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輯後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64期
壹、前言
5月初,新台幣創下史詩級升值紀錄,連續兩個交易日單日升幅都近3%,盤中甚至一度超過1元,單周升幅則是超過兩位數。如此瘋狂表現,不僅嚇壞一票市場投資人,也讓為數眾多中小企業感到擔憂,深怕這樣的升值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可能會加劇股匯債等金融市場震盪、擴大海外資產匯損,同時也會大幅削弱台灣廠商的出口競爭力。
畢竟,在這段期間,新台幣表現幾乎一枝獨秀,其他包括日圓、韓元及人民幣等在內的亞洲主要貨幣,雖然也呈升值走勢,但升幅明顯小於新台幣。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25日),新台幣總共升值11.5%,而日圓、韓元及人民幣升幅不過分別僅有8.3%、8.4%及2.4%,由此可見一斑。
背後原因,耐人尋味。美元走勢偏弱,當然是最重要因素之一。不過,市場普遍認為,更多的可能是政治角力所造成,而非單純經濟因素使然。在這方面,外界矛頭大多指向美國,認為在90日對等關稅暫緩期間的貿易談判過程,那些對美擁有鉅額貿易順差的亞洲國家,如台灣、日本及韓國等,都難以避免在匯率問題上被美國施壓,即使各國貿易談判代表或央行會後都否認。
譬如,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國集團(G7)財長會議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與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都公開表態,美日在貿易談判時並未討論到匯率水位,強調當前美元兌日圓匯率如實反映基本面,也認同匯率應由市場決定。而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備詢時也再三澄清,新台幣升值走勢並未受到美國施壓。
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光以新台幣為例,在經濟基本面並沒有出現重大轉折與變化之際,單周波動就遠比過去一年高低震盪幅度來得大,顯見短期市場並不相信央行總裁說法,無形中也助長新台幣匯率的升勢。而這種市場預期心理因素,無疑就是此波亞洲主要貨幣普遍轉強的關鍵推力,且短期看來力道仍在持續、還未止歇。
日本野村外匯策略長後藤祐二郎即表示,匯率條件可能是一項隱藏性協議,逼使日本央行在日圓升值時,不會積極干預。傾向這樣做的國家不只日本,面對美國對等關稅談判壓力,諸多亞洲國家央行似乎也在減少對貨幣市場的干預力道。
例如印度及馬來西亞央行,近期已明顯縮減用於削弱本國貨幣的部分衍生性外匯商品部位。而隨著美國財政部公布上半年之主要貿易國總體經濟及匯率政策報告,續將韓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後,韓國財政部也明確表示,不會刻意操縱韓元藉此取得貿易競爭優勢,也將繼續與美國就匯率政策密切溝通,以增進相互理解。
上述種種,充分意含,匯率條件的確是亞洲國家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時,可能被美方端上談判桌的籌碼,即便美方始終不願開口承認。在這樣的前提下,倘若美國主動開啟的關稅大戰遲遲無法塵埃落定,後續美元及亞洲主要貨幣走勢也都會受到牽連。
有鑑於此,本文除前言外,首先會針對美元近期弱勢的可能原因與影響做一剖析,接著探討亞洲主要貨幣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出現什麼變化,以及後續可能會帶來何種影響,甚至會否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造成衝擊,最後做出結論。
貳、美元弱勢可能原因與影響
根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25日),美元指數(DXY)跌幅高達9.8%,是所有已開發國家中貶幅最大的貨幣。極端弱勢的美元,基本上與經濟表現疲軟、不如市場預期,顯然有著深厚且密切的關係。表一為美國聯準會(Fed)於6月利率決策會議後公布的經濟預測數字,從表中可以清楚看到,相較於3月預測值,6月經濟成長率數字普遍下調,2025年從原1.7%下修至1.4%,而2026年則是從原1.8%下修至1.6%。相反地,失業率部分則是上修,2025年及2026年分別從3月預估的4.4%及4.3%上調至6月均為4.5%。這意味著,美國經濟下行風險有加重趨勢,自然也會對美元走勢造成一定壓力。
表一、Fed經濟預測相關數字(2025年6月19日)

註:()內為3月預測值。
資料來源:Fed官網。
另一方面,川普關稅政策對通膨帶來的增溫風險也在持續上升。從表一可知,無論是個人消費支出通膨率或核心部分,6月預估值都明顯高於3月,2025年甚至都在3%以上,這當然也會壓抑消費,進而影響經濟表現。從圖一可以看出,目前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趨勢往下,6月雖有所回彈,如經濟諮商局及密西根大學公布的兩個指數都彈升至93及60.5,但相較於2024年一整年水準,明顯還是位於低檔位置,顯見消費者信心依舊疲軟。
