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今日合庫,2025年6月,第586期
近年全球經濟情勢以及產業環境變化,對我國石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中國、東南亞、印度作為我國石化業主要銷售市場,其經濟以及製造業表現,牽動我國石化產品的出貨表現,然而中國石化產能大舉開出,中國對石化產品進口依賴降低,並逐漸轉變為競爭者的角色,同時也加劇亞洲石化市場供給過剩的壓力。另一方面,國際油價波動、國際貿易壁壘以及國際淨零碳排趨勢,使得我國石化業經營環境愈加嚴峻。本文將針對石化產業供需情勢、成本變動以及貿易政策變化等因素,進一步探討這些因素對我國石化業的影響以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及預測。
壹、我國石化業經營環境情勢
一、2024年國際原油均價和2023年相當,不過2024下半年國際油價明顯走弱,廠商營運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2024年受到國際原油市場供需情勢變化以及地緣政治、氣候等因素干擾,2024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呈現上漲趨勢,下半年則呈現明顯回落的情況。若就2024上半年而言,儘管中國經濟情勢趨於悲觀壓抑用油需求表現,不過美國受到冬季風暴、颶風等氣候因素影響干擾原油生產以及運輸作業,加上OPEC維持減產政策,又俄國以及烏克蘭戰事未歇,俄國煉油及供油基礎設施遭到襲擊破壞,紅海局勢動盪也迫使原油運輸時間延長以及成本增加,另外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軍事衝突頻傳,加深原油供應不穩疑慮,使得2024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呈現上漲格局。不過進入2024下半年隨著地緣政治衝突升溫後的和談或克制行動,已明顯舒緩市場對原油供應不穩的疑慮,加上中國用油需求不振,以及北美原油供給擴張等因素,使得2024下半年國際油價呈現明顯走跌情況。
綜合而言,2024年國際油價受原油市場供需情勢變化以及地緣政治與氣候等多重因素影響,杜拜及布蘭特原油均價約達每桶81美元(詳見圖一),較2023年呈現小幅下跌。儘管年均價變化不大,但原油價格波動劇烈,尤其2024下半年國際油價明顯走跌,影響下游買盤拉貨意願,同時壓抑石化產品價格表現,加上原料以及產成品跌價損失,使得廠商營運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網站、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一 國際油價年均價走勢圖
二、2024年中國製造業生產表現不佳,下游需求行業對石化產品的需求疲弱
中國作為我國石化業最大出口國,其製造業生產表現牽動對我國石化產品需求變化(詳見圖二)。2024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及隱憂,內需消費受到青年失業問題、房地產市場低迷及通縮影響而緊縮。此外,中國房市面臨泡沫化危機,中國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明顯萎縮,商品住宅、商業營業用房等施工面積衰退幅度擴大,房建需求疲弱亦對中國製造業帶來下滑壓力。儘管2024年以來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振興經濟政策,包括以舊換新、提振房市及改善就業市場等政策,不過因政策成效有限,對於提振中國經濟以及製造業生產效果不大,故2024年以來中國PMI指數不盡理想,且多落在50以下的衰退區間,下游需求行業我國石化產品的需求仍不理想。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WIND,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二 中國PMI變動概況
三、中國石化產能供給進一步擴大並伴隨價格競爭壓力
隨著近年中國煉化一體化項目推進,石化產能快速開出,且產能增速高於需求的情況下,中國石化產品自給率逐漸提高,且多數大宗石化產品自給率來到八成以上,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以及中國海關總署針對2022年中國大宗石化產品自給率以及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詳見表一),中國在乙烯、EVA、丙烯、PP、正丁醇、PET等項目自給率高達九成以上,此外,在2020~2022年間,聚乙烯、聚丙烯、高吸水樹脂、正丁醇、對二甲苯、聚苯乙烯、ABS、PET、環氧樹脂等項目呈現進口下滑且出口擴大的情況,顯示中國已從對石化產品的進口依賴轉變為競爭者的角色。
表一 2022年中國石化產品市場供需狀態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中國海關總署、WIND、卓創資訊(2024/10)
