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產業雜誌)
花佳正

2021/02/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10
一、前言

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自2012年開始維持在3.5%左右以來,2018年後,隨美中之間因貿易問題出現爭議,並持續擴及其他面向延燒,加上英國脫歐問題無法有效解決,以及地緣政治事件層出不窮,增添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帶,進一步使得國際整體需求逐漸減弱,全球景氣成長動能開始走緩。IMF原先預測2020年與2021年全球經濟活動將緩步回溫,惟2020年初中國武漢爆發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來,隨著疫情傳向世界各地,除了中國之外,美國、歐盟、日本、南韓、新興國家等地區,均爆發嚴重疫情,使得各國政府不得不採取如封城、限制外出、限制商業活動、限制群聚等各類措施,來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對全球經濟而言無疑是一重大衝擊,也使得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IHS Markits(原IHS 環球透視,以下簡稱IHS)、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等主要預測機構對下修對2020年經濟成長看法,與2019年相較出現明顯下滑。

由2020年1月以來IMF、IHS、EIU、以及OECD等預測機構,對全球2020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的調整趨勢來看(如下表1所示),可以發現四家預測機構的看法在年初均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可維持在2%以上,甚至IMF與OECD認為有機會接近3%。隨後由於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爆發肆虐,加上主要國家均未在疫情初期採取嚴格的邊境封鎖與境內活動管制措施,導致疫情難以有效控制,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生產活動停滯與需求大幅滑落,4月時四家預測機構對於2020年全球經濟看法均轉為衰退,7月在疫情持續延燒的情況下,再進一步下修對經濟成長的看法。下半年雖然各國逐漸重啟經濟活動,且主要國家對財政與貨幣政策均採取強力寬鬆作為,但整體經濟動能在疫情有效控制前,難以明顯回溫,故IMF、HIS、OECD皆僅小幅上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數值,EIU則維持不變。整體看來,相較於1月時的正成長看法,雖然數字高低有所不同,且下半年均微幅上修,但四家機構的看法相較於年初皆呈現明顯下修的情形,12月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在-4.0%至-4.4%之間,與年初相比下修幅度在6.6至7.3個百分點之間。
 
表1 國濟預測機構對2020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估計)調整趨勢(%)
資料來源:IMF、IHS、OECD、EIU。

在產業面上,今年年初以來,全球景氣走緩效應逐漸擴散,影響需求面成長動能,在製造業與服務業兩方面均帶來負面效應。根據J.P.摩根(J.P.Morgan)、IHS Markit與供應管理協會(ISM)、國際採購與供應管理總會(IFPSM)聯手統計的全球PMI指數走勢來觀察(如圖1所示),製造業PMI的部分,指數自2019年5月正式跌破50的榮枯線來到49.8的低點後,持續六個月處在榮枯線下,期間最低為49.4,至2019年11月才再度回到榮枯線上的50.3,2020年上升至50.4的區間高點,隨後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製造動能萎縮的情況下,2020年4月下探至低點39.6,而進入第三季之後,在各國推出強力貨幣寬鬆與各種紓困財政刺激下,全球景氣逐漸觸底回升,7月全球製造業PMI指數50.6重回榮枯線之上,並逐月上揚至10月來到53.0;服務業的部分走勢與製造業相似,PMI指數在2020年1月來到波段高點52.7,之後隨著疫情拖累全球經濟開始反轉向下,尤其各國因應疫情所採取的出入境限制與境內商業活動管制措施,對服務業的衝擊更甚於製造業,因此服務業PMI下滑幅度明顯大於製造業,4月低點下探至24.0,惟在各項禁令逐漸放鬆之後,服務業PMI反彈幅度亦較製造業明顯,7月回升到50.6與製造業相同,10月來到52.9,同樣呈現逐月向上的走勢。整體而言,2020下半年不論製造業或服務業均重回擴張態勢,但仍無法抵銷上半年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尤其全球疫情仍未獲有效控制,相關疫苗與藥物研發情況及效果尚未明朗,加上入冬之後全球疫情可能迎來另一波高峰,全球景氣即便可望緩步恢復,仍將面臨相當高度不確定性的總體環境挑戰。
 
