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18年兩岸經濟展望 (產業雜誌)
孫明德、方俊德

2018/01/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574期

一、前言

雖然2016年下半年歷經英國脫歐及美國川普當選總統等重大影響全球政經事件,但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擺脫近年景氣低潮,國際經濟全面恢復成長,2017年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45個成員國中有33個高成長、12個低成長,創下自2007年以來首度出現經濟沒有衰退的國家。在台灣方面,全球資通訊大廠相繼推出旗艦級產品,加以國際油價維持穩定,及景氣復甦帶動投資需求,分別帶動電子零組件、原物料及機械設備三大類產品出口表現。在內需部分,國際資金湧入帶動股市及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帶動民間消費信心及相關指標表現,使得台灣經濟表現較預期為佳。

 
在中國大陸方面,2017年中國前3季經濟成長率為6.9%。整體而言,雖然第3季成長率略微下滑,但仍高於官方目標的6.5%,呈現平穩態勢。另一方面在經濟結構上,相較於農業與工業,服務業部門持續快速成長;就成長貢獻度來看,前3季消費支出對經濟成長貢獻約4.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貢獻約 2.2 個百分點,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貢獻0.2個百分點。內需及服務業為主的成長結構,也顯示中國大陸政府的經濟結構調整目標已逐步完成。不過,過去五年的深化改革已令中國GDP年增率從2013年的7.8%下滑至2016年的6.7%,因此後續若再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則預期官方將有更大的空間來加速推動各種改革,加以債務問題與房地產泡沫問題尚未解決,對經濟的下行壓力亦可能有增無減,尤其一旦中國出現流動性大幅轉緊,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將急遽攀升。

 
展望2018年,雖然全球主要預測機構多數普遍認為2018年景氣會略優於2017年,不過成長幅度有限,加上國際仍有若干不確定因素干擾,例如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走向、中美「新政」、歐洲政經情勢與地緣政治衝突升溫等都可能為兩岸帶來衝擊,影響2018年經濟表現。以下本文將就2017年兩岸個別經濟及兩岸貿易進行回顧,接著展望2018年國際情勢及兩岸可能的經濟表現,以及影響臺灣經貿發展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
 

二、2017年兩岸經濟情勢回顧

在臺灣方面,受惠於全球景氣穩健復甦、國際原物料價格走高,臺灣經濟表現在2017年優於預期,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64%、2.28%及3.10%,加上財政部近期公布出口數據履創歷年同期新高,連續14個月正成長,代表第四季也可望維持此一動能。根據主計總處於11月24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受惠於今年第3季外需表現亮眼,將2017年經濟成長率上修0.47個百分點來到2.58%。

不過若仔細觀察相關經濟數據的組成及結構可以發現,如表一所示,2017年前三季臺灣的經濟復甦,主要是靠外需帶動,內需表現仍有成長空間,特別是民間消費與投資依舊低迷,2017年全年民間投資成長率僅有0.09%。臺灣資本設備進口歷經連續9個月正成長後,於5月開始轉為下滑,其中半導體設備進口更由兩位數成長轉為兩位數下滑,累計2017年1-11月半導體設備進口較去年同期減少7.4%,由於臺灣的民間投資所需設備多購自國外,因此設備進口是研判民間投資的重要指標,2017年年中資本設備進口出現下滑,顯示民間投資開始出現動能不足的現象。


表一 臺灣2017年主要經濟數據與成長貢獻
單位:%

註:表格中括號代表各項對經濟成長率之貢獻(p)表初步統計數、(f)表預測數、(r)表修正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在中國大陸方面,年初各機構對於中國經濟在調控政策影響下,經濟成長可能難以達到官方設定6.5%的目標,但期間中國政府透過各種金融與財政措施進行配套,2017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達到6.9%,高出全年目標0.4個百分點,也使得多家預測機構都紛紛調升中國經濟成長率預測,如表二所示,受惠於中國的居民收入穩步成長、公共支出不斷擴大支撐國內消費情況持續轉好;部分商品價格溫和反彈,加上外需回暖,帶動2017年上半年進出口表現。儘管近期中國的基礎建設、房地產投資放緩,還有金融去槓桿帶來的影響,或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衝擊。但整體來看,消費成長、服務業的穩定擴張,以及民間投資不斷上行,仍為2017年中國經濟前景提供支撐。不過隨著政策刺激措施減少與持續去槓桿,中國未來幾年經濟增速將逐步回落。

