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 (產業雜誌)
孫明德、方俊德

2022/02/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22期
 

一、前言

進入2021年,儘管對抗新冠病毒(COVID-19)的疫苗順利問世,然初期產能不足,疫苗供應進度嚴重落後,導致主要經濟體與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的疫苗覆蓋率落差明顯,加上新冠病毒株不斷變異,從2020年疫情初期的武漢株、Alpha株,到2021年的Delta株、Omicron變異株,讓全球疫情看不到盡頭,即便是美歐等疫苗部署加速的先進國家,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新增染疫人數亦明顯攀升,所幸疫苗對抗變種病毒的保護力仍足夠,故疫苗覆蓋率較高的國家能夠繼續重啟經濟活動,降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

 

然而,對於疫苗短缺、接種緩慢的新興國家則面臨醫療量能不足的情況,如馬來西亞、印度、越南與泰國等。南亞及東南亞疫情緊繃,使得當地政府在2021年Q2~Q3這段期間採取更嚴格的管控措施。在馬來西亞,封鎖措施擾亂包括汽車、半導體和醫療設備在內的產業,馬國政府為防疫,根據不同的產業對人力進行限制管控,使得廠商被迫減少產量或關閉營運以遵守新措施;越南則針對部分疫情較嚴重的地區,頒布「三就地原則」,生產工廠必須要能安排員工「就地生產、就地吃飯、就地休息」,方能正常運作,根據越南當局統計,從2021年7月開始實施嚴格防疫管制以來,有多個城市、省份的工業產能大幅下降。東南亞工廠因感染群聚而停工的影響波及全球,導致相關產品供應鏈出現問題。

 

整體而言,這兩年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2020年為「需求不振」,2021年則為「供給不順」,從車用晶片、物流塞港塞櫃、勞力短缺、能源供不應求,都使復甦中的全球經濟屢遭挑戰。其次,氣候異常造成歐洲、中南美洲,以及亞洲多國經濟受創,如何面對變化日益劇烈的自然環境,也成為各國要面對的經濟挑戰。除了疫情與天災外,2021年下半年通膨問題逐步升高,不僅各國民眾對物價上漲感受壓力,原物料及能源價格的上漲,甚至引發多國電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展望2022年,疫情能否獲得控制仍是全球經濟關注焦點,但供應鏈紊亂的問題是否能有效解決?各國政府是否能正視通膨問題,並著手採取適當措施加以控制?美中緊張關係能否降溫,抑或是另起新戰局,也將牽動企業投資布局的決策。以下本文將分別就2021年全球經濟及主要經濟體進行回顧,接著展望2022年國際情勢及可能的經濟表現,以及影響全球經貿發展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

 

二、2021年全球經濟情勢回顧

(一) 全球

2020年起全球經濟受COVID-19衝擊,當年度經濟衰退3.1%,其中主要經濟體因疫情尤為嚴重,美、歐、日均於Q2採取嚴格的封鎖行動,且其經濟結構中服務業比重較高,因此受創較深,經濟衰退幅度高達4.5%,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部份雖然在Q1中國也採取封鎖措施,其後印度及中南美洲等地也傳出疫情,但由於中國疫情蔓延情況受到控制,且其製造業比重較高,下半年全球商品貿易快速反彈,帶動中國經濟表現,也抵銷了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受到的衝擊,2020年衰退2.1%。

 

進入2021年後,疫苗施打及普及成為各國經濟表現差異的主要因素。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表示,新冠疫情捲土重來,但全球經濟仍在持續復甦,疫情造成的“斷層”似乎將持續更長時間,這是因為各國短期經濟走勢的分化將對中期經濟表現產生持久影響。這種差距主要是由各國疫苗施打率和早期政策支持力度不同造成的。IMF預測全球經濟將在2021年成長5.9%,較上次預測下修0.1個百分點,下修原因在於已開發經濟體經濟成長放緩有一部份是供給不順所造成的,而低收入開發中國家成長放緩則是因為疫情惡化所致。Delta病毒快速傳播,新變種病毒也可能出現,疫情反覆不定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各國政府在進行政策選擇的難度加大,且策略運用空間有限。

 