資料來源:STOCK-AI網站。
圖1 全球製造業與服務業PMI指數

對2021年的展望方面,觀察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21年的全球經濟看法(如表2所示),同樣比較IMF、IHS、OECD、以及EIU對2020年以及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與貿易成長率預測數值,可以看出2021年全球經濟情勢可望由2020年的谷底反彈,經濟成長率可能的上升數值在8.4個百分點到9.6個百分點之間;2021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則因疫情可望相對於2020年更為緩和,需求回溫以及生產活動持續恢復,加上邊境管制更為放寬,使得貿易相較於2020年預估可提高14.2到18.7個百分點。整體而言,貿易經濟成長率均呈現顯著反彈,惟2020年基期明顯偏低,在四家機構預測數據為前提背景下,IMF與IHS認為2021年全球GDP與貿易表現,將有機會回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準,而OECD、EIU則持相對悲觀看法,即使2021年景氣可望自2020年谷底翻揚,然整體表現仍無法回到疫情發生前的水準。
 
表2 國際預測機構對2020年及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變動情形
資料來源:IMF、HIS、OECD、EIU。

二、2020年經濟情勢回顧

回顧2019年底與2020年初,自2019年12月13日美中兩國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12月15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對原計劃於當天12時01分起加徵關稅的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暫不徵收10%、5%關稅,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繼續暫停加徵關稅;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原本市場上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可望走向緩和,也讓國際經濟出現一絲曙光。可惜COVID-19肺炎疫情自中國開始向外蔓延之後,使得全球景氣大幅翻轉向下,對經濟結構造成難以回復的影響,使得疫情發展成為2020年全球景氣最關鍵的因素。

綜觀疫情發展,2020年2月下旬迅速擴散至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於3月11日正式宣布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累計至2020年12月中旬,全球確診人數突破七千萬;死亡人數超過160萬。而為控制疫情擴散,許多國家紛紛採取限制人流、物流之管制措施,這些防疫措施將影響各國企業營運、民眾消費,衝擊整體經濟活動,尤其GDP全球占全球比重達1/4、民間消費全球比重更高達1/3、民間消費占GDP達68%的美國,其民眾消費需求牽動全球經濟成長力道,受到疫情影響經濟急速降溫,並進而衝擊全球經濟。

面對疫情衝擊,美國未在第一時間即時應對,導致疫情在國內快速延燒,而為了減少損害並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政府實施居家隔離令,非必要的商業活動因此停擺,對國內經濟形成負面衝擊。由數據觀察,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公布的數據顯示,原先2019年美國在良好的國內需求與與就業情況等基本面的支持下,失業率數據降至3.7%歷史低點,但進入2020年後受到疫情影響國內經濟活動停擺,勞動市場受到不小衝擊,失業率在4月呈現陡升態勢,由3月的4.4%大幅上升至4月14.7%,之後連續三個月失業率超過10%,8月雖然小幅下降至8.4%,但整體上半年平均失業率8.4%仍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這樣的情況反映在實體經濟數據上,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公布的資料顯示,2020年前三季美國GDP成長年成長率分別為0.3%、-9.0%與-2.9%,其中個人消費支出年成長率0.2%、-10.2%與-2.9%;國內固定投資年成長率0.4%、-7.8%與-2.1;政府支出(含消費與投資)年成長率2.7%、2.1%與0.3%;出口(含商品與勞務)則受到貿易戰與全球疫情蔓延影響,年成長率分別為-2.6%、 -23.9%與-14.5%,前三季平均表現僅政府支出維持成長,顯示國內外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不僅外部需求進一步減弱,在2019年支撐美國經濟成長的內需因素,也因疫情遲遲無法有效緩解的情況下,民間投資與消費同步出現大幅度的衰退。

另一方面,面對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美國政府方面也推出許多措施來因應,Fed於3月突襲式大幅度降息,政策利率在0%至0.25%區間,並啟動各項量化寬鬆措施(包括無上限購債計畫);並推出規模2.2兆美元緊急援助《安心法案》(CARES Act),以因應疫情的可能衝撃。不過,對於已經擴及實體經濟的負面效應而言,上述措施可能還不足以拉抬快速萎縮的經濟表現,因此,除了Fed於9月的利率決策會議,宣布維持利率與無限量量化寬鬆(QE)政策不變之外,新一輪的紓困方案也正在國會進行討論,惟共和黨和川普內閣希望推出較小型的方案,規模約在1兆至1.5兆美元之間,但民主黨則主張至少推出2.2兆美元的大型紓困計畫,兩黨議員對新一輪紓困方案仍僵持不下。

