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19-2020年國際經濟情勢回顧與展望 (今日合庫)
方俊德

2020/03/20
本文刊登於今日合庫,第543期
一、2019年全球經濟回顧

2019年國際經濟表現疲弱


全球經濟在2019年陷入了同步放緩的處境,主要預測機構多次下調2019年全球經濟表現。經濟增長乏力的原因在於:主要國家貿易爭端不斷、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特有緊張態勢持續拖累了全球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和貿易活動。幾個國家日益加劇的社會動盪帶來了新的挑戰,且氣候相關的災害也構成了威脅,從加勒比地區的颶風到澳大利亞的乾旱和森林大火,從東非的洪水到南非的乾旱。

就各主要經濟體來看,根據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於
20201月底所公布的數據,2019年第4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2.3%,表現較上季增加0.2個百分點,民間消費維持平穩,惟民間投資由正轉負,其中建築支出跌幅持續擴大、設備支出轉為負成長,所幸第4季進口額大幅下滑,使得淨出口額對於第4GDP成長的貢獻提升。2019年全年GDP成長率為 2.3%,仍低於美國總統川普就任時承諾的 3%;在貿易戰打擊全球需求及歐洲汽車業低迷的情況下,歐元區2019GDP僅成長1.2%,是2013年以來最低成長率,法國去年GDP僅成長1.2%,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成長率也只有0.6%。製造業不景氣造就去年歐元區經濟成長減速的主因,其中又以汽車業問題最為嚴重。

日本方面,根據內閣府近期公布的2019年第3季GDP第2次速報值顯示,扣除物價影響後的實質GDP年增率為1.7%,較第一次速報上修0.4個百分點,主要來自民間需求增加。其中民間企業設備年増率由第一季預估的4.2%增加至5.4%,增幅最大,家計最終消費支出及民間住宅年增率較第一季增加0.2個百分點,分別來到1.4%及4.3%的水準;中國方面,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初步計算2019年第4季及全年GDP年增率分別為6.0%及6.1%,全年經濟成長符合官方年初提出的6%至6.5%的預期目標。民間消費和投資是拖累2019年中國GDP成長的主要因素,民間消費和投資對整體GDP成長的貢獻,從2018年的5.0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分別降至2019年的3.5個百分點和1.9個百分點。

在台灣方面,受貿易戰影響,廠商保守觀望、全球需求疲弱、原物料價格走低,使得台灣出口與外銷訂單皆呈衰退。不過,貿易戰帶來的訂單及生產基地移轉,讓台灣資通視聽產品在2019年全年出口呈現兩成以上成長,加上台商回台投資升溫、半導體設備投資續強,加上政府推出多項提振內需方案,使得內需表現良好,特別是民間投資成長大爆發,使得整體經濟在2019年呈現逐季走揚態勢,經濟表現優於其他亞洲四小龍國家。根據主計總處於2020年2月12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受惠於投資表現亮眼,2019年經濟成長率為2.71%,較去年11月預測數2.64%增加0.07個百分點。


不過若仔細觀察相關經濟數據的組成及結構可以發現,如(表1)所示,2019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主要是靠內需帶動,特別是民間投資成長爆發,國內晶圓代工龍頭廠商有鑑於智慧型手機及高效能運算對先進製程需求續強,大幅上修其資本支出金額,2019年全年資本形成的成長率高達5.36%,使得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來到1.19個百分點。

 
表1 2019年台灣經濟成長與各因子貢獻度
單位:%;百分點
註:r表修正數、p為初步統計值。括號中的數值為各因子的貢獻率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新聞稿,2020/02/12。


二、國際經濟情勢回顧

回顧2019年所發生的國際重要政經事件,主要可分為美中貿易戰起伏多變、日韓貿易戰從開打到和解、英國正式確定脫歐、各國紛紛採取擴張財政措施、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維持寬鬆立場等項目。以下將就各分類項目來簡要分析可能對於全球所帶來的影響:

1. 美中貿易戰起伏多變

美中貿易戰自2018下半年開始升溫,美國針對中國約2,500億美元(第一波340億美元,第二波160億美元,第三波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25%不等之關稅。雖然中國也隨即做出反擊,但由於雙方貿易規模差異較大,中方僅對1,1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5%-25%不等之關稅。所幸在2018年12月底G20高峰會後舉辦的「川習會」,美國同意自2019年1月1日起不加徵新關稅(原訂美方要將中方進口2仟億美元商品從加徵10%關稅增加為25%)。

原本外界預期美中貿易談判就此朝向正面發展,然就在雙方即將進行第11輪的談判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因不滿美中貿易談判進展緩慢,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2仟億美元商品關稅調升至25%。中國商務部亦採取反制措施,對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清單的美國商品,分別加徵5-25%不等的關稅,使得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接著,美國分階段針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第一批總值1,250億美元商品,已於2019年9月1日起加徵15%關税,包括智慧手錶、藍牙耳機、運動鞋、嬰兒用品等日用品;其餘商品則於12月15日起加徵15%關稅,如智慧型手機、筆電、玩具和衣物等;中國則對750億美元美國進口商品分兩輪徵收5%至10%不等關稅,生效時間也分別在9月1日及12月15日,並首次將美國原油列入加稅清單。

儘管美中雙方互徵的關稅項目與金額逐漸擴大,所幸美中雙方的貿易談判仍持續在進行,在經過多次的磋商,美中於2020年1月15日正式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協議將自簽署後30天內生效,協議文本分為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食品與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總體經濟政策與匯率問題、擴大貿易、雙邊評估與爭議解決以及最終條款共八個章節。就協議內容來看,美國對先前2,500億美元中國製產品維持25%關稅不變,並對1,200億美元的產品課徵15%關稅減半到7.5%,且暫停實施1,560億美元的中國製產品加徵15%關稅計畫;中方則承諾以2017年度為基準,在未來2年內增加對美國2,000億美元商品與服務的進口,並且加強保護智財權、擴大開放中國金融服務業等。


2. 日韓貿易戰從開打到和解

由於二戰時徵用工賠償訴訟問題未解,2019年7月1日,日本經產省宣布將對韓國實施嚴格的半導體出口限制,控管用於製造手機螢幕、OLED面板聚醯亞胺、用於半導體製造的光阻劑及高純度氟化氫等三種化學原料的採購合約,將現行的簡化程序改為每次出口都要大約90天的審查。日本為這三種限令原料的主要輸出國,氟化聚醯亞胺與氟化氫約佔全球9成的產量,光阻劑佔有7成,且這類原料難以大量儲存,如氟化氫具有腐蝕性與劇毒、光阻劑則保存期限短,品質劣化速度快。因此,該項限令對於韓國企業影響很大。

此外,自8月28日起,日本正式把南韓從出口貿易「白名單」當中剔除,日本854項出口到南韓的產品未來將不再享有簡便的手續。南韓政府也宣布將在9月底之前,把日本從信賴的貿易夥伴國名單中剔除。由於日本提出的限令也引發了韓國民間劇烈反彈,韓國人呼籲抵制日貨和東京奧運、韓日城市暫停交流等。此外,南韓於8月22日宣布放棄延長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使得日韓爭端已從貿易程序延燒至雙方的軍事合作。

不過就在美國的介入壓力下,韓國宣布繼續延長GSOMIA,並且也暫時終止在WTO提告日本的手續,日本的經產省隨後也宣布日韓之間將重啟輸出管理的政策協商。2019年12月日方就宣布放寬光阻劑出口,只要韓國企業一年進口達到六次,日本供應商就可以申請三年內出口免審查,使得光阻劑管制回到貿易戰前的待遇。由於雙方皆釋出善意,故日韓貿易紛爭仍可望有解。


