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25全球經濟展望 (產業雜誌)
孫明德、方俊德

2025/02/01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58期
一、前言

2024年全球經濟表現呈現地區及產業的雙重差異,美、歐經濟表現較2023年預估為佳,而東亞主要經濟體則低於預期。美國經濟因內需強勁表現優於預期,而歐洲則面臨製造業疲軟和地緣政治壓力。亞洲方面,日本受天災與產業危機影響,經濟表現低迷,而中國則在房地產市場疲軟與內需不振下進行政策調整以支撐成長。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在
2025年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隨著主要國家陸續開起降息循環,全球經濟成長呈現穩定趨勢。儘管預期美國與中國兩大經濟體的成長可能放緩,但歐洲與日本等經濟體逐步復甦,新興市場亦受益於製造業投資與供應鏈重組。然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通膨壓力和地緣政治風險仍可能擾動市場,使得各國需在刺激成長與穩定物價間謹慎平衡。特別是在美國新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全球政經環境或將迎來重要轉變。以下本文將分別就2024年全球經濟及主要經濟體進行回顧,接著展望2025年國際情勢及可能的經濟表現。

二、2024年全球經濟情勢回顧

()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低,通膨壓力減輕,促使主要國家開啟降息循環

2024年全球經濟表現呈現地區及產業的雙重差異,美、歐經濟表現較2023年預估為佳,而日本與中國經濟表現則低於預期。國際原物料價格在2024年表現起伏波動大,油價因中東戰局在首季及第三季上揚,第二季則一度回落,金屬價格原本因中國需求疲弱及生產過剩而下跌,惟自2024年下半年起,除鐵礦砂外的黃金、白銀、鎳及銅等金屬價格率先反彈,9月中國貨幣寬鬆政策則刺激鋼鐵產品及相關原物料價格,至於農產品則由於前兩年俄烏戰爭推高價格後,隨著美國、巴西及阿根廷等國擴大生產,但需求並未同步提升,使得農產品價格表現不如能源及金屬類商品。近年困擾全球經濟的通膨問題在2024年進一步緩解,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023123.3%,在20249月曾降至2.4%,但近幾個月又回升至2.7%,歐元區雖更早一步降至2%以下,9月僅有1.7%水準,不過近期亦回升至2.2%,日本則仍陷於通膨高漲陰影中,從2023122.6%,回升至2024112.9%,中國則反而有通縮疑慮,CPI均未達1%(如表一所示)

由於各國經濟及通膨表現不同,使其貨幣政策也產生差異,歐元區首先啟動降息周期,其後美國在
9月跟進,2024年歐元區與美國均分別降息4碼,中國則採取大幅寬鬆貨幣方式來穩定不動產及金融市場,不過日本則因本身貨幣政策原本就極度寬鬆,利率反而跟其他國家反向而行,在3月及7月升息,此舉使得日本流向海外的套利資金轉向,也成為第三季全球金融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表二所示)

美國大型企業第三季度財報表現亮眼,加上市場預期減稅與產業監管鬆綁政策將落地,川普當選效應推動美股持續上揚。然而,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劇,對其他經濟體造成壓力,尤其是歐元區和中國的經濟復甦依然疲弱,使得美股與其他主要股市的漲勢差距擴大。在日本,國會選舉一度引發政治不確定性,再加上日本央行升息預期升溫,導致日股下跌,但自
11月下旬起,隨著政治風險降溫,日股重新反彈。中國自9月下旬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後,政策轉向吸引了本地和國際投資者的關注。上證指數從9月低點2,704點快速反彈至10月初的3,489點。然而,投資者對政策效果保持觀望,並等待更多促進內需的實質措施,加上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溫,導致陸股漲勢趨緩。在匯率方面,金融市場預期川普的高關稅和企業減稅政策將支撐美元,美元指數自10月初低點大幅上升,故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普遍呈現貶值趨勢 (如表三所示)
 
表一  主要國家消費者物價與核心物價走勢
單位:%
1:日本的核心 CPI係將 CPI 排除「生鮮食品」後所得出,與一般將食品與能源排除後的核心CPI定義不同,故為了讓比較標準統一,在日本物價使用核心核心 CPI 數據,將核心 CPI 再排除「能源」後所得出。
資料來源:財經
M平方
 