中國除了大規模擴張石化產能之外,中國石化業者亦致力於技術升級,拓展高附加值產品,並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此外,2024年以來中國官方祭出設備更新和節能減碳政策,統籌安排人民幣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進一步擴大支持石化行業設備更新改造計畫,引導低效產能進行改造或退出,以期降低石油化工行業生產能耗,達到節能減碳之效,故中國石化業的發展除了產能規模的快速提升,也致力於佈局高附加價值以及低碳化產品,並持續淘汰低效產能,生產製程上則朝向優化能源效率的使用、節能減碳的方向來發展。中國石化產能持續開出,導致全球大宗石化產品項目供給過剩壓力與日俱增,對我國石化業者而言,帶來競爭壓力加劇以及大宗石化產品毛利下滑的挑戰。
四、中國對我國石化產品接連祭出反傾銷、中止ECFA關稅優惠等措施,對我國石化業出口中國帶來負面壓力
2024年以來中國對我國石化產品接連祭出反傾銷、中止ECFA產品關稅減讓等貿易制裁(詳見表二),兩岸貿易關係呈現惡化局面,2024年1月中國對我國12項石化產品中止關稅減讓後,2024年5月進一步宣布將中止134項ECFA產品關稅減讓,並在2024年6月15日實施,134項產品當中等包含諸多石化原料產品、塑膠製品以及少數油品、化學製品等項目。儘管近年受到中國石化產能持續擴大,進口替代因素使得中國占我國石化業出口比重呈現下滑趨勢,不過由於中國仍為我國石化業最大出口國,故兩岸貿易關係變化對我國石化業產銷以及出口表現影響力仍存,中國對我國石化產品貿易制裁頻發,對我國石化業出口中國帶來負面壓力。
表二 2024年以來中國對我國石化產品貿易制裁一覽

資料來源: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4/10)
五、東南亞、印度及國內市場需求呈現好轉
由於東南亞地區亦為我國石化業主要市場,故東南亞經濟情勢變化將影響對石化產品的需求波動以及出口表現(詳見表三)。2024年東協五國、越南、印度總體經濟表現趨於樂觀,其中越南、印度經濟成長率分別達6.1%、6.5%。至於東協五國方面,新加坡受惠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成長,尤其是智慧型手機、PC以及AI晶片需求提升挹注,加上該國旅遊業受惠泰勒絲演唱會等活動,刺激觀光服務業持續復甦,加上金融、資訊技術的助力,估計2024年經濟成長率達2.6%。馬來西亞則受惠民間消費、投資及全球半導體需求帶動,經濟成長率將加速至5.1%。泰國則因民間消費、旅遊業及商品出口的復甦,預計成長率提升至2.4%。至於印尼則受惠公務員加薪、民間消費顯著提升,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期上升至5.2%。
表三 全球及東協地區近三年經濟成長率變化
單位: %
注:東協五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
資料來源:IMF,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國內製造業生產表現方面(詳見表四、表五),2024年以來受惠AI熱潮以及業者對未來經濟前景趨於樂觀,帶動半導體等製造業擴廠意願增強,加上土地和商用不動產交易回暖,有助於挹注民間投資表現,此外,全球終端需求回升、新興科技產品需求擴張,全球貿易活動復甦,帶動我國外銷接單以及出口提升,故2024年我國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成長11.93%,其中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工業、民生工業等細分行業生產擺脫衰退情況,尤其資訊電子工業成長力道最大,達20.51%。整體而言,2024年國內製造業生產復甦回溫,有助於間接拉抬對石化產品的需求。
表四 我國製造業生產指數變動概況

注:2021年基數=100。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表五 我國製造業細分行業生產指數變動概況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貳、國內市場概況
一、2024年我國石化業銷售表現復甦乏力,景氣仍處於谷底
2024年以來中國石化內需消費以及製造業生產復甦乏力,中國石化產能持續擴張,進口替代因素壓抑對石化產品拉貨需求,加上中國對我國石化產品接連祭出反傾銷、中止ECFA產品關稅減讓等貿易制裁,對我國石化業出口中國帶來較大的負面壓力,我國石化業出口中國仍不理想。其他海外市場方面,2024年以來全球經濟表現復甦回穩,對亞洲外銷接單以及製造業生產帶來正向挹注,使得石化業出口東協、印度呈現轉佳,另外出口美國亦呈現好轉;至於國內市場方面,受惠國內資訊電子、民生、化學工業生產表現轉為擴張格局,加上國內公共建設擴張以及裝潢修繕及室內裝修需求回溫,使得國內市場對塑膠製品以及上游各類衍生石化產品需求好轉,支撐我國石化業銷售值年增率小幅成長1.07%(詳見圖三),不過由於產銷銷售復甦動能並不強,整體銷售量表現並未擺脫衰退局面(詳見圖四),且受到大宗石化產品供給過剩以及同業價格競爭壓力,業者營運表現仍不理想,故2024年我國石化業景氣仍處於谷底。