 
表二 中國大陸2017年前三季主要經濟數據
資料來源:行政院陸委會兩岸統計月報

(一)貿易

在臺灣貿易部分,受惠於全球景氣回溫帶動需求復甦、國際原油與原物料價格跌深反彈,加上去年基期較低的因素影響,使得出口自2016年9月起就維持正成長表現,2017年累計1-11月整體出口金額為2,878.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3.1%。在進口方面,受到出口引申需求上揚,加以國際原物料價格基期偏低、半導體設備進口強勁等因素影響,2017年累計1-11月整體進口金額為2,361.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6%。在出口產品項目中,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塑橡膠及其製品、光學器材、礦產品等出口產品皆呈現兩位數正成長表現。


在中國大陸貿易部分,同樣受到全球景氣溫和復甦影響,2017年1至11月累計出口金額為20,395.7億美元,年增8.0%,在出口產品項目中,以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製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為出口主力,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統計顯示,累計今年前10個月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占出口總值的47.1%,較去年同期成長8.6%。在進口方面,受惠於出口帶動引申需求、國際原物料價格回升影響,2017年1至11月累計進口金額為16,635.8億美元,年增17.3%,在進口產品項目中,受到鐵礦砂、原油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漲,以石油、石油產品及相關原料來看,累計今年前10個月該類產品進口金額較同期成長38.9%。

(二)生產與投資
  由於貿易數據表現亮眼,也強化了兩岸廠商的生產表現與投資信心,在臺灣方面,受惠於全球景氣穩定復甦、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品牌行動裝置新品接連上市,2017年1至10月當中,僅4月出現負成長,其餘月份皆為正成長,目前工業生產指數已連續6個月正成長。就細部產業來看,受惠於全球景氣擴張,廠商積極擴充與更新設備,加上智慧自動化需求帶動,機械設備業生產指數已連12個月正成長,累計1至10月較去年同期增加11.60%,為2017年製造業中成長最快速的產業;受惠於各大國際品牌行動裝置新品接連上市,挹注半導體高階製程需求強勁,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屢創歷年單月新高,累計1至10月較去年同期增加6.84%。總計2017年1至10月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期增加3.28%,其中製造業增加4.29%。

在中國大陸工業生產部分,根據中國官方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累計1至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加值,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與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較去年同期皆為雙位數成長表現。不過受到官方加大環保限產執行力度,針對高汙染及高耗能產業提出錯峰生產或停產要求,使得六大耗能產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成長有限。另外,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於2017年1月至11月期間,皆高於景氣榮枯點50之上,顯示未來製造業景氣仍屬樂觀。

在兩岸投資部分,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7年1至10月臺灣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424件,件數較上年同期增加125.5%,然受到去年比較基期較高影響,今年累計核准投資金額為68.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7.95%。其中,主要投資在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來臺投資部分,自2009年至2017年10月底,投資金額計18.7億美元,其中以批發零售業、銀行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港埠業及機械設備製造業投資最多。


在中國大陸投資方面,10月固定資產投資(FAI)累計年增率已連五個月下滑。FAI三大主要類別中,除製造業投資累計年增率持平外,房地產投資年增率因房市銷售持續降溫影響而下滑,基礎建設投資方面因2017年財政支出進度明顯快於往年,前期投資放款大增導致後期支出量相應減小,且10、 11月財政支出年增率皆為負成長,故基礎建設投資累計年增率下滑。房地產銷售方面,受到官方加強房市調控措施影響,銷售面積累計年增率持續下滑,惟11月房地產待售面積進一步下滑,可能顯示房屋庫存去化已逐步獲得成效。

(三)民間消費
  在臺灣就業及消費部分,受惠於國內外景氣復甦,國內就業環境改善,2017年1至10月失業率平均為3.77%,較去年同期下降0.17個百分點;在薪資方面,受惠於國內景氣回溫、加班費用調整影響,累計2017年前三季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9,829 元,在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增加1.06%。不過薪資成長幅度有限,難以外溢至民間消費的表現上,內需依舊低迷,總計2017年1至10月零售業及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增加0.63%與2.70%。

