP30%,國企占115%。國企是中國經濟很重要的一環,債務太高會影響整個國際投資的進行,這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不管是恆大集團或碧桂園,這兩大龍頭都身陷危機。雖然現在中國要求銀行出面,列出白名單,這在台灣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情形,但在中國,好像也是不得不的措施。房地產政策的調整這對經濟體質的轉型是有所幫助,但也是需要時間的。經年累月所造成的問題,不是短期間內就可以消除的。尤其是房地產的產值占中國GDP的比重達25%,當這部分開始出現問題的時候,會對投資和消費有所壓抑。
 

我個人認為,也不用太負面去看它,還不至於崩盤。中國處理逾放的情況與我們不太一樣;中國以前銀行出問題,可以由金融機構出資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買回自己的債務加以解決,這種方式沒有其他國家可以仿效。
 

此外,這也是中國目的性調整房地產過度飆漲,防止不當發展所產生的後遺症,現在不處理,以後會有更大的泡沫。當然,在處理泡沫的時候,一定會發生問題。中國現在只是局部處理,不是全面性的。雖然花的代價不小,但這是為了引導市場向中長期健全發展。不過也不能排除因控制不當而出亂子,因為中國很多問題都是隱藏性的,訊息不透明。但因為外匯存底龐大,還是比其他國家有底氣一些。
 

此外,中國有很多新興的商業模式,的確也是發展得很快,不是純然沒有技術的國家。所以整體來看,它的消費、投資會比過去趨緩,整體動能應該可以維持在4%4.5%,但要回到以前的7%8%,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中度成長的機會蠻大的。
 
  • 國際通膨問題
​​​​​​​

接著,跟各位說明一下通膨的問題。通膨的現象有些支撐的因素,像剛才董董事長在致詞時,提到ESG的重要性。ESG中有關綠能的部分,COP28希望將綠能提高3倍,而綠能的成本是偏高的,會使通膨的持續力增加。另外,高的PPI成本及勞力短缺,都會使通膨居高不下。
 

參考美國聯準會紐約分行對外發布的通膨預期,在202310月,1年期的通膨預期還有3.6%。預期通膨是決定工資、利率的一個指標,預期通膨如果居高不下,就比較麻煩了。
 

但是也有一些壓抑因素,最重要的是經濟成長不好,動能趨緩。此外,2020年到2021年是追存貨,2021年下半年開始則是去庫存,直到現在仍有部分產業一直在調整。只要庫存恢復正常,供應鏈慢慢恢復,造成通膨的壓力就會下降;加上各國貨幣政策緊縮、智慧生產,都有助於通膨的下降。所以整體來看,除非有其他意外事情發生,通膨要再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並不高,應該會朝緩步走低的方向發展。
 
  • 極端氣候
​​​​​​​

極端氣候的問題。2021年歐洲出現風旱(Wind drought),平均風力下降15%,造成英國風力發電占整體電力的比重,從2020年的18%,大幅降為2021年的2%。此外,2022年歐洲發生旱災,河床水位下降,法國仰賴核電需要的水源缺乏,而且排出去的水溫度變高,造成河床污染。加上2022224日俄烏戰爭爆發,導致歐洲電力吃緊,極端氣候扮演了部分的影響力角色。
 

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害,不是想像中那麼和緩,反而是顯著的侵擾我們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比我們想像的速度還要快。現在要達成升溫不超過1.5℃可能性不高;不超過2℃其實都很難達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 結語
​​​​​​​

2024年的經濟,大體上會比2023年趨緩一點,這個可能性非常高。通膨會慢慢降下來。在這種環境下新的商業模式,不管是雲端、大數據、AI人工智慧、機械人、生物科技等將會快速發展。所以哪些國家掌握住這些發展的趨勢,將會比其他國家發展得快速一點。
 

比較值得注意的就是,ESG的浪潮鋪天蓋地而來。歐盟即將採行碳邊境調整機制,美國也將有清潔競爭法案的推出。台灣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只能跟隨,將ESG納入企業的營運中,並將ESG列為風險控管的重要項目之一,對整個中長期發展來講,才會較有利。
 

現在回答你們的問題。


第一個是聯準會會不會降息?何時降息的問題。目前看來,因為美國2023年第三季的動能不錯。上個月的失業率不升反降,就業市場也不錯,經濟動能還可以,通膨有在降但幅度不大且緩步,相對來講仍然偏高,應該不急著短期內降息。目前看美國2024年下半年的經濟成長不會太好,降息要有藉口,年中時可能用經濟成長不佳為理由,開始降息。估測大概到2024年年中,56月開會的時候會降息,但這是我個人的猜測。
 

