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21年兩岸經濟展望 (產業雜誌)
孫明德、方俊德

2021/02/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10
一、前言
 

2020年以來,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原先疫情僅止於中國大陸製造供應端的影響,但如今歐美情況比預期想像嚴重,上半年各國為防止疫情擴散,採取封城、封閉邊境、限制人員活動等嚴格管制措施,使得全球經濟需求近乎停擺,國際原油與原物料價格重挫,中國大陸2020年第一季經濟出現前所未見的負成長,美國與歐元區第二季同樣呈現衰退。儘管自5月起,美、歐及日本等主要國家陸續重啟經濟活動,隨著人員移動和邊境管制等措施的解除,多數企業重啟營運後,包括零售商店和娛樂場所等人潮逐步增加,使得整體經濟需求回升,然而這僅是反映出經濟重啟後的反彈,不代表美歐經濟現況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因為和2019年同季相比,美歐第三季經濟表現仍為負成長,連二季經濟出現衰退。

 

所幸近期疫苗進展研發順利,展望2021年,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淡化,配合低基期因素,各主要預測機構皆認2021年全球經貿表現將明顯優於2020年,不過各國經濟復甦程度將視疫情控制而有不同,加上國際間仍有若干不確定因素干擾,例如全球疫情與疫苗後續發展、主要經濟體擴大財政與寬鬆貨幣政策之影響、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的美中關係變化等都可能為兩岸帶來衝擊,影響2021年經濟表現。以下本文將就2020年兩岸個別經濟及兩岸貿易進行回顧,接著展望2021年國際情勢及兩岸可能的經濟表現,以及影響臺灣經貿發展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

二、2020年兩岸經濟情勢回顧

(一) 兩岸經濟成長表現

在臺灣方面,受惠於疫情控制得宜,加上半導體產業發展優勢與疫情帶動的遠距商機與防疫需求,促使資本形成及出口貿易支撐臺灣2020年經濟成長表現。國際預測機構紛紛上調臺灣今明年經濟成長預期,如IHS Markit由4月-1.6%的預估上修至12月的2.4%正成長,EIU亦由4月-1.9%的預測上修至2.4%。故主計總處於2020年11月27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預測2020年經濟成長2.54%,較8月預測上修0.98個百分點。

觀察主計總處相關經濟數據的組成及結構可以發現,如表一所示,2020年前三季臺灣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外需帶動,原本預期受到疫情衝擊,全球經濟需求停滯,國際油價與原物料價格維持低檔,將使得國內進出口表現同步轉弱。然而,受惠於5G布建、遠距商機及電子新品備貨需求持續暢旺,帶動國內電子資通訊產業表現優於預期,2020年1-11月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的出口年增率表現不僅達到雙位數成長,電子產品外銷訂單與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亦維持高檔,使得國內出口年增率自2020年7月起由負轉正,且呈現逐月走高態勢,出口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國家,2020年主要國家外貿狀況普遍受到疫情干擾,雖第三季起漸有緩步止穩,但仍多呈跌勢。故主計總處將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從0.62%上修至2.36%,外需成為帶動臺灣2020年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

從產業來看,2020年呈現出傳產、科技兩樣情,儘管臺灣防疫得宜,然受到全球經濟需求停滯拖累,國際油價甚至一度下探至20美元以下,國際原物料價格亦隨之重挫,令傳統產銷秩序大受影響,上半年傳產表現相較上年同期皆呈現大幅衰退,所幸隨著各國陸續重啟經濟活動,下半年傳產出口、接單與生產表現漸次回穩;在資訊電子業方面,受惠於美中科技戰及疫情衝擊,全球產業供應鏈加速重整,許多高階產品選擇移回國內生產製造,加上遠距商機與新興科技運用持續熱絡,使得科技業表現亮眼。

在投資方面,自2019年以來,為鼓勵台商順利返台投資、協助根留臺灣企業投資與中小企業發展,行政院推動「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其成效逐漸顯現,截至2020年12月11日為止,總計已有750家企業通過審核,總投資金額約1兆1,538億元。據經濟部表示,該方案預估實施至2020年底可落實逾6,200億元,其中2019年已落實逾2,500億元,預計2020年將促成約3,749億元投資到位。此外,主要半導體業者上修資本支出計畫,持續投資先進製程,加上國內電信業者積極佈建5G網路,國營事業加速推動重大建設,以及離岸風電產業鏈在地等,均有助於資本設備投資成長動能,故2020年前3季製造業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1兆462億元,年增4.3%,其中又以化學材料業與基本金屬業成長最快,分別為年增37.7%與36.8%。

 