圖一、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走勢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若進一步檢視美國商務部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細項數據,不難發現,相較於2024年第四季,個人消費支出成長率急速從4%降至1.8% (季增年率),其中商品類支出更是從6.2%大幅萎縮至0.5%,顯示美國企業及民眾在消費決策上,的確是愈來愈加保守。這或許也是為何第一季美國經濟成長率會罕見出現0.3%衰退的主因。畢竟消費占美國GDP比重約七成,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當然無法令人小覷。而隨著美國經濟前景出現疑慮,美元資產持有信心也會連帶受到影響,若引發部分資金出走潮,當然也會壓抑美元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美元走勢相對疲軟,除了經濟基本面的因素外,川普上台以及其所帶來的貿易政策高度不確定性,恐怕也是不能忽略的關鍵因子。前述提及的通膨增溫、抑制消費、削弱經濟等一連串骨牌效應,自不待言。4月初對等關稅宣布實施時,美元急速走貶,反映的正是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市場系統性風險快速升溫,因此投資人選擇大舉拋售包括美股及美債等在內的美元資產,連帶也波及美元走勢。
除此之外,川普自身就是一個最大不確定性因子。在其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藍圖中,透過貿易保護主義及關稅,縮減龐大貿易逆差,甚至吸引資金回流美國,實現再工業化願景,背後恐怕都需要一個弱勢美元政策的強力支持。也因如此,川普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中,強調弱勢美元的重要性,也再三向Fed喊話,應該要立刻大幅降息,才能減輕巨大債務利息支出,同時刺激經濟並壓低美元,找回美國過去榮景。暫且不論川普論調是否正確,但其言論確實已對美元走勢,形成阻抑之力。
不過,必須強調的是,短期美元弱勢不代表長期將一路走空。尤其是下半年甚至明年美國通膨可能再起的威脅,勢必會讓Fed利率決策更將左右為難。換言之,在經濟衰退沒有到來的前提下,Fed降息速度與幅度恐怕會比預期來得又慢又緩,這都會變相為美元走勢提供支撐。圖二列出2021年以來美元指數走勢,從圖中可以看到,這一波美元指數的漲跌,基本上大多與Fed利率決策息息相關。2022年3月,Fed開啟升息循環,美元指數也正式走向大多頭;而當2024年9月Fed開啟降息循環後,即便中間曾經有一段時間因政策效應刺激美元轉強,但在政策效應結束後美元指數也隨趨轉弱。也就是說,Fed立場偏鷹,美元表現就相對較強;相反地,Fed立場偏鴿,美元表現就相對較弱。
圖二、美元指數走勢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再以漲跌幅度做一簡單對比,從圖二也可發現,美元指數這一波起漲點大約落於新冠疫情過後的2021年6月90上下,2022年9月最高一度漲破110整數大關。這段期間,美元指數從低點到高點,漲幅約27%。然而,今年以來美元雖從110高點位置開始回檔,但幅度僅9.8%,跌幅大約只有整波段漲幅的三分之一。背後代表著,即使短期美元走弱,但若將時間拉長來看,美元指數其實還是處在相對高檔位置,並沒有市場想像那麼弱勢。如果再考量Fed降息速度減慢會為美元指數帶來一定支撐作用,接下來的確不用把美元走勢看得太空,或許有機會在100上下盤整一段時間。
只是,即便如此,美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貿易結算與投資交易貨幣,一點點風吹草動,還是會劇烈影響國際資金流向,也會加劇包括新興市場或亞洲出口大國等在內的非美貨幣波動。換句話說,短期美元弱勢,牽動的不只各國金融市場的資金進出,也可能會影響一國的出口競爭力,甚至對各國相關聯的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危及中小企業的生存。5月初,新台幣瘋狂升值引發台灣壽險公司帳面巨大虧損,以及中小型出口廠商獲利被大幅侵蝕等事件,恐怕就是最好的例子。
盱衡過往,已有眾多理論與實證研究指出,弱勢美元往往會使得國際熱錢移動更為快速,從而讓新興市場或出口導向國家的外匯市場波動加劇。尤有甚者,也可能會因風險與不確定性加大,嚴重破壞新興市場金融秩序,進一步拉高各國貨幣政策操作難度,形成負向連鎖效應。對於追求穩定的各國貨幣政策主導者來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對大多數新興市場或出口導向國家而言,相對穩定匯率,一定比劇烈波動匯率,來得更受主事者歡迎。
就以台灣為例,不管是過去彭淮南時代或現在楊金龍時代,都會一再強調,維持新台幣匯率動態穩定,對於台灣出口貿易與金融市場,都是同等重要之事。畢竟穩定的新台幣匯率,除了有助進出口商對外報價與經營外,也有利企業及民眾從事跨國理財投資,以及國外長期投資者來台投資。
因此,站在各國央行角度,這一波因弱勢美元而溢出的熱錢,基本上並不會受到各國歡迎。因為眾所周知,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主要目的是獲取短期投機利益,而非長期投資效益。也就是說,熱錢持續湧入,雖有助提供短期資本市場活水,但卻無助長期固定資本累積與形成,對經濟成長幫助自然也不會太大。更何況,在多數情況底下,熱錢只會加劇金融市場波動、催化資產泡沫而已。
