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1-10月
**累計1-11月
***計算至2020年11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陸委會兩岸統計月報、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
(二) 國際重要政經事件
1.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
不過1月中旬COVID-19疫情自中國大陸武漢地區開始蔓延,先於2月感染周邊國家及地區,3月起更擴散至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5月後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如中南美、印度及南非也分別爆發疫情,使得全球經濟受到衝擊。疫情初期,死亡率較高,加上大家對於病毒並不瞭解,引發各國政府及民眾恐慌而採取封鎖措施以防堵疫情擴散,使得第二季經濟表現受到嚴重衝擊,主要經濟體如美、歐、日等經濟衰退幅度接近兩位數,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則表現分歧,中國大陸在歷經首季經濟衰退後回到正成長,印度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疫情擴散,經濟活動持續受到影響。第三季隨著各國推出的財政刺激及貨幣寬鬆政策產生效果,經濟數據得以逐步回升。
然而近期全球疫情依舊險峻,截至2020年12月16日為止,全球確診案例已突破7千3百萬人,死亡人數亦超過1百63萬人。其中累計確診案例以美國最多(1千6百萬),其次是印度(9百90萬)、巴西(6百97萬)、俄羅斯(2百68萬) 、法國(2百44萬)等,加上歐美地區的單日新增病例數近期更突破3、4月時第一波疫情的高峰,導致部分國家再度實施防疫限制措施,顯示這波疫情流行距離結束還未見盡頭,使得市場擔憂經濟復甦速度再度受到疫情影響而放緩,未來仍須留意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發展與二次疫情風險。
2.美國政府持續擴大對中企的制裁
有鑑於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批評中國大陸政府隱瞞疫情,並且對於病毒起源地的說法,美、中頻頻隔空交鋒。故自2020年5月美國開始陸續採取行動,從原本的貿易戰擴大至科技戰與金融領域,像是阻止美國政府退休儲蓄基金投資中國大陸的股票、嚴格審核並限制中國大陸學術/工作交流的赴美簽證、加強審查中國大陸企業與資本的赴美上市與投資、自行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且切斷資金、撤銷香港的特殊貿易待遇、下令關閉中方駐休士頓領事館等。
在科技戰方面,美國對於華為的禁令亦再度升級,原本5月的出口規定為凡是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設備等的外國企業,若要出貨給華為或海思等其相關企業,要先取得美國許可,然在8月中,美國又進一步擴大對華為的限制,禁止第三方外國公司間接將含有美國軟體或技術的半導體晶片在未取得許可前,供貨給華為,等於切斷華為取得商用晶片的管道。為因應美國禁令造成缺料危機,華為在禁令生效前大量儲備庫存,推升包括台積電、聯發科、聯詠與義隆電等多家華為供應商,8月營收同步創下歷史新高。不過,當華為在2021年耗盡其晶片組庫存時,將使華為智慧手機與5G基地台業務大幅萎縮,產業鏈版圖可能出現洗牌。
此外,自2020年9月下旬以來,市場就傳出美國將對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展開制裁,隨後中芯國際於10月初發布公告,證實遭受美國政府施加出口管制措施,而美國國防部亦於12月3日將中芯國際列入「中國軍方企業」(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名單中,此舉意味著從2021年1月起將禁止美國投資者購買中芯國際的股票。儘管中芯國際目前仍可以繼續使用其現有設備,但由於設備提供商不再能夠為其生產線提供服務,面臨上游設備及原物料斷炊危機,將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造成嚴重的衝擊。
3.全球最大自貿協定RCEP完成簽署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自2012年11月開始啟動談判工作,歷經8年時間,中間雖有印度莫迪總理以RCEP違反印度國家利益為由而宣布退出,不過在其餘的15個成員國(東協10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與紐西蘭)積極推動之下,終於在2020年11月15日順利完成簽署。該協議涵蓋約23億人口,約全球人口的30.0%,經濟總量高達25.8兆美元,零關稅涵蓋比率為90%以上,堪稱是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協定。