IMF對2021年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估計成長率為6.4%,雖高於主要經濟體的5.2%,但各區域及各國間差異卻更大。例如中、印兩國疫情控制相對較好,中國2021年雖有零星區域傳出疫情,但都很快獲得控制,印度也僅在Q2傳出較嚴重疫情,其後便獲得控制且經濟重啟,因此全年經濟成長率估計分別為8.0%及9.5%。不過東南亞經濟表現就遠遜於前幾處,IMF估計東協5國經濟成長率僅為2.9%,這主要是受到Q3疫情擴散的影響,造成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及菲律賓經濟重創,另外緬甸政權更迭也使其全年經濟仍呈衰退。

 

在物價方面,2021年受到歐美經濟快速反彈,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升房價、供應鏈不穩定致使多項商品及服務,如半導體及航運等供不應求,也推升生產者物價,使主要經濟體物價上漲幅度升至2.8%,推升全球物價上漲率至4.3%。其中美國在Q2後高達5%以上,歐洲也有3%水準,僅日本物價仍處低迷。而自Q2起,由於基期因素加上能源需求大增,使得相關原物料價格高漲,詳如表一所示,原油及天然氣在Q2分別上漲153%及141%,煤炭更在Q1及Q2分別上漲102%及225%,進一步推升各國電價,以歐洲為例,截至2021年11月為止,歐洲天然氣價格已累計大漲逾300%,英國天然氣價格上漲約250%。不只主要經濟體受影響,中國電力供應也因煤炭價格大漲,但電價無法調整,使得煤電企業面臨虧損壓力,因此在9月爆發限電問題,使中國政府也隨之調高電價20%加以因應,在透過一連串促產保供政策強勢介入後,煤炭市場與價格才逐步回歸合理區間。
 

表一  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年增率走勢

單位:%

註:1. 漲跌幅係與去年同期相比;原油為平均數,農產品及鋁、銅為期底數。   
  2. 天然氣--美國國內市場(New York Harbor Conventional Gasoline Regular Spot Price FOB);煤—澳洲(Australia Coal Price);
   鋼鐵價格指數 (Producer Price Index by Commodity for Metals and Metal Products: Iron and Steel)。

資料來源:EIA(天然氣)、FRED(鋼鐵) 、World Bank(煤) 、行政院主計處物價統計

 

在貿易方面,2021年受經濟復甦帶動,全球貿易估計可成長9.7%,Q3的WTO商品貿易指標(Goods Trade Barometer)升至新高紀錄,遠高於趨勢值(100),惟近期升勢放緩,主要受到經濟解封之需求驟升,全球貨櫃運費大漲,供應商交貨時間延遲,恐影響商品貿易成長力道,而服務貿易則仍未恢復元氣。在就業市場部分,疫情期間失業率大幅攀升至雙位數的美歐等經濟體,隨著疫情趨緩及經濟重啟,失業率已逐步降低。而在各國財政政策方面,主要經濟體財政赤字對GDP 比率將仍大幅高於疫情前水準,多數國家隨經濟復甦及疫情支持措施逐漸縮減或到期,將較2020年略降。而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經濟體仍維持寬鬆性貨幣政策,惟美、歐央行釋出縮減購債訊息,韓國、紐西蘭、智利,以及新加坡等國更已展開升息及貨幣政策調整的動作,且隨著Q4物價上漲幅度加劇,貨幣政策方向改變的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國家會更多。

 

(二) 美國

 

在美國方面,2021年上半年隨著疫苗接種進展持續,加上政府大規模紓困方案,有助於經濟重啟釋放出壓抑已久的消費需求,企業投資暢旺,人力需求回升,加以2020年比較基期偏低,使得美國經濟復甦在Q2迎來高峰,Q2經濟成長率為12.2% (Q1經濟成長率為0.5%)。然時序進入下半年,受到Delta變種病毒入侵全美,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再度攀升,加上供應鏈失衡與通膨壓力升溫,使得Q3經濟成長速度放緩,不過有鑑於Q3年增率4.9%仍明顯高於長期平均,顯示美國經濟仍維持穩定擴張。故IHS Markit估計美國2021年經濟將可成長5.7%,優於歐元區及日本表現。

 