在中國大陸消費方面,累計2017年1至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10.3%,就單月成長來看,已為連續第9個月雙位數成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實物網上商品零售增長速度達27.6%,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更逾50%,反映消費呈現加速升級的趨勢。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指出,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零售業的發展較為良好,其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而中國大陸零售業的發展模式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過渡階段,未來線上線下將實現更深層次的良性互動並逐步轉變為全行業發展的共識和方向。

(四)物價及金融
在兩岸物價方面,儘管受到國際原物料及能源價格走高影響,然2017年臺灣天候較為平穩,壓抑食物類價格,累計1至11月CPI較去年同期漲0.57%,若扣除蔬菜水果,漲1.22%,核心CPI則漲0.99%,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幅度有限,在躉售物價指數方面,受到景氣回溫、原物料價格及新台幣匯率變動因素影響,1-11月WPI較上年同期漲0.95%:其中國產內銷品漲3.47%,進口品漲1.44%,出口品則跌1.40%。

在中國大陸物價方面,受食品價格下降影響,大陸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增1.7%,已連續10個月年比增長低於2%,累計1至11月CPI較去年同期成長1.5%,全年通膨可望溫和成長。另外1至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年增6.4%,就行業別來看,漲幅貢獻依然主要來自上中遊行業,生產資料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在8.5%高水準,而生活資料(如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費品)僅0.6%,反映上遊漲價主要來自去產能、環保限產帶來的供給收縮,而下遊需求在走弱。物價形勢整體較為穩定,物價漲幅根本上取決於經濟基本面狀況和供給需求的相對變化。

而在金融方面,儘管美國聯準會自2016年12月中以來至今已升息4碼,在此段期間,臺灣央行的利率並沒有跟隨美國的腳步,基準利率大致上維持不變,儘管臺美之間的利差擴大,但受到國際熱錢持續匯入股市影響,新台幣匯率不貶反升,自2017年初的1美元兌32.25元新台幣開始上揚,中間1度突破30元大關,至2017年12月18日時已達1美元兌30.01元,升值6.95%。

   在中國大陸金融方面,雖然中國大陸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市場憂心中國大陸將加大收緊貨幣政策,同時2017年4月中央政治局亦提出加強金融和房地產市場監管,恐對經濟成長造成影響。此外,5月下旬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Moody's)考量中國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將快速成長、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地方債及企業債將增加政府或有債務等因素,下調中國主權評等由Aa3下調至A1,預期中國主權評等遭下調將促使官方對於防控金融風險更加重視,推動去槓桿的態度將更加堅決。惟近期銀行等金融機構去槓桿的速度加快,尤其部分中小型銀行出現流動性吃緊的情況,須留意金融風險進一步攀升的可能。

  在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正常化持續推進、歐洲央行(ECB)開始縮減購債規模、2018年日本央行(BOJ)可能減碼現行超寬鬆政策、11月底韓國央行升息等政策調整影響下,市場開始有聲音認為明年中國人行將升息,即調升存、貸款基準利率。然而根據過往經驗,若2018年CPI年增率僅溫和上升,且中國經濟成長可能進一步趨緩的情況下,預期人行調升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可能性較低。同時,基於官方加大改革力度需有穩定的金融環境配合,預期人行將繼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MLF(中期借貸便利),甚至調降存準率等方式,來維持境內流動性穩定。綜合來看,兩岸的通膨預期大致上保持穩定,難以成為貨幣政策放鬆的理由。


三、2018年兩岸經濟展望

(一)國際經濟局勢
 展望2018年,全球景氣持續溫和復甦態勢,就國際貨幣基金(IMF)、環球透視(IHS Mark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經濟學人(EIU)及聯合國(UN)對於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如表三所示,除EIU預期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較其他機構悲觀外,其餘皆認為明年經濟成長率可達到3.0%-3.7%水準。整體來看,國際預測機構對於2018年經濟成長率看法變動幅度不大,與2017年相比,全球景氣復甦可望維持相去不遠的表現。

