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地緣政治風險下企業因應之道 (產業雜誌)
譚瑾瑜

2022/07/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27期
自今(2022)224日俄烏戰爭開打已三個月有餘,戰事尚無止息之勢,國際對俄制裁不但重挫東歐新興經濟體經濟成長,全球亦瀰漫著拖累疫後復甦與引發通膨隱憂之患。除了全球股匯市因而震盪之外,全球經濟成長亦受拖累,以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為例,因俄烏戰爭開打再次調降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從1月預估的4.4%調降至4月的3.6%,同期間俄羅斯經濟成長從2.8%調降至大幅衰退8.5%,歐洲新興市場則因俄烏戰爭開打下調至衰退2.9%。而歐盟執委會亦於516日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由此引發的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將拖累今、明兩年歐元區的經濟成長至2.7%2.3%,同時將今年通貨膨脹推高至6.1%之歷史新高,若俄羅斯再切斷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預估歐元區今年經濟成長將再降低2.5個百分點,通膨再加3個百分點。

因俄羅斯、烏克蘭為全球穀物主要供給國家之一,俄羅斯更是石油主要供給者,國際原油及相關原物料價格漲勢明顯,如天然氣期貨價格從
20222月至4月期間漲幅高達64.5%,而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摩根史坦利、高盛、世銀等預測機構,則調高布蘭特原油現貨價格預測在1108125美元之間。原物料及油價大漲觸發全球通膨疑慮,20224月美國、歐元區CPI成長率已達8.3%7.5%,聯合國5月則預估今年全球通膨率將大幅上漲至6.7%,是20102020年平均水準的兩倍。

俄烏戰事除了造成全球經濟、金融、物價震盪之外,最主要是再次彰顯地緣政治風險不斷波及全球經濟及企業生產活動的事實。
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等在近期著文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恐導致全球經濟分裂,破壞過去數十年的整合,並使世界變得更加貧窮和危險。事實上,俄烏戰事除了引發國際對俄制裁之外,全球知名企業亦紛紛結束在俄業務,如麥當勞、星巴克等,另如華碩即在烏克蘭副總理呼籲下宣布暫停出貨給俄羅斯市場,均是企業因俄烏戰事而影響企業營運的典型例子。當前地緣政治風險不斷攀升之下,企業如何因應,恐為當務之急。基於此目的,本文擬先盤整當前地緣政治態樣與趨勢,分析地緣政治變化對於全球供應鏈之影響;最後在全球供應鏈變化趨勢下,提出企業需要注意之處及因應建議。

一、當前地緣政治態樣與趨勢

俄烏戰爭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有目共睹。俄烏戰爭不僅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開打,同時形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的團結與擴張,美國與歐洲國家一致制俄協烏,芬蘭及瑞典等北歐中立國進而申請加入北約,全球各國因支持態度遂而裂解為譴責俄羅斯、支持俄羅斯及保持中立三方,歐盟與俄羅斯對立難以整合,戰事撕裂歐亞大陸之間建立起來的經貿與資源互通,包括德國停止北溪二號之驗收、限制俄羅斯煤炭進口之限煤令8月起實施、未來半年亦將逐步全面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並停止供應俄羅斯精煉產品至年底等作為。

西方民主陣營因俄烏戰爭結盟的同時,中國大陸在聯合國譴責俄國一事上採取棄權,俄羅斯亦稱中國大陸為盟友,並鼓勵俄烏和談,中俄之間不但簽訂三十年的天然氣協議,俄烏戰爭後中國大陸亦向俄羅斯購入低價石油及天然氣以資運用。為防止中俄聯防,美國及歐盟先後警告中國大陸,美國拜登總統於
3月視訊中表明中國大陸對俄羅斯採取的任何協助行動需承擔責任,歐盟則在4月歐盟峰會中警告中國大陸不要給予俄羅斯協助,中國大陸在權衡之下,不反對其作為最大股東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停止對俄羅斯的金融業務。