注:採用化學原材料、肥料、氮化合物、塑橡膠原料及人造纖維製造業統計值。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三 我國石化業銷售值變動趨勢
注:採用化學原材料、肥料、氮化合物、塑橡膠原料及人造纖維製造業統計值;2021年=100。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四 我國石化業銷售量指數變動趨勢
二、2024年基礎石化原料基於供需情勢差異,漲跌幅表現不一
主要基礎石化原料價格走勢方面(詳見圖五),2024年以來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以及OPEC減產政策對油價帶來支撐,又美國受嚴寒氣候影響原油生產,支撐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挹注石化原料價格上漲動能,故2024年石化原料價格多較2023年上漲,其中乙烯均價達每公噸878美元,較2023年上漲2.84%,苯則較2023年明顯上漲11.18%。至於丁二烯價格與國際油價連動性並不強,主要受到下游車市與輪胎需求擴張,進而拉抬對丁二烯原料的需求,加上受到乙烯、丙烯供給過剩、獲利不佳影響,以及2024年亞洲輕油裂解廠開工率普遍偏低,導致丁二烯副產品的供給減少,尤其在亞洲輕油裂解廠進入密集歲修時期,丁二烯供應偏緊壓力又更為明顯,進而挹注丁二烯價格漲勢,故2024年丁二烯均價明顯上升至每公噸1,391美元的高檔價位,較2023年大幅上漲45.79%。至於丙烯受到中國新增產能快速開出,供過於求壓力較大,故丙烯均價反而較2023年下跌0.98%。
注:乙烯係採用遠東區CFR現貨價,丙烯、苯及丁二烯採用台灣CFR現貨價。
資料來源:情報贏家、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五 基礎石化原料價格走勢
三、2024年我國石化業出口未見復甦,整體出口仍處於低位水準
出口表現方面,我國石化業最大出口國為中國,2024年1~11月中國占本產業出口值比重達29.64%,其次則為印度、越南、美國、日本,比重分別占9.20%、8.77%、7.95%以及7.93%。針對最大出口國家中國方面,2024年以來儘管中國推動家電及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對相關塑橡膠原料需求提升,不過中國內需消費以及製造業生產疲弱,加上中國石化產能持續擴張,以及對我國石化產品祭出反傾銷、中止ECFA產品關稅減讓等措施,使得2024年1~11月我國石化產品出口中國出口值年增率明顯衰退達14.33%,出口中國呈現持續衰退。其他國家方面,2024年隨著全球經濟表現復甦回穩,對亞洲外銷接單以及製造業生產帶來正向挹注,越南、印度、日本等國家對我國石化產品拉貨需求好轉,故2024年1~11月本產業出口越南、印度、日本出口值年增率分別成長8.93%、23.65%、5.15%。
整體而言,2024年以來儘管我國石化業出口越南、印度、美、日轉佳,不過受到出口中國明顯衰退拖累,2024年1~11月我國石化業出口值達6,167億元,年增率微幅衰退0.65%,整體出口值仍處於低位水準。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海關進出口資料,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六 我國石化業出口值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海關進出口資料,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七 出口各主要國家出口值年增率變化趨勢
參、主要廠商營運
觀察2024年以來我國石化業重要廠商營運表現(詳見表六),儘管部分業者透過汰弱留強優化產銷結構,亦或進口低價基礎石化原料來達到降低成本之效,不過石化產品面臨供過於求壓力,壓抑產品報價表現,加上2024下半年國際油價明顯走弱,影響下游買盤拉貨意願,壓抑石化產品價格表現,同時亦面臨原料以及產成品跌價損失,使得偏多數廠商營運呈現衰退甚至虧損情況。就主要領導廠商台塑化以及中油而言,台塑化以及中油營運表現均不理想,其中中油因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機制,吸收油氣價格漲幅,加上烯烴產品價格以及毛利表現不振,以及存貨跌價損失壓力,使得2024年前三季該公司淨利虧損達225.59億元,呈現持續虧損情況。至於台塑石化受到亞洲成品油供給過剩影響,壓縮成品油獲利空間,又2024年第三季國際油價急跌,使得台塑化存貨評價損失明顯提高至15.9億元,導致煉油事業獲利表現走弱。烯烴事業獲利則仍處於虧損,又受到煉油、公用事業獲利下滑拖累,加上業外受到現金股利、權益法投資收益下滑,使其前三季合併淨利年增率明顯衰退達77.12%,營運表現亦不理想。
表六 主要業者之營運績效比較概況

注:為合併報表資料,淨利為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淨利。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中油會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肆、景氣展望