   以IHS Markit為例,2018年的經濟將持續穩健成長,預計美國和新興市場將繼續擴張,以抵消歐元區和日本的停滯不前。儘管經濟風險依然存在,但大部分對於2018年總體經濟情況威脅不大。就個別國家來看,美國經濟的強勁勢頭將延續到2018年,IHS Markit預測,美國這個明年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將從2017年的2.2%上升到2.5%,遠高於2016年的1.5%。經濟基本面和就業人數增加將為消費者支出、資本支出和住房提供強勁的幫助。在歐洲,2017年實質GDP成長2.4%的表現優於預期,失業率下降,有利於出口的歐元和有利的政策背景,使得IHS Markit預測到2018年歐洲經濟成長率將保持在2.2%的穩定水準。義大利和西班牙的不良貸款和英國硬脫歐的風險是歐洲持續經濟擴張的威脅之一,英國經濟成長預計將從201年的1.5%放緩至2018年的1.1%。

此外,IHS Markit預測布蘭特原油價格將在2018年平均為56美元,而石油價格上漲壓力不大,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是有區間的,但波動較大。地緣政治風險可能改變現況,但美國原油生產持續走強與中國需求下降連動將限制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將從2017年的6.8%繼續下滑到2018年的6.5%,主要是由於工業產能過剩,負債過剩和住房過剩等根本性問題;日本經過七個季度的成長後將開始平穩。在2020年奧運之前,日本出口持續成長,內需復甦和基礎設施投資成長有助於經濟表現。

 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將從2017年的4.7%提高到2018年的4.9%。在IHS Markit預測中,美國聯準會將在2018年至少三次升息,如果經濟成長和失業趨勢加上大規模減稅的話,更多次的升息也可能會發生。整體來看,2018年衰退風險仍然很低,雖然貿易摩擦的風險很高,但預測貿易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就國際貨幣基金(IMF)2017年10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來看,全球經濟活動的復甦力度正在繼續增強。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3.2%,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而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上升至3.6%,到2018年上升至3.7%。不過報告也指出,經濟復甦尚未完成,雖然全球經濟正在改善,但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依然疲軟,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通貨膨脹仍然低於目標。大宗商品出口國(特別是燃料出口國)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因為在外部收入暴跌下,其經濟仍在進行調整。雖然短期風險大致平衡,但中期風險仍偏下行。

中期的經濟成長風險,如全球金融環境的緊縮更為迅速、收緊幅度更大,其形式可能是美國和其他地區的長期利率走高,這可能是由貨幣政策正常化速度超預期或期限溢價反彈引發的,將對那些較脆弱的經濟體產生不利影響。在歐元區,債務相對較高的成員國的通貨膨脹和經濟成長仍然表現不佳。如果這些國家未能開始展開必要的財政整頓並實施結構性改革來提升供給潛力,那麼一旦貨幣政策收緊就將面臨風險。全球金融環境收緊也可能是由於目前較高的全球風險偏好突然惡化造成的,這將減弱市場信心、使資產估值下降並使風險溢價擴大,從而對總體經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對中國成長預測值的上修,反映出中國會更緩慢地向服務和消費型經濟轉型,債務水準預計將上升,財政空間也會減少。除非中國當局透過加速推進遏制信貸擴張的措施來應對相關風險,否則將意味著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大幅放緩的可能性將增加,並在國際上產生不利影響。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充足信貸供給之後,如果全球金融環境突然緊縮,以及美元相應升值,可能會使部分新興市場的金融風險被暴露出來,從而對那些與美元掛鉤、具有高槓桿的經濟體造成壓力。


表三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今明兩年的GDP預測

資料來源:
1.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17.10;
2. GI:Global Insight Inc, 2017.12;
3. OECD:Economic Outlook and Interim Economic Outlook, 2017.11;
4. EIU:EIU Country Forecast World December 2017;
5. UN: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18, 2017.12。