3. 英國正式確定脫歐

英國於2016年6月舉辦脫歐公投,公投結果最終由脫歐派勝出,所以當時的首相梅伊(May)根據公投結果於2017年3月正式啟動脫歐程序,不過脫歐進程一波三折,原定於2019年3月29日就脫離歐盟的英國,因為國內「硬脫歐派」和「軟脫歐派」僵持不下,使得脫歐時程延後,首相梅伊也因為黨內不滿其脫歐協議內容而被迫下台,改由疑歐派前外相強森(Boris Johnson)接任。

英國與歐盟雙方於2019年10月中達成新版脫歐協議,然而新版協議再次遭受英國議會擱置,由於10月底脫歐大限將至,迫使英國首相強生請求歐盟延長脫歐期限至2020年1月31日,而歐盟隨後也正式批准英國延長脫歐請求。由於英國脫歐懸而未決,使得強生內閣希望通過重新大選改變議會生態,為確保脫歐協議能順利獲得通過,英國於2019年12月12日重新大選。此次英國議會大選結果最終由強森所領導的保守黨贏得365席的過半席次,是自1987年以來獲得最多數的議會席次,確保英國於2020年1月31日可以順利脫離歐盟。


4. 各國紛紛採取擴張財政政策

近期各國紛紛開始考慮或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如日本、南韓、印度、泰國、印尼與香港等,透過擴大內需來維繫成長動能,加上貨幣政策也轉趨寬鬆,可望減緩全球經濟衝擊。在日本方面,日本政府2019年12月5日公布約13兆日圓的經濟刺激方案,外加9.4兆日圓新支出,總規模來到26兆日圓(約2,390億美元),整體方案總規模逼近上一回在2016年8月推出的28.1兆日圓刺激措施。該計畫的總規模相當於日本15個月國內生產總值的1.9%左右,遠高於之前3兆日圓的補充預算,足以對經濟產生影響。

在南韓方面,由於投資和出口依然低迷,加上日本針對特定產品出口管制措施增添經濟下行風險,為因應經濟面臨來自國內外持續升高的威脅,故韓國財政部制定大規模預算支出計畫,向國會提交513.5兆韓元的預算案,較2019年預算規模增加8.0%,這是自亞洲金融危機後的最大增幅,期望透過創造就業、提高基本工資和鼓勵創新來加速經濟發展,這也使得南韓2020年的財政赤字將較2019年的33.8兆韓元增加快1倍,創下歷史新高,且占全年GDP的比重將由2019年的2.2%升至3.6%,創下2009年以來新高;在印度方面,經濟成長率連2季創下莫迪(Modi)上任以來的新低,受到經濟下行的壓力,莫迪政府亦於2019年下半年宣布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如取消對外國投資組合和國內投資者的長短期資本利得稅附加費、對國有銀行進行合併與重組、設立自動化電子退稅流程、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計畫的範園等。此外,印度財政部於2019年9月底宣布調降企業稅,從30%降到22%,以激勵國內投資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5. 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維持寬鬆立場

在美國方面,聯準會立場轉鴿,從2018年的升息轉向降息三碼,並重啟購買短券的擴表計畫。受到美中貿易不確定性抑制企業投資及信心影響,加上通膨壓力仍低,故聯準會於2019年全年共降息3次,由先前的升息轉為降息,且降息時間點皆集中在下半年(7月底、9月中與10月底),並自2019年8月起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較原預定時程提早2個月,聯準會更於同年10月中起開始購買國庫券,以減輕貨幣市場壓力。

在歐洲方面,有鑑於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持續,致歐元區成長前景面臨下行風險,歐洲央行於2019年9月中調降存款利率、修改利率前瞻式指引、重啟資產購買計畫等措施。此外,近幾次的歐洲央行利率決策會議皆維持主要再融通操作利率、邊際放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不變,並預期將維持政策利率於目前或更低水準,直至通膨展望穩健趨近但低於2%。整體來看,由於
歐元區景氣及通膨仍處於相對低檔,故歐洲央行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方向不變。