除了中國大陸的不譴責態度之外,四方安全對話
(QUAD)的成員印度,由於長期以來自俄羅斯購入軍事武器,加以俄羅斯長期為印度重要的化肥出口國,在俄烏戰爭中採取不譴責俄羅斯的態度,並在各國制裁俄羅斯之際,持續購入俄羅斯低價原油,未來亦將增加俄羅斯焦煤進口。此外,中東地區國家在聯合國投票時,伊朗、伊拉克、阿聯酋均投棄權票,敘利亞甚至表明堅決支持俄羅斯而投下反對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拒絕將俄羅斯驅逐該組織,且拒絕拜登總統希望沙烏地阿拉伯及阿聯酋增產石油的要求,沙烏地阿拉伯亦在與中國大陸洽談改採人民幣計價購油等作為,均可看出中東國家在地緣政治變化後調整其結盟策略。

IMF總裁提出俄烏戰爭造成地緣經濟裂解(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風險大增,並認為全球正面臨自二戰以來的最大考驗;(注1)彼得森研究所所長Adam S. Posem則提到俄烏戰爭使得世界經濟分裂成兩個集團的可能性愈來愈高,一個以中國大陸為中心,一個以美國為中心,歐盟主要但不完全屬於後者,彼此都想將隔離開,然後削弱對方的影響力。(注2)而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則於2019年形容美中之間走到「新冷戰的山腳下」,隨著美中貿易戰、科技戰逐漸演變,季辛吉於去(2021)11月示警美中關係已經「走過山道,登上懸崖,可以看到有兩個不同的走向,就看要往哪個方向走。」,今(2022)5月底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中,則再次提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應避免直接對抗以符合全球和平利益的建言。(注3)

繼去(2021)1027日美國拜登(Joe Biden)總統出席東亞峰會時宣布美國將與合作夥伴打造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今(2022)51924日拜登總統進行五天的亞洲行,523日於日本正式宣布印太經濟架構(IPEF)啟動,創始成員包括四方對話(Quad)的美國、日本、印度、澳洲,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汶萊等東協七個成員國,以及紐西蘭、韓國等共計13國,未來美國商務部將主導至韌性供應鏈協定、簽訂潔淨能源及減碳相關協定,以及制定稅收、反洗錢與反賄絡計畫等工作,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則在促進貿易支柱上,針對數位經濟、貿易便捷化、企業問責制度、新興技術、透明與監督、勞工承諾、環境等七大領域進行合作。(注4)
 

此外,美國、日本、印度、澳洲同一天舉行四方對話(Quad)領袖會議,達成未來將在印太海域意識、Quad獎學金、疫苗與全球衛生、氣候變遷、關鍵和新興技術、網路安全、太空、基礎建設、人道主義和救援等九項領域合作之共識,包括成立四方疫苗夥伴關係、抵抗災害基礎設施聯盟(CDRI ),贊助100Quad成員學生赴美學習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 STEM )加強合作,因應氣候變遷上於綠色航運、能源供應鏈、減少災害風險、氣候資訊服務交流進行合作,另在基礎建設上透過銀行投資,在數位連接、交通、潔淨能源上積極建設等。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Quad成員將在印太海洋水域、太空觀測資訊、網路安全、關鍵新興技術領域上密切合作。首先,Quad成立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IPMDA),並在五年內投資新興技術以促進監測印太海岸水域之能力;其次,採取「新共同網路準則」保護四方國家網路關鍵基礎設施及網路安全;再者,透過共享衛星數據、協調與合作民用地球觀測計畫等,四方成員將進行太空合作。最重要的是,Quad成員在20213月成立關鍵及新興技術工作小組之基礎上,除了瞭解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之外,並推出《關鍵技術供應鏈共同原則聲明》,針對關鍵技術供應鏈韌性進行合作,包括開放RAN 1.5軌道與業界合作、透過「5G多元化供應商及開放RAN合作備忘錄」進行合作並維護電信網路安全,以及透過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部門進行技術標準合作等。(注5)


配合亞洲行前夕於51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東協峰會,可以看出美國除了強化與印度關係之外,亦看出美國希與東協國家,在美國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以及東協對印太的展望(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之間,建構新時代的夥伴關係。美國於2022513日,與東協十國發表聯合願景聲明,聲明內容提及美國與東協基於國際法建立「東協-美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合作內容包括攜手應對疫情、加強經濟聯繫、促進海事合作、強化人才交流、支持次區域發展、運用技術加強創新、推動因應氣候變遷合作、進行區域安全合作等,並將致力在今年11月舉行的第十屆東協-美國峰會時,具體化為更具意義、實質性和互惠互利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注6)