在民間消費方面,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公共場所群聚,降低民眾出遊與聚餐意願,加上各主要國家為防堵疫情持續擴大,嚴格管制出入境人數,使得國際航班減少9成以上,來台人數大減,衝擊餐飲、住宿、觀光與航空產業,不過隨著時序進入下半年,儘管全球疫情依舊險峻,然國內疫情趨於穩定,留在國內消費人口增加,加上政府7月開始實施的振興措施帶動,抵銷部分負面衝擊,故2020年1-10月零售業與餐飲業營業額年增率分別為-0.1%與-5.1%。

 

在勞動市場方面,受到疫情衝擊,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無薪假)實施人數自2020年3月以來不斷飆升,6月無薪假人數一度突破3萬人,創下近十年的新高,不過隨著各主要國家陸續重啟經濟活動,傳統產業製造動能逐月恢復,加上政府推出多項振興紓困方案,使得無薪假人數自8月以來開始下降,截至2020年11月底無薪假實施人數為11,328人,其中以化學工業、金屬機電工業、批發零售業與運輸倉儲業的實施人數最多。就整體失業率觀察,就業市場尚屬穩定,不過尚未回到疫情前的水準,2020年1-10月失業率平均為3.87%,較2019年同期上升0.13個百分點。就薪資水準來看,受惠於物價下跌,2020年1-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幅度創近年同期以來新高,然各產業差異大,航空運輸業與旅行相關服務業薪資大幅衰退,而電子零組件業與不動產業的薪資則明顯成長。
 
表一 臺灣2020年主要經濟數據與成長貢獻
單位:%
:表格中括號代表各項對經濟成長率之貢獻
(p)表初步統計數、(f)表預測數、(r)表修正數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總處
 

在中國大陸方面,由於武漢為首波疫情爆發地,加上2003年SARS陰影,中國大陸政府在春節期間便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製造業一度停工停產,即使復工後,產能利用率仍未恢復至過往水準,且嚴控措施使得消費市場大幅萎縮,第一季工業生產年增率、實質零售年增率與居民實質人均消費支出皆呈現衰退,2020年第一季經濟成長衰退6.8%,係自1992年中國大陸開始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最低數值。不過自第二季起,隨著疫情獲得控制,中國政府又啟動內需刺激政策,相關經濟數據開始提升,故第二季與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轉為正成長,累計2020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為0.7%。由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如表二所示,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及工業增加值之年增率均較前三季表現亮眼,不過距離重返疫情前的水準仍有一段差距。此外,物價受到2019年豬瘟引發的豬價飆升,比較基期較高,使得11月CPI轉為下滑0.5%,超過11年以來首次出現物價下滑的現象。

 

由於中國大陸前三季累計經濟成長率已由負轉正,為全球少見經濟成長率仍維持成長的經濟體,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大陸在疫情快速控制及政策支持下,復工復產速度快,各項GDP代理變數顯示,工業生產於第二季出現大幅反彈情況,進出口年增率亦於第三季轉正,惟零售銷售仍然是負成長,固定資產投資則成長緩慢,顯示國內需求仍然處於疲弱狀態,而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受製造業恢復較緩慢拖累,故生產端恢復速度明顯快於需求端。若進一步細分三大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研究發現目前經濟復甦主要靠基礎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拉動(資本形成),2020年1-11月基礎設施投資與房地產開發投資分別成長1%與6.8%,而製造業投資則呈現衰退3.5%。

就金融面數據來看,據惠譽信評機構研究指出,2020年1-10月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違約金額達400億人民幣,創下紀錄,大約是過去兩年的總和。由於中國大陸的信用市場近期傳出多個債券違約事件,如紫光集團、永城煤電、華晨汽車集團等,有鑑於發生危機的企業皆為地方國有企業且債券評等為AA以上,除讓市場對國企信心動搖,也讓市場格外關注中國大陸隱藏的債務風險。這輪違約潮給市場衝擊最大的不是違約本身,而是違約前的企業評等多半還是良好,顯示評等的有效性遭到存疑。另一方面,企業在違約前轉移不少優質資產,令市場產生「逃廢債」的擔憂。若此類擔憂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決,恐將影響債券投資人的信心,進而使得同行業、同省籍或具有相似特點的企業債券在二級市場遭到拋售,並影響相關企業在一級市場進行再融資。一旦債券市場無法進行再融資,脆弱的資金鏈就容易斷裂,進而引爆連鎖反應。

表二 中國大陸2019年與2020年重要經濟數據
*累計1-10
**累計1-11
***計算至202011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陸委會兩岸統計月報、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