歐洲地區方面,疫情所帶來的衝擊,直接使得原本相對疲弱的經濟動能再次出現衰退。自2020年2月出現COVID-19肺炎疫情首例以來,歐洲國家主要包含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瑞士及英國等,自3月中旬出現確診案例及死亡病例急增的趨勢,而法國、西班牙為疫情最為嚴峻的歐洲國家。歐盟執行委員會於4月8日呼籲申根區成員國家間繼續維持非必要的旅遊禁令,至少限制到5月15日,之後各主要國家陸續宣布分階段解封日期,如義大利、西班牙以及法國、比利時、瑞士,以及包含法國、德國、瑞士、芬蘭等對外國入境旅客實施14天隔離措施。

受政府施行相關封鎖措施的影響,消費活動與生產活動均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動能皆大幅滑落,且對歐洲來說,境內貿易總額占整體歐洲總貿易額的六成以上,使得封鎖期間區域內各國除內需表現崩跌之外,外需不振也使得進出口貿易大幅衰退。根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歐盟28國(EU28)與歐元區19國(EA19)2020年前三季經濟成長年增率分別為-2.6%、-13.9%、-4.2%,以及-3.2%、-14.7%、-4.3%,在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支出與外部需求方面,則表現與美國相似,僅政府支出前三季年增率分別為0.9%、-1.6%、1.8%,以及0.7%、-1.9%、2.1%,表現仍維持些許成長動能,其餘民間消費、投資、外需等均呈現大幅滑落的情況。

此外,在直接影響民眾生計問題的勞動市場表現方面,疫情發生前的歐洲失業情形,正逐漸由金融危機與債務危機造成的結構性失業中緩步復甦,2020年2月EU28與EA19的失業率分別為6.5%、7.2%,雙雙來到波段低點。而在疫情肆虐下歐洲各國採取封鎖措施之後,失業情形開始出現惡化,2020年10月,EU28與EA19的失業率分別上升至7.6%、8.4%,回到2018年上半年的水準。

面對疫情在經濟面帶來的嚴峻情勢,相關金融與財政面的刺激、紓困方案也陸續推出。在金融市場方面,3月18日歐洲央行(ECB)宣布通過「因應疫情大流行緊急採購計畫」(Pandemic Emergency Purchase Programme, PEPP),將挹注7,500億歐元購買歐盟成員國政府或民間債券,協助其因應疫情所面臨之衝擊,預計實施至2020年年底。此外,歐洲央行亦宣布四大舉措,包含位銀行提供額外長期貸款以增加流動性;為定向長期再融資計劃提供更好的條款;針對私人市場增加購買1,200億歐元的淨資產直至2020年底;考慮減低對銀行資本要求,包含容許銀行降低資本充足率。然歐洲央行在25日更一步發布消息,將取消前述18日宣布的「大流行病緊急資產收購計畫」(PEPP)額外購債規模7,500億美元的上限,不僅如此,歐洲央行也將不遵循對於購買各國公債的限制,代表歐洲央行將能持有歐元區任一國家超過三分之一的債券,藉此來對抗疫情大流行所帶來的經濟衝擊。而4月28日歐盟宣布將放寬銀行業計算槓桿率的方法,允許銀行減少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規模,德國銀行將成為最大受益者。歐盟委員會表示,該措施可為4,500億歐元的額外貸款提供援助,強調銀行在預期貸款虧損方面可展現靈活度,考慮貸款的較長期風險,而不只是疫情構成的短期衝擊。

關於振興經濟之紓困方案,歐洲聯盟財長達成規模5,000億歐元(約新台幣16.4兆元)紓困協議,涵蓋一項規模1,000億歐元的聯合就業保險基金,以及一項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工具,可以提供企業2000億歐元的流動性資金,以及歐元區紓困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的2,400億歐元信用額度,以支持受疫情重創的國家重建經濟。然另外針對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共同提出的聯合發行債券計畫-「冠狀病毒債券」(coronabond)則暫時擱置,交由4月舉行的歐盟領袖峰會再進行研究。此外,歐盟及其成員國領導人與4月23日召開視訊會議,一致同意設立「恢復基金」促進受肺炎疫情影響的經濟復甦,但未就該基金的資金規模、來源和分配方式等細則達成一致。