面對今(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後,東協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等東協夥伴,將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的現況下,美國拜登總統逐步實現去年10月所提出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印太戰略包含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Free and Open)、建立印太區域內外的聯繫(Connected)、推進印太區域繁榮(Prosperous)、強化印太區域安全(Secure)、建立抵禦跨國威脅能力(Resilient)等五大核心目標,此時正式宣布推動印太經濟架構,除了將原本的亞太經濟合作拓展至印太地區之外,細看內容亦可看到印太戰略之精神,有別於過往以太平洋為中心的環太平洋經濟體之合作,美國印太經濟架構挑選的創始成員,基本上係以Quad成員為框架,在框架地理範圍內,選擇東協原始六個成員及與東協之中唯一進入美國第十大貿易夥伴的越南,將大洋洲的紐西蘭納入,以及鄰近日本及北韓、亦為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的韓國列入其中。除去已與美簽署美墨加協定(USMCA)的墨西哥及加拿大,以及已在北約組織的德國,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僅中國大陸及台灣未列入IPEF創始成員之中。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
5月拜登亞洲行前後期間,先後與IPEF成員中的韓國、日本、印尼外長進行對話,520日則主持金磚國家外長會議,南非、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外長均在其中。爾後與中南美洲的烏拉圭、厄瓜多、尼加拉瓜外長進行視訊會議,與巴基斯坦外長在廣州會談後舉行記者會表達美國印太戰略不會成功;另再與德國及法國新外長進行視訊會晤等,包括維繫中德關係穩定發展、強調中方支持法國輪值歐盟主席國、支持歐洲增強戰略自主等。美國總統拜登結束亞洲行後,王毅部長接續於526日至64日,訪問7個南太平洋島國及東帝汶,於斐濟主持召開「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並提到下個月起,中國大陸、柬埔寨、印尼、泰國將先後主辦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可以看出中國大陸透過維繫既有外交關係,回應美國推動印太戰略之作為。

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於拜登總統亞洲行結束後,526日發表拜登政府上任後首份對中政策,布林肯強調「一中政策」並未改變,並表示「美國無意製造衝突或發起新冷戰,反而要努力避免,我們也無意阻止中國崛起」,「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中兩國必須打交道。美中關係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複雜、最重大的國際關係之一」。(注7)展望未來,美中競爭,仍將持續影響全球。

 

二、地緣政治變化對於全球供應鏈之影響
 

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新冠疫情等國際新情勢,已將1990年代全球化趨勢下,以比較利益優勢、專業分工生產、企業考量成本極小化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裂解,原本全球化下的長鏈分工,已不適用於美中競爭以及疫情時期的供應鏈需求,俄烏戰爭則是再次彰顯地緣政治所引發的原物料斷貨、價格上揚、物流成本攀升,提醒著世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全球供應鏈分工體系,於戰爭之中有多麼脆弱。

 

美中貿易戰及接續的美中科技戰,美中供應鏈面臨分流挑戰,企業被迫思考如何因應美中競爭,移轉生產基地、遷移或調整產線以符合要求。然而新冠疫情發生後,各界更意識到分散生產基地降低斷鏈風險的重要性,企業從優先考量降低成本,轉而更在乎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因而供應鏈愈趨短鏈,進一步朝向產業回流、建構多元生產基地、分散風險的方向思考,建構就近市場的區域化生產供應鏈,成為疫後供應鏈重整的新趨勢。
 

當前跨國企業依據自身的成本考量及受到美中貿易戰加徵關稅的影響程度,對於中國大陸已投資設廠的行為,進行產能、產業供應鏈之調整,以美國市場出口導向的廠商,必須擴充其他地區產線規避美中關稅成本的提高,而鄰近中國大陸的東南亞國家,則成為企業移出時的首選,而中國大陸因內需市場龐大,跨國企業多採取「在陸生產,銷售大陸」(In China, for China)策略。

此外,為降低疫情封城所造成的供應鏈斷鏈情形,各洲逐漸形成區域製造中心。如墨西哥因為勞動成本相對便宜又是美墨加協定的成員,因此成為企業在考慮美國市場時的設廠據點,墨西哥可望成為美洲的區域製造中心;另考量歐洲市場時,同樣具有勞動成本優勢、位居歐洲交通重要樞紐的波蘭亦可能雀屏中選,而有成為歐洲區域製造中心的可能。