表二  主要國家央行基準利率
單位:%
註:歐元區為存款機制利率、中國為中小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資料來源:各國央行,台經院整理
(資料截止至2024/12/19)
 
表三  主要國家股匯市表現
:在變動率方面,對美元匯率為負(),代表該國貨幣對美元為貶值(升值)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 美國經濟表現優於市場預期,通膨壓力趨緩,下半年開啟降息循環
2024年,美國經濟成長率(GDP)在前三季分別達到2.9%3.0%2.7%,明顯高於長期趨勢,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儘管製造業面臨壓力,但服務業活動持續穩定,家庭消費作為主要驅動力仍然活躍,儘管消費者信心低迷。在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消費韌性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尤為關鍵。此外,由於固定房貸利率普及,家庭債務水準保持穩定,未受先前利率上升的嚴重影響。勞動力市場方面,截至11月失業率穩定於4.2%,工資成長進一步提升實際家庭收入,雖然員工辭職率下降顯示求職信心減弱,但整體勞動力市場並未出現顯著惡化。

共和黨在選舉中全面勝利後,延續現有經濟政策的可能性增強,例如《減稅與就業法案》(
TCJA)的延長,預計將繼續推動經濟成長並提升市場信心。同時,適度的企業減稅措施預期將刺激投資,但政策刺激可能伴隨通膨壓力。美國聯準會(Fed)在2023年底停止升息後,於2024年第二季縮減量化緊縮,第三季啟動降息周期,全年降息4碼。然而,12月的利率決策會議強調將放慢降息速度,並更加謹慎地評估後續步驟。由於降息幅度低於預期,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自9月以來上升,進一步推動美元走強。雖然強勢美元壓制了通膨,但也可能擴大貿易逆差並對新興市場帶來壓力。同時,隨著債券收益率上升,股市的回調風險增加,特別是科技股雖然領漲,但面臨更高波動性。財政赤字高企也為債券市場帶來潛在波動,增加了經濟的不確定性。

() 歐元區實質薪資提升支撐消費,然製造業活動疲軟,經濟成長仍疲弱
隨著民眾實質薪資的增加,消費信心逐漸回升,且家庭儲蓄率仍處於歷史高位,有望支撐消費支出,推動民間消費的成長動能,然製造業活動依舊疲軟,加上俄烏戰爭持續未解,快速提高的軍費支出也部分排擠了公共支出,甚至讓多國執政黨在五月選舉失利,2024年歐元區前三季GDP成長率分別為0.5%0.6%0.9%,歐元區經濟雖已逐步復甦,但整體經濟成長仍疲弱,國際預測機構預估歐元區2024GDP僅成長0.8%。雖然勞動力市場保持強勁,失業率處於6.3%的低位,且通膨已降至接近歐洲央行目標的2%,歐元區CPI2023122.93%降至2024112.24%,故自20246月起,歐洲央行(ECB)啟動貨幣寬鬆政策,至今已連續四次降息,也是 ECB 2011 12 月以來首次連續降息。儘管政策利率將保持高水準至2025年,信貸狀況將逐步改善。

自疫情以來,歐元區內部經濟表現出顯著分化。根據
IMF的最新報告,2024年西班牙經濟成長預估達2.9%,表現優於法國(1.1%)、義大利(0.7%)和整體歐元區平均(0.8%),而德國經濟幾乎停滯不前。這些差異主要源於結構性因素,例如服務業占比。相較於工業主導的德國,服務業占比高的經濟體如西班牙受能源價格波動和國際競爭影響較小。此外,西班牙人口在20182023年間成長3%,其中移民人口成長33%,對經濟成長形成支持。財政政策也在歐元區經濟分化中發揮關鍵作用。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採取了相對寬鬆的財政政策,並受益於歐盟疫情恢復基金的資金支持。該計劃預計將持續到2026年甚至更久。然而,法國財政壓力逐漸加劇,尤其是在20246月馬克宏領導的復興黨於歐洲議會選舉失利後,國內政治局勢陷入動盪。同年12月,法國總理巴尼耶因不信任案下台,成為自1958年以來任期最短的總理。儘管馬克宏保住總統職位,但新總理未獲議會支持,導致政治局勢持續不穩。