根據RCEP成員國外交部網站上的協議副本(注1),基本結構包括20章,使得RCEP成為全面的貿易協議,其中包括在商品、服務、投資、知識產權、競爭、貿易救濟、電子商務和爭端解決等領域的承諾。該協議必須至少由6個東盟國家和3個非東盟簽署國批准,方可生效,預計最快在2021年下半年才可能正式啟動。
由於RCEP成員國之間的經濟開發水準差異較大,為了使所有參與成員國都同意類似的規定,故協定強調漸進式自由化,在方法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允許一些個別成員國為具體規定談判了不同的生效日期時間表。考量到RCEP成員國之間現有的雙邊或較小的多邊貿易協定,許多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已經很低,加上從目前所公布的關稅減讓表來看,仍有少部分產品要拖到二十年才會降到零關稅,且調降速度仍以逐年調降為主,因此直接經濟效益有限。不過對於原本沒有雙邊貿易協議的國家之間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如中國大陸與日本、日本與南韓。
RCEP簽署使得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更為牢固,臺灣被排除在外有加劇經貿邊緣化之隱憂。據海關資料顯示,2019年臺灣出口金額為3千2百億美元,而臺灣對RCEP成員國出口1千8百多億美元,其中有7成以上的產品受惠資訊科技協定(ITA)而享有零關稅優惠,而有23%的產品出口仍需要面臨關稅,主要集中在石化、紡織、機械、鋼鐵與塑膠等產業。不過,此次RCEP的關稅調降多為10年以上期程,且中國對日韓較為敏感性產品(工具機、塑化)則排除降稅,加上臺灣本身已有部分產業隨新南向政策而將產能轉移至東協國家,故對臺灣短期衝擊較小。
不過此次RECP簡化原產地規則、投資及部分服貿章節皆適用單一市場,以服貿來說,日本、韓國、澳洲、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等七個成員採用負面清單方式承諾,中國大陸等其餘八個成員採用正面清單承諾,並將於協定生效後六年內轉化為負面清單,故服貿開放程度較高,有利於區域供應鏈整合,所以仍會帶動臺灣傳產進行海外產能建置及供應鏈聯盟布局。
三、2021年兩岸經濟展望
(一)國際經濟局勢
展望2021年,近期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朝正面發展,輝瑞疫苗已開始在英國、加拿大與美國進行首輪施打,若接種狀況良好,將有助於疫情逐步緩和,全球經濟由2020年衰退重回到正成長態勢。就國際貨幣基金(IMF)、IHS Mark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經濟學人(EIU)對於2020年與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如表三所示,根據IMF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5.2%。不過各經濟體復甦程度有所不同,一方面來自比較基期水準,跌深彈高,跌幅較小者反彈力道也較弱,另一方面,由於各國經濟及產業結構差異,疫情受創程度不一,回復情況也有所不同。在主要經濟體部分,IMF預測成長率為3.9%,其中美國成長3.1%,日本2.3%,歐洲則為4.7%,雖反映經濟體動能恢復,然2021年成長幅度均低於2020年跌幅,顯示後疫情時代整體經濟仍未回到2019年水準。
據OECD於2020年12月所公佈的《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有鑑於科技與藥物進步,更有效的追踪和隔離以及對人員和公司行為的調整將有助於控制疫情,從而逐步取消對於人員流動的限制,預計2021年全球GDP將成長4.2%。OECD的看法與IMF一致,預期各國之間的經濟復甦將是不平衡的,即使經濟成長反彈,也只是從2020年的嚴重衰退中部分恢復而已。此外,疫情大流行損害全球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預計到2022年,許多國家的產量將比疫情前的預期水準低4%~5%,中小企業更有可能倒閉,許多低收入者失去了工作,充其量只有失業保險,而且很快就出現找不到新工作的情況。
此外,OECD認為未來經濟前景不確定因素仍高,有效的疫苗接種和國家之間更好的合作可以加速疫苗在全球的分佈。然而,當前該病毒在許多地方再次流行,政府可能會再次被迫加強對經濟活動的限制,特別是如果疫苗的分配進展緩慢的話,市場信心將再度受到打擊。
表三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20年與2021年的GDP預測

資料來源: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20.10:2.IHS Markit ,2020.12;3.OECD:Economic Outlook and Interim Economic Outlook,2020.12;4.EIU:EIU Country Forecast World January 2021.
