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從外銀倒閉談國際金融情勢對台灣影響 (產業雜誌)
吳孟道

2023/07/01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39期
壹、前言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在通膨依舊頑固、各國央行強力緊縮貨幣下,原本全球景氣就已陷入疲軟不振、貿易規模加速萎縮的窘境,沒想到,3月初由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及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倒閉掀起的一連串地區性銀行擠兌風波,更讓此一窘境變本加厲。

而這樣的風波並未僅侷限於美國本土中小型銀行,隨後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亦傳出財務危機被瑞銀(UBS)收購、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擔保證券(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CMBS)則是發生重大違約,加上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價格大幅飆升引爆信用風險等,都進一步推升金融市場風險與不確定性,也讓未來全球景氣蒙上更多陰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4月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將從20223.4%下滑至2.8%,幅度達0.6%,而全球貿易成長率則會從20225.4%急降至2.4%,降幅更高達3%。其中,以歐美為首的先進經濟體,下降幅度最大,同期間減幅達1.4% (20222.7%掉至20231.3%);而新興市場國家2023年整體經濟成長率預估雖與2022年持平,但除中國大陸預計將從20223%攀升至20235.2%外,其餘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幾乎普遍下修,顯見2023年全球經濟之情勢,遠比想像中來得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
IMF在進行這份經濟展望報告的模型預測時,尚未來得及把3月初這起由美國本土中小型銀行倒閉而起的金融不確定性變數納入,因此預測數字可能還是相對高估。IMF坦言,現階段全球經濟已經疲軟多時且發展不均衡,一旦納入外銀倒閉這類金融風險,情況可能更糟。

為了讓外界瞭解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IMF透過自身多國經濟預測模型進行模擬,推估出三種情境。最好的情況是金融情勢未再惡化(各國金融主管機關強力介入),則全球經濟成長率可維持現時預估的2.8%。但若市場因這起風波造成金融「適度收緊」,例如銀行開始採取雨天收傘、加強緊縮信貸等作法,在此情境下,全球經濟成長率恐減少0.3%2.5%。最壞的情況則是金融系統性風險全面擴散、引爆金融危機,到時全球經濟成長率可能將大減1.8%至僅剩1%,這無異也意味著主要國家將面臨重大經濟衰退。

雖然
IMF並未具體說明這些不同情境發生的機率各有多高,但由此衍生的金融風險,著實不容小覷。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增長日漸疲軟之際,任何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螺旋效應,讓景氣更為向下沉淪。面對愈來愈加嚴峻的國際金融情勢,作為一個外貿導向與金融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台灣勢必也會受到波及、難以獨善其身。及早未雨綢繆、預做準備,顯有必要。

有鑑於此,為了充分瞭解當前國際金融情勢變化對台灣的影響,本文將先從
3月起美國一連串中小型銀行倒閉與大型金融機構違約事件談起,說明其與通膨及升息循環之間的關聯性,接著探討在此環境下未來可能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並進一步剖析其可能對台灣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影響與衝擊,最後做出結論。

貳、外銀倒閉與通膨及升息之間的關係

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對於一個受到政府高度監管的行業而言,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就出現狀況或爆發危機,尤其是與資金流動高度相關的銀行業,更是如此。回顧3月初由SVB倒閉帶起的美國地區性中小型銀行危機,檯面上看起來像是存款被大量提領、導致流動性出現問題的擠兌風暴,但檯面下恐怕還是與通膨高漲引發Fed強力升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背後因果,不難理解。因為這一波
Fed升息來得又快又猛,造成持有大量長天期美國公債及MBS等債券資產的SVB,帳上資產價值出現巨額減損。而原本只要持有至到期(Held-to-MaturityHTM),這類資產價值減損一般來說都不需實際認列,但由於SVB主要存款客戶多為新創事業,面臨通膨及升息環境下的募資壓力與資金成本考量,不得不拉高提領存款頻率及金額以因應流動性需求,連帶也導致SVB被迫得在市場拋售債券投資組合,進而實際認列資產跌價損失。問題是,當SVB大幅認列資產跌價損失且試圖增資以充實資本卻失敗時,市場擔憂情緒與不信任感快速升溫,加上矽谷業界巨頭公開質疑SVB償付能力,讓其資產負債表期限錯配問題被放大檢視,進一步引發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擴散,擠兌危機終而發生。