() 日本日圓疲弱加重進口成本,擺脫通縮令貨幣政策轉向正常化
2024年日本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前三季GDP成長率分別為-0.9%-0.9%0.5%,明顯低於2023年的1.9%。主要原因包括多次天災如能登、宮崎地震及颱風災害,嚴重影響基礎設施與供應鏈。同時,汽車產業危機加劇,第一季大發汽車停產,第二季豐田、日產與本田因品質問題導致產能下降,由於汽車出口佔日本總出口的四分之一,故汽車業醜聞停產事件重創出口與製造業表現。不過,春季勞資談判帶來30年來最高5.1%的薪資增幅,加上訪日旅遊需求激增及半導體與AI領域投資熱潮,為經濟提供部分支撐。據日本觀光廳12月公布的數據,2024年前11月訪日外國旅客數已達3.337萬人次,比起2019年全年的3,188萬人次更高;此外,據日本半導體製造設備協會報告指出,2024年日本半導體設備市場在政府補貼支持下,將成長17%,規模達1.35兆日圓。自2021年起,九州地區吸引超過100項半導體相關投資計畫,總金額約5兆日圓,涵蓋晶片製造的前後端製程,顯示日本在振興半導體產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IMF近期報告中預測,日本經濟成長率將從2023年的1.7%大幅降至2024年的0.3%。由於服務業價格及薪資上漲壓力,物價水準持續高於日本央行2%的目標,促使日本央行於3月結束負利率政策,17 年來的首次升息,結束了連續八年的負利率,7月將利率調升至0.25%。由於日圓再度疲軟、日本最近提前大選帶來的潛在經濟不確定性以及物價加速上漲的威脅不斷加大。在此期間,日本央行將保持謹慎態度,以防止其政策正常化導致經濟衰退或破壞其通貨再膨脹的成功。升息的步伐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薪資成長的強度和持久性,因為日本央行的目標是培養由民間部門消費驅動的正成長週期。整體而言,日本經濟在多重壓力下成長疲弱,結構性挑戰仍需長期解決。

() 中國房市續疲、內需不振導致生產過剩,中國官方採取更多刺激措施
2024年,中國經濟成長率明顯放緩,前三季度分別為5.3%4.7%4.6%,全年增速或難達到原定5%的官方目標。這主要受到國內消費與投資表現低迷的影響,家庭收入成長疲弱、消費者信心不足,以及勞動市場條件惡化是抑制消費成長的核心原因。尤其是在非製造業領域,如服務業和建築業,勞動市場的挑戰尤為顯著。此外,房地產市場的困境進一步對經濟增長構成壓力,2024年前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降至-10.4%,創下近年新低。雖然政府採取了增加基礎設施支出和貨幣寬鬆等措施以緩解短期壓力,但房地產市場餘屋問題嚴重,相關政策的長期效益仍存疑。

同時,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成為經濟成長的另一掣肘因素。青海、貴州和雲南等地區的債務負擔尤為沉重,導致基礎設施投資放緩,尤其在西部地區影響顯著。中央政府雖推行多年期債務置換計劃以緩解地方財政困境,但效果仍有待觀察。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在房地產、金融與科技業的繁榮過後,如今面臨結構性經濟調整的壓力。
2024年前三季,這些城市的零售業普遍低迷,廣東省僅微增0.7%,而上海和北京的零售額分別下降2.3%0.3%。薪資成長放緩與房價大跌削弱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財富效應減弱更進一步壓抑了市場活力,反映出居民消費信心的持續低迷。

三、2025年全球經濟展望

() 全球美中走弱 、歐日緩步復甦 、全球經濟成長持穩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S&P Global IMF以及經濟學人(EIU)等國際預測機構,如表四所示,2025年全球GDP成長的整體展望預計將與2024年相近。儘管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成長預計在2025年將放緩,但幾乎其他所有地區的經濟成長都預計會有所改善。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生成式 AI 熱潮和能源領域的持續創新,以及隨著主要央行放鬆貨幣緊縮程度,預期先進經濟體的消費及投資動能回升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穩健。