一、估計2025年國際原油均價將較2024年下跌,業者原料成本支出可望降低
在2025年國際油價展望方面,儘管中東地緣政治風險疑慮未除,不過隨著OPEC轉向原油增產,美國、加拿大等地區原油供給擴張,將推升全球原油供給,此外,2025年1月美國能源資訊署(EIA)進一步下修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至每日1.041億桶,在全球原油供給增速高於需求的情況下,全球原油供給將趨於寬鬆,估計2025年國際原油均價將落在每桶70~75美元的區間價位水準,較2024年呈現下跌,對於石化業者而言,購油及進料成本支出可望降低。
二、估計2025年我國石化業景氣處於谷底盤旋
根據2025年1月IMF預測2025年東協五國經濟成長將達4.5%,相較2024年呈現持穩態勢,越南及印度則分別達6.1%、6.5%的成長幅度,預期印度、東南亞等市場製造業生產將可望呈現穩健擴張格局,對石化產品需求展望仍較為樂觀,不過中國經濟成長將呈現放緩,且新一波美中貿易戰展開,將對中國製造業生產帶來負面影響,加上中國對我國石化產品中止關稅優惠措施持續,壓抑石化業外銷表現。此外,預估國際原油均價較2024年下跌,業者原料成本支出可望降低,不過全球石化供過於求情況將持續,大宗石化產品面臨成本轉嫁困難之挑戰,加上電價調漲、減碳措施等相關成本支出提升,產業景氣展望仍不容樂觀,預估2025年我國石化業景氣相較2024年以保守持平看待,產業景氣處於谷底盤旋。
表八 各主要研究機構對世界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之預測
單位:%

資料來源:各研究機構、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伍、未來觀察重點以及發展趨勢
一、2025年美國能源及關稅政策變化,將影響市場供需、能源價格及競爭格局
2025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隨即簽署行政命令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宣布「全國能源緊急狀態」,將加快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許可,美國能源政策轉向擴大化石燃料生產並擴大出口,將進一步推升原油供給。關稅政策方面,基於阻止非法移民以及芬太尼走私問題,川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宣布自2月4日起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0%的關稅,對來自加拿大、墨西哥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對加拿大能源產品的部分則僅徵10%關稅,不過在川普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墨西哥總統夏恩包姆會談後,對加、墨關稅延後一個月,交換條件是兩國增派1萬名士兵管控邊境毒品交易,加國投入2億加元及設「芬太尼沙皇」,對中國關稅政策則未改。中國表示將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並將採取相應反制措施來維護自身權益,並宣布2月10日起對美國煤炭、天然氣、農機、大排量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反制美方措施。
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10%關稅,將進一步壓抑中國下游製造業的產銷表現,進而削弱對我國石化產品的需求。此外,台塑、台化、南亞等諸多業者已在中國設廠投資產銷石化產品就近供應當地市場,因此中國市場需求走弱,亦會影響業者在中國的轉投資營運表現。至於加拿大以及墨西哥關稅延後一個月,後續兩國遏制毒品和非法移民成效將牽動未來關稅政策變化,雖然加拿大以及墨西哥非我國石化業主要出口市場,但倘若美國對兩國開徵25%關稅,將間接壓抑中國對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表現,亦不利中國市場需求表現。再者,2024年以來我國石化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嚴峻,中國市場需求持續疲弱,將加劇亞洲石化供給過剩的壓力,對我國石化業帶來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美國能源政策轉向積極擴大化石燃料生產,加上地緣政治對油價影響淡化,以及中國用油需求疲弱等因素,短期將影響下游買盤拉貨意願趨向保守,進而壓抑石化產品的出貨價量表現,對業者營運帶來不利影響。惟就就中長期而言,預期國際油價走跌有助於降低石化業的原料成本壓力,對產業而言實為正向有利因素。此外,美國正擴大油氣生產,同時放寬對石油化工行業的環境監管,美國石化業者憑藉低廉以及穩定供應的頁岩油氣進料,有助於提升競爭力,這對於已在美國德州、路易斯安那州設廠佈局的台塑集團而言,將帶來正向效益。不過另一方面,美國石化業者亦可能擴大產銷亞洲市場,對我國石化業者帶來競爭挑戰。因應國際經濟情勢變化,儘管我國石化業者積極調整產能布局,並致力於提升高附加價值產品。然而,由於快速轉型不易,加上大宗石化產品的供給過剩短期難以改善,業者仍需承受營運下滑的挑戰。
