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美中貿易戰五周年 全球貿易變化 (工商會務)
許峻賓

2023/09/01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產工商會務,第138期
美中貿易戰正式於20184月展開,而其是在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嚴重、美國產業外移進而影響美國國內的就業機會等美國國內經濟因素背景下,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所推動的對中貿易政策。截至2020年底,歷經近三年的美中貿易戰讓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關稅大幅增長,相較美國對其他國家來源的商品,平均關稅增課超過20%,增課關稅的貨品項目涵蓋了中國出口到美國產品70%以上。

本文擬就美中貿易戰的箇中原因、美中經貿關係現況與彼此應對政策等面向探討全球貿易的變化。

美中貿易戰背景與發展情形

鑒於美國川普政府所抱持中國享有WTO優惠貿易待遇而影響美中貿易關係的觀點,美國於20178月便開始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 of 1962)第232條就全球進口美國之高鐵及鋁材進行調查;也依據1974年貿易法The Trade Act of 1974)第301條,就中國在技術轉移、智財權等作為是否對美國經貿造成影響,進行調查。該調查行動在2018年陸續採取增課關稅的具體行動。

總體而言,
2018年至2020年間,美國對中國增課關稅大致分為五個部分:
  1. 20187月開始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約340 億美元產品徵收25%關稅;
  2. 20188月對價值16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
  3. 當中國亦採取增課關稅行動後,美國於20189月對另外2,00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徵收10% 的關稅;並於20196月,將此一階段的商品清單關稅稅率提高至25%
  4. 20199月,美國又對1,02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徵收15%的關稅,隨後在20202月美中第一階段協議實施後,將此一階段商品的關稅降至7.5%
  5. 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扣除上述增課關稅清單項目,剩餘貿易額約為1600億美元的商品清單,原本規劃於20191215日增課關稅,亦因第一階段美中協議實施後取消增課關稅的規劃。

而從下圖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增課關稅後,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的平均關稅,從原本的8.0%上升到25.9%;而相對的,其他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平均關稅,在2019年底則為6.7%。兩者平均關稅稅率差異之大,應該足以影響美中間的貿易關係。
 
資料來源:Chad P. Bown, “US-China Trade War: The Guns of August.” PIIE, Sep. 20, 2019.
1  2018-2019年美國對中國與全球其他區域平均關稅變化
 
歷經2年的美中貿易戰,終在20201月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該協議包括:中國擴大對美商品採購,並限定於2021年底達成談判金額;以及智慧財產權、強制性技術轉讓限制規範、匯率制度等,藉以作為美中進行第二階度談判,並決定是否削減中國商品進口關稅的參考基礎。
 
表一 美中第一階段協議重點內容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

惟在
2020年開始,COVID-19疫情逐漸影響全球,當然也影響到中國對美國的採購。依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院(PIIE)之統計,至202012月底止,中國對美國商品採購大約僅實現預期金額的57.7%,其中,能源的採購執行率最低,不及四成;農業商品採購執行率約64.4%,製造業商品採購執行率約59.8%,其他未分類部份的商品採購達成率則為76.7%。即使拜登總統(Joe Biden)在20211月上任,中國試圖改善美中關係而積極採購,但也仍受制於疫情衝擊,總體採購金額僅達預期的69%。(注1)
 

美中經貿競合現況及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總體而言,美中貿易戰減少了美國從中國的商品進口。如圖2所示,在美國增課關稅後,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金額立即下降;而自20203月起,更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導致全球貿易量大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更進一步地下降。最近才逐漸恢復接近20186月美中貿易戰前的水準。中國目前僅占美國商品進口總額的18%,低於貿易戰爆發時的 22%
 

資料來源:Chad P. Bown, “Four years into the trade war, are the US and China decoupling?” PIIE, Oct. 20, 2022

2  2016-2022年美國自中國進口與自全球其他區域進口之比較
 

拜登總統上任後,雖然檢視了前任政府對中國增課關稅的措施,但基於產業界與民意輿論,拜登政府並未取消前任政府的高關稅作法。以現階段兩國的貿易狀況來看,美國對中國增課關稅項目占了整體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66.4%,約3,350億美元的貿易額;而中國對美國所採取的增課關稅措施,也占了從美國進口總商品項目58.3%,約900億美元。

原本,多數產業界認為川普政府的增課關稅措施只是暫時的貿易手段,雖然在美中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後,美國似有要收手的趨勢,但歷經美國總統大選後,繼任的拜登政府延續高關稅措施,並且在新興與高科技領域採取更為嚴格的出口管制措施,希望藉此減緩中國在新興科技領域的成長速度。

在高關稅措施之外,拜登政府更進一步在半導體、
5GAI等領域對中國採取禁止輸出的作法。美國政府除了限制美國本土企業對中國輸出之外,也展現「長臂管轄」(Long Arm Jurisdiction)的手段,要求與美國企業有生意往來的外國企業遵守美國政府的禁令。而其中受到半導體業者最為關注的便是「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

「晶片與科學法」是歷經兩任美國政府、民主與共和兩黨討論而成,在
2022年8月9日正式生效。該法案主要是針對協助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府資助法案,雖然該法案也適用於在美國本土投資生產的外國半導體企業,但該法案卻有針對獲得美國政府補助的企業在中國擴大投資或升級設備的相關禁令,這使得韓國與台灣的半導體廠商向美國政府要求寬限期。

因此,現階段美中間的關係仍處於
冷合狀態,不僅美中貿易戰的相關措施未解除,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禁令也持續延燒,但美國政府強調並未想與中國的經貿產業有所脫鉤」(Decoupling,而所採取的政策均是為了去風險」(De-risk)。而近期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的訪中行程,經過與中方多位高層對話後,美中雙方決定將建立一個針對出口管制的資訊交流機制。雖然美中兩國並未邁向「熱合」狀態,但可以預見兩國未來在經貿議題的對話應會增加。

面對此一趨勢的發展,當美國拜登總統在
2022年喊出「美國製造業回來了」(American manufacturing is back),顯示美國將在重要的製造業項目上,包括半導體、電動車等,強化美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性,而這些作為也將使得全球供應鏈正式分割為美國與中國兩條供應鏈。而部分國家,如印度,也將持續推動「本國製造」,讓全球供應鏈的短鏈化、自主化趨勢更為明顯。

結語

在美國國內政治與經濟的交相影響之下,美中貿易戰的高關稅狀態短期內應該不會取消,而美中間的科技戰也可能會因為中國一再突破研發瓶頸而持續進行。歷經COVID-19的衝擊之後,全球貿易或將在2024年有明顯的復甦,但受到供應鏈結構變化的影響,區域內的貿易或將更為熱絡,而這即是變化中的「全球化」。因此,「全球化」並未逝去,只是換了一種型態持續進行。


注1:Chad P. Bown, “US-China phase one tracker: China’s purchases of US goods.” PIIE, Aug 30, 2021.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