隨著各國央行逐步從限制性政策轉向中性立場,全球已進入貨幣寬鬆週期。儘管面臨關稅風險,美國
Fed2024年底再次降息,並預計在2025年進一步下調利率。同時,通膨壓力有所緩解。相比之下,歐洲央行與英國央行更早啟動降息,並預期進一步調整政策,但各國利率水準可能無法回到2010年代的低點,中性利率也預計高於金融危機和疫情期間的水準。

在亞洲,中國將繼續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貨緊縮,而日本因內需疲弱及借貸成本上升對財政的壓力,其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空間有限。然而,全球經濟前景仍受美國新政府政策的影響。川普重返白宮可能帶來財政、貿易和移民政策的重大變革,但具體實施程度和時機尚不明朗。此舉或將重塑美國及全球的政經格局,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

 
表四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24年與2025年的GDP預測
資料來源: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24.102.S&P Global ,2024.123.OECDOECD Economic Outlook ,2024.124.EIUEIU Country Forecast World ,2024.12.

() 美國經濟略為放緩,川普新政府政策將成為關鍵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川普重返白宮,共和黨在參眾兩院掌握多數席次,實現全面執政。由於總統在貿易和移民政策上擁有較大裁量權,川普預料將優先推行加徵關稅和限縮移民政策,帶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不過基於Fed持續降息、川普政府預期推行減稅和放寬產業監管,加上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需求旺盛,將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不過2025年隨著財政刺激減少、勞動力市場降溫,以及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等因素影響,故國際機構預測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降至1.9~2.4%之間,經濟表現較2024年略為放緩。

在貿易方面,對中國商品加徵新關稅以及與歐盟的潛在貿易限制,可能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擾亂,特別是電子和汽車產業,將面臨成本上升和生產延誤的挑戰。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在其社交平台上宣布,計劃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徵收
25%的關稅,以打擊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同時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目標針對芬太尼走私行為。若實施,將使美國平均關稅率升至二戰以來的最高水準。

美國汽車產業高度依賴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零部件及製造,關稅政策將顯著推高汽車價格。若中國採取報復措施,可能對美國農產品出口造成影響。此外,川普曾提議對中國商品加徵
60%關稅,對其他國家徵收10%關稅。據日本綜研所估算,中國經濟成長率可能因此下降約1個百分點,影響程度高於美國(0.3個百分點)和全球平均(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其他亞洲國家可能因中國產能轉移和對美間接出口增加而受益,進一步推動本地經濟成長。

在金融市場方面,美國財政支出增加和加徵關稅可能推升物價水準,雖然通膨已從早期高點回落,但近期物價壓力有復甦跡象,整體與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通膨趨勢平穩,但上升壓力仍存在。儘管聯準會已進入降息循環,但預計在
2025年將更謹慎調整降息速度與幅度,這可能影響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方向,加劇金融市場波動,對長期投資動能造成壓力;美元預計將維持其強勢地位,主要因美國經濟表現仍強及相對較高的利率,而川普新政對通膨的影響有助於美元走強。此外,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增強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地位。同時,川普關稅政策也可能削弱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進一步推升美元。

() 歐元區降息有助於經濟成長,惟政治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
歐元區經濟在2025年預計將溫和成長,國際預測機構預期2025GDP年增率介於0.9%~1.3%,表現優於2024年。主要受益於通膨下降和利率下調對於私人消費的提振。然而,出口和投資成長疲軟將部分抵消此影響。這主要是由於川普領導下的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可能對歐盟對美出口徵收新關稅,這將打壓歐洲商業信心和投資。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由於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經濟的開放性和龐大的工業部門,受到美國關稅的影響最大。義大利及其龐大的汽車產業也將受到打擊,愛爾蘭和北歐也將受到打擊。

在通膨方面,在
2024年通膨大幅下降後,2025年預計將穩定在約2%的平均水準,供應鏈壓力緩解與需求平穩是主要原因。然而,由於勞動力市場仍然緊張,需求驅動的價格壓力,以及保護主義抬頭和地緣政治風險(包括中東緊張局勢對油價的影響),可能會產生一些價格上行壓力。特別是,全球貿易戰可能導致歐洲通膨壓力大幅上升。如果中國企業向歐洲輸送更便宜的商品以應對美國大幅提高的關稅,最初的影響將是通貨緊縮,但假設歐盟隨後對中國出口產品徵收關稅,這可能會促使歐洲通膨上升。