除了從中國大陸移出的外商會青睞東協國家,今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可望進一步深化東協加一的區域經濟合作,逐步建構東協加一產業供應鏈,並使東協成為亞洲次區域製造中心,東協將成為供應美國需求的主要生產基地。由於中國大陸與東協已於2010年成立自由貿易區,十餘年來彼此已成為最大的貿易夥伴,RCEP之簽署,中國大陸進一步對東協調降關稅、開放市場准入,將使彼此的經貿關係進一步深化。中國大陸與東協的雙邊貿易成長快速,中國大陸已連續12年為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2020年東協亦成為中國大陸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達6,846億美元,成長7%,中國大陸對東協出口金額成長2.8倍、進口金額成長1.95倍,其中出口成長最為快速者當屬越南,達29.7%,進口成長最快速者則為越南的26.1%及馬來西亞的24.8%。爾後雖有疫情干擾,2021年中國大陸對東協的貿易總額仍創下8,782.08億美元歷史新高,大幅成長28.3%,其中出口金額達4,837.01億美元,進口金額達3,945.07億美元。展望未來,中國大陸藉由RCEP之生效,將其貿易及投資觸角延伸至東協,並建構起自身的跨國產業供應鏈,透過中國大陸在東協已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或產業園區,與東協國家建立區域生產分工,有效鞏固中國大在全球分工體系的地位,並與東協國家建立新雁行,因應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

另一方面,美中科技戰所凸顯的供應鏈安全與穩定之重要性,在疫情之後更受重視,而美國拜登總統亞洲行之中,制定供應鏈協定以打造韌性供應鏈為印太經濟架構的四大支柱之一,自是希望連結
IPEF盟友建構供應鏈安全,而其中又以關鍵供應鏈為要,半導體供應自主首當其衝。首先,202168日美國公佈《關鍵供應鏈百日審查報告》,就美國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礦產、藥品等關鍵供應鏈進行檢討,並做出重建美國關鍵供應鏈生態系、關鍵產品在美國本土持續發展、透過政府採購與投資關鍵商品強化供應鏈、加強執行國際貿易準則打擊不法、組成供應鏈安全聯盟以減少全球供應鏈風險等政策建議,爾後於20223月拜登政府為了振興美國半導體,進一步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ct》,將為晶片製造商提供520億美元的補助,以推進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製造能力,確保下一代半導體在美國生產。

除了美國之外,各國亦競相建構半導體自主策略。
20222月歐盟公布《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除預計投入逾430億歐元促進未來歐洲整體半導體產業發展,提高歐盟在全球半導體市占率至2030年的20%,以確保歐洲未來的晶片自主供應安全,打造歐洲地區本土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日本於20207月公布《材料、零組件和設備2.0戰略》,推動供應鏈自主,並與澳洲及印度發表《日印澳供應鏈韌性倡議》,承諾將在印太地區建立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區域供應鏈的重組,202164日公布《半導體戰略》,確保日本半導體產品供給穩定及提升日本國內半導體產業韌性;韓國則於20215月宣布《K半導體策略》,透過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等 153 家企業投入4,500億美元,希望於2030年前建立集半導體生產、原材料、零組件、設備和尖端設備、設計等為一體的高效產業聚落,在韓國構建全球最大規模的半導體製造基地。

面對此一局勢,已可看出關鍵供應鏈安全將是地緣政治下全球供應鏈調整的重點。印度作為印太戰略的關鍵角色,除了與
IPEF成員一同建構韌性供應鏈之外,四方對話中亦有《關鍵技術供應鏈共同原則聲明》,印度將持續與美國、日本、澳洲等參與關鍵新興技術工作小組的合作,另在四方對話的網路安全領域中,印度亦負責保障供應鏈安全與韌性相關工作。而美國亦在2022411日與印度2+2對話中,提及美國將與印度建立繁榮、創新與彈性供應鏈。倘若上述美國與印度之間的合作逐步落實,美印關鍵技術供應鏈或有機會建構起來。

最後,在拜登總統亞洲行展開前夕,美國貿易代表署於今
(2022)54日表示,將針對美中貿易戰的清單一及清單二貨品進行全面評估,在7月課徵關稅即將屆滿之際,廣徵業界意見做為續徵關稅與否之依循。面對美中貿易戰後美中貿易逆差持續加大的事實,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白宮副國安顧問辛格(Daleep Singh)均提及考慮降低對中國大陸關稅以減緩通膨壓力之看法,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亦提到在聚焦考慮與中國大陸競爭能力的持續有效策略之際,也希望紓緩美國一般家庭目前面臨的生活困難之下,徵詢業者意見之後檢討並調整對中國大陸關稅,美國對中國大陸改採靈活對中貿易政策的機率愈來愈高。然而即便如此,對於主要進口貨品及關鍵供應鏈產品之開放,包括電子、電機設備及其零件產品,核子反應器、鍋爐、機器及機械用具及其零件,以及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礦產、藥品等關鍵供應鏈產品,美國恐仍將審慎為之。

