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我國出口現況與未來供應鏈發展趨勢(台灣經濟論衡)
花佳正

2023/09/01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台灣經濟論衡,第21卷第2期
回顧2022年當各國逐步解封,經濟活動逐漸恢正軌時,全球景氣本應屬樂觀,但2022年初爆發烏俄戰爭已近一年,對國際糧食供應及油價的衝擊,全球經濟陷入通膨陰影,各國央行採行升息政策來因應,使得美歐等主要消費市場出現比疫情時更嚴重的衰退。也導致臺灣景氣在2022年第四季出現明顯的反轉,依據主計總處於202311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前3季的經濟成長皆為正成長(13.87%、第22.95%、第34.01%),但第4季之經濟成長率概估為-0.86%。因此,下修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2.43%

我國的經濟成長是由內需和出口來支撐,在內需方面,政府於
2017年政府推動了5+2產業創新計畫,包括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以及循環經濟等項目,作為加速臺灣投資、促進內需成長的主要動能,並於此基礎下,於2021年政府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括資訊及數位產業、資安卓越產業、臺灣精準健康產業、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國防及戰略產業、民生及戰備產業等,不僅在疫情期間,支撐著內需經濟,更帶動了產業的升級,促進了產業間跨領域的融合、技術的研發,並拓展了5GAIIOT等科技應用,加速產業的智慧化進程、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此外,再搭配前瞻基礎建設的推動,也讓我國2022年的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1.22個百分點,表示2022年的經濟成長(2.43%)有一半的貢獻係來自資本形成,使得我國面臨外需減緩之際,投資仍支撐著國內的經濟成長。

相對於內需的穩定成長,
2022年下半年受到國際升息、通膨、消費趨緩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景氣出現明顯的改變,出口成長率呈現逐月下滑。加上傳統兩岸三角貿易的分工模式,中國目前仍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面對中國在2022年仍在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下,對中國出口的衝擊也將連帶影響臺灣的出口表現。故本文將分析兩岸對全球主要市場出口衰退現況與趨勢,並因應全球經貿情勢的變化趨勢,研判未來供應鏈的可能發展。

就臺灣與中國的出口近況而言,由
2022112月臺灣及中國出口全球市場的成長率變化可以發現(1),雖然在2022上半年兩岸的出口表現互有漲跌,但到了7月以後,兩岸的出口同時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顯示在全球經濟受到通膨的影響下,臺灣及中國同時面對海外市場需求不振所導致的出口衰退。直至12月臺灣與中國出口衰退幅度才出現趨緩,但與2021年同期比仍達到兩位數的負成長。
 
:各月出口變化數字為與上年同期比成長率
資料來源
中國海關總署、臺灣財政部貿易統計資料庫
1 2022年臺灣及中國出口全球市場每月變化
 
首先分析中國的出口現況,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從7月開始快速下滑(2),且下滑幅度遠高於中國對全球市場出口的平均水準,11月對美出口衰退幅度達到25%。進一步觀察中國對不同市場的出口主力產品,中國對美國、歐盟等市場,以出口可攜式電腦、智慧型手機、玩具等最終財居多,這類產品的出口,直接受到2022年通膨對消費的第一波衝擊,因此首先反應在下半年的出口表現。中國對東協國家的出口,則以積體電路、電子零組件、石油煉製品等中間投入產品居多,因此受到通膨的影響屬於間接反應,也說明為何中國對東協的出口衝擊到10月才逐漸顯現,且減少幅度遠低於對美國、歐盟等地。
 
:各月出口變化數字為與上年同期比成長率
資料來源
:中國海關總署
2 2022年中國對全球各主要市場出口每月變化
 
就臺灣的出口現況而言,2022年臺灣雖然也同樣受到全球性通膨造成的需求減少衝擊,出口成長率在下半年明顯下滑,詳見圖3。相較於中國對美國及東協國家的兩極化出口表現,臺灣在各全球主要市場的出口波動幅度大致表現相同。但12月臺灣對全球主要市場的出口都同時出現衰退,其中又以對中國市場的出口衰退最大,且衰退幅度大於全球市場平均水準,而對美國的出口衰退幅度則相對較低。

分析臺灣對不同市場的出口主力產品,則可以發現,臺灣對各主要出口市場的主力產品,在最終消費財與中間財之間的比重變化不大。對美國及歐盟等主要消費市場,消費產品主要為可攜式電腦與半導體儲存裝置,但其他中間投入產品及機械設備等,也占了一定的出口比重。而對東協國家的出口則高度集中在積體電路等電子零組件,以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因此,上述中國所表現出針對不同市場的出口衰退時間差現象,對臺灣而言並不明顯。

若集中觀察兩岸之間
2022年的相互出口表現,則發現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從圖2到圖3的趨勢都發現,無論是中國出口臺灣或臺灣出口中國的成長率,都在2022年出現下滑趨勢。其中又以臺灣出口中國的衰退最為明顯,且衰退幅度明顯大於臺灣出口全球市場的平均表現。進一步觀察兩岸之間的主要貿易產品,則可以發現,臺灣出口中國的主力都高度集中在電子類中間投入產品,如半導體相關產品,及印刷電路板、液晶顯示裝置等電子零組件。而上述這些產品也剛好是中國政府多年來集中資源發展進口替代的項目,對臺灣印刷電路板、液晶面板組件等的進口依賴程度也快速下降。雖然在半導體產品方面,中國在高階晶片上仍高度仰賴臺灣的進口,但2022年下半年開始,受到美國對中國科技封鎖力道加強所帶來的衝擊及刺激,預料中國對臺灣的半導體的進口依賴,也將會逐年下降。因此,研判短期間兩岸三角貿易的供應鏈關係不會再進一步深化。
 
:各月出口變化數字為與上年同期比成長率
資料來源
臺灣財政部貿易統計資料庫
3 2022年臺灣對全球各主要市場出口每月變化
 
整體而言,2022年下半年受到全球通膨影響,美國及歐盟等主要消費市場萎縮,影響了我國的出口與供應鏈的變化。臺灣雖然同樣受到出口衝擊,且對中國的出口衰退幅度明顯大於其他世界主要市場,但臺灣在消費財與中間財之間的全球出口市場分布較平均,且臺灣在國際市場對半導體產品的數位化剛性需求支撐下,預期2023年出口波動幅度將相對減緩。加上中國本土電子產業鏈自主化持續提升,以及美國對中國科技封鎖增強、促使台商回台投資,可看出兩岸三角貿易的供應鏈應不會再深化,並隨著臺灣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投資帶動下,對歐美市場的出口可望獲得更多的商機。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