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各國央行,台經院整理(資料截止至2022/12/21)。
(二) 美國
在美國方面,2022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7%、1.8%與1.9%,鑑於通膨升溫令民眾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將繼續抑制消費者需求,個人消費支出(PCE)年增率從Q1的4.8%下滑至Q2的2.4%與Q3的2.1%,加上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利率上升正在對支出、特別是住宅投資支出造成重要影響,令國內民間投資年增率從Q1的雙位數成長縮小至Q3的2.1%,其中住宅投資支出大幅衰退,IHS Markit估計美國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1.9%,較2021年5.9%大幅下滑且不及年初預期的4.1%。
此外,美國通膨數據已漸改善,2022年11月CPI年增率由6月的9.1%降至7.1%,連五個月下滑,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價格,11月核心CPI年增6.0%,整體與核心CPI年升幅全面下降,且都低於市場預期,然距離聯準會2%的目標仍遠,加上就業市場緊俏、薪資漲幅高於長期水準,故持續的升息將是適當的。從2022年最後一次聯準會開會結果來看,利率點陣圖可以看到 2023 年中位數上修至5.0% ~5.25%區間,高於市場預期,而相比前次未有委員認為終點利率會超過 5%,本次則總計17 位委員認為終點利率應該要升至5% 以上,傳遞當前聯準會升息仍未停止的訊號。
儘管5G、AIoT、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市場需求仍在,促使相關先進製程技術需求依舊暢旺,然自2022年以來全球面臨俄烏戰爭、中國封控、通膨壓力等因素,造成供應鏈生產不順,且多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通膨干擾消費力道降溫,加上疫情帶動的遠距商機浪潮已過,進而影響半導體訂單能見度。據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數據顯示,自2022年5月起全球半導體需求便呈現逐月下滑的態勢,消費性應用需求持續趨緩,使得終端客戶持續進行庫存調整,致使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出現轉弱跡象。
再者,就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於2022年11月底所公布之數據,由於全球通貨膨脹及終端市場需求降低,因此調降2022年半導體產業產值,從年中預估的年成長13.9%,下降至5,801億美元、年成長幅度僅4.4%,雖仍可望創下新高,但這也是WSTS第二度下修2022年半導體市場規模產值,且預期2023年半導體整體產值將從2022年的歷史新高水位下降,2023年產值將比2022年衰退4.1%。
(三) 歐洲
儘管俄烏戰爭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家庭實質購買力下滑,能源危機凸顯出歐盟政經脆弱性,然歐元區的增長放緩並不如美國那麼明顯,主要受惠於疫後的復甦動能提振服務業表現,以及歐盟復甦基金提供財政支持,故2022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5.5%、4.2%與2.3%。有鑑於2022年歐洲籠罩在能源危機、極端氣候與金融環境趨緊影響產出和需求,Q3經濟表現已明顯放緩,加上11月份PMI連續5個月處在榮枯線下方,令歐元區前景黯淡。
歐元區零售銷售自6月~10月的期間,年增率均呈負成長,加上Opentable餐廳訂位數、Google娛樂場所人流等高頻數據亦於9月開始放緩,顯示整體消費動能已經逐漸喪失疫後復甦和旅遊開放的支撐,反而受到高物價和金融環境趨緊而呈現下滑態勢,消費動能疲弱將拖累整體經濟表現下行。在工業生產方面,自2022年以來,雖然疫情趨緩令需求回升,但車用晶片、貨櫃運輸、能源、工人的相繼短缺,限制企業生產能力,特別是高度依賴能源的產業,如化工、食品、塑膠、基本金屬、印刷與造紙等。故IHS Markit估計歐元區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3.3%,較2021年5.3%大幅下滑且不及年初預期的3.7%。
當前歐元區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為能源危機和極端氣候。俄羅斯於2022年6月中旬開始用設備維修為理由來降低與德國連接的北溪一號管道天然氣供應量,並於9月初宣布無限期停止供氣,加上高溫乾燥的極端天氣加劇天然氣發電需求,引發歐洲天然氣期貨和批發電力價格大漲。在能源成本飆升和供應減少的情況下,歐洲需要其工業企業節約能源,國際能源署估計歐洲工業氣體需求在2022年Q3比2021年同期下降 25%,專家表示,大面積停工一定是造成這種下降的原因,因為單靠提高效率並不可能節省那麼多。
雖然較低的能源使用量有助於讓歐洲度過俄烏戰爭和俄羅斯的供應削減引發的危機,然能源成本高漲,恐讓歐洲的工業基礎遭到嚴重削弱。能源密集型行業,如鋁、化肥和化學品,面臨著公司將生產永久轉移到廉價能源豐富地區的風險。過去幾十年來,歐洲工業一直在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和其他成本較低的地區,但能源危機正在加速外流,若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以至於部分歐洲工業在結構上變得缺乏競爭力,工廠將關閉並轉移其他地區。據歐洲化學工業委員會稱,歐洲於2022年首次成為化學品淨進口國。據國際肥料協會稱歐洲一半以上的氨生產已經關閉,而氨是化肥的關鍵成分,已被進口所取代。挪威化肥製造商 Yara YAR.OL已將其在歐洲的氨產量削減三分之二,並且沒有立即恢復生產的計劃。
(四) 日本
