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20-2021年國際經濟情勢回顧與展望 (今日合庫)
方俊德

2021/03/20
本文刊登於今日合庫,第554期
一、2020年全球經濟回顧

受到疫情影響 2020年國際經濟大幅衰退

由於COVID-19病毒的迅速傳播迫使許多國家在2020年陷入數個月的封鎖,限制措施導致經濟活動減少,全球經濟需求動能停滯,國際原油與原物料價格大幅走低,使得主要國家外貿表現同步衰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衰退4.4%,疫情大流行造成的經濟衰退的主要後果是失業人數增加、勞動力市場變得更加兩極化、政府債務飆升。持續的公共衛生危機將在短期內繼續對經濟活動、就業和通貨膨脹造成壓力,並在中期對經濟前景構成相當大的風險。

就各主要經濟體來看,根據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於2021128日所公布的數據,受到疫情肆虐全美影響,民間消費與民間投資同步衰退,202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下降3.5%,這是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經濟表現最糟糕的一年。美國2020年前4GDP成長率分別為0.3%-9.0%-2.8%-2.5%。事實上,在COVID-19全球大流行震驚世界經濟之前,道瓊平均指數創下歷史新高,美國失業率達到了驚人的3.5%,核心通貨膨脹率處於健康的2.4%。但是僅僅一年的幾個月,全球大流行就改變了一切。在20203月中旬,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全國緊急狀態,並且許多州關閉了無關緊要的業務來阻止病毒傳播擴散之後,全球大流行和隨之而來的停工導致了嚴重的經濟衰退,造成了​​創紀錄的高失業率、低消費支出、房屋銷售下降以及股市崩潰,使得第2季經濟從擴張轉變為衰退,結束了美國歷史上最長一次的經濟擴張(128個月)

就美國勞動市場環境來看,由於COVID-19病毒大流行,非必需的企業被迫關閉,許多工人被解僱或休假。到20204月,美國經濟失去了2080萬個工作崗位。酒吧,餐館和酒店遭受的打擊最大,因為人們停止了旅行,餐館只能提供外賣和送貨服務,即使到了202011月,與大流行真正爆發的前一個月2月相比,就業人數仍減少了980萬。失業率飆升至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準,4月份的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14.7%,直到8月份都一直保持兩位數,到11月,失業率小幅下降至6.7%,聯準會預估,2020年的失業率平均為6.7%

為此,美國政府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行動,聯準會將基準利率降低至幾乎為0%(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未曾見過),並承諾將基準利率維持在2023年,國會發放了高達3兆美元的援助,以支持受影響的企業和人民,然而關閉的企業和高失業率使得民眾在2020年的支出低於過去幾年。個人消費支出(PCE),也被稱為消費者支出,第1季下降了6.9%,在第2季暴跌33.2%之前,最大的降幅出現在四月份,較三月減少1.5兆美元,降幅為12%。第2季需求下降的原因是,在許多企業關閉的春季耐用品和服務(如餐廳)的支出減少了。儘管採取了這些大膽的行動,然而COVID-19目前仍在打擊美國,需要等到疫苗大規模施打後才有可能使經濟恢復正常水準。

在歐盟方面,歐盟統計局(Eurostat)於202012月,更新了2020年第3季的歐洲經濟數值,歐盟27國(EU27)與歐元區19國(EA19)於第3GDP成長年增率,分別為-4.2%-4.3%,皆較前次估計值上修0.1個百分點。相較於歐盟與歐元區第2GDP成長年增率分別是-13.9% -14.7%,歐洲經濟與美國一樣,符合經濟景氣自第2季的谷底復甦的預期。在歐洲經濟展望方面,參考歐盟委員會公佈的綜合經濟觀察指標(Economic Sentiment Indicator, ESI),歐盟與歐元區202011月的ESI86.687.6點,分別較前一個月數值下滑3.63.5點。歐盟與歐元區ESI相關細項,包括零售業、服務業、製造業、營建業與消費者信心指標皆較前一個月數值下滑,反應歐洲疫情近期出現惡化跡象,顯示未來景氣復甦的不確定性仍高。