當然,若是再深入觀察這一波出事的同類型中小型地區銀行,包括標誌銀行、銀門銀行及第一共和銀行
(First Republic Bank)等,其實也都有類似問題,差別只是在於問題的嚴重程度而已。從圖一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的統計數字可知,自20223Fed開始升息後,美國銀行業的備供出售(Available-for-SaleAFS)HTM證券的帳上損益,就從正數轉為負數。也就是說,為追求績效與投資報酬率,美國銀行業者普遍會選擇持有大量固定收益資產(尤其是中小型地區銀行),然而因為升息導致債券價格下滑,這些固定收益資產也開始從原本帳上投資獲利轉為虧損,未實現損失金額也因此開始逐季攀升。截至2022年第四季止,這個數字已經來到6,204億美元,逼近近期新高。
 

圖一、美國銀行業固定收益資產帳上損益金額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值得一提的是,圖一顯示的美國銀行業固定收益資產帳上損益金額,雖然只是尚未實現的損益(即沒有售出都不算實際盈虧),但在利率持續攀升的環境下,這個未實現損益被轉換為實際數字的機率也會跟著大幅提高,重要性自然會更加突顯,就如同SVB事件一樣。這或許也意味著,儘管美國一連串銀行倒閉背後,細部原因可能不盡相同,但究其根本,顯然還是與Fed持續升息、加強貨幣緊縮力道脫離不了干係。這也不免令人想問,這一波升息循環速度究竟有多快?力道有多強?對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衝擊又是如何?

圖二列出美國這
50年來的歷次升息循環累積升息幅度與耗費時間,從圖中可以清楚看到,自20223Fed開始升息到20232月底止,短短一年時間聯邦基金利率就從0-0.25%急速攀升至4.5%-4.75%。(注1)對照過去幾次升息循環歷史,這樣的速度及幅度,幾乎無出其右。即便是19778月至19803月或19723月至19744月這兩輪幅度最大的升息循環,本輪升息循環在速度上也是不遑多讓,也難怪外界會如此高度關注Fed接下來的一舉一動。

圖二、歷次美國升息循環累積升息幅度與花費時間
註:t表示開始升息當月。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2003),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2023323日。

而在如此快速且幅度又大的升息過程中,一方面除了造成SVB這類中小型銀行資產負債表加速惡化、升高系統性金融風險外,另一方面也會對消費及投資產生壓抑作用,並對自身國內經濟及金融體系帶來衝擊,甚至形成外溢效應,透過貿易、匯率及金融等多面向管道,對其他經濟體的總體環境與金融市場帶來負面影響。IMF、世界銀行及國際清算銀行(BIS)等國際金融重要組織都曾出具報告指出,升息循環下的外溢效應不容忽視,特別是由此衍生的資本移動將更為加速,往往會加劇經濟體質較為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景氣及金融市場波動。對於以貿易導向為主且金融市場相對開放的台灣來說,這類衝擊當然也難以避免,甚至可能較之新興市場國家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參、危機看似走遠但問題本質並未完全消除

綜上可知,不管是從3月起爆發的一系列銀行倒閉事件,或是日益升溫的經濟衰退疑慮,確實都與各國加快貨幣緊縮步調密切相關。若說升息循環是造成這波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動盪加劇的催化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在這樣的前提下,儘管外界部分人士認為,隨著5月初摩根大通正式收購第一共和銀行後,這一波由升息循環誘發的美國中小型地區銀行倒閉危機,已經確定遠離,而由此衍生的經濟衰退風險,也逐漸在降溫。但實際情況,真是如此?