2022年日本因原物料價格高漲,加上日圓重貶造成進口年增率大增,日本前10月進口年增率高達20.4%,出口僅有0.4%,使得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呈現負貢獻。所幸,受惠於防疫限制開放激勵消費動能,且內需動能中的投資亦呈正成長,雖然海外訂單需求減弱,但受到國內訂單支撐,整體核心機械訂單年增率仍維持正成長,據日本內閣府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10月份衡量民間設備投資領先指標,也就是扣除船舶與電力項目後的核心機械訂單額為9,150億日圓,較前月增加5.4%。
由於日本GDP組成中,占比最大的是內需,縱使有淨出口項的負面因素干擾,在防疫限制逐季鬆綁激勵消費動能與2021年屢次實施緊急狀態造成低基期因素支撐下,日本經濟得以維持穩定,2022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0.4%、1.6%與1.5%。IHS Markit估計日本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1.2%,較2021年2.1%下滑且不及年初預期的3.4%。
受到日圓重貶與原物料價格上漲導致進口成本飆升,令日本企業將成本反映於售價上,造成各類商品價格普遍上漲,令日本整體與核心CPI年增率雙雙在9月後突破3%以上,10月核心CPI年增3.6%,創40年來最大升幅,日本政府將斥資2,600億美元推出經濟振興方案,以緩衝日圓疲軟和通膨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五) 中國
2022年以來的清零政策重創中國經濟表現。有鑑於Omicron病毒在全球迅速蔓延,2月份深圳疫情復燃,3月中旬起急遽地惡化,上海於3月27日晚間緊急宣布實施封閉式管理,其後全區進入封控情況。自上海封城以來,各地仍時常有小規模封控措施,故中國實體經濟數據已反映封城對國內經濟活動的衝擊,包括製造業及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分別由2月份50.2%及51.6%下滑至49.5%及48.4%,跌至榮枯線下,且4月製造業PMI更較3月下跌2.1個百分點,降至47.4%,非製造業PMI更大減6.5個百分點,來到41.9%,製造業與非製造業PMI均創下自2020年2月以來新低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由1-2月平均值6.7%跌至3月-3.5%等,4月更跌至-11.1%,直到6月才轉正。
此外,受清零政策影響,中國多地經濟面臨嚴峻形勢,房價下跌的同時,多個城市傳出購房者拒絶支付「爛尾樓」房貸的消息。事實上,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銷售便受到疫情反彈和房企債務風險的制約,民眾購屋信心本來就脆弱。然2022年7月爛尾樓事件引發的斷供風波,再度重創市場信心,導致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大幅下滑。標普報告指出,中國爛尾樓業主停止抵押貸款還款可能會影響9,740億元人民幣,占中國個人住房貸款的2.5%,或總貸款的0.5%。標普分析認為,停供潮對銀行的直接威脅有限,但停供風波將導致購房者的信心弱化,可能削弱開發商的銷售額,進而延後房地產業的復甦。若房價急劇下跌且處理失當,可能威脅金融穩定性。
中國2022年第一季GDP年增4.8%,第二季年增0.4%,第三季則年增3.9%。今年前三季GDP年增3.0%,中國經濟復甦停滯,全年經濟成長率將跌破4.0%。IHS Markit估計中國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2.8%,較2021年8.1%大幅下滑且不及年初預期的5.4%。
三、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
(一) 全球
展望未來,俄烏戰爭持續且有戰事升級的可能,全球通膨壓力有增無減,物價高漲降低民眾可支配所得,主要經濟體啟動升息循環,利率走高抑制總合需求,各國製造業活動已明顯放緩,加上美中科技戰再起等變數,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前景疑慮,故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3年全球經貿成長速度較2022年放緩。就IMF、IHS Mark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經濟學人(EIU)對於2022年與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如表三所示,全球經濟前景轉趨黯淡,放緩情勢將延續到2023年,從2022年的2.9%~3.2%降至2023年的1.6%~2.7%。
在大宗商品價格方面,EIU預計,在全球需求放緩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將在2023年回落,然供應成長有限,意味價格將保持高水位。能源商品、大多數基本金屬和農產品的價格在2021年飆升,然後在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再次飆升。儘管商品價格不會像2021-22年那樣在2023年助長全球通膨,但仍有上行的空間,主要反映在中國疫情政策轉向、氣候變遷和烏克蘭的持續衝突上。如煤炭是2021-22年迄今為止表現最好的大宗商品,隨著歐洲在天然氣價格飆升的情況下重啟舊燃煤電廠,令煤炭消費量創下歷史新高,由於中國大部分的工廠生產都依靠煤電。在清零政策放鬆後,中國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表示將2023年天然氣進口增長預期上調至7%,這將顯著推動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
表三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22年與2023年的GDP預測

資料來源: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22.10.