通常美國不管升息或降息,到下一次採取動作,大概會間隔一年,而且動作大一點的決定,都是在年中或年底。202312月大概不會動了,所以可能是2024年。3月的可能性較小,5月或6月的可能性較大。

 
第二個問題是說房地產的問題。美國的商用房地產的確是個問題,因為在2025年前,還有1.5兆的貸款要還,負債要到期,而且依高力國際的估測,第二季的商業空屋率為16.3%,比2007年、2008年還要高。

 
雖然升息升得很快,但原先貸款契約大都是採長期固定利率的模式,適用現在高利率的比例是比較低的。就供應商而言,還沒有立即呈現升息後的負面衝擊,可是契約期間是滾動式的,陸續到期後,就會適用比較高的利率。對需求端而言,買房需要貸款,高利率之後負面消息不斷,租金又趕不上利息,大家購買的意願就不高,加上在家上班形成風氣,所以空置率這麼高。同時因為租金這麼高,為節省營運成本,企業也不急著去租房子。兩相影響之下,美國商用房地產的價格的確是比較脆弱一點。有些開價蠻高的,結果打了相當大的折扣。

20233月,美國有三家銀行破產,現在國際間經營共同辦公室的大型公司,財務非常不好,一個叫「We Work」,另一個叫「Blackstone」。「Blackstone」的財務狀況不太好,旗下主要幾個房地產基金,也出了問題。所以目前來講,對於商用不動產是比較有隱憂。

會不會有系統性風險?大家關心的是這個問題。目前還不至於,因為住宅市場還屬穩健,且通常商用不動產的投融資銀行,以中小型銀行居多。商用不動產中,大概有六成會跟別人借錢,六成裡面大概有三分之二是來自中小銀行,所以
20233月破產的都是中小型銀行。大銀行只有小部分有問題,而且大銀行會把這些債權包裝加以證券化賣到世界各國去,所以一旦大銀行出事容易演變成大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自從
2007年、2008年以來,不只是美國,全球對銀行的監管、對資本適足率的要求都比較嚴格,所以目前問題應該還不至於造成系統性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自從Fintech興起之後,美國銀行與Fintech公司合作密切,很多銀行因為受到的規範多,就交給Fintech做,而Fintech不見得受到監理單位的監督。這個漏洞有多大,連美國政府都不清楚,此問題是一個值得密切觀察的議題。

跟各位講一個小故事,在
2007年上半年爆發次級房貸問題,那時候Bernanke當總裁,就請各銀行做壓力測試;當時預估次級房貸發生問題的話,損失大概是500億美金。結果事後不只500億美金,加10都不為過。

銀行就是有這種好處,有問題絕對不會讓人知道;被知道了就會出現擠兌、提款,結果倒得更快。而且有問題的時候,政府不救就破產,看政府能否承受。所以我也不敢確定沒有問題,因為現在大家很會隱藏問題。以現在的金融市場來說,應該還不至於有什麼大問題,但也不敢保證。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各位要注意一個指標,授信或相關金融機構與商品的
CDS,如果莫名其妙竄高,就保守一點,短期內就容易出現風險。

 第三個是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問題。剛才已經提到,所以我應該不用再多講。

第四個是歐洲哪時候會好?目前的估測可能要到
2025年。儘管像德國這些國家可能從2023年負成長,好轉到2024年正成長;可是就整體的動能而言,因為俄烏與以哈還在打戰,而且德國也是推動綠色永續很積極的國家,這些都會使成本增高,都需要轉型;加上本身內需比較弱,所以2024年的動能與2023年在伯仲之間,要達到1%以上比較好的成長率,可能要到2025年才會出現。

台灣的出口成長目前來講已經慢慢轉正了。因為台灣
2024年在低基期,加上有些產業庫存調整不錯,具國際發展利基,這些產業的相對表現會比較好一點。而且疫情之後,我們的非製造業的動能恢復,在這些力量的支撐下,台灣應該可以維持到3%以上的經濟動能。

最後是日本。日本已經持續3%通膨一段時間,202311月還到3.4%,什麼時候可以擺脫負利率?大家的看法都很分歧。市場調查的結果,從1月份到7月份都有。雖然日本已經很積極在調整貨幣政策,以前10年期公債利率很難看到1%以上,現在可以看到這些狀況,表示允許變動區間越來越開放。但是好像已經錯過利率大幅調整的最佳時機了,因為其他國家大幅升息的時候,日本僅是緩慢調整,U形曲線的調整是很緩慢的,(即便通膨已出現3%)未來各國將降息,日本如何在國際降息浪潮中升息?
 

