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飼料工業)
譚瑾瑜

2019/07/01
本文刊登於飼料工業,第124期
自2018年7月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關稅迄今已一年有餘,雖於2019年年初暫露曙光,5月談判破裂重燃戰火,6月G20峰會美、「中」雙方領導人最終見面並各發新聞稿表達願重啟談判,原先預期調升的25%關稅也暫時中止,然至7月18日美、「中」官員才進行第二次的通話,復談時間尚未明朗。美、「中」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因而美、「中」談判能否順利復談並進而獲致具體成果與簽署協議,為當前影響全球經濟走勢之重要因素。本文擬整理美、「中」貿易戰一年來折衝過程,綜整各機構對於美、「中」貿易戰對全球及臺灣經濟之影響,最後提出美、「中」貿易戰未來之發展方向。

美、「中」貿易戰簡介

川普總統於2017年1月20日上任後主張「以美國利益為優先」,面對美國對中國大陸貨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展開貿易調查,2018年3月22日公布調查結果,認定中國大陸有限制外資持股比例、強迫美商技術轉移等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川普總統因而簽署「中國經濟侵略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署針對中國大陸不公平貿易行為啟動懲罰性關稅措施,美、「中」貿易戰正式點燃戰火。

美國主動對中國大陸展開報復性關稅已提出3次關稅清單,主要集中在2018年7月至9月(表1)。2018年7月6日美國提出第一次關稅清單,針對自中國大陸進口約340億美元的商品,包含汽車、機械器具、醫療儀器等共818項產品課徵25%關稅;8月23日又進一步針對鋼鐵製品、電子電機、石化等279項,總貿易金額約16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課徵25%關稅,9月24日美國又進一步擴大關稅範圍與規模,將農漁畜產品、加工食品紡織品、汽車零件等5,745項產品,總貿易金額約2,0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課徵10%關稅,美國揚言中國大陸若不調整其經濟結構,會將關稅從10%調升至25%。對此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針對美國3階段的關稅清單也分別提出相應的報復措施,包含大豆、農產品、汽車、礦物燃料、銅鋁廢碎料等加徵25%關稅,以及電腦、紡織品、化學品、肉品、小麥等美國主要出口產品加徵10%關稅。

 
表1 美國對中國大陸課稅清單表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

美國除了透過加徵關稅對中國大陸施壓外,也針對部分貨品進行出口管制,2018年8月美國通過「2019年國防授權法」,要求美國政府機構禁止使用涉及華為提供之通訊設備及服務,特別針對14項新興科技進行出口管制,並限制企業聘僱外國工程師和科學家在相關領域工作,2019年5月川普總統更以國家安全為由,發佈「保護資訊科技與服務供應鏈」行政命令,封鎖華為、中興公司進入美國市場,並將其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在供應商無法提供華為研發所需的技術下,華為發展5G的進程也因此受阻。表2彙整美、「中」貿易談判之歷程。
 
表2 美、「中」貿易談判歷程
資料來源: 本研究彙整。

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2019年5月彭博社針對美、「中」貿易衝突進行評估,若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出口2,500億美元商品課徵25%關稅時,未來兩年全球GDP成長將下滑0.2%,美國下滑0.2%,中國大陸則受害最深,其GDP成長將下滑0.5%;若美國進一步針對中國大陸所有出口商品課徵25%關稅,全球經濟成長在未來兩年將下滑0.5%,美國亦將下滑0.5%,而中國大陸GDP成長則下滑0.8%,顯見關稅課徵範圍愈大,對全球經濟成長的影響愈大(圖1)。此外,日前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第二季GDP成長率為6.2%,較第1季降兩個百分點,是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亦進一步佐證中國大陸經濟已受到一定之衝擊。
 
圖1 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不同程度加徵關稅對GDP之影響
資料來源: 彭博社。

整體而言,在貿易全球化下,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依序透過短期關稅調升、出現轉單效應、進一步影響全球供應鏈進行重組,長期影響全球企業投資布局等四大層面影響全球。

首先是關稅效果。美國對中國大陸採取關稅制裁,中國大陸對此提出反制,雙方關稅提高均會導致對彼此產品進口減少之關稅效果。美國透過加徵關稅及科技管制等貿易制裁打壓中國大陸產品出口,使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美國也確實透過這些手段達到縮減雙邊貿易赤字的效果。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關稅之下,2018年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雖較2017年多,但比重卻下降至21.2%。而2019年第1季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及出口的金額及比重,均較去年同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美國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從2018年第1季320億美元,下降至2019年第1季的260億美元,出口比重則從8.0%下降至6.4%;同期間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則從1,231億美元下降至1,060億美元,進口比重從20.6%下降至17.7%,而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亦從2018年第1季的911億美元下降至2019年第1季的800億美元(表3)。