在這樣的前提下,或許接下來各國該留意的,是弱勢美元趨勢會不會加速形成,並經由匯率管道或途徑,擴大對各國貿易與金融市場的負面衝擊,即使本文認為這個可能性不高。
參、亞洲主要貨幣匯率可能變動趨勢與影響
相較於美元弱勢,今年以來包括日圓、韓元、新台幣及人民幣等在內的亞洲主要貨幣,紛紛走強(可參見圖三)。尤其是新台幣,走勢更是明顯強於其他亞洲主要貨幣(今年以來升幅高達11.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匯率是兩國貨幣之間相對價格,而大多數亞幣都是以一單位外國貨幣可兌換多少本國貨幣的直接匯率報價方式呈現,因此當美元走弱時,亞幣相對就會走強。
圖三、美元及亞洲主要貨幣漲跌幅(2025.1.1~2025.6.25)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亞幣走強原因,除直接受到美元影響外,各國不一的經濟基本面,當然也是重要影響因子。不過這個影響,偏向中長期。若以短期來看,類似於美元,主要影響因子應該還是與川普政策有關。其中,又以近期炒得沸沸揚揚、備受外界關注的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被視為這波亞幣急升的主要推手。
所謂的海湖莊園協議,是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所提出,以川普在佛州的私人度假勝地海湖莊園為名,打算仿效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的聯合干預模式,讓美元強力貶值,來解決當前美國龐大財政赤字、貿易赤字與債務等問題,同時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與重振製造業榮景。根據該協議,想要達成上述目標,主要工具或手段有五,分別為(1)關稅加徵、(2)貨幣干預、(3)債務重組、(4)主權財富基金創建及(5)安全保障支付,其中又以前三項最受市場所關注。
關稅加徵,毋需多言,已是現在進行式。而貨幣干預及債務重組,目前雖未正式訴諸於行政命令或政策文字,但從川普多次公開談話中,時常提及不樂見他國以貨幣貶值手段來損害美國利益,也希望美國債務可以大幅減輕等字眼,就不難發現這兩項工具都可能從口頭要求實際轉化為未來政策選項。更遑論,對照關稅加徵及主權財富基金創建都已具體落實,更無法排除貨幣干預及債務重組成為川普政策的可能性。也因如此,外界看待貨幣干預及債務重組,當然會更認真思考其可能帶來的影響與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貨幣干預或債務重組,相較於該協議其他三項工具,對美元及亞洲主要貨幣影響,都是相當直接且巨大的。譬如貨幣干預,光從字面就能想像以美元為主的各國匯率大幅波動畫面。特別是前已述及,弱勢美元是當前川普政府遂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川普最想看到的一個結果。這都會讓對美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亞洲國家,必須得承受巨大貨幣升值壓力。
而債務重組,表面看似與各國匯率變化無太大關聯,但實際上卻會透過美元資產價值的轉變,來影響美元或亞洲主要貨幣走勢。根據該協議,債務重組主要是利用發行不可交易的百年零息債券(special century bonds),來置換當前部分美債,並藉此壓低短期美國龐大債務利息支出,減輕當前財政壓力並創造財政空間。
站在美國政府角度,此一構想聽起來似乎相當美好。不過俗語有云,有一好,無兩好。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利有弊,很難兩全其美。美債大幅縮減的背後,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恐怕是美元信用基礎與國際地位被大舉削弱。而此勢必會讓美元指數受到高度壓抑,連帶也會推升亞洲主要貨幣走勢。
總括而言,短期這波主要亞幣強升走勢,與其說是基本面出現變化,倒不如說是來自美國政治壓力所造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預期心理與投機氛圍,無異也從旁助推一把。這也不禁令人想問,這樣的趨勢還會持續嗎?又會對亞洲國家、甚至是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恐怕還是得先釐清短期與中長期觀念,不能混為一談。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短期美元弱勢不代表長期將一路走空。亞洲主要貨幣走勢,何嘗不是如此。短期上,包括新台幣、日圓及韓元等這波升勢較為強勁的亞幣,在關稅大戰尚未落幕前,來自美國強迫升值壓力,可能都難以舒緩。這不啻也意味著,短期主要亞幣高機率會維持緩升或強勢整理格局,下半年應不至有重大轉折出現,除非國際政治或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不過,中長期來看,主要亞幣是否能持續走升,可能還是得回歸經濟基本面。尤其是當美國與各國貿易談判結束,提前拉貨動能不再,關稅正式反應到亞洲國家出口產品價格後,到時亞洲國家出口是否還能維持強勁態勢,恐怕不無疑問。而此勢必會拖累這些國家的經濟表現,該國貨幣自然而然也會受到波及。換言之,一旦亞洲國家受美關稅衝擊造成出口及經濟走弱,亞幣恐怕也難以維持原先的緩升格局,甚至可能轉趨走弱。