同樣在亞洲地區方面,疫情的影響情形很大程度的決定了各國經濟表現。其中日本自1月16日確診首例感染COVID-19肺炎病毒患者以來,由於初期未進行積極防疫措施,使得疫情在日本境內迅速蔓延,導致政府不得不宣布「緊急事態宣言」,並自4月27日宣布延長原本自73個國家入境的外籍旅客禁令至5月底,並再新增13個國家為87國,也直接影響國內生產與經濟活動。另一方面,疫情在中國與歐美地區持續延燒,使得世界經濟面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大的危機,對日本而言,除了要面對國內迅速縮減的內需之外,各國因應疫情所採取的封城、限縮民眾活動等相關措施,在需求面導致全球需求快速減少,在生產面工廠因工人行動受限制而無法生產,使得全球在製造業相關供應鏈出現斷鏈的情形,也進一步影響日本製造業廠商的生產活動。使得日本經濟在疫情的直接與間接影響之下,遭遇超過2009年金融危機的衰退局面。

由經濟成長率數據來觀察,根據日本內閣府2020年12月資料顯示,日本自2019年10月將消費稅由8.0%調升至10.0%,使得2019年第四季經濟呈現衰退的表現,2020年受到肺炎疫情影響,經濟表現雪上加霜,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0%、-10.3%、-5.7%,其中除了政府消費與投資支出均維持正成長表現之外,民間消費的部分在消費稅與疫情的雙重影響之下,衰退幅度尤其明顯,前三季成長率分別為-2.7%、-11.1%、-7.3%,是拖累整體經濟動能出現衰退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民間投資的部分,隨著疫情無法有效控制的時間拉長,企業投資信心同樣每況愈下,2020年前三季成長率分別為-2.0%、-8.0%、-10.8%,衰退幅度呈現逐季擴大的趨勢。

在中國部分,受到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肺炎疫情雙重影響下,2020年中國經濟年初開始陷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儘管後來中國國內疫情獲得控制,經濟於第二季出現反彈,且IMF預估2020年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1.9%,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僅有的正成長國家。但在中國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惡化的前提下,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腳步也充滿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為了2021年的第十四期五年規劃,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為輔的相互促進發展新格局,將成為中國十四五規劃的主軸,正式宣示將進入以內需消費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

在其他亞洲國家方面,依據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2020年12月預測結果,2020年整體亞洲(不含日本)之經濟成長率估計為-0.4%,較2019年減少5.5個百分點;較2020年9月預估上修0.3個百分點。不過在個區域內的表現有所不同,其中的東亞地區由於較早因應疫情的相關措施,封鎖與限制在此區域內的影響逐漸緩解,商品出口表現自第二季的衰退中迅速反彈,台灣與中國的經濟復甦較預期更為快速,因此預估2020年東亞地區經濟成長率為1.6%,是個區域中唯一的正成長表現。而南亞與東南亞地區方面,ADB估計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將由2019年的4.3%與4.4%,降至-6.1%與-4.4%;至於中亞地區2020年估計經濟成長率為-2.1%;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成長率2020年預估為-6.1%。至於IMF預測,亞洲開發中國家(不含日本及亞洲四小龍),2020年其整體經濟成長率為-1.7%,較2019年減少7.2個百分點。

在我國經濟回顧方面,綜觀2020年前三季我國經濟表現(如表3所示),其中第一季因全球景氣走緩使得整體需求面動能下降,導致外部需求疲弱,經濟成長僅靠內需支撐,GDP年成長2.5%,第二季開始疫情影響逐漸發酵,國內防疫措施趨嚴,使得內需表現出現衰退,外需動能也持續減緩,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僅0.4%,為2016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衰退以來的單季低點;第三季在國內商業活動逐漸回溫,以及投資與貿易動能回升的情況下,單季經濟成長率自谷底反彈至3.9%,也追平2016年第四季以來的高點。

 
表3 我國各季經濟成長率及內外需貢獻
注:數據四捨五入至小數點後第一位。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0/12)。

​​​​​
三、2021年全球景氣展望

就目前市場看法觀察,以IMF、HIS、EIU與OECD預測結果為例,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與2020年相呈現明顯反彈的態勢,兩者差距超過8個百分點。其中主要反映先進國家在2020年低基期的條件下,經濟成長率得以出現大幅度的反彈走勢,加上全球貿易動能同樣由衰退轉為正成長,對於提升新興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動能而言,亦形成不小助益。
 