在物價方面,經濟重啟帶動需求擴增,企業持續調升消費品和服務價格,而供應鏈瓶頸加上勞動力短缺也繼續推升人力成本,故自2021年年初以來,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不斷攀升,從2月的1.7%快速飆升至6月的5.3%,而受到能源成本以及住房、食品、二手車和卡車以及新車的成本上升,美國10月CPI年增6.2%,這是自1990年以來最大的漲幅。

 

(三) 歐洲

 

相較於美國領先的復甦步伐,歐洲表現就相對滯後,主要原因在於歐洲多國2021年初因染病人數再度增加而重啟封鎖措施,google人流活動數據亦較2020年Q4進一步下滑,致使歐元區Q1經濟表現陷入衰退。不過,歐洲自Q2起疫苗施打速度加快,多數國家因而陸續解封令經濟活動開始復甦,歐元區與歐盟Q2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4.4%與13.8%,結束連續五季萎縮態勢,Q3經濟成長率亦有3.9%與4.1%,經濟表現優於市場預期,歐盟執委會表示目前經濟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準。然近期製造業產出受到供應鏈瓶頸問體拖累,且能源價格飆漲恐排擠家庭消費支出,通膨預期升溫亦壓抑民眾消費意願,加上疫情再度升溫令各國重啟限制措施,皆將不利於經濟復甦動能,料Q4經濟成長率將明顯放緩。IHS Markit估計歐元區2021年經濟將可成長5.2%。

 

歐元區2021年10月通膨率高達4.1%,創下自2008年7月以來新高,其中有一半是來自於能源價格所貢獻。通膨增加主要是由於電力和天然氣價格上漲,歐洲天然氣價格自4月起開始狂飆,由於異常寒冷天氣推升需求,導致天然氣庫存下滑、低於疫情爆發前五年平均水準,引發市場對於天然氣供不應求的擔憂,加上歐美疫情解封帶動燃料需求,造成電力與天然氣價格大漲,天然氣價格年增率從9月份的18.3%上漲至10月份的30.6%,電費漲幅則從24.4%上漲至10月份39.6%。汽燃料的價格走高也對通膨產生了上行影響,10月份的汽車燃料費年增27.3%。由於能源屬於必需品、價格彈性低,因此能源開銷增加會排擠家庭消費支出。

 

(四) 日本

 

自2020年底至2021年初,日本疫情一度趨於嚴峻,每日新增病例數於1月曾最高達到7,000多例,令日本政府發布且延長針對11府縣緊急宣言。受到疫情影響,東京等地進入緊急狀態,2021年Q1民間消費、民間企業設備投資較2020年Q4減幅再擴大,故日本2021年Q1經濟成長率衰退1.8%。其後,拜全球景氣復甦故需求強勁之賜,日本出口表現亮眼,且民間消費和資本支出逐漸回溫,加上2020年比較基期偏低,故2021年Q2經濟成長率由負轉正,年增7.3%。儘管東京奧運順利舉辦,然這段期間日本疫情再度惡化,每日新增病例數突破萬例,日本政府為了控制疫情而宣布多個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加上低基期因素消逝影響,造成日本2021年夏季期間的消費陷入低迷。此外,半導體短缺、東南亞疫情造成供應鏈混亂,衝擊日本最重要出口貨物之一的汽車產量減少,間接影響日本國內設備投資,貨物出口也遭受波及,故2021年Q3經濟成長率僅1.2%,經濟復甦腳步較預期遲緩。所幸近期疫情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高,日本政府已解除所有府縣的緊急狀態,為更多的個人經濟活動鋪平了道路。IHS Markit估計日本2021年經濟成長率為1.9%,也仍不足抵銷2020年衰退4.5%的差距。

 

再者,日本的財政政策將繼續支撐經濟復甦,日本於2021年10月31日舉行大選,選舉結果出爐,由執政黨自民黨單獨取得「絕對安定多數」261席,新任首相岸田文雄領導的自民黨仍維持第一大黨地位,故預期未來的政策連續性將有助於經濟復甦。岸田首相已於2021年11月批准了一項規模高達55.7兆日圓的財政刺激計劃,該計劃仍需議會批准。該一攬子計劃包括為大學和農村地區數位化提供更多資金,以提高生產力成長。它還包括提高半導體製造能力的資金,這可以提高國家的經濟安全。在物價方面,受到日本內需復甦較遲緩、日本企業不願意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工資成長幅度有限等因素影響,故日本的通膨壓力相對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來的輕微,核心CPI年增率一直維持在0%左右。