二、亞洲石化產能過剩情況短中期將難有明顯改善,預估影響時程將持續至2028年
儘管全球對石化產品需求展望呈現增長,不過在產能供給增速較快的情況下,尤其是中國快速擴張石化產能,影響亞洲石化市場的供需平衡,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乙烯開工率落在82%,亞洲多數HDPE生產廠商處於低利潤甚或虧損的情況,至於丙烯開工率則僅達77%,丙烯供給過剩情況又更為嚴峻。亞洲石化產能過剩情況短中期將難有明顯改善,預估基礎石化原料開工率將呈現下滑趨勢,亞洲石化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持續至2028年。
三、2026年我國碳費開徵,將對石化業者的營運表現帶來下行壓力
2023年12月我國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規定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及大型製造業為收費對象,2024年8月環境部進一步宣布《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三項碳費子法,一般費率訂為每公噸新台幣300元,預計於2026年正式徵收碳費。由於台塑石化、台化、台塑、中油等石化領導廠商均為主要碳排大戶(詳見圖八),倘若依據2022年業者碳排放量以及碳費每公噸300元的情境來試算(詳見表十),儘管碳費占石化業主要碳排業者的合併營收占比並不高,不過受到總體經濟環境不佳以及中國產能價格競爭的影響,業者毛利率以及淨利表現已明顯走弱,使得碳費明顯稀釋業者合併淨利。其中碳費占台塑石化、台化業者2022年稅前淨利比重明顯飆高至31~51%,至於中油在碳費開徵的情境下,則會面臨虧損擴大情況。台塑、南亞、長春石化業者合併淨利稀釋程度,推估落在3~7%左右不等。儘管業者致力於朝向低碳轉型,並擴大資本支出在低碳轉型項目的布局,不過業者短期要明顯降低碳排仍有難度,故2026年我國碳費開徵,加上經營環境情勢趨於保守悲觀情況下,將對石化業者的營運表現帶來下行壓力。
表九 我國碳費徵收規範與實施細節

資料來源:環境部,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4/10)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4/10)
圖八 全台前十大碳排業者及占比(2022年)
表十 主要碳排大戶及碳費對營運影響概算(碳費:新台幣300元/公噸)

注:碳排量係統計直接碳排與間接碳排量合計,並扣除2.5萬噸免費配額之結果。
資料來源:環境部、公開資訊觀測站,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四、因應產能過剩與減碳趨勢,業者朝向高值化、低碳化與差異化方向布局
中國石化產能持續開出導致全球石化產業產能過剩壓力與日俱增,另外全球減塑、減碳的趨勢浪潮,以及國際間的貿易壁壘頻發,如美中貿易戰、反傾銷、中止關稅優惠等貿易壁壘政策,使得石化業者經營環境情勢趨於保守悲觀,而面對愈發艱困的經營環境,國際石化業者亦適時的逐步調整營運及投資策略方向來因應(詳見圖九)。首先針對不具競爭力的大宗石化產品產能,逐步關停產能,另外設備老舊以及產能規模較小的生產廠亦逐漸退出市場。投資動向變化方面,透過併購的方式,優化產銷結構,將經營觸角跨至高附加價值差異化產品,亦有助於強化企業競爭力。此外,因應全球減塑、減碳的發展趨勢,發展低碳循環商業模式,生產低碳材料產品亦為業者主要轉型策略之一。至於石化新增投資項目變化方面,國際石化業者傾向投入高收率且成本競爭優勢較輕油裂解項目佳的乙烷裂解、丙烷脫氫(PDH)投資項目,因此可採用價格相對低廉的乙烷、丙烷原料作為進料,在高油價的情況下,乙烷裂解、丙烷脫氫成本競爭優勢也會更加凸顯。此外,全球電動車以及未來各國禁售燃油車政策的趨勢下,將逐漸壓抑對陸路運輸用油的需求,長期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相對悲觀的情況下,國際煉化業者積極投入COTC(Crude Oil-To-Chemicals;原油製化學品)投資布局,以期能夠降低成品油的產出比重,盡可能極大化化學品的產出,目前投入COTC投資布局主要領導廠商包含ExxonMobil、沙烏地阿拉伯Aramco、Sabic、中國恆力石化、浙江石化等業者。至於我國石化業者轉型策略方向上,主要採取調整營運及投資策略方向來因應,轉型方向主要朝向高值化、差異化、低碳化來布局。中油以及台塑集團已致力於投入各項減碳行動計畫,包含提高使用低碳能源、碳捕集與利用、低碳材料、塑膠循環等方向,朝向低碳轉型,並擴大資本支出在低碳轉型項目。至於在高值化、差異化投資布局方面,則主要透過與客戶合作共同開發的方式,投入關鍵技術研發,朝向半導體、醫療應用相關化學材料產品領域的研發布局。
資料來源:台經院產經資料庫整理(2025/2)
圖九 國際石化業者轉型趨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