(二)兩岸經濟預測
展望2021年臺灣經濟,疫情影響可望在2021年逐步淡化,加上低基期因素,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1年全球經貿成長將明顯優於2020年表現。受到疫情影響可能逐漸緩解、部分生產線轉移回台、新興科技需求暢旺等影響,使得臺灣出口表現將大幅成長。其次,半導體廠商持續投資先進製程,加上受惠全球供應鏈重組,政府大力推動綠能建設,吸引外商來台投資,均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整體來看,內外需同步轉好,使得2021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0年為高。根據台經院於2020年11月公布之最新預測,2021年GDP成長率為4.01%,較2020年更新後1.91%增加2.10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部分,儘管2020年第一季受到疫情衝擊,經濟轉為衰退,不過隨著疫情控制得宜、復工復產快速,帶動經濟迅速恢復等優勢,讓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由第一季的衰退6.8%迅速反彈至第三季的成長4.9%,2020年有望達到接近2%。展望2021年中國大陸經濟,儘管全球疫情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境內市場人員流動、商品流通、服務供應等依然面臨不同程度的限制,國際交流和人員流動繼續受限,國內市場流通效率仍將受一定影響。但是,隨著疫情防控機制不斷完善、消費環境有所改善,民眾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仍將穩步回升。各預測機構對於2021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介於7.5%-8.7%,經濟表現明顯優於2020年。接著本文就兩岸2021年經濟組成項目,如表四所示,分別以台經院及EIU的預測數據加以比較說明兩岸經貿情勢,以進一步展現全貌。
表四 2021年兩岸總體經濟重要指標預測
單位: %,元

資料來源:臺灣經濟研究院(2020/11/03)、EIU(Country Report, 2020/12/07)。
1.消費
在臺灣部份,儘管全球疫情仍未受到有效控制,國人出國旅遊與國際觀光客來台禁令恐持續,不過考量2021年民間消費比較基期較低,加以台股基本面穩健、受雇員工薪資維持正成長,且基本生活費調高有助於提高民眾綜所稅扣除額,亦增加民眾可支配所得,可望帶動民間消費強勁反彈,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為3.18%,較2020年修正後成長率-1.61%增加4.79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在「十四五規劃」顯示中國大陸將轉變為更重視質量發展,除將聚焦於提升國民所得、消費升級,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主要推動力將逐漸由投資轉向消費,隨著就業和收入繼續恢復,這將支持對非必需消費品的需求。有鑑於2021年國際旅行仍將受到限制,國內旅遊業的持續蓬勃發展也將推動消費,加上官方陸續推出如購買汽車補助、地方政府鼓勵老舊家電汰舊換新等提振消費的政策,料2021年經濟成長由消費帶動的效果將大幅提升,故EIU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將出現大幅反彈,從0.7%回升至8.7%。
2.固定投資
在臺灣方面,2020年前11個月資本設備進口成長率仍維持正成長,加上國內龍頭大廠持續擴張資本支出、民間企業響應政府綠能政策,綠能投資逐漸升溫,配合5G基礎建設布建及奈米先進製程投資,推升民間投資成長動能,然受到公共部門高基期因素干擾,政府部門與公營事業投資成長大幅限縮,使得整體固定資本形成動能較2020年為低,預測2021年成長率為3.93%,較2020年修正後成長率4.42%減少0.49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2021年為4.64%,較2020年增加2.50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根據「十四五規劃」,規劃重點將放在雙循環經濟、科技創新、市場改革與擴大內需等,隨著政府繼續支持基礎設施,特別是與城市群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EIU預期固定資本形成將從2020年的1.3%增至2021年的7.4%。在國內外需求走強的支持下,私人投資也將恢復。政府支出將保持相對強勁,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支出的增加將帶來6.4%的成長,這與疫苗的推出和財政收入的增加有關。
3.對外貿易