來看看美銀美林最新的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可以發現這些掌握將近
1兆美元資產的基金經理人,對於銀行危機已經遠離或是經濟衰退風險正在降溫的說法,其實並未完全買單。圖三列出5月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最大尾端風險比重,從圖中可以看到,銀行信用緊縮與全球衰退,依舊是這些基金經理人心中最擔憂的尾端風險,不僅比重超過三成,也是連續三個月蟬連首位,顯示對於系統性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風險,市場並未真的放下戒心。(注2)
 


圖三、美銀美林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最大尾端風險比重(%)

資料來源:BofA Merrill Lynch Global Fund Manager Survey, 2023/5/16,自行繪圖。

此外,從市場資金流向來看,因為一連串中小型地區銀行倒閉打擊存戶信心,加上升息拉高企業募資難度與資金成本,導致存款加速從銀行體系流出,這似乎都代表著,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問題,恐怕比想像中來得嚴重。美國知名民調公司蓋洛普在4月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就指出,高達48%的美國人,儘管明知FDIC會保證一定額度甚至全部存款,但仍擔心自己在銀行體系的存款可能有安全性問題、無法獲得保障,其中更有19%的人表示非常擔心,因此寧願將錢取出,也不願存放在銀行。

反映在實際數字,也確實如此。圖四為美國中大型及小型商業銀行的存款走勢,截至
5月第3週為止,不管是中大型或小型商業銀行,皆可看到存款持續下滑。特別是小型銀行,受到這波銀行倒閉事件影響,下滑速度更是驚人,3月第1週還有5.48兆美元,但到了5月第3週已減少至5.23兆美元,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整整流失近2,500億美元,且趨勢看來還在往下。即便是中大型商業銀行,資金流向也是一樣,存款水位持續遞減。從2022年高點11.56兆美元,下滑到最近的10.66兆美元,減少規模更是高達近9,000億美元。
 


圖四、美國中大型及小型商業銀行總存款量(十億美元)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這也不禁令人好奇,市場資金究竟跑到哪去了?原本以為基於避險需求與安全考量,小型銀行體系流出的資金會轉向中大型銀行,但實際情形卻非如此,更多資金選擇的是投入投資報酬率比銀行存款更好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懷抱。箇中緣由無非是在Fed激進升息背景下,除了避險與安全考量外,基準利率拉高也讓銀行存款客戶更在意投資效益與獲利性。換句話說,隨著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淨收益率跟著聯邦資金利率走高,無形中也快速拉大與銀行存款利率之間的利差,進而吸引更多資金湧入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從圖五可以清楚看到,自20223Fed開始升息後,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淨收益率就一路走高,而基金規模也跟著不斷上升。迄20234月,基金淨收益率已來到5%,規模更是逼近5.2兆美元。
 


圖五、美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資產總額及淨收益率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中信證券。

上述數據都足以論證,美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問題,並沒有因為Fed、財政部及FDIC等在內的金融相關部會積極介入、插手干預,就隨之煙消雲散。短期市場恐慌情緒確實獲得有效壓抑,但長期在整體貨幣緊縮的大環境下,銀行存款大量流失現象反而被更加突顯出來,甚至演變成長期風險。也就是說,在Fed升息政策尚未改弦易轍之前,銀行體系存款流失的趨勢,恐怕也不會輕易改變,而這無疑都會進一步增加銀行經營壓力與流動性風險。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銀行體系存款加速流失的流動性問題外,資金供需兩端的信用緊縮問題,同樣也不容小覷,因為這帶給實體經濟的影響與衝擊,恐怕會更為巨大。一方面,就資金供給端
(銀行)而言,當存款大量流失時,貸放的資金來源就會受到限制,進而壓縮銀行貸款給企業或個人的資金規模,加上中小型銀行倒閉事件與升息效應,推升銀行雨天收傘意願,也讓銀行貸放行為變得更加謹慎保守,這都會進一步壓抑市場經濟活動、阻礙經濟成長。