(二)兩岸經濟預測

   展望2018年台灣經濟,國際經濟可望持續2017年表現,但主要經濟體表現略有差異,美國與原物料相關新興市場展望較佳,歐、日及中國則不如2017年,全球貿易表現也將受到影響,台灣出口及民間投資也難持續2017年前三季兩位數成長表現,不過政府公共建設適時推出,加上薪資提高有利消費成長,使得2018全年經濟成長幅度大致與2017年持平,且仍有若干不確定因素可能影響實際結果。根據台經院2017年11月公布之最新預測,2018年GDP成長率為2.30%,較2017年2.50%減少0.20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部分,儘管全球景氣復甦,但由於經濟結構轉型及過能產能調控仍將持續,在政府負債問題以及房地產泡沫的背景之下,中國政府的財政以及貨幣政策空間被限縮的程度可能加大,使得持續進行的供給測調控以及金融面改革將進一步使國內經濟成長速度減緩,這些都將不利其經濟擴張,除EIU看法較為悲觀外,其他機構對於2018年中國經濟成長率至少在6.5%以上。接著本文就兩岸2018年經濟組成項目,如表四所示,分別以台經院及EIU的預測數據加以比較說明兩岸經貿情勢,以進一步展現全貌。
 

表四  2018年兩岸總體經濟重要指標預測

單位: %,元

資料來源:臺灣經濟研究院(2017/11/15)、EIU(Country Report, 2017/12)。

1.民間消費

   在臺灣部份,國際經濟回溫,推升2017年貿易表現,不僅帶動國內經濟成長力道,也帶動企業獲利及薪資水準,加上國際金融環境預測仍屬寬鬆水準,臺灣利率也不致快速大幅提升,而影響國內消費信心與購買能力,且通膨偏低,預期民眾實質購買力提升,帶動民間消費表現,預測2018年民間消費成長率將高於2017年1.96%水準,預測將提高0.14個百分點至2.10%。

在中國大陸方面,儘管就業市場環境健全與民眾薪資持續增加,加上全面二胎、加速城鎮化等政策正在發酵,未來兩年中國消費成長速度應會繼續超過投資和GDP增速,不過受到房產銷售及相關活動放緩、工業和企業利潤增長週期性溫和放緩、鼓勵消費的相關政策可能延續,預期房產和企業利潤的溫和放緩可能會影響高價商品和奢侈品及服務,以及其他與住房相關的產品銷售。如果經濟放緩幅度超過預期,對於2018年勞動力市場和目前依然穩健的工資成長造成拖累,則可能對消費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EIU預測2018年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將出現溫和下滑,從8.2%減少至7.4%。

 

2.固定投資

 在臺灣方面,受到國際景氣回溫,國外需求帶動投資動能,2017年上半年半導體廠商積極擴張先進製程,然下半年資本設備擴增步調漸緩。不過,展望2018年,國內半導體大廠新廠投資加速,民間投資持續擴張,加上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擴增公共建設支出與國、公營事業投資,使得整體固定資本形成動能可望較2017年提高,預測2018年成長率為2.95%,較2017年提高1.75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2018年為1.90%,較2017年增加1.3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基礎建設、房地產及製造業是主要三大固定投資項目,儘管製造業尚在產能調控、結構調整的關鍵期間,不過受惠於全球景氣回溫,製造業表現仍可令人期待,不過不動產前景及官方投資動向則出現變數。EIU預測2018年中國大陸固定投資將從5.8%減少至3.6%,主要是因為貨幣政策仍然會偏緊,總體審慎政策則會緊縮,對銀行的監管會加強。在這種背景下,依賴固定資產投資的行業,以及流動性依賴於銀行的行業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房地產投資將放緩。十九大後中國預期將回歸供給側改革本質,加速產能及庫存去化的進程,勢必對短期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除非中國願意持續砸錢、維持擴張性財政政策做法,以公共支出支撐經濟,否則中國將難以維持6%以上的經濟成長力道。

3.貿易

  在臺灣方面,儘管全球經濟持續成長,然在基期較高的情況下,加以國際原物料預測價格將維持在平穩區間內,使得商品貿易不易再有大幅成長。據此,預估2018年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3.26%及3.11%,較2017年降低3.19及2.04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展望2018年,隨著世界經濟穩步復甦、中國經濟平穩成長,中國外貿面臨的需求環境和發展條件總體是有利的。但外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相互交織,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國內要素成本繼續上升,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EIU預測2018年輸出成長3.3%,低於2017年的5.2%,而輸入則從5.6%下滑至3.1%。