2.IHS Markit ,2022.12.
3.OECD:Economic Outlook and Interim Economic Outlook,2022.11.
4.EIU:EIU Country Forecast World ,2022.12.
(二) 美國
在高通膨和貨幣政策緊縮的壓力下,美國2023年的經濟前景已經惡化。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下降、消費和投資疲軟以及地緣政治引發的能源衝擊可能會使美國經濟在2023年初左右陷入零成長。對於實際產出來說,成長放緩不可避免的,不過應不至於落入衰退。
首先,消費者支出將受到財政刺激消退的滯後效應的打擊,像是2020年和2021年大規模流行病救助法案中的消費者援助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消費者試圖維持這種援助所帶來的消費水準。因此,到2022年10月,個人儲蓄率在大流行前五年平均佔可支配收入的7.7%,降至2.3%,這是自2008-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不到大流行前水準的一半。個人儲蓄率的下降凸顯出家庭財務出現緊張跡象,這將導致未來一年實際消費支出的成長大幅放緩。
其次,由於自2022年初以來抵押貸款利率翻了一番以上,房屋建設和房屋購買量都在急劇下降。這當然會損害建築業就業,但也會損害購買新房所涉及的所有活動,包括家具、電器和搬家服務。最後,海外經濟成長放緩和美元走高都將損害2023年的國際貿易。
不過受惠於強勁的勞動力市場,有助於抵銷其負面衝擊。儘管對勞動力的過剩需求似乎已在2022年春季達到頂峰,但11月初仍有1.7個職位空缺/失業人口,意味即使被裁員,亦能相對容易找到工作。這將使就業崗位在2023年保持正成長,失業率不易快速上升。在強勁的勞動力市場和相對健康的消費者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下,預計經濟衰退將是短暫且溫和的。
(三) 歐洲
俄烏戰爭引發歐洲地區的能源危機,故歐洲國家企圖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尋求取代俄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特別是在天然氣方面,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歐盟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是德國,其次是義大利、荷蘭、斯洛伐克和法國,有鑑於俄羅斯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已減少約80%,迫使這些國家改用其他來源的供應來取代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自戰爭以來,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增加58%。在緊急儲備方面,歐盟的天然氣儲量12月13日已達86.59%。
由於天然氣零售價格上漲,家庭和商業部門會盡可能地削減天然氣需求。然而,需求減少的大部分將來自能源密集型和氣體密集型行業,如化工、鋼鐵、陶瓷、其他材料的製造和化肥,這些行業將長期減產或關閉,產出下降及其對價格、勞動力市場和消費者信心的連鎖反應,將加劇2022-23年的經濟衰退,並減緩隨後的復甦,這些變化有可能在多年的混亂中變得根深蒂固,並永久損害歐洲的競爭力。預期天然氣價格將在2023年略有下降,但這主要是由於能源密集型工業部門的產能大量閒置,這將阻礙 2024 年之前任何強勁的經濟復甦。家庭部門,特別是家庭供暖,無法在短期內擺脫天然氣,從而限制家庭減少消費的能力。
此外,為避免將天然氣價格大漲的全部成本轉嫁給家庭,歐洲各國已經開始以可承受的價格向家庭提供天然氣。這採取了價格上限的形式(如英國,估計成本超過1,500億英鎊),或能源部門的國有化(如德國,將其最大的能源供應商Uniper完全國有化)。繼新冠疫情危機之後,這將進一步增加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債務負擔,並隨著利率上升,引發人們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
展望未來經濟表現,歐盟執委會發佈2022年秋季經濟預測報告預計,歐盟、歐元區和大多數成員國經濟將在2022年Q4陷入衰退,2023年Q1經濟活動將繼續萎縮。歐盟執委會預計,2023年歐盟和歐元區GDP僅將成長0.3%。
(四) 日本
在消費者支出和企業資本投資的推動下,預計日本經濟將在2023年繼續溫和復甦。然而,在產出缺口仍為負的情況下,日本央行已明確表示將暫時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如果經濟復甦導致企業盈利和實際工資上漲,從而維持溫和的通膨,那麼轉向緊縮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此外,全球商品需求降溫,貿易成長續緩,根據WTO預測2022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年成長率為3.5%,大幅低於2021年之9.1%,2023年續降至1.0%。IMF 則預測2022年全球貿易量成長率為 4.3%,大幅低於2021年之10.1%,2023年續降至2.5%。主要國家經濟轉弱,將令與全球經濟具高度相關的日本出口年增率產生下行壓力,恐造成日本GDP成長幅度受限。