 

(五) 中國

 

隨著近期中國經濟擴張速度放緩,各國際預測機構紛紛下修對中國的2021年成長預測。2021年Q3經濟成長率僅4.9%,分別低於前兩季的18.3%和7.9%。Q1經濟成長率高達雙位數有很大程度是因為疫情初期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官方採取強力封鎖措施控制疫情擴散,導致2020年Q1出現經濟衰退。2021年Q3的低成長態勢引起市場對於中國Q4和2022年經濟成長前景的擔憂。經濟成長放緩有部分原因來自於中國的疫情零容忍政策,比大多數國家更頻繁地實施封鎖。在2021年夏天在當地爆發一連串的本土疫情,引發中國多個城市重啟封鎖或旅行限制。這不僅減少製造業產出,也嚴重影響許多服務業的就業機會。據中國官方通報,浙江寧波、紹興和杭州三地在2021年12月以來疫情復燃,截至12月13日為止,已有超過5萬人被集中隔離,54萬人納入隔離管控,並波及當地19家A股上市公司停產,人員和物流往來受阻。

 

然而,疫情復燃並不是中國經濟放緩背後的唯一因素。自2021年9月以來,中國因缺煤、碳排政策等因素發生大規模限電限產情況,當地的房地產龍頭企業發生流動性危機導致房市景氣下滑,也迫使政府對於房市的嚴格監管風險逐漸顯現,加上國際大宗商品高漲、企業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問題皆對原本已有下行壓力的經濟狀況再添憂慮,從近期中國官方所公布的實體經濟數據來看,顯示中國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仍大,預料居民收入回升速度受限,嚴控房地產政策與房企流動性危機將壓抑房地產投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使中國工業品價格(PPI)年增率飆升至歷史高點,造成中下游企業成本大幅上升,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7個月下滑,直到11月才轉為上揚態勢。

 

(六) 臺灣

 

臺灣經濟在2021年呈現內、外有別的局面,在內需部分,於5月下旬疫情在臺擴散,引發政府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及民眾的擔憂,衝擊內需服務業的表現,儘管本土疫情已漸趨緩,7月27日起全國疫情警戒降級,政府有限度的鬆綁商業活動防疫規定,放寬消費場域室內人數上限增加,且餐飲業亦開放內用,實體門市人潮逐步回流,不過考量整體疫苗覆蓋率仍不足,餐廳仍需使用隔板、梅花座和維持社交距離等規定(直到10月初才放寬),故下半年民間消費回復有限。不過在外貿出口方面,則受惠於主要經濟體陸續重啟經濟活動,美、中、歐等經濟相繼復甦甚至進入擴張,帶動商品需求進而推升臺灣出口表現,另外在投資部分,企業投資較2020年更為積極,且全球貨幣寬鬆也帶動金融市場表現,因此不論直接投資或是金融投資都有良好表現,且服務業中以商品或以金融為主的貨運服務及金融服務業受疫情影響較小,營運表現仍突出亮眼,這些因素使臺灣經濟全年穩定擴張,民間投資與國外淨需求成為拉抬經濟成長主要貢獻因素。故主計總處於2021年11月26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6.09%,較8月預測上修0.21個百分點,創下11年新高紀錄。

 

三、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


(一) 全球

 

展望2022年,隨著疫苗施打更加普及使疫情進一步緩和,全球經濟可望維持復甦步伐,不過由於基期因素及各國財政及貨幣政策力道不如疫情期間,經濟成長率將不如2021年。就IMF、IHS Mark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經濟學人(EIU)對於2021年與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如表二所示,儘管全球經濟復甦預計將繼續,從2021年的5.4%~5.9%降至2022年的4.0%~4.9%。OECD表示若全球加強疫苗接種工作,有助於在2022年底前全面取消對跨境活動的限制,支持性總體經濟政策、寬鬆的金融條件和較低的家庭儲蓄都應該會增加需求並抵消逐步解除限制的不利因素。儘管如此,預期經濟復甦仍不均衡。大多數已開發經濟體預計到2023年將恢復到疫情大流行前的產出路徑,但債務增加且成長潛力仍然低迷。預計許多國家的通膨率也將高於大流行之前的水準,但整體上仍與中央銀行的目標保持一致。少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會全面復甦,但大多數產出似乎可能達不到大流行前的預期,尤其是在低收入國家,這給危機留下了相當大的長期收入疤痕。