近期歐洲疫情持續升溫,多國政府重啟嚴控措施,法國宣佈從20201030日開始全民居家隔離,除非必需上班或醫療原因,出門必須先填表陳述理由。禁止一切社交聚會;德國從112日起在全國範圍實施部分封鎖隔離,健身房、影劇院、餐館和酒吧關閉,但允許外賣;英國於11月初實施一個月的全面封鎖措施,非必要商店必須關閉,民眾如果無特別需要必須留在家中,第二波疫情或將拖累經濟恢復速度並打擊企業信心,特別是對服務業的活動造成重大壓力,恐令歐洲經濟再度陷入衰退。

日本方面,日本內閣府公布2020年第3季實質GDP年增率-5.7%,較第2-10.3%,增加4.6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消費、輸出年增率較第2季增加3.86.2個百分點,來到-7.3%-15.7%,企業設備投資及民間住宅投資年增率皆再減少2.85.5個百分點,來到-10.8%-10.5%。日本設法將疫情感染率保持在較低水準,而且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強勁需求支持了出口成長,然而近期感染率再次上升。儘管它們仍遠低於美國和歐洲的水準,但日本最近的新增確診病例創下了歷史新高,一些州正在增加對經濟活動的限制,並且消費者支出可能收縮。同樣,疲弱的國內需求和產能過剩預計將對商業投資造成壓力。外部需求一直是日本經濟復甦的主要推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但是,隨著庫存的減少,中國的需求可能會放緩,而隨著這些出口市場的感染率上升,美國和歐洲的需求可能會受到打擊。

在中國方面,由於武漢為首波疫情爆發地,加上2003SARS陰影,中國政府在春節期間便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製造業一度停工停產,即使復工後,產能利用率仍未恢復至過往水準,且嚴控措施使得消費市場大幅萎縮,第1季工業生產年增率、實質零售年增率與居民實質人均消費支出皆呈現衰退,2020年第1季經濟成長衰退6.8%,係自1992年中國開始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最低數值。不過自第2季起,隨著疫情獲得控制,中國政府又啟動內需刺激政策,相關經濟數據開始提升,故之後三個季度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2%4.9%6.5%2020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2.3%

由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及工業增加值之年增率均較前3季表現亮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從2020年前2月大幅衰退20.5%,自8月起年增率由負轉正,零售表現逐月回升;年營收五百萬人民幣以上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年增率也自4月起由衰退轉為正成長。不過整體來看,經濟數據距離重返疫情前的水準仍有一段差距。此外,物價受到2019年非洲豬瘟引發的豬價飆升,比較基期較高,近期因為生豬供應量趨緊的形勢得到明顯緩和,豬肉供應增加導致豬價下滑,使得202011CPI轉為下滑0.5%,為近11年以來首次出現物價下滑的現象。在匯率方面,由於中國防疫表現優於其他主要國家,故經濟復甦較快,避險需求消退導至公債殖利率走揚,與美國公債利差擴大,吸引資金流入,人民幣對美元續強,從2020年初的6.94人民幣/美元升值至12月底6.53人民幣/美元。

在台灣方面,儘管台灣防疫得宜,然而受到全球經濟大幅衰退拖累,亦令台灣2020年上半年景氣明顯下滑,不過自第3季起,隨著各主要國家重啟經濟活動,國內傳統產業景氣隨著海外需求回升而逐月復甦,電子資訊產業則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與遠距商機的強勁需求,加上適逢半導體大廠接獲歐美新訂單,以及中國大廠受美方制裁所下的急單湧現,使得2020年下半年整體製造業景氣逐漸轉強。根據主計總處於2021129日公布《109年第4季國民所得概估統計》,受惠於外貿表現亮眼,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2.98%,較上次預測數(2.54%)增加0.44個百分點,經濟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先進國家。