在臺灣方面,隨著疫苗上市,疫情衝擊力道減緩,各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1年全球經貿成長率將明顯優於2020年,加上國際原油與原物料價格緩步走高、新興科技運用暢旺、部分生產供應鏈轉移回台等因素拉抬,配合2020年低基期因素,預期2021年臺灣出口將大幅成長。據此,預測2021年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4.83%及3.87%,較2020年增加4.41及6.35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東南亞於2020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大出口國,而在美國持續的保護主義下,未來對美國的出口可能會有明顯的下降,未來的外貿重心放在發展一帶一路的沿岸國家。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到2021年,EIU預期輸出將恢復到8.6%的成長,而在國內需求堅挺的情況下,加上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對於之前已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短期內不會改變,中國大陸將繼續履行協議,因此中國大陸持續購買美國商品可望支撐進口,故預期輸入將成長6.4%。
4.物價與金融
在臺灣部份,考量到疫苗問世後,原油需求上升帶動國際油價緩步復甦,故預測2021年CPI成長率為1.00%。在金融市場部分,在整體經濟成長溫和回升帶動產出缺口縮窄,以及物價有望回復至正成長的情境下,料央行進一步寬鬆的必要性降低,且鑒於當前國內企業資金流動性無虞、新臺幣升勢並非亞洲貨幣中最強,預期臺灣央行也將會跟隨主要國家的央行繼續保持寬鬆政策,利率維持歷史低點,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可能變化與衝擊。
在中國大陸部份,EIU預期,到2021年,中國大陸的CPI將從2020年的2.4%降至1.5%,通膨減速將反映在豬肉供應的改善,豬肉供應在非洲豬瘟之後已經開始恢復,使得豬肉價格下滑。 然而,隨著全球油價上漲,燃料成本的上漲將帶來通膨壓力,2022-25年平均CPI漲幅為2.2%;在匯率方面,在人民幣在2020年下半年顯著升值後,EIU預期人民幣將失去部分動力。這將反映出對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下的美中關係改善和已開發市場經濟復甦的預期的縮減,這將增加其他貨幣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的經常賬戶在2021年將始終保持盈餘,對人民幣的基本支持將保持強勁。預計人民幣在2021年的平均價格為6.56元人民幣/美元,到年底也將保持在該水準附近。
四、2021年影響臺灣經貿表現之不確定因素
在未來不確定因素方面,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與後續疫苗分配仍是影響2021年全球與臺灣經濟的重要關鍵因素,儘管近期疫苗研發進展朝正面發展,輝瑞藥廠(Pfizer)於11月18日公開最後階段試驗的完整數據分析,顯示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疫苗有效性達95%,遠高於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所擬定的50%,12月2日,英國緊急批准了輝瑞和BioNTech的疫苗,成為第一個批准COVID-19疫苗授權的西方國家。莫德納(Moderna)公司亦於11月30日表態疫苗後期試驗數據顯示防護力達94.1%,且無嚴重安全性疑慮,故向歐美國家申請緊急使用授權。因疫苗施打與疫情敏感行業的復甦息息相關,未來的疫情發展將取決於各國政府的疫苗施打綱領、藥廠疫苗數量、以及疫苗相關不確定性因素。
此外,由於主要經濟體扮演全世界重要的消費市場角色,其復甦動能也影響了全球貿易表現,根據IMF及EIU的預測,2021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分別為8.3%及6.8%,相對於2020年全球貿易成長衰退10.4%及10.3%,顯示貿易復甦腳步不如全球經濟,而在臺灣出口主要產品中,電子零組件、資通信、及汽車零組件等產品以歐美為主,其他出口產品項目則以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為主,因此各地區復甦不同步可能牽動臺灣出口,進而對2021年經濟產生影響。
再者,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紛紛投入財政資源及釋出貨幣,透過財政及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來挽救經濟危機及金融風險,不過由於當初設定的疫情結束時點與實際情況有異,使得疫情結束前政策資源告罄,且此一情況恐將持續至2021年首季或更長時間,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因政策空窗期而產生新的風險,加上這些政策連帶使各國政府債務遽增,股市與經濟基本面脫節,亦加深經濟金融潛在風險與脆弱性,對於臺灣經濟表現和金融市場,也都可能造成不確定性。
最後,美中貿易戰引發廠商產能遷移及調整,台商回臺投資為近2年臺灣內需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2021年由於美國大選已經結束,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一般預期美中對抗局面仍難扭轉,只不過有別於川普政府作法,預期拜登將以多邊組織及既有的貿易規則來施壓中國大陸,不過由於美國仍受疫情所苦,故拜登上任後,施政將先以控制疫情及復甦經濟為主,對於中國大陸的制裁行動能否持續仍未可知,倘若美中貿易衝突持續或進一步升高,將可能影響中國大陸經濟表現,進而影響兩岸貿易,也成為2021年影響景氣走向的重要因素。
注1 https://www.dfat.gov.au/trade/agreements/not-yet-in-force/rcep/rcep-text-and-associated-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