 

此外,OECD認為未來經濟前景不確定因素仍高,新的、更易傳播的變種病毒可能會繼續出現,特別是如果疫苗部署速度和現有疫苗的有效性減弱,從而影響經濟成長前景。如果房地產業和電力供應問題持續或加劇,對其他經濟體,尤其是大宗商品出口國和亞洲經濟體產生不利影響,中國的結果也可能令人失望。由於供給壓力比預期更持久,或者能源成本持續飆升,引發金融市場重新定價以預期未來的貨幣政策變動,通膨壓力可能繼續升溫。這種重新定價可能會暴露出高債務、某些市場資產估值過高、以及許多新興市場和低收入經濟體的脆弱復甦。從好的方面來看,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更快地部署疫苗或更大幅度地減少家庭儲蓄和企業現金持有,將提高支出和生產能力,並加快復甦步伐。
 

表二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21年與2022年的GDP預測

資料來源:
1.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2021.10
2.IHS Markit ,2021.12
3.OECDEconomic Outlook and Interim Economic Outlook,2021.12
4.EIUEIU Country Forecast World ,2021.12.

(二) 美國

 

從近期就業市場指標來看,美國2021年11月失業率已降至4.2%,呈現逐月改善態勢,已接近聯準會官員預估的長期失業率4%左右,但與疫情爆發前的3.5%水準仍有一段差距。至於勞參率則由2020年底的61.5%微升至2021年61.8%,停滯不前,亦低於2020年2月疫情爆發前的63.3%。自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聯邦政府為此提供優渥的失業津貼,額外失業補助可能降低失業人士找工作意願。儘管目前額外的失業補助已到期,但阻礙就業成長的因素還包括家庭照護責任、學校停課、擔心染疫及退休等因素,勞參率低迷存在結構性及自願性因素。此外,美國經濟走出新冠疫情陰霾而恢復成長,企業人力需求增加帶動勞工薪資上漲。

 

儘管就業可望持續復甦,然受到美國經濟在2021年Q2已回到疫情爆發前水準,比較基期較高,加上先前為應對疫情對於經濟的打擊,近兩年美國聯邦赤字率創二戰結束後新高,即使有5,500億美元的基建投資法案及1.75兆美元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加持,但這兩大財政政策都屬於中長期經濟結構改革,對於2022年經濟拉抬效果有限,故財政刺激力度下滑。整體來看,受到經濟重啟動能與財政刺激力度同步下滑,一般預期2022年美國經濟成長率較2021年為低,IHS Markit預測美國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4.3%,成長幅度仍高於疫情前平均水準。

 

反映在貨幣政策方面,原本聯準會以每月150億美元的速度縮減購債(taper),若速度維持不變,則預計在2022年6月結束購債,然近期美國通膨持續偏高之威脅增加,促使多數官員縮短政策觀察期,故聯準會於12月中宣布加快taper,把縮減購債規模增加至每月300億美元,這將使得聯準會能在2022年3月結束資產購買計畫,且利率預測點狀圖顯示,2022年可能升息3碼。

(三) 歐洲

 

儘管短期油價供應仍處於緊繃狀況,然美國能源資訊署(EIA)在2021年11月月報顯示,在各產油國逐步增產規劃下,2022年年初原油供需將開始出現供過於求現象,故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不易,隨著能源價格年增率下滑,加上2021年低基期因素消逝,通膨有望自2022年初開始回落,故歐盟委員會於2021年11月11日表示,通膨率將從2020年的0.3%上升至2021年的2.4%,然後在2022年放緩至2.2% 和2023年的1.4%,歐盟執委會預期2021年最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達到頂峰,然後才逐漸放緩。通膨預期降溫有助於帶動消費意願回升,加上歐元區家庭儲蓄率在2021年Q1達到21.5%是有史以來的第二高,家庭投資率為9.2%,是2011年以來的新高,故2022年消費動能或將強勁。

 