4.物價與金融

  在臺灣部份,展望2018年,儘管國內經濟表現持續回溫,然預期國際原物料價格維持平穩,國內物價大幅上漲不易,預測2018年CPI成長率為0.80%。在金融市場部分,雖然美國升息頻率自2017年加速,也在2017年第四季起展開縮減資產負債表行動,但歐、日、中三大央行並未跟進收縮資金,且新興市場國家仍有寬鬆貨幣空間,使得台灣在內部物價溫和,外部資金仍然寬鬆的前提下,上半年利率不致有太大變動,預期台灣央行貨幣政策預期將持續維持動態穩定,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可能變化與衝擊。

在中國大陸部份,由於預期中國經濟成長將放緩,2018年貨幣政策將會轉向寬鬆,以及美元借貸成本上升下,資金外流情況將加劇,從而令人民幣貶值,中國收緊貨幣政策是必然的趨勢,尤其三大評級機構再加上IMF、國際清算銀行等,都對中國的債務提出警告,當務之急是近幾年商業銀行表外擴張所帶來的風險,隨著貨幣政策收緊,面臨流動性風險,需要管控好,EIU預估2018年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換6.85元人民幣。


四、2018年影響臺灣經貿表現之不確定因素

綜合各主要預測機構看法,大多認為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幅度與2017年略為相近,而台灣也可望維持一定的動能而不致失速,不過仍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可能對2018年全球及台灣經濟產生影響,值得特別加以關注。首先,是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朝向正常化步調,自2017年以來,美國已經升息三次,依其未來計畫,將在2018年底再度升息三次,由於美國此次搭配了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行動,使得升息與縮表兩項政策並行的交互效果讓外界擔心。

除此之外,歐洲央行亦將於2018年開始削減量化寬鬆的購買量,加拿大和英國也將出現貨幣緊縮政策。雖然這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但主要經濟體的借貸成本上升將迫使其他央行跟進。儘管外界預期在不對於金融市場造成重大干擾的情況下,基準利率將轉向更高的利率方向前進,但這種預測的風險是非常重大且重要的。過去透過量化寬鬆計劃使得長期利率保持在極低的水準,央行已經迫使投資者去尋求更有吸引力的報酬率,這種資金流動性過剩,拉抬了債券、股票、房地產等各種資產的價格。

對於金融市場將撤出巨額貨幣刺激政策的影響尚不清楚,因為這個規模的量化寬鬆(QE)以前從來沒有過,美國聯準會正在透過如何降低資產負債表的價值以及在何種時間段內盡可能地減少這種干擾,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最終可能會遵循此一程序,但金融市場將如何回應尚不清楚,不過可以預見金融市場將難以維持較低的波動,此將成為2018年景氣的首要觀察重點。

第二個可能影響因素是美、中「新政」。美國總統川普首年任內,力推減稅、金融鬆綁、基礎建設,以及重新協商已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等政策,未來可能在減稅及金融鬆綁激勵下,帶動一波赴美投資或資金移動的熱潮。至於中國大陸,2017年底新一屆領導階層就任,未來將會提出新的具體政策,來面對外部日益複雜的全球貿易、美中關係,及其高層力推的「一帶一路」政策。

第三個為歐洲政經情勢,英國脫離歐盟談判過程為期兩年至2019年,2018年為其中關鍵一年,不僅談判過程中可能隨時引發摩擦爭議,造成金融市場的波動。此外,西班牙及英國內部區域也有獨立聲浪,分離主義是否進一步蔓延,引發更多政治不確定性,值得加以關注。

最後則為地緣政治的因素。過去幾年從中東問題,到2017年以來北韓飛彈試射問題等,均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小影響。由今年以來北韓各種動作後的市場反應,可以發現北韓問題不僅影響原油、黃金價格走高,也造成恐慌指數大幅上升。對於正在復甦中的全球經濟來說,這類型非經濟的政治因素,同樣是不得不加以關注的事件。尤其中國十九大結束之後,中央權力更為集中,中國對北韓問題的態度,也將會成為地緣政治因素的重要關鍵之一。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