為了瞭解銀行業者對企業放貸的資金供需變化,
Fed每季都會針對約70家國內銀行與20間位於美國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進行調查,發布銀行資深核貸人員意見調查報告 (Senior Loan Officer Opinion SurveySLOOS)。根據5月最新發布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美國銀行業者對工商業及家戶的放貸條件,確實明顯轉趨嚴厲。高達46%銀行業者加強緊縮對中大型企業的放貸標準,而這個比例在上一季只有44.8%;另外對小型企業的放貸標準也同樣緊縮,比例同步創下近期新高46.7%,也高於上次調查的43.8%。而且,這樣的上升趨勢看來沒有改變,還在持續往上走高(參見圖六)
 


圖六、美國國內銀行緊縮企業貸款標準淨比例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另一方面,從資金需求端(企業)的角度來看,除了銀行加大緊縮貸款力道外,SLOOS報告亦指出,受到通膨及Fed激進升息影響,無論是中大型或小型企業,貸款需求均明顯走弱。圖七的美國企業向國內銀行貸款淨需求比例走勢,清楚說明這個事實。迄2023年第1季為止,中大型及小型企業貸款淨需求比例分別滑落至-55.6%-53.3%,不僅較上一季大減24.3%11.1%,數字更是逼近甚至超過2001年網路泡沫危機及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點。
 


圖七、美國企業向國內銀行貸款淨需求比例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顯然地,不管是資金供給端或需求端,緊縮情況都是愈來愈趨嚴重。而隨著資金環境的緊俏,經濟活動勢必也會受到拖累,甚至可能成為經濟衰退前兆。這正好呼應圖三美銀美林全球基金經理人的調查結果-銀行信用緊縮與經濟衰退,已是當前最大尾端風險。美國知名投行派珀桑德勒(Piper Sandler)亦表示,收緊信貸條件就如同Fed升息一樣,也會對經濟帶來長期且多變的滯後影響。而且,根據歷史經驗,這項領先指標往往是確認Fed升息循環周期是否會導致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風向球。目前從指標走勢看來,硬著陸風險確實正在升溫。

為了進一步確認這個說法,或許可以參考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建立的經濟衰退預測模型
(Probit model)。從圖八可以發現,未來一年(12個月)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最新4月預測數字已攀升至68.22%,不僅較357.77%大增一成以上,也是自19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大衰退以來的四十多年新高。這清楚顯示著,經濟硬著陸說法,並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圖八、美國未來1年衰退機率(10年期減3個月期公債利差模型)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當然,儘管美國經濟硬著陸風險正在升溫,但最終到底會不會發生,還是得看接下來經濟數據與就業市場表現而定。不過,至少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升息循環帶給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負面效應,已經逐漸顯現。一系列銀行倒閉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更要留意的可能是未來銀行體系信貸緊縮的情況,會否變本加厲,甚至導致經濟硬著陸。更不用說,若再把貨幣政策滯後性納入考量,未來全球經濟及國際金融情勢,勢必會變得更加詭譎多變、難以捉摸。(注3)面對此一情勢轉變,對於高度仰賴對外貿易的台灣來說,一定也無法自絕於外,恐怕更須及早了解並掌握國際金融情勢變化,方能趨吉避凶。

肆、國際金融情勢變化可能對台灣的影響與衝擊

一般來說,外部衝擊對一國經濟的影響途徑,不外有二,分別是直接與間接影響。以這次一系列外銀倒閉事件為例,直接影響大抵是台灣金融業在這些銀行的暴險部位是否大到會影響營運,以及包括股市、債市及匯市等在內的金融市場有無遭受嚴重波及等。整體看來,直接影響都不大,除了我國金融業對這些倒閉外銀的直接暴險部位不高外,(注4)短期股、匯、債市雖受市場憂慮金融危機再起而有些許震盪,但在各國貨幣監管機關強力介入後,很快就恢復平靜回到原本走勢。