三、企業因應之道

在地緣政治風險逐漸上升之際,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隨之裂解,企業營運不能再像過往只專注於降低成本與提升效率,只事生產而不重地緣政治變化。在美中競爭持續之際,俄烏戰爭加深結盟的誘因,物資稀缺造成通膨加劇,企業的產銷存都需要建置起預警機制,協助企業評估地緣政治變化,並掌握供應鏈現況,以加強企業供應鏈韌性。

因應地緣政治所造成的經濟全球化裂解,過往的全球分工體系已逐漸朝向區域化生產,在選擇生產區域時,除了考慮當地供應鏈安全與韌性之外,過往考慮生產要素成本的想法,應轉變為考慮產品主要市場何在,再進行廠房移動或擴廠。若需在先進國家進行投資,必要時可佐以智慧製造降低對勞動之需求,或是數位轉型方式予以升級。此外,有鑑於地緣政治風險攀升,選擇地緣政治風險相對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如東協、印度、墨西哥等,亦可降低企業風險。

最後,在美國、歐盟、日本等皆就半導體自主積極推動相關政策之時,臺灣半導體產業應正視此一趨勢。臺灣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是臺灣出口主力,半導體產業更是臺灣的護國神山,在過往全球化的過程中,享受著免關稅而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扮演主要角色,然而在此波地緣政治變化中,則是必須因應經濟全球化裂解的主要產業之一。以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為例,其在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的金額最大,且占比相當高,在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的四份關稅清單中,基本上涵蓋了我國八成以上的出口產品與六成以上進口產品,美中貿易戰後,臺灣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出口至中國大陸的主力產品皆呈現成長態勢,前三大出口至中國大陸產品中,以其他積體電路組件成長幅度最大,
2021年臺灣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達399.9億美元,較2018年大幅成長64.8%;同期間記憶體出口至中國大陸達71.2億美元,較2018年成長46.2%2021年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其他光學相關裝置及儀器之金額達59.0億美元,成長9.1%。若就出口成長幅度觀察,臺灣專用機器之零件等產品(電腦、筆電、電子裝置等)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由2018年的19億美元增至47.7億美元,大幅成長151%;另固態硬碟(SSD)同期間則從18.3億美元成長為36.9億美元,成長102%;同期間電機相關零件則從6.2億增至11.3億,成長82%,上述數據均顯示美中貿易戰使得臺灣電腦、電子產業及光學製品有受益之情形。然而當地緣政治風向改變或攀升,出口榮景一旦改變,該產業供應鏈便有可能受到影響,企業應當加以關注並提早因應。
 

注1.Kristalina Georgieva, Gita Gopinath and Ceyla Pazarbasioglu, 2022/5/22, “Why We Must Resist 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And How”, https://blogs.imf.org/2022/05/22/why-we-must-resist-geoeconomic-fragmentation-and-how/.

注2.Adam S. Posem, 2022/3/17,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What Russia’s War in Ukraine Means for the World Economy”, Foreign Affairs,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world/2022-03-17/end-globalization.

注3.中國時報,2022/5/25,季辛吉:台灣不能成為美中談判核心,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525000347-260119?chdtv

注4.The White house, 2022/5/23 ,, “On-the-Record Press Call on the Launch of 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2/05/23/on-the-record-press-call-on-the-launch-of-the-indo-pacific-economic-framework/.
注5.The White house, 2022/5/23, “FACT SHEET: Quad Leaders’ Tokyo Summit 2022”,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5/23/fact-sheet-quad-leaders-tokyo-summit-2022/.
注6.The White house, 2022/5/13, “ASEAN-U.S. Special Summit 2022, Joint Vision Statement”,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5/13/asean-u-s-special-summit-2022-joint-vision-statement/.
注7.
聯合報,2022/5/27,「一中政策沒變」布林肯:對陸政策3大支柱,https://udn.com/news/story/6813/6343982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