表4  2020年、2021年各主要預測機構對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估計與預測
單位:%
資料來源:IMF、IHS、EIU、OECD。

綜合國際機構對2021年的展望看法,儘管IMF、EIU、HIS、OECD等機構皆預測全球及各主要國家經濟將由衰退轉為成長,但仍須注意各國經濟復甦步伐並不一致,由於主要經濟體扮演全世界重要的消費市場角色,其復甦動能也影響了全球貿易表現。其次,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紛紛投入財政資源及釋出貨幣,透過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及貨幣寬鬆政策雙管齊下來挽救經濟危機及金融風險,然政策資源因疫情而告罄,且此一情況恐將持續至2021年首季或更長時間,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因政策空窗期而產生新的風險,對於台灣經濟表現和金融市場,也都可能造成不確定性。最後,美中貿易戰引發廠商產能遷移及調整,台商回台投資為近2年台灣內需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2021年由於美國大選已經結束,選舉期間對中國的制裁行動能否持續仍未可知,倘若美中貿易衝突持續或進一步升高,將可能影響中國經濟表現,也成為2021年另一項影響景氣走向的重要因素。

在歐美國家2021年經濟展望方面,隨著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加上各國為重啟經濟多已解除封鎖措施,使得疫情蔓延不易有效控制,尤其時序進入冬季後恐迎來新一波感染高峰,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如EIU、IMF、IHS Markit等均預期美國2021年經濟成長率最快也要到第二季才能回到正成長。主要原因在於經濟活動解封之後,國內整體經濟緩步回復,加上2020年同期基期較低所致。根據EIU對2021年美國各季經濟成長率預測結果來看,相對於2020年下半年,2021年上半年經濟成長動能及可逐步回溫,第一季與第二季成長率分別為-1.5%、8.8%,主要原因來自於疫情逐漸受控使得民間消費動能回升,第一、二季民間消費成長率分別衰退0.1%與成長10.5%,加上投資同步於第二季回到正成長的表現,以及政府消費2021年上半年仍能維持成長力道,2020年第一、二季政府消費均成長1.1%所致。下半年方面,經濟成長率可望維持正成長表現,主要是反映民間消費成長動能持續,以及在經濟前景逐漸明朗之下,固定投資亦維持正成長,出口表現也逐季回溫,搭配政府消費成長動能在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之後得以維繫,預期2021年第三、四季整體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7%及3.8%。

就全年經濟展望的角度來看,IMF、HIS、EIU與OECD均預測2021年美國經濟可重回成長表現,經濟成長率3.1%至4.3之間。而根據EIU對於細項數據的預測結果觀察,多項數據成長力道亦較2020年明顯回溫。其中,經濟回溫使得疫情對對勞動市場的負面影響亦逐漸消除,EIU預估2021年美國失業率6.4%,較2020年減少1.7個百分點,進而使民間消費成長率回升至3.4%。另一方面,民間消費成長率由負轉正,同時經濟前景逐漸明朗,以及全球製造業供應鏈重組,部分製造業持續回流美國本土,全年固定投資成長率可望來到3.8%,進而影響2021年工業生產成長表現—根據EIU預估2021年美國工業生產成長率為6.2%。

而固定資本形成的部分,2021年將由2020年的衰退重新回到正成長的表現,除了反映國內外疫情趨緩,推升美國國內經濟展望轉為正向的因素之外,國際油價可望回升也是原因之一。雖然美中貿易爭端逐漸由貿易面擴及科技、國防等層面,且疫情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期內不易完全去除,但在各國經濟逐漸解封之後,隨著疫情控制以及疫苗問世,國際人員之間的交流也將逐步開放,國際油價有機會自2020年的低點反彈。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的預測,以西德州原油為例,在2021年每桶平均價格為48.78美元,較2020年的每桶均價上漲6.82美元,在油價上漲重拾上漲動能的情況下,將使美國能源方面的投資同步回升。

 
表5 國際油價走勢與預測
單位:每桶/美元
注:e為估計值;f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資訊署,2020年12月。