在中國方面,2019年受到美中貿易戰打打停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使得企業債務風險上升,故人行續採逆景氣循環調節措施,分別於2019年10月15日和11月15日實施9月已宣布之定向下調,城市商業銀行存款準備率各0.5個百分點,以及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及各項借貸便利等政策工具釋出資金,以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此外,為疏通貨幣政策傳遞管道、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人行落實於2019年8月開始實施之放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相關改革,並調降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MLF)利率與7天期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以利銀行降低對企業之放款利率(注1)。


三、展望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影響,增添2020年全球經濟下行風險


今年以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肆虐中國並已有部分擴散至全球,累計目前(3/5)全球已超過9.5萬件確診病例,死亡人數也突破2003年SARS的死亡人數;儘管中國宣布湖北省包括武漢等城市封城、延長春節假期、延後開工、多省市實施封閉式管理(半封城)等措施,國際也陸續暫停往返中國航班等嚴厲圍堵做法,然而由於該病毒的傳染性高,且也有可能出現無症狀感染者,故難以避免疫情擴散,使得全球飽受威脅,韓國、義大利與伊朗近期的確診病例大幅增加,市場恐慌情緒也遽揚。

目前全球仍面臨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何時能控制住疫情仍難以判斷。觀察近期國際預測機構對全球經濟成長的看法,如聯合國(UN)、環球透視(IHS Markit)、經濟學人(EIU)、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公布之更新數據顯示,受到新冠病毒肆虐的影響,各主要預測機構紛紛下修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表現,且對於中國經濟表現更為悲觀 (詳如表2所示)。

據OECD於2020年3月2日所公佈的《中期經濟展望》報告指出,由於疫情對於全球供應鏈及消費需求皆造成衝擊,故OECD 預期全球經濟成長速度將會趨緩,將2020年全球GDP成長率從上次預估的2.9%下調至2.4%,並且將中國經濟成長率下修至4.9%,為近 30 年來最小的成長幅度。OECD並預估,如果疫情擴散至整個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今年全球成長率可能跌破2%,進一步下修到1.5%。

若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在3月底之前得到控制,EIU認為中國2020年經濟成長率將從之前預測的5.9%下修至5.4%,經濟負面衝擊主要集中在今年的第一季,但如果3月之前還不能有效控制病毒,那麼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將更大。EIU預計各國政府將採取強有力的刺激措施來支撐經濟,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措施將在多大程度上減輕冠狀病毒對中國產量的負面影響。在全球經濟方面,由於中國的經濟規模占全球比重已達到16.3%,名目GDP僅次於美國,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成長下滑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衝擊,因為旅行限制了中國遊客的數量,並且對商品的需求亦有所放緩,故EIU將2020年的全球成長預測下修0.1個百分點,來到2.2%。

此外,就主要國家近期的經濟情勢來看,美國2020年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9點,PMI從2019年12月的近四年低點47.8,向上攀升至50.9。雖然只是略高於代表擴張的50榮枯線,但月漲幅為2013年年中以來的最大。製造業PMI上漲反映了訂單和生產指標的顯著改善,且就業指標縮小萎縮幅度。新訂單指標升至八個月高點52,生產指標飆升9.5點,也是六年多最大漲幅。另外,ISM公佈的2020年12月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為55.5點,是自2019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準,顯示較為鎖定內需市場的NMI仍屬擴張,意味美國的民間消費相對強勁。整體而言,美國今年經濟表現溫和趨緩,在聯準會預防性降息的政策發酵下,美國的投資貢獻可望回穩,而穩健的就業市場也將持續支撐民間消費,惟製造業表現受波音停產衝擊仍顯疲弱。