政治分裂是歐洲一大趨勢,多國政府面臨組建穩定聯盟的困難。
2025年德國和法國政府相繼垮台,反映了歐洲聯盟政治多元化的挑戰。此外, 歐洲為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供應鏈依賴,持續加強風險管理。同時,美國對歐盟施壓,要求採取更為強硬的對華政策,加劇了中歐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202410月,歐盟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關稅,此舉可能引發中國的報復性措施,進一步惡化雙方的經貿關係。為應對這一挑戰,歐洲企業開始逐步調整供應鏈結構,分散供應來源,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 日本半導體與綠能投資續強,刺激政策為經濟帶來支撐
據國際預測機構預測2025年日本經濟成長表現,整體GDP 年增率平均仍可達1%以上。日本經濟受多重因素支持,包括政府刺激政策及產業投資等。儘管存在政治不確定性和外部貿易風險,內需成長和投資動能將提供堅實支撐,確保經濟持續穩健成長。

以政策面來說,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在
202410月提前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中未能維持多數席位,導致組成少數派政府,政治不確定性大幅上升,恐降低政府的效率。日本重新出現領導階層頻繁更換的風險很高。現任總理石破茂的政治壽命將取決於即將於 2025 7 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的結果。2025財年日本政府預算金額初估為117兆日圓,高於2024年的112.6兆日圓,近期推出的經濟對策總金額約13.9兆日圓,包括對低收入戶補助、能源補貼、半導體及AI產業支持、基礎設施強化等,預計可提升全年GDP1.04個百分點。

在投資動能方面,
Q4日銀短觀調查2024財年(20244~20253)日本大型企業設備投資額預估將年增11.3%,較上次調查結果上修0.7個百分點,優於市場預期的年增9.6%,顯示至少到2025Q1 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仍會增加。此外,日本經濟產業省計劃對半導體企業提供稅負優惠與補貼,台積電與三星的投資效益將開始顯現,每年貢獻約0.1%-0.2%GDP。此外,針對綠色能源與減碳的投資預算達2.36兆日圓,助力產業轉型。

在外需動能上,
2025年川普政府的鷹派貿易政策可能影響日本對美出口,特別是在汽車產業上,兩國貿易關係或面臨挑戰。然而,由於商品出口僅佔GDP15%,且淨出口對GDP貢獻有限,整體影響可控。

() 中國刺激政策是否有效與美中關係將影響經濟表現
儘管受到美國加徵關稅的風險影響,中國製造業投資成長將保持穩健,但可能略低於2024年的水準。同時,財政刺激政策將繼續推動基礎設施投資,這一趨勢在2024年第四季已顯現。然而,房地產投資將因土地銷售減少和開發商融資困難而持續受抑制。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已進入第四年,對經濟成長的拖累正在趨於穩定,預計不會在2025年進一步惡化。儘管政府早前已推出多項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措施,但實施效果有限,缺乏全面性和力度。因此,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成為當前重點。近期房屋銷售開始改善,但是否形成長期趨勢尚需觀察,特別是二手房價格仍處於下降趨勢,預計2025年的降幅將有所減緩。一線城市有望率先改善,而二、三線城市仍需更長時間脫困。

2025年中國出口成長將受美國對華關稅政策調整的影響。目前中國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15%,需求減少可能透過對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長來彌補,特別是在電動車和太陽能板等高需求領域。整體而言,2025年淨出口對中國GDP的貢獻可能接近零。為應對經濟挑戰,中國將加大財政支持,包括提高赤字目標和擴大專項債券發行,以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同時,貨幣政策保持寬鬆,預計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以刺激信貸成長並緩解融資壓力,推動經濟穩步回升。中國經濟復甦將依賴於結構轉型和政策支持。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的穩定是關鍵,但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率已無法回到巔峰期的25%。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作用也減弱,因此促進消費成為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消費占中國經濟的比重僅約40%,遠低於美國的70%。若加大健康和教育領域投資,鼓勵家庭減少儲蓄,中國或可內部消化更多產能,縮小對美貿易順差,並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發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