此外,執委會認為,2022年是歐洲國家從危機轉向復甦的一年,特別是透過歐洲復甦基金的資金協助。執委會預計,各國政府會在2022年使用復甦基金撥款的40%,總計約3,380億歐元。有鑑於各國財政政策持續擴張加上歐洲復甦基金計畫實施,將有助於帶動歐洲經濟成長。整體來看,通膨預期降溫,疫後復甦與財政政策支持,三大要素支撐歐洲2022年之經濟成長,故IHS Markit預測歐元區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3.7%,較過去15年的平均成長1.2%還要強勁許多。

(四) 日本

近期日本疫情已漸趨緩,每日確診數甚至降至百人以下,緊急狀態陸續鬆綁,令經濟活動恢復正常,不僅帶動相關就業,其他實體經濟數據亦明顯轉好,日本2021年10月零售銷售額年增率轉為正成長,10月份失業率由前月的2.8%,向下降至2.7%的水準。隨著疫苗施打普及(日本完整疫苗接種比例已接近八成),疫情可望獲得控制,增添未來經濟活動恢復正常之樂觀期待。

 

有鑑於日本疫情反覆不定,一波接一波的疫情爆發,雖然確診和死亡人數都無法和歐美相比,但仍迫使日本政府採取一連串的封鎖措施,使得經濟復甦腳步更為遲緩,迫使當地政府繼續維持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支持,故2022年日本經濟成長最主要因素是來自於內需回溫。以民間消費來看,隨著疫情趨緩與防疫措施放鬆,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推行大規模財政政策,如為協助受疫情重創的民眾與業者,將對18歲以下兒少每人發放相當於10萬日圓、推動振興國旅方案、針對企業一次性發放5個月的補貼、特別就業調整補貼延長至3月、對提高工資的公司擴大稅收優惠等,有助於帶動消費動能。

 

在投資方面,日本計畫撥款約67億美元支持赴日設晶圓廠的企業,故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與SONY合資在日本熊本投資約70億美元的晶圓廠,可望獲得補助。此外,為加快先進科技的研發工作和增強經濟安全,日本政府將設立一個規模達1,000億日幣的基金,並計劃於2022年啟動該基金。這將是日本第一個致力於經濟安全的基金,該基金將協助研發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生物科技、機器人等可應用於軍事的先進科技,並確保經濟安全,避免國內研發的技術外洩至中國等國,其他被納入的研發領域還包括5G網路、大數據和半導體。整體而言,內需回溫將是支撐經濟溫和成長的主要因素,故IHS Markit預測日本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3.6%,經濟成長率高於2021年,表現不同於歐美等先進國家。

(五) 中國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國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2年的經濟政策定下了基調,此次會議最重要的一個詞是“穩定”,這意味著中國官方將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來刺激需求,支持市場主體,確保2022年穩定成長。中國將工作重心轉回穩定成長,眼下一連串抑制債務和投機的政策已引發經濟放緩,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為期三天的閉門經濟會議後發布的聲明中稱,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有鑑於近期實體經濟數據表現不如預期,故中國人民銀行於12月初宣布,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釋放長期資金人民幣1.2兆元,這是2021年內第2次降準。降準目的在於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

 

由於房地產低迷、出口疲軟和嚴格的防疫管控措施帶來的阻力越來越大。中國社會科學院於2021年12月6日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2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在不確定的疫情和外部環境中,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風險和挑戰較多,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5.3%左右。