 
表3 美、「中」雙邊貿易變化
資料來源: 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美中貿易戰最新情勢分析(p.9)」。

其次是轉單效應、轉口貿易及出口轉移效果。加徵關稅除了對各國關稅及進出口造成影響,原先在中國大陸製造出口的廠商勢必會因為出口產品喪失競爭力,而在成本利益的考量下轉移生產基地,形成轉單效應,並進一步形成出口轉移。在關稅清單的影響下,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貿易金額確實受到影響,2018年與2017年同期相比,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清單一產品小幅衰退,進口清單二與清單三金額則呈現成長,然而2019年第1季,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的清單一、二、三產品金額均較2018年同期呈現衰退(圖2),同期間美國對其他國家的進口金額,多呈現成長趨勢(圖3)。顯見美國已轉向其他國家進口,轉單情況已浮現。
 
 
倘若美、「中」貿易戰朝向長期化趨勢,在轉單效應下供應鏈將逐漸產生變化,除了可能裂解形成新的產業供應鏈,並將在長期影響企業投資布局。根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貿易2018年政策數據及趨勢報告,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調整對各區域都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緊鄰美國的墨西哥來說,地緣位置及勞工成本之優勢,短期將吸引中國大陸廠商前往投資設廠,而北美地區雖然會因為課徵進口關稅而影響消費市場,但此負面影響可能因為投資供應鏈的移入而相互抵銷,歐洲國家則會因為美中貿易戰下的生產基地轉移,廠商在轉向歐盟投資設廠後將使該區域受益,反觀,東亞地區則會因為供應鏈轉移至工資成本較低的第三地,而成為美、「中」貿易戰下的受害者。

美、「中」貿易戰除了因為加徵關稅形成轉單效應而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整,美國的科技管制也對供應鏈下的廠商造成衝擊,美、「中」貿易戰亦正式從關稅戰轉為科技戰。美國發布「保護資訊科技與服務供應鏈」行政命令後,除了華為本身營收受到影響外,與其合作的相關供應商也無可規避衝擊。2019年6月晶片龍頭供應商博通表示,失去華為客戶後全年營收財報將從原先預估的245億美元下降至225億美元,3D感測供應商Lumentum也下修營收財報,從原先的4.25億美元下調至3.9億美元。此外,美國商業部2019年5月更進一步公布出口管制實體名單,要求相關廠商禁止向特定公司提供關鍵設備及零組件,而根據美國《出口管理條例》關於「最低含量標準」之規定,只要企業產品中含有美國元件超過25%,則不得與清單企業往來,違者將受到美國制裁。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

中國大陸與美國分別是全球第一及第二大貿易市場,雙方互為最大貿易夥伴,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勢必對全球各經濟體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影響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各經濟體對中國大陸及美國的貿易依賴度以及各國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參與程度。根據2019年7月路透社分析,全球供應鏈參與度最高的前五名依序是盧森堡(70.8%)、臺灣(67.6%)、斯洛伐克(67.3%)、匈牙利(65.1%)及捷克(64.7%),(注1)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參與程度高,對美、「中」兩國貿易依賴甚深的情況下,勢必無法避免受到美、「中」貿易戰的衝擊。

在美國對中國大陸提出3階段的關稅清單下,美國自我國進口之比例大幅成長(圖4)。美國自我國進口清單一產品金額從2017年51.8億美元上升至2018年55.5億美元,清單二產品進口金額也從2017年56.6億美元上升至2018年60.5億美元,而2019年初第一季進口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呈現上升趨勢,顯示美、「中」貿易戰下,美國原先自中國大陸進口轉向對我國進口,使我國廠商在轉單效應下受益。

 
美、「中」貿易戰的轉單效應雖使我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加,但2019年1至6月我國出口至中國大陸與香港、東協、歐洲,卻呈現衰退,其中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與香港比重占比近四成,遂使台灣出口仍受一定程度之影響。2019年1至6月我國對美國出口累積達22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7.4%,同一時間對日本也成長1.7%,但對中國大陸及香港之出口衰退8.8%,對東協及歐洲國家也呈現衰退趨勢(表4),顯示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對美國出口減少,亦間接影響我國出口。
 