若仔細觀察相關經濟數據的組成及結構可以發現,(如表1)所示,儘管國內疫情控制得宜,配合政府多項振興方案帶動,令國人在國內的消費大幅成長,然近期歐美多地疫情復燃,使得邊境持續嚴格管控,國人在國外消費仍呈劇減態勢,大幅拖累民間消費,故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為-1.23%。在投資方面,儘管主要半導體相關供應鏈積極擴充機器設備及投入研發,加以政府推動之投資專案(如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與境外資金匯回專案等)漸次落實,與電信業者5G基礎建設等陸續進行,有助帶動相關產業投資,然全球肺炎疫情依舊嚴峻,影響國內廠商生產與投資計畫,制約民間投資成長力道,故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貢獻為1.12%。在外需方面,受惠於5G、高效能運算、遠距商機等需求持續擴增,使得國內電子產品出口表現亮眼,且傳產貨品出口成長亦逐漸回穩,故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來到2.72%,外需成為帶動台灣2020年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
 

表1  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與各因子貢獻度

單位:%;百分點

註:a表概估統計。括號中的數值為各因子的貢獻率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2021/1/29

二、國際經濟情勢回顧

回顧2020年所發生的國際重要政經事件,主要可分為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美中緊張關係升溫、英國與歐盟終於達成脫歐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完成簽署、主要經濟體擴張性財政政策規模史上首見等項目。以下將就各分類項目來簡要分析可能對於全球所帶來的影響:

1.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
 

20201月中旬COVID-19疫情從中國大陸武漢地區開始蔓延,先於2月感染周邊國家及地區,3月起更擴散至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5月後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如中南美、印度及南非也分別爆發疫情,使得全球經濟受到衝擊。疫情初期,死亡率較高,加上大家對於病毒並不瞭解,引發各國政府及民眾恐慌而採取封鎖措施以防堵疫情擴散,使得第2季經濟表現受到嚴重衝擊,主要經濟體如美、歐、日等經濟衰退幅度接近兩位數,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則表現分歧,中國大陸在歷經首季經濟衰退後回到正成長,印度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疫情擴散,經濟活動持續受到影響。第3季隨著各國推出的財政刺激及貨幣寬鬆政策產生效果,經濟數據得以逐步回升。

 

2020年,全球各地民生和經濟都受到疫情的巨大衝擊,這是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即使到了2021年,COVID-19病毒仍持續在全世界蔓延,截至2021113日為止,全球確診案例已突破92百萬人,死亡人數已超過197萬人。其中累計確診案例以美國最多(23百萬),其次是印度(1千萬)、巴西(819)、俄羅斯(344)、英國(316)等,加上自202010月以來,歐美地區的單日新增病例數更突破先前第一波疫情的高峰,亞洲國家亦再度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導致部分國家再度實施嚴格管控措施。

 

儘管近期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朝正面發展,已有多個國家展開接種工作,若接種狀況良好,將有助於疫情逐步緩和,然疫苗初期數量有限,要符合群體免疫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故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疫苗推出並不能馬上解決所有問題,顯示這波疫情流行距離結束還需要一段時間,使得市場擔憂經濟復甦速度再度受到疫情影響而放緩。

2. 美中緊張關係升溫
 

有鑑於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批評中國政府隱瞞疫情,並且對於病毒起源地的說法,美、中頻頻隔空交鋒。故自20205月美國開始陸續採取行動,從原本的貿易戰擴大至科技戰與金融領域,像是阻止美國政府退休儲蓄基金投資中國的股票、嚴格審核並限制中國學術與工作交流的赴美簽證、加強審查中國企業與資本的赴美上市與投資、自行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且切斷資金、撤銷香港的特殊貿易待遇、下令關閉中方駐休士頓領事館等。

 

在科技戰方面,2020 年美國接連發佈政策針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包括瓦聖納協議的擴大、華為禁制令的升級與補漏洞的動作、將中芯國際列入貿易黑名單中、全球最大半導體通路龍頭 Arrow 旗下的亞太集團 Arrow Asia PAC、江蘇長電旗下的 STATS ChipPAC,被美方列入軍事最終用戶(MEU)實體清單,未來須獲美國政府許可,才能出貨給終端客戶,下游客戶為確保供應順利等,顯示美國除操控中國半導體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及設備之外,更從半導體各個環節進行擊破,企圖讓中國先進製程停滯、半導體大廠營運陷入困境。
 