相較於直接影響效果有限,間接影響的管道與範圍就相對來得大,且影響時間可能也會拉的比較長。這邊所謂的間接影響,主要是指因為升息加上銀行倒閉所帶來的信用緊縮與經濟衰退風險,而這部份影響往往不會只侷限於美國,而會透過多重管道衝擊到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根據
20233月台灣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這部分間接影響,主要是藉由貿易、金融及匯率三種管道產生外溢效應,進而對台灣之經濟成長、物價與金融情勢造成負面影響。

首先,貿易管道影響主要是因為美國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國,出口比重在
2022年已來到15.7%,僅次於中國大陸及香港與東協十國,一旦美國因升息或經濟衰退疑慮,大幅抑制自身的總和需求(如消費、投資及進口等),勢必會影響台灣對美出口。更不用說,此貿易管道不是只有影響台灣,也會擴散至其他貿易夥伴國,這都會加劇台灣出口變化。近來台灣出口每況愈下,連續8個月負成長,就是鮮明例證。

其次,在金融管道影響方面,由於台灣金融市場是一個資金進出相對自由且高度開放的體系,國際金融情勢的細微變化,都可能招來巨大衝擊。而美國向為全球金融重鎮,重要性不言而喻,貨幣緊縮的外溢效應,自然也容易擴散並影響其他國家。特別是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高度連動下,台灣更難降低美國緊縮貨幣政策或經濟衰退疑慮的影響,這都會增添台灣金融市場的脆弱性。

最後,在匯率管道影響方面,原則上大致與金融管道相同,沒有太大差異。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激進升息拉動美元強力升值,連帶牽動新台幣匯率走勢,造成台幣貶值。這會有兩個影響途徑,一方面推升台灣進口商品及中間投入產品價格上漲,加劇國內通膨;另一方面也會拉高企業現有債務及未來融資成本,抑制投資需求與經濟活動,甚至增加資本外流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台灣經濟深受國際金融情勢變化的衝擊,主要還是在於台灣與全球經濟走勢息息相關,尤其是在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這個關係顯得更為緊密。利用IMF統計資料,簡單把台灣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相關係數算出,更可以清楚看出這樣的趨勢。亦即,在1981年至2000年這段期間,台灣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的相關係數僅為0.29,但在2001年到2022年這段期間(排除2020年新冠疫情這個離群值),這個相關係數更直接竄升至0.83。這似乎都強烈意味著,在看台灣經濟之前,恐怕更得瞭解全球經濟與國際金融情勢變化。

伍、結論

3月初,由美國SVB引爆的一連串銀行倒閉事件,引發外界對美國發生流動性危機與經濟衰退的疑慮,也擔憂其會對全球經濟帶來不利影響。不過,隨著各國貨幣主管機關積極介入,短期衝擊看似已經平息,但禍患常積於忽微,這起外銀倒閉事件背後的潛藏問題,包括銀行加大信貸緊縮力道、資金環境更為緊俏、經濟衰退疑慮升溫等,恐怕並無法立即獲得解決,而這勢必會牽連到台灣經濟走勢。

面對如此詭譎多變的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對於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台灣來說,的確沒有輕忽的本錢。特別是看待美國升息與經濟衰退之間的外溢效應,可能更得謹慎小心才行。畢竟
2023年台灣經濟已面臨保二危機,一旦外部衝擊加劇,勢必會加大台灣經濟的挑戰。如何及早未雨綢繆、事先做好準備,恐怕已是當前主政者最重要的功課。

 

 

注1最新數據到20235月底止,Fed已將聯邦基金利率升至5%-5.25%
注2:所謂的尾端風險,係指統計學機率分配中兩個極端值可能出現的風險,概念類似一般俗稱的黑天鵝事件。也就是說,這類風險發生機率雖然極小,但一旦發生,就可能帶來重大影響。
注3:根據過往歷史經驗及文獻研究,貨幣政策從一開始發布實施到實際產生效應,滯後期間約為
12個月到24個月。
注4: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
20232月底止,台灣金融業對美國矽谷、銀門、標誌及第一共和等4家銀行暴險部位合計僅新台幣4.1億元;而對瑞士信貸暴險金額雖較高,達新台幣1,556億元,但仍都在可控範圍。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