表4  我國對主要國家(地區)出口情形
資料來源:貿易局統計摘要,2019年6月。

美、「中」貿易戰下,國際產業供應鏈分工有可能產生變化,全球跨國企業亦有可能調整投資布局。在此波進出口供應鏈的調整,亦可能影響我國廠商的投資布局。根據2019年1月外貿協會訪問472家臺灣廠商對美、「中」貿易戰之因應策略,其中43.4%廠商表示將採取分散出口市場策略,前往東南亞、印度、紐澳、歐洲等其他地區拓展市場,39.4%廠商則表示將調整採購與生產策略,增加在台灣及東南亞的生產比重,將原先在大陸生產的產品運回台灣生產再出口,而其中有26.8%受訪廠商表示考慮到東南亞投資或設廠。另針對113家在陸臺商進行調查對美、「中」貿易戰的因應策略,其中36.5%廠商也以分散出口市場為主要的因應策略,29.4%廠商則表示考慮到東南亞投資或設廠,25.9%廠商則將調整採購與生產策略,轉往臺灣或東南亞、印尼等地出貨,或是將生產基地直接移至最終市場美國,規避美國可能擴大的關稅風險(圖5)。而根據我國經濟部統計,在「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實施下,目前已有81家臺商通過審查,成功吸引4117億元返台投資,預計可創造3萬多就業機會。(注2)可以看到政府在此波美、「中」貿易衝突下鼓勵台商返台投資,亦有若干臺商在考量自身佈局做一調整,不管是在陸台商或是臺灣廠商,分散出口市場均為當務之急。
 
圖5 台灣廠商與在陸台商之考量策略
單位:%
資料來源: 外貿協會,「美中貿易戰對我國整體產業影響」,本研究重製。

美、「中」貿易戰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6月29日G20會議期間,美、「中」雙邊領導人會面後,雙方雖無聯合聲明,中國大陸由新華社發布美、「中」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川普總統則在記者會上證實不會加徵新的關稅,但也不會取消現有對中國大陸產品的關稅,並進一步表示會允許美國企業出售沒有重大國安問題的設備給華為,使得美、「中」貿易稅戰暫時休兵。面對美國的善意回應,中國大陸發改委及商務部在G20後,發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及《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19年版)》,透過擴大市場准入等投資優惠政策以留住外商持在中國大陸投資創造就業。

美、「中」貿易戰未來會如何演變,首先,中國大陸副總理劉鶴所提到的美、「中」談判有三大議題尚待解決,應持續關注。第一,美、「中」貿易戰所課徵的關稅必須全數取消;第二,貿易採購數字應依共識不再隨意改變;第三,協定文本必須考量中方尊嚴,必須調整改善。目前雙邊僅針對關稅達成不再加徵的共識,但其他關鍵議題仍尚未解決。

雖然G20之後美、「中」貿易戰達成休兵共識,報載7月底美方派員赴上海進行協商,(注3)然而事實上,中國大陸在5月重啟戰火之後,對美態度轉趨強硬,並有經濟成長減緩的心理準備,劉鶴副總理在6月13日第11屆陸家嘴論壇中提及當前中國大陸宏觀經濟情勢「確實有一些外部壓力,但這恰是中國經濟轉型所必然經歷的考驗,外部壓力有助於提升創新和自主發展能力,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更好地實現高品質發展。」。因此,如何突破談判破裂並進一步復談,將是G20會議之後第一點需要觀察的重點。

最後,雖然在G20峰會期間川普總統釋出善意,允許美國企業可以出售零組件給華為,但從華為事件之後,而中國大陸除了感受到美、「中」貿易戰有朝向長期化的趨勢之外,亦體認到美、「中」貿易戰已逐漸有從關稅戰轉為科技戰的趨勢,不管美、「中」談判後續是否順利完成,中國大陸均將增強發展自主供應鏈與政策支持力道。
 
 

注1 Reuters Graphic. ”Economies most exposed to global value chains”. http://fingfx.thomsonreuters.com/gfx/editorcharts/GLOBAL-TRADE-VALUECHAIN/0H0012Y8E199/index.html
注2 自由時報,回台投資正熱!經濟部:金額突破4000億!2019/07/01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838589
注3 
經濟日報,美中貿易談判重上軌道 棘手障礙仍待克服》,2019/07/24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511/3947338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