3. 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


英國與歐盟終於在20201224日達成英國脫歐協議,協議已於202111日起生效,歷時四年半的時間,英國和歐盟之間終於達成協議,排除無協議脫歐的疑慮,該協議包含了英國和歐盟如何共同生活,工作和貿易的新規則。

在商品貿易方面,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儘管協議確定英國與歐盟之間將不會有新的關稅或配額,然而作為兩個獨立市場的英國與歐盟,將為雙邊帶來更多的文書工作,如雙邊的貨物都須通過邊境檢查,英國出口商現在必須證明運往歐洲的貨物的來源,不僅是成品,還包括用於組裝它們的所有零件。如果企業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沒有正確填寫新的文件,則可能會導致通關港口出現延誤和積壓貨物。

整體來說,雖英國脫歐後收回移民、司法和財政自主等國家權力,但協議中並沒有包括占英國經濟
80%的服務業,服務貿易的無協議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而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損害恐使得跨國企業降低對英國的投資意願,或進一步衝擊英國的經濟成長。

4. RCEP完成簽署
 

2011年由東協(ASEAN)召開的第19屆峰會提出,為整合現有的五個東協加一自貿協定,開始構想未來的區域自貿協定的架構,在2012年的第44ASEAN經濟部長會議中,同意ASEAN成員國與中、日、韓、澳、紐、印等6個經貿夥伴在2012年底前啟動16國間RCEP談判工作,直到2019114日的第三屆RCEP峰會會後的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表示RCEP 15成員國已經完成20個章節的文本及所有的市場准入問題的談判,惟印度莫迪總理以RCEP違反印度國家利益為由拒絕加入,其餘的15個成員國仍啟動法律文本審核工作,並於20201115日完成簽署。該協議涵蓋約23億人口,經濟總量高達26.2兆美元,各國GDP總和約占全球30%,堪稱是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協定。

 

根據RCEP成員國外交部網站上的協議副本基本結構包括20章,使得RCEP成為全面的貿易協議,其中包括在商品、服務、投資、知識產權、競爭、貿易救濟、電子商務和爭端解決等領域的承諾。該協議必須至少由六個東盟國家和三個非東盟簽署國批准,方可生效,一般預計最快在2021年下半年才可能正式啟動。儘管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十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不過從目前所公布的關稅減讓表來看,仍有少部分產品要拖到二十年才會降到零關稅,且調降速度仍以逐年調降為主。

 

考量到RCEP成員國之間現有的雙邊或較小的多邊貿易協定,許多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已經很低,加上關稅減讓採取逐步生效,因此直接經濟利益是有限的。不過對於原本沒有雙邊貿易協議的國家之間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如中國與日本、日本與南韓、紐西蘭與日本。由於RCEP降低貿易壁壘,會促使一些原本想避開川普對中國產品徵收高關稅的國際企業,繼續留在亞洲營運,不必轉移到北美。故RCEP成形代表亞太地區的經濟體,日後再也不需要在美中之間選邊站,讓國際企業在美中兩大強權之間,有更大的彈性空間。

5. 主要經濟體擴張性財政政策規模史上首見

由於COVID-19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遠超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各國紛紛祭出財政刺激方案,如美國國會於20203月通過規模2.2兆美元的「新型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CARES Act),是美國史上金額最高的紓困案,不過由於美國疫情嚴重,經濟持續受到重創,故國會於20201223日通過新一輪紓困方案,規模高達9千億美元;歐盟20204月則通過5,942億美元的緊急紓困計畫,歐盟領袖並於721日同意共同發行規模高達7,500億歐元債券,12月獲歐盟峰會通過;日本亦於4月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的緊急對策方案,6月再通過新振興方案,總規模達233.9兆日圓,約2.2兆美元,並在12月上旬並再度公布新1輪經濟激勵方案,金額為73.6兆日圓,約0.7兆美元。

由於主要經濟體推出大規模之紓困及振興方案,截至202011月中旬,總規模已達12兆美元,對緩解疫情衝擊與提振景氣復甦發揮至為關鍵的作用,惟亦將使2020年全球財政赤字及公共債務對GDP比率分別急遽攀升至12.7%98.7%,而美歐日疫情復燃,預期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延續,2021年全球財政赤字對GDP 比率仍較疫情前高一倍。