在政策面,面對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Fed在2020年3月採大幅降息動作,並於其後的幾次決策會議中,宣布低利率將在2022年之前都保持不變,且Fed通膨目標將採年平均 2%,並允許通膨高於 2% 持續一段時間,不會超過2%就立刻升息。由此可知,2021年Fed政策將延續低利政策以維持寬鬆的資金環境,即便景氣與勞動市場表現可望優於2020年,但在整體貨幣政策上,預期將優先針對QE措施進行調整,短期內利率政策將維持不變。隨著政府為因應疫情而增加緊急支出,以及經濟活動受阻使得財政收入減少,美國聯邦政府赤字占GDP比重在2020年將超過15%,再創歷史新高。2021年美國新政府預料將持續採取紓困方案以及失業救濟,以支持民間家庭收入與消費支出,在經濟活動持續回復帶動景氣回溫的情況下,稅收等財政收入方面也可望同步回升。

對於歐元區經濟展望與美國相似,主要預測機構均認為2021年歐元區經濟將自谷底反彈,且反彈幅度有機會高於美國,
IMF、EIU、HIS、OECD等機構對歐元區2021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落在3.6%至5.2%之間。另根據歐盟委員會11月的報告內容,在疫情相關控制措施得以維持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且面對入冬之後第二波疫情所採取的限制做法能夠在2021年逐步緩解的前提下,加上政策對於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支持可望持續一段期間,提振區域內民間消費支出,2021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可望來到4.2%,較估計之2020年經濟成長率-7.8%增加12.0個百分點。其中2021年私部門消費成長4.3%,同時在景氣大幅回升的情況下,固定資本形成成長率也將由2020年的-11.2%上升到2021年6.1%。

不過報告中也指出,2021年經濟前景在疫情的演變、各經濟體對應政策的反應等面向上,仍存在非常高的不確定性。其中疫情的演變可能更為嚴重,持續時間更長,因此需要在2021年採取更加嚴格和持久的遏制措施,對於經濟成長和失業率而言,將帶來更強的負面效果。同時疫情還可能對勞動市場的復甦帶來遲滯效應,對全球價值鏈的破壞比預期的嚴重,使歐盟經濟將受到嚴重負面影響。最後,公司違約率提升導致不良貸款的增加,也將使歐元區和歐盟其他地區金融市場承受壓力。

在亞洲方面,日本方面,面對全球景氣走勢,日本銀行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間,面對當時美中貿易爭端出現緩解跡象,景氣逐漸復甦的情況,上修2020年對經濟成長率預測0.2個百分點,而後在全球疫情蔓延,且日本國內遲遲無法有效控制疫情擴散的情況下,連續下修對2020年經濟成長的看法,10月預測日本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5.5%,較1月時預測結果下修6.4個百分點。而對2021年日本經濟成長最新的看法方面,10月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為3.6%,與對2020年看法的變化趨勢相反,主要反應對基期2020年的看法轉趨悲觀,以及預期經濟活動將恢復,疫情的影響將逐漸減輕且趨勢繼續改善,並隨著外部需求回到穩定的成長趨勢上。

對照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日本2021年經濟成長的看法,均與日本銀行相近,IMF、HIS、EIU與OECD皆認為日本2021年經濟成長將明顯回升至3%以上。尤其除了疫情可望逐漸緩和之外,在政策面上,日本政府針對供應鏈改革與成長戰略做法上,均有提出新政策來改善日本經濟體質。事實上,疫情爆發前全球經濟在保護主義蔓延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因CPTPP、日歐EPA以及日美貿易協定等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日本仍能透過自由貿易下的供應鏈體系,來持續推進國內產業朝向高附加價值化。但在COVID-19疫情擴大影響全球,使得全球供應鏈受損的情況下,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觀點來看,因應受中國等國家之相關製造業零組件供給停止所造成的影響,對於單一國家依存度過高的產品、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必須考慮將生產據點回歸本國境內。當中對單一國家依存度過高的部分,也可以考慮朝向東協國家來進行生產據點多元化的政策作為。對此,日本政府透過修正預算案框列約4,200億日圓(約新臺幣1,174億),來推動供應鏈改革政策,並經由促進國內投資、海外供應鏈多元化、稀缺金屬儲備、供應鏈強韌化技術、東亞經濟統合研究、供應鏈庫存資訊共享等六個面向進行推動。