儘管出口動能減弱,但旅遊支出可望成為支撐日本經濟重要動能。在國內旅遊方面,日本國土交通大臣近期表示,日本旅遊需求正在復甦,但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故日本政府將於2023年繼續提供全國旅遊補助措施,有助於帶動國內旅遊續強;在國際觀光客方面,由於2019年入境遊客的支出達到4.8兆日圓,佔日本GDP的0.9%,有鑑於中國疫情封控逐漸轉向共存,可能成為日本入境旅遊復甦的順風,加上日圓大幅貶值亦將推動赴日遊客數量和消費金額的回升。事實上,自日本於2022年10月重新開放觀光客入境後,10月入境日本的旅客超過45萬人次,比起2021年同期升幅達40倍,11月的外國旅客人數更躍升至近100萬人次,故旅遊復甦將為2023年日本經濟穩定之關鍵。
(五) 中國
2022年12月7日至9日期間,中國政府宣布一系列措施,如縮小高風險區、減少核酸檢測、允許居家隔離、取消落地檢、鼓勵人員流動等,使得中國從清零政策急劇轉變為“與病毒共存”政策。然鑑於中國老年人疫苗接種率較低、部分地區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疫情政策突然轉向,恐使病毒廣泛傳播,進而使醫療體系疲於應付並導致更多人病亡。
EIU預期2023年中國經濟成長的特點是上半年疲弱,下半年轉為強勁。與取消清零政策的其他亞洲經濟體一樣,重新開放不會導致成長立即加速,因為病例數激增會導致供應鏈和消費中斷。然而,在艱難的Q1之後,中國經濟勢頭可能會在Q2增強,然後在下半年強勁復甦,屆時公共衛生狀況將可控。
中國內需反彈將不平衡,不斷惡化的失業壓力、中國醫療體系的負擔不斷增加以及部分民眾對“與病毒共存”猶豫不決,將對消費者信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即使整體民間消費在2023年復甦,EIU預計中國消費者對零售商品的需求在2023年上半年仍將舉步維艱。儘管中國國內需求從2023年中開始加速反彈,但這主要反映在餐飲活動、國內旅遊和購買更便宜的非必需品等行業。相較之下,消費者信心不佳可能會抑制國內汽車、奢侈品和消費電子產品的消費。 EIU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測上調至2023年的5.2%。
四、2023年影響全球經貿表現之不確定因素
在未來不確定因素方面,展望2023年,全球經濟除延續2022年下半年疲弱態勢,還將持續面臨地緣政治、金融波動、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使得經濟是呈現趨緩抑或衰退?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因此復甦時點更加難以掌握,值得預先研判並加以關注。
首先,俄烏戰爭至今未歇,而東亞和其他地區出現新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可能性也在增大,這種緊張局勢有可能干擾貿易,對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多邊合作框架的各個支柱造成侵蝕,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供應鏈布局。美國對中國實施晶片出口管制,且積極與國際結盟共同對抗中國,美中貿易、科技戰擴大且長期化,將影響全球化發展,且主要國家持續推動關鍵物資供應鏈在地化及區域化,亦將改變全球供應鏈分工布局。
其次,金融情勢緊縮壓抑經濟活動,脆弱的新興市場普遍處於債務困境。先前的疫情已導致多國的債務高漲,而俄烏戰爭又導致一些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利差急劇擴大,這可能會給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借款成本帶來進一步的壓力,特別是一些受到能源和食品價格衝擊影響最嚴重的經濟體,其債務違約風險激增。美元走強增加出現債務困境的可能性,具有大量美元計值淨負債的經濟體的資產負債表會產生脆弱性,直接危及金融穩定,這些經濟體不斷擴大的債務危機將嚴重拖累全球經濟成長,並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最後,氣候異常正在動搖世界各地的經濟,全球2022年上半年因乾旱導致的損失金額達到132億美元。歐洲遭遇被視為過去500年最嚴重的乾旱,由於河流的水位下降,使得德國萊茵河的船隻運力約剩平常二至三成,而以核能發電為主力的法國,2022年也因為氣候因素,導致核電廠散熱不易,核能發電量不如預期。再者,熱浪與乾旱衝擊作物產量,反聖嬰現象長期化加劇糧食漲價預期,故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已無庸置疑,由於氣候異常的頻率及影響幅度逐年提高,2023年全球經濟表現仍將受此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