三、展望

隨著疫苗研發進展順利 疫情影響可望逐漸淡化


展望2021年國際情勢,近期疫苗研究發展順利,已經有多個國家開始進行疫苗接種工作,若疫苗可於上半年廣泛施打,疫情影響可望在2021年逐步淡化,加上低基期因素,故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1年全球經貿成長將明顯優於2020年表現(如表2所示)。根據IMF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5.5%。不過各經濟體復甦程度有所不同,一方面來自比較基期水準,經濟跌深反彈幅度高,而跌幅較小者反彈力道也較弱,另一方面,由於各國經濟及產業結構差異,疫情受創程度不一,回復情況也有所不同。在主要經濟體部分,IMF預測美國成長5.1%、日本3.1%、歐元區4.2%,雖反映經濟體動能恢復,然除美國外,其餘主要經濟體2021年成長幅度均低於2020年跌幅,顯示後疫情時代整體經濟仍未回到2019年水準,中國大陸則受惠於控制疫情相對於其他國家成長,加上與美國的緊張關係減少,故預計到2021年中國的經濟成長將加速至8.1%OECD亦表示,有鑑於科技與藥物進步,更有效的追踪和隔離以及對人員和公司行為的調整將有助於控制疫情,從而逐步取消對於人員流動的限制,預計2021年全球GDP將成長4.2%OECD的看法與IMF一致,預期各國之間的經濟復甦將是不平衡的,即使經濟成長反彈,也只是從2020年的嚴重衰退中部分恢復而已。

據世界銀行(WB)20211月發表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儘管全球經濟在歷經大幅衰退後又開始成長,但這種流行病已經造成大量死亡和疾病,造成數百萬人陷入貧困,並可能長期抑制經濟活動和收入。故近期首要政策重點是控制COVID-19的傳播並確保快速且廣泛地施打疫苗,為了支持經濟復甦,各國政府還需要促進旨在減少政府債務依賴的可持續成長的再投資週期。

與過去所發生過的嚴重危機一樣,病毒大流行將對全球活動造成長期的不利影響,許多已開發經濟體的投資不足、就業不足和勞動力下降,預計未來十年全球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可能會加劇。除非政策制定者進行全面改革以改善公平,可持續經濟成長的基本動能,否則全球經濟將面臨成長低迷的現象。決策者需要繼續維持復甦,逐步從收入支持轉向促進成長的政策。從長遠來看,在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中,改善健康和教育服務、數位基礎設施,氣候適應力以及商業和治理實踐的政策將有助於減輕大流行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少貧困並促進共同繁榮。

此外,就各主要國家2021年經濟展望來看,第二波疫情持續蔓延仍然是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下行風險,儘管近期疫苗方面的進展令外界對於美國經濟成長前景更趨樂觀,然聯準會表示未來幾個月美國疫情和經濟形勢仍相當嚴峻,必須為民眾和企業提供額外財政支持才能渡過這段困難時期,故表示將繼續每月至少購買1,200億美元的債券,直到在實現聯準會的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目標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止。聯準會預計到2021年第二季末才會有相當數量的美國民眾接種疫苗,隨後大多數消費者才會放心外出參加各種經濟活動,故美國經濟要到2021年下半年才會實現強勁成長,聯準會預估2021年美國經濟成長率為4.2%,失業率可望降至5.0%目前美國國會民主、共和兩黨已就約9,000億美元的經濟紓困計劃和1.4兆美元的財政預算案達成一致,將為企業、家庭、政府提供更多資金應對疫情,有助於避免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拜登政府上台後可能會要求國會推出基礎設施投資等額外財政刺激方案,拜登政府可預期、穩定的貿易政策環境也有助於支持美國企業投資溫和復甦。不過,經濟復甦的道路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病毒的傳播速度與抑制。