此外,在前首相安倍晉三因健康因素辭任之後,新任首相菅義偉也在2020年10月26日國會的施政演說中,提出在持續推動的成長戰略主軸下,將最大限度的促進實現綠色社會,並宣示在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無碳社會的目標。而面對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成長之間的兩難,菅首相則認為社會在思考角度上必須有所轉變,採取積極的對抗溫室效應策略,將有助於推動產業結構與經濟社會的變化,進而帶來大幅度的成長。同日,經濟產業相梶山弘志則進一步說明,展望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在電池,碳回收、離岸風電、氫能等重要領域之支援政策實行計畫,希望在年底提出,將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資源,並與工商界合作,創造經濟和環境的良性循環。

 
表6 日本銀行對2020年與2021年GDP及CPI成長率走勢預測
單位:%
 注:1.CPI不含生鮮食品。
  2.數值以多數政策委員看法扣除最大及最小之極端值後取中間數。
   3.()內數值為扣除調漲消費稅與教育無償化政策影響後的預測結果。
資料來源:
日本銀行,経済・物価情勢の展望,2020/012020/04、2020/07、2020/10。

在日本國內物價展望方面,日本銀行原本預期2021年CPI年增率較2020年可望進一步提升,但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擴大,整體國內需求衰退幅度超出原本的預期,加上油價雖然有機會因全球景氣回溫,各國限制措施逐漸減緩而逐漸回升,但整體而言在供給面產能亦有望回溫的情況下,漲幅擴大不易,搭配在日本政府推動「Go To Travel」壓抑物價上漲動能,預期2021年CPI成長率僅回升至0.4%,較2020年增加1.0個百分點,相較於日本政府希望物價成長率維持2.0%的目標,仍有相當大的空間需要努力。

在中國方面,雖然在COVID-19疫情初期,中國因強力的管制措施,使得供給面與需求面動能出現大幅下滑,但由於中國社會高度管制、產業補貼政策普遍、以及製造業基礎仍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也取得較快速自疫情影響中恢復的成果,IMF預估2021年反彈幅度高達8.2%。此外,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新趨勢下,美國大選後新政府可能降低美中貿易戰訴求,以及疫苗問世後疫情可望逐漸獲得控制,跨國商務活動將重新恢復,加上2020年11月正式簽署的RCEP將與2018年底生效的CPTPP之間的競合情勢,兩大區域經貿整合機制對於以亞太為核心的全球製造業發展,與中國競逐全球化經貿整合的龍頭地位,都是未來經濟情勢展望的重大議題。

在其他亞洲國家方面,ADB預測2021年整體亞洲(不含日本)之經濟成長率為6.8%,與2020年相比增加7.5個百分點。其中的東亞地區,由於ADB預測2021年中國與台灣經濟成長率較2020年進一步提高的帶動下,因此預測2020年東亞整體經濟成長率為7.0%,較2020年增加5.4個百分點;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受惠於美中貿易戰下,部分廠商為分散風險,從中國大陸移往東南亞地區,且疫情加速全球製造業分散供應鏈的進程,吸引轉移外資企業提高至東南亞投資,故南亞經濟成長率預測將由2020年的-6.1%提高至2021年7.2%;東南亞則由-4.4%提升至5.2%;至於中亞地區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則為3.8%,而太平洋地區則是由2020年的-6.1%上升至1.3%。此外,IMF預測亞洲開發中國家(不含日本及亞洲四小龍),2021年其整體經濟成長率為8.0%,較2020年大幅增加9.7個百分點。其中,中國與印度兩大國家之經濟成長率的部分,中國上升至8.2%,印度則是提高至8.8%。

最後在我國經濟展望方面,就主要預測機構對台灣2021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結果來看,國內機構看法相較於國際預測機構更為正面,認為2021年經濟成長率將在3.5%以上,而國外機構的看法則較為保守。事實上,當全球各國飽受疫情衝擊經濟時,台灣因為防疫得當,經濟活動仍可維持運行,我國出口表現撐起台灣經濟,主計總處11月公布第3季經濟成長率初估為3.9%,較10月預測概估值增加0.6個百分點,也是自2016年第四季以來的最佳,且續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而2021年的預測方面,在全球景氣回溫帶動出口動能下,維持外部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加上國內在疫情控制得宜的背景下,消費、投資動能亦得以延續,預估整體經濟成長率為3.8%,表現相對其他國家亮眼,也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表7 各機構對台灣2021年經濟預估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HIS、EIU、IMF。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