在歐洲經濟方面,據歐盟委員會公佈的綜合經濟觀察指標(Economic Sentiment Indicator, ESI):歐元區在2020年1月的ESI為102.8點,較前一個月上升1.5點。歐盟1月的ESI為101.3點,較前一個月上升1.9點。歐元區的成長來自於對工業和建築業信心的顯著提高,而在零售貿易商中卻有所下降,而服務業則保持不變。展望未來,歐美之間汽車稅、數位稅等的談判難言樂觀,加上義大利及南歐的財政赤字嚴重,恐將拖累歐元區整體經濟發展,故美歐貿易談判和南歐國家財政赤字將是2020年歐洲經濟的主要風險點。

在日本經濟方面,日本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終值從上月的48.4點略升至48.8點,連續第9個月位於50榮枯線以下,是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連續9個月萎縮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同時,關鍵的產出和新訂單指數連續13個月處於萎縮狀態。1月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雖從上月的49.4回升至51,創近四個月新高,但仍低於市場預期。1月綜合PMI終值意外下修,由前值所創2014年4月以來低位48.6,僅回升至50.1,結束連續三個月收縮,同樣低於市場原先預期。展望未來,儘管今年日本政府提出擴大財政刺激政策,內容包含災後重建、克服經濟下行風險與奧運結束後支援經濟措施以支撐景氣與通膨,不過外部風險仍存,加上消費稅上調所帶來的衝擊,日本經濟仍難以樂觀看待。

在中國方面,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導致中國多地封省封城影響復工進度,民眾也為自保減少到公共場所,進而衝擊民間消費,隨著交通阻斷,運輸、物流、倉儲的困難,引發了上游缺料、生產缺工、下游無法出貨等人、貨皆斷的影響。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月中國製造業PMI為35.7,比上月下滑14.3個百分點,2月非製造業PMI為29.6,較上月下滑24.5個百分點,中國2月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雙雙降至紀錄低點。自2019年以來,中國大陸製造業動能減弱,投資及輸出成長同步減速,美中貿易衝突加劇更加重其經濟下行壓力,並使企業債務違約不斷、家庭債務壓力加大、商業銀行資產品質惡化等金融風險攀升。2020年雖然中國政府宣布的總體經濟激勵政策可望發揮作用,惟受地方政府嚴格管控隱性債務、房地產企業融資收緊及企業利潤下降影響,預期投資反彈力道有限,加上消費受到居民負債比率攀高及就業低迷抑制,目前又遭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干擾,恐將衝擊中國今年經濟成長表現。

 
表2 2019-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
單位:%
註:e為估計值;f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IMF、IHS Markit、EIU、OECD、臺經院整理,2020年2月。


台灣2020年經濟展望

展望未來,就台灣經濟表現來看,內需仍為支撐2020年景氣的主力,在投資方面,受惠於國內半導體大廠持續精進先進製程、全球供應鏈生產加速重組,加以 5G 基礎建設陸續開展,相關零組件廠商看好未來業績表現。雖然美中貿易協商已達成第一階段的協議簽署,新增關稅得以暫緩執行及調降部份已徵關稅,不過第二階段談判的關鍵性問題仍沒有共識,不確定性風險因素依舊,有助於廠商回流持續升溫。再者,由於 5G 建設投資金額較 4G 為高,近期 5G 頻譜競標已經陸續啟動,依照過去 4G 發展經驗,待釋照作業完成後,各大電信業者將開始佈建 5G 網路,有助於民間投資持續擴張。

在民間消費方面,隨著國內景氣穩定成長,基本工資調升、台股基本面穩健、臺商回臺投資效應持續,有助於國內就業環境改善,可望帶動民間消費升溫,惟國內人口老化及少子女化等結構性因素尚存,影響民間消費成長動能;在對外貿易方面,受到比較基期較低的情況下,加以半導體需求回溫、美中貿易緊張情勢趨緩,預期2020年台灣出口將由負轉正,外貿表現將明顯優於2019年。