在歐洲經濟方面,自20208月以來,歐洲疫情再度爆發,使得歐洲多國紛紛重啟嚴格防疫措施,甚至重新實施封鎖,這些管控措施對於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業的衝擊最大,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程度加深﹔與此同時,對總體經濟產生顯著影響,如失業率上升和消費需求驟降,可能拖累歐洲經濟復甦的腳步。歐盟執委會預期各國封鎖措施將於2021年第1季開始解除,加上疫苗若可於上半年廣泛施打,人民對於疫情擔憂將大幅緩解,下半年消費與旅遊觀光有望恢復 ;而出口亦將隨2021年全球經濟回溫帶動需求而上升,內外需回溫加上低基期將令2021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反彈。另歐盟復甦基金亦將於2021年開始發放,除將助各國景氣回溫外,亦有效提升歐盟整合程度、以及促進各國投資成長與產業升級。歐洲中央銀行、歐洲聯盟委員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建議各國政府在整個2021年繼續刺激支出,增加公共投資,不要急於緊縮財政政策,直到產出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在中國方面,由於2020年基期偏低,2021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將反彈至8%附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國在2021年的GDP成長率為8.2%。主因在十四五規劃顯示中國將轉變為更重視質量發展,除將聚焦於提升國民所得、消費升級,中國經濟成長主要推動力將逐漸由投資轉向消費。此外,2021年官方也將請全力發展新基建、新技術創新領域,亦有助帶動投資需求。至於外需方面,美國拜登上任後對中政策上仍將維持美中對抗格局,雖然戰術調整可能讓雙方緊張局勢可能暫緩,但仍傾向採取多邊主義對中國施壓,使得外需成長動能仍存在高度不確定。

儘管經濟恢復趨勢不變,但由於中國金融債務風險仍存,先前受疫情影響,為了完成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和普惠金融的要求,商業銀行普遍放鬆了風險監控要求,擴大了信貸資產的風險,加上部分貸款並非支援新增經濟活動,而是對了應對企業的流動性需求和對已有債務的還本付息,雖然部分企業會受益於暫時的流動性支援而得以擴張發展,但也會出現一部分企業在未來貨幣政策正常化時期面臨經營困難,從而轉化為商業銀行的壞帳。另外,2020年中國有9家國有企業違約了人民幣發行的債券,除讓市場對國企信心動搖,也讓市場格外關注中國隱藏的債務風險。
 

2  2020-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

單位:%

註:e為估計值;f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IMFIHS MarkitEIUOECDWB、臺經院整理,20211月。

2021年影響全球經濟之可能風險

在影響全球復甦的可能風險方面,綜合國際機構對2021年的展望看法,儘管IMFEIUIHS Markit等機構皆預測全球及各主要國家經濟將由衰退轉為成長,但仍須注意各國經濟復甦步伐不一,特別是主要經濟體扮演全世界重要的消費市場角色,其復甦動能也影響了全球貿易表現。

此外,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與後續疫苗分配仍是影響2021年全球經濟的重要關鍵因素,儘管近期疫苗研發朝正面發展,多個國家已開始進行施打工作,然初期疫苗數量有限,要符合群體免疫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疫情復發之風險依然存在,將使得全球經濟復甦力道減緩。

再者,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紛紛投入財政資源及釋出貨幣,透過財政及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來挽救經濟危機及金融風險,不過由於當初設定的疫情結束時點與實際情況有異,使得疫情結束前政策資源告罄,且此一情況恐將持續至2021年首季或更長時間,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因政策空窗期而產生新的風險,加上這些政策連帶使各國政府債務遽增,股市與經濟基本面脫節,亦加深經濟金融潛在風險與脆弱性

最後,拜登時代的美中關係將如何演變?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一般預期美中對抗局面仍難扭轉,只不過有別於川普政府作法,預期拜登將以多邊組織及既有的貿易規則來施壓中國,而且其所屬的民主黨則提出「美國領導法案」(America Leads Act),內容橫跨經濟、軍事、文化和人權,是民主黨到目前為止所提出最完整的中國戰略,主要內容是在未來10年投入3,500億美元,提升美國競爭力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支持美國的聯盟和合作夥伴、恢復和推進以價值觀為中心的外交政策、確保中國為掠奪行為付出代價。不過由於目前美國仍受疫情所困擾,故拜登上任後,施政將先以控制疫情及復甦經濟為主,對於中國的制裁行動能否持續仍未可知,但若美中貿易與科技衝突持續或進一步升高,仍將可能影響其經濟表現。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