(六) 臺灣
 

展望2022年,在民間消費方面,隨著國內疫情已明顯趨緩,完整疫苗施打率已超過六成,配合政府多項振興方案正式上路,有助於帶動民間消費逐漸走出陰霾。若本土疫情仍維持穩定,且疫苗施打情況持續提升,將有助於政府進一步放寬防疫管制措施,儘管邊境解封進度仍不容過度樂觀看待,然自疫情發生以來,旅行業者與住宿服務業者持續將營運重心轉向國內旅遊,在疫苗普及率逐步提高、生活逐漸恢復正常的環境中,多元化的旅遊及餐飲服務將可刺激臺灣本土旅客的消費意願。另外,行政院日前核定2022年基本生活費、基本工資、軍公教薪資均呈現上調,亦有助於帶動民間消費持續成長,故臺灣2022年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將以民間消費為主。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惠於全球經濟持續回升,供應鏈問題逐步改善,IMF預測世界貿易量在2020年成長9.7%之高基數下,仍續成長6.7%,顯示外需力道穩健,加上觀察近期美歐庫存狀況仍顯著低於長期趨勢水準,故美歐回補庫存對短期臺灣出口表現有所支撐,然全球宅經濟效應日益淡化,使得終端消費性電子產品拉貨動能轉弱,加上高基期因素,均將促使臺灣2022年外需對經濟貢獻較2021年下滑,然整體仍維持正成長態勢不變;在民間投資方面,隨著疫情加速數位轉型,且全球陸續重啟經濟活動,有助於帶動整體經濟需求,加上在地化生產趨勢推動,使得2021年前11個月資本設備進口成長率仍維持大幅成長。儘管2022年國內半導體龍頭大廠、電動車及工具機等相關供應鏈業者持續擴張資本支出,加上5G、綠能投資逐漸升溫,有助於維持民間投資成長續強,然成長動能雖將延續,不過2021年比較基數較高,2022年成長率及貢獻度將明顯下滑。

 

整體來看,臺灣2022年景氣維持熱絡,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出口及民間投資雖然維持強勁,然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對經濟成長貢獻度料將下滑,使得2022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1年為低。故主計總處預測2022年經濟成長4.15%(較8月預測上修0.46個百分點)。  

四、2022年影響全球經貿表現之不確定因素

 

在未來不確定因素方面,展望2022年,全球在歷經2021年的快速反彈後,經濟將面臨後疫情時期新一波挑戰,例如變種病毒再起、國際通膨壓力高漲、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以及美中關係新變局等,而這些挑戰也將透過貿易及金融等管道影響全球經濟,值得預先研判並加以關注。

 

首先,全球未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仍有5成左右,加上疫苗的效力減弱和變種病毒的出現,故全球經濟仍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近期Omicron變種病毒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歸類為「高關注變異株」,加上Omicron對現有疫苗效價的影響範圍尚未明朗,使得全球多國升級防控措施,包括以色列、日本、澳洲與英國等國都迅速重新實施旅行限制。此外,變種病毒再起可能會導致一些實施零容忍政策的亞洲國家重新考慮最近推行的重新開放計劃。變種病毒的出現可能再度引發全球經濟嚴重放緩,西方國家可能被迫為企業和家庭提供新的緊急財政支持,且就傳播性和疫苗抗性來看,它可能會對已經遭受重創的供應鏈造成嚴重破壞,加重勞力短缺,導致長期通膨上升和全球經濟復甦腳步放緩。

 

全球通膨壓力及其衍生影響將是2022年要面對的首要挑戰。2021年第2季全球物價明顯升溫,美國消費者物價漲幅連續多月上升至6%以上,歐洲也升至4%以上,其因素主要來自於供給面例如房價、原物料價格高漲,以及供給面中斷不順造成的供不應求。物價上漲也進一步影響為各國央行為因應物價上漲,貨幣政策正常化甚至緊縮都可能加速進行,進而引發金融及房地產市場的震盪。自2021上半年起中、日兩國央行寬鬆貨幣腳步先行暫緩,下半年起,美、歐等國央行也開始考慮減少購債,這些舉措在2022年勢將更加明顯,事實上,如韓國、紐西蘭及新加坡等國早已在2021下半年進行政策調整,近期歐洲的能源及電價高漲更使得英國可能成為首先升息的先進經濟體,一旦美、歐兩大央行再減少購債,甚至提前由正常化走向升息緊縮,這對於那些財政餘額及政府外債已明顯惡化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面臨資本大量外流及借貸成本攀升之風險。

 

過去幾年,美中關係已跌至數十年來的最低點。儘管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1年11月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視訊會議,然這場會議並沒有就影響兩國關係的問題達成任何具體協議,也沒有聯合聲明,像是貿易和技術發展到香港和新疆的人權,再到臺灣問題。雖然在氣候變遷上進行合作,但缺乏共識凸顯在兩國之間的問題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解決的現實,且美國拜登政府陸續把多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嚴禁對名單上的公司進行投資和出口技術,顯示美中關係目前並沒有任何明顯改善。若美中貿易與科技衝突持續或進一步升高,將對全球供應鏈及經濟復甦帶來不確定性,且美中緊張關係的變化是否影響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進程,也將是未來觀察重點。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