另外,在物價方面,儘管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其盟國達成協議,同意於2020年第1季擴大減產規模,有助於油價上漲,然全球原油需求量並未明顯回溫,加上美國原油產能再創新高,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石油生產將超過需求,全球石油市場仍面臨供應過剩。整體來看,國內需求溫和,加上油價漲幅空間有限,通膨展望平穩,故預期2020年CPI成長率為0.86%,較前次預測數據下修0.24個百分點。在匯率方面,觀察近期主要國家貨幣政策方向,儘管12月美國聯準會暗示2020年利率可能維持不變,然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對美國經濟前景構成的風險正發生顯著變化,聯準會於今年3月初G7財長及央行會議後,Fed緊急降息兩碼,並將繼續關切疫情發展及其對經濟前景的影響,將採取適當行動來支持經濟,顯示聯準會仍有繼續寬鬆貨幣政策的可能,而中國人行也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為企業應對疫情影響,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整體來說,隨著全球經濟回溫、避險情緒下滑以及美國與其他國家利差縮小的考量下,預期2020年美元偏弱,走強空間有限。因此預估2020年平均30.28元新台幣兌1美元,較前次預測升值0.57元。

整體而言,在民間投資成長爆發之下,民間消費維持穩定,加上外貿表現回溫,就2020年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來看,其內需貢獻度將高於外貿。在尚未考慮新冠病毒疫情升溫之影響,根據台經院2020年1月公布之最新預測,2020年GDP成長率為2.67%(如表3所示),較2019年11月預測上修0.22個百分點。

 
表3 台灣經濟研究院2020年經濟預測
單位:%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
註:本次預測結果尚未考慮新型冠狀病毒對台灣的經濟衝擊


2020年影響全球經濟之可能風險

在影響全球復甦的可能風險方面,儘管美國總統川普於2020年1月15日在白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方將撤銷部分加徵關稅,中方則在智慧財產權、食品與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與擴大貿易等領域讓步,然就中方需在2年內新增2千億美元對美國商品的採購,中國恐難達成此承諾,且產業補貼與國企問題尚未解決。因此,下一階段的貿易談判仍可能陷入僵局,重新恢復乃至貿易戰再次升級也是不無可能。故貿易戰後續發展仍將牽動2020年全球與臺灣出口與投資,甚至透過金融市場影響內需消費等數據,成為2020年全球與臺灣皆須面對的首要不確定因素。

其次,人畜重大疫情是否持續擴大,在動物重大疫情方面,過去一年以來非洲豬瘟蔓延中國,中國官方撲殺上億頭豬隻,造成中國豬價飆漲,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CPI上漲2.9%,漲幅較2018年增加0.8個百分點,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漲幅。儘管中國擴大進口外國豬肉,使得當前豬肉價格漲勢暫歇,不過非洲豬瘟尚未平息,今後豬肉價格能否穩定還有變數。

在人類重大疫情方面,近期中國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病例激增,不只中國各主要城市都出現病例,病毒也已經擴散到中國境外的日本、台灣、泰國和南韓等亞洲地區,甚至連中東(伊朗)、歐洲(義大利、德國、法國)與美國等地都相繼傳出感染病例。為防堵疫情持續擴散,中國多個城市宣布封城,部分省份開始限制交通運輸與人員進出,由於中國經濟結構及其對全球的影響力已大相逕庭,加上中國作為全球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受到疫情持續延燒、企業陸續延後開工的影響下,部分零組件與終端產品出貨恐將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若未來病情還是無法有效控制,預期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衝擊將遠大於2003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最後,仍是地緣政治的紛擾。如英國脫歐後續發展,儘管英國議會選舉結果出爐,保守黨取得過半席次,確保英國於1月31日可以順利脫離歐盟。惟英國與歐盟之貿易關係仍具不確定性,英國要在脫歐過渡期間(僅11個月)完成貿易協議並不容易,倘若英國無法於過渡期限內完成磋商,則必須依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定和歐盟進行商業往來,因此後續貿易協商進展仍將持續干擾英國與歐盟之間的經濟。此外,近期香港、黎巴嫩、西班牙及智利均發生反政府抗議,亦可能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上2020年有多個國家即將舉行大選,這些地緣政治的可能紛擾,也將是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1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20191219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