由於現在的日本央行總裁是過去總裁的副手,還是延續230年前那種保守的印象。亦即日本已經歷經120年以上通縮的現象,應付起來很辛苦;一旦到了通縮,貨幣政策所能著墨的空間非常有限。日本央行很怕萬一政策失準了以後,又回到通縮怎麼辦?2023年第三季的負成長換成年增率是2點多,這會使日本央行更加保守,12月再看看會不會調整。2024年應該會等工資春鬥之後再看,因為日本央行最希望看到通膨上來、薪資跟著上來,這樣順向的調整。

但天下沒有這麼美好的事,2024年美國要開始降息,看是5月或6月。美國降息你要升息,逆著別人的趨勢做,是比較奇怪的。所以我覺得它調整的時機慢慢在過去了。當然有可能日本央行採取較為積極的態度,把超額準備存到央行的存款,從負0.1%的利息調到正,但是要比較大的變動就不太可能了,且這個變動對匯率其實影響有限。前幾次利率區間調整,從原來0.2%0.5%,現在是1%,日圓該貶就是要貶,也沒有升到哪裡去,因為調整有限,不是很大的調整。日本的貨幣政策是往正常的路在走,可是這個國家制度太僵硬了,它走得很慢,因為考慮很多,所以它動作會慢一點。
 

  • Q&A
​​​​​​​

問:請問吳董事長,11月底主計總處下修2023年經濟成長率至1.42%,為14年來的新低,同時台灣加權股價指數超越香港恆生指數,綜合這兩項數據,是否可以作為樂觀看待2024年台灣產業、經濟成長的指標?

吳董事長:

關於股市的問題應該要問董董事長。事實上,台灣從2018年就進入結構轉型期。2018年前中國的生產成本一直上升,導致包含中國本地的製造業者也逐漸往外移,移到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同時台商也一樣。另一方面,如果是內需導向的業者,仍繼續留在中國生產。

 
但是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廠商外移情形加速。那時候在進行PMI半年報調查時,每半年詢問廠商對未來設廠移動的看法,剛開始有意願移出中國的廠商,其中有7成遷至東南亞,只有12成願意遷回台灣;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業者願意遷回台灣設廠的比重越來越高。因此國內工業用地、廠房的需求開始大幅上升,而投資在GDP的占比也越來越高,顯示國內投資動能升溫,廠商回台設廠是我國投資規模擴張的重要來源。

 
這些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廠商,會選擇台灣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全球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台灣的疫情控制能力佳。因此國內上市櫃公司的營運、資產報酬率、每股盈餘,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上市公司表現較為穩健,因此獲得國際投資人的認同,也促成台灣股市擁有較佳的表現。


當然經濟成長不會只看上市櫃公司,台灣有98.9%的公司是中小企業。另外,非製造業在疫情解封過後的營運表現也不錯,所以即使近期製造業表現不太理想、獲利下降,但是國內整體的經濟表現並不差。


​​​​​​​雖然台灣面臨眾多負面衝擊,尤其未來最大的衝擊可能來自於ESG的議題。各位可能感受不到壓力,但我感受很深。歐美採取的ESG相關法規與政策,對貿易夥伴是不會把台灣視為開發中國家處理,此外,台灣的貿易順差大,容易成為被點名的對象。雖然國內金融業在永續金融的表現強勁,但是從國家的角度看,台灣的人均碳排量較高、全球排名較落後。面臨國際ESG發展浪潮,我們需要有堅毅的魄力並付出必要的調整成本來改善此現象,我認為這是我們未來需要積極面對的問題。


問:
請教吳董事長,報告裡面提到預測
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64%2024年為2.27%。亞洲區除了日本與中國的成長表現趨緩,台灣、韓國、新加坡的成長幅度都會再進一步擴張,但是同時占全球經濟產出比重最大的美國,其經濟成長表現卻在趨緩,在此情形下,台灣是否有足夠的成長力道支撐經濟表現擴張?


吳董事長:

照理來說,美國經濟表現不好,台灣的經濟表現也會不好。因為美國是很大的終端產品需求市場,而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只是台灣相比美國不太一樣的地方是:第一,2023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基期較低,只有1.42%;台灣一般而言,現階段潛在經濟成長率大約是介於2.5%3%之間。因為2023年的經濟成長低於此區間,所以即使2024年的經濟成長動能不大,也會有比較好的經濟成長數據。2024年雖然預期有3.35%的經濟成長,但這並不代表國內的經濟成長動能強勁,有一大半是反應基期效果。
 

第二,非製造業支撐台灣疫後的經濟表現,再加上台灣受惠於全球人工智慧產業的庫存調整速度較快。從財務預測來看,相關電子、資通訊產業業者展望2024年的營運表現都還不錯,能夠適度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熱度。整體而言,目前經濟的表現、出口逐漸轉佳,不是因為國際需求暢旺,而是有一大半在反映基期效果。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