另一方面,中長期亞洲國家出口及經濟表現,不只會受到川普關稅政策直接影響,也可能會因全球貿易及經濟環境的轉差而受到間接影響。表二列出國際貨幣基金、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的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率預測,從表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一家國際機構,在2025年及2026年最新預測數值方面,都較2025年1月時的預測值大幅下調。其中,貿易成長率下調幅度更是遠大於經濟成長率,2025年三家國際機構預測都從原先高於3%,降至低於2%,下修幅度均超過1%。箇中關鍵,無非就是川普關稅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
表二、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率預測

註:國際貨幣基金為4月報告、聯合國為5月報告、世界銀行為6月報告。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聯合國、世界銀行官方報告。
就以6月最新公布的世界銀行數字為例,即便有著90日的對等關稅暫緩期利多因素,但2025年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率還是分別從1月2.7%及3.1%,下修至6月的2.3%及1.8%;2026年則是從1月2.7%及3.1%下修至6月均為2.4%。此無異都突顯,川普關稅政策這顆未爆彈,還是外界最為擔憂的變數,深深影響著全球經濟及貿易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亞洲國家,當然也會間接受到波及。而這些不利因素,無疑也是中長期亞幣走勢可能不像短期這麼強勢的關鍵所在。
面對短、中、長期亞幣匯率不盡相同的趨勢變化,據此衍生而出對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自然也會產生明顯差異。簡言之,短期強勢升值的亞幣,雖有助亞洲國家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吸引資金流入,帶動金融商品買氣、暢旺市場,但另一方面,卻也可能削弱出口廠商或產業的對外競爭力。特別是對一些毛利偏低的傳統產業或財務體質較差的中小企業,貨幣升值速度過快、幅度過大,往往也容易引發經營危機,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龐大的企業關門倒閉潮。
這在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就以台灣為例,新台幣在1985年受到美國廣場協議暴力推升日圓的池魚之殃,也一度從1美元兌換40元新台幣附近,一路狂升到1989年1美元兌換25.4元新台幣左右,短短四年多的時間,升值幅度高達5成以上。這段期間,雖然帶動股市飆漲,但也形成嚴重資產泡沫。隨後1990年泡沫破滅,復加新台幣升值衝擊出口,不僅加劇傳統產業經營困境,也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因資金斷鏈、訂單遽減而倒閉。
這一波新台幣升幅雖不若1985年那波巨大,但升值速度之快實屬罕見,自然也會引起市場擔憂,深怕1990年中小企業倒閉潮噩夢重演。近期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就表示,新台幣如果再繼續強升下去,企業倒閉潮恐將難以避免,大家也要有開始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而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則是大聲疾呼,面對新台幣急升威脅,業界恐應更小心的一起摸著石頭過河。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看待短期新台幣急升現象,恐怕不能過於樂觀,而是必須以更謹慎小心的心態應對。其他亞幣,何嘗不也一樣。
肆、結論
整體而言,這波美元弱勢或亞幣強勢,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但不論是何種因素造成,美元弱勢背後,多少意味著,現時美元資產恐怕已經不再是投資人口中最保值資產。在這樣的前提下,短期美元可能難以擺脫弱勢整理格局,相對地,亞幣則是具有更多的升值空間。特別是川普一直強調弱勢美元有助縮減美國貿易利差,政策上自然會更傾向讓美元趨貶,這都有助短期亞幣的強勢。
不過,短期美元弱勢或亞幣強勢,並不代表中長期這樣的趨勢就會持續,最終還是得回歸經濟基本面。畢竟貨幣是一國經濟實力的象徵,長期經濟表現不佳,勢必也無法支撐貨幣維持強勢。換言之,中長期觀測亞幣走勢,最該留意的,可能還是得看這波關稅大戰塵埃底定後,對亞洲國家的出口衝擊力道為何,經濟又是否會受到嚴重波及,方能做出較準確判斷。
最後,必須強調的,貨幣升值往往是一刀兩刃、有利有弊。就以新台幣為例,主事者看待新台幣短期急升現象,絕對不能只偏向一面,而是必須通盤考慮整體的利弊得失,才不會誤判情勢。接下來,如何應對相對強勢的新台幣走勢,相信主事者心中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