(二) 國際重要政經事件

1.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
不過1月中旬COVID-19疫情自中國大陸武漢地區開始蔓延,先於2月感染周邊國家及地區,3月起更擴散至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5月後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如中南美、印度及南非也分別爆發疫情,使得全球經濟受到衝擊。疫情初期,死亡率較高,加上大家對於病毒並不瞭解,引發各國政府及民眾恐慌而採取封鎖措施以防堵疫情擴散,使得第二季經濟表現受到嚴重衝擊,主要經濟體如美、歐、日等經濟衰退幅度接近兩位數,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則表現分歧,中國大陸在歷經首季經濟衰退後回到正成長,印度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疫情擴散,經濟活動持續受到影響。第三季隨著各國推出的財政刺激及貨幣寬鬆政策產生效果,經濟數據得以逐步回升。

然而近期全球疫情依舊險峻,截至2020年12月16日為止,全球確診案例已突破7千3百萬人,死亡人數亦超過1百63萬人。其中累計確診案例以美國最多(1千6百萬),其次是印度(9百90萬)、巴西(6百97萬)、俄羅斯(2百68萬) 、法國(2百44萬)等,加上歐美地區的單日新增病例數近期更突破3、4月時第一波疫情的高峰,導致部分國家再度實施防疫限制措施,顯示這波疫情流行距離結束還未見盡頭,使得市場擔憂經濟復甦速度再度受到疫情影響而放緩,未來仍須留意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發展與二次疫情風險。

2.美國政府持續擴大對中企的制裁

有鑑於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批評中國大陸政府隱瞞疫情,並且對於病毒起源地的說法,美、中頻頻隔空交鋒。故自2020年5月美國開始陸續採取行動,從原本的貿易戰擴大至科技戰與金融領域,像是阻止美國政府退休儲蓄基金投資中國大陸的股票、嚴格審核並限制中國大陸學術/工作交流的赴美簽證、加強審查中國大陸企業與資本的赴美上市與投資、自行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且切斷資金、撤銷香港的特殊貿易待遇、下令關閉中方駐休士頓領事館等。

 

在科技戰方面,美國對於華為的禁令亦再度升級,原本5月的出口規定為凡是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設備等的外國企業,若要出貨給華為或海思等其相關企業,要先取得美國許可,然在8月中,美國又進一步擴大對華為的限制,禁止第三方外國公司間接將含有美國軟體或技術的半導體晶片在未取得許可前,供貨給華為,等於切斷華為取得商用晶片的管道。為因應美國禁令造成缺料危機,華為在禁令生效前大量儲備庫存,推升包括台積電、聯發科、聯詠與義隆電等多家華為供應商,8月營收同步創下歷史新高。不過,當華為在2021年耗盡其晶片組庫存時,將使華為智慧手機與5G基地台業務大幅萎縮,產業鏈版圖可能出現洗牌。

 

此外,自2020年9月下旬以來,市場就傳出美國將對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展開制裁,隨後中芯國際於10月初發布公告,證實遭受美國政府施加出口管制措施,而美國國防部亦於12月3日將中芯國際列入「中國軍方企業」(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名單中,此舉意味著從2021年1月起將禁止美國投資者購買中芯國際的股票。儘管中芯國際目前仍可以繼續使用其現有設備,但由於設備提供商不再能夠為其生產線提供服務,面臨上游設備及原物料斷炊危機,將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造成嚴重的衝擊。

3.全球最大自貿協定RCEP完成簽署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自2012年11月開始啟動談判工作,歷經8年時間,中間雖有印度莫迪總理以RCEP違反印度國家利益為由而宣布退出,不過在其餘的15個成員國(東協10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與紐西蘭)積極推動之下,終於在2020年11月15日順利完成簽署。該協議涵蓋約23億人口,約全球人口的30.0%,經濟總量高達25.8兆美元,零關稅涵蓋比率為90%以上,堪稱是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協定。

 

根據RCEP成員國外交部網站上的協議副本(注1),基本結構包括20章,使得RCEP成為全面的貿易協議,其中包括在商品、服務、投資、知識產權、競爭、貿易救濟、電子商務和爭端解決等領域的承諾。該協議必須至少由6個東盟國家和3個非東盟簽署國批准,方可生效,預計最快在2021年下半年才可能正式啟動。

 

由於RCEP成員國之間的經濟開發水準差異較大,為了使所有參與成員國都同意類似的規定,故協定強調漸進式自由化,在方法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允許一些個別成員國為具體規定談判了不同的生效日期時間表。考量到RCEP成員國之間現有的雙邊或較小的多邊貿易協定,許多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已經很低,加上從目前所公布的關稅減讓表來看,仍有少部分產品要拖到二十年才會降到零關稅,且調降速度仍以逐年調降為主,因此直接經濟效益有限。不過對於原本沒有雙邊貿易協議的國家之間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如中國大陸與日本、日本與南韓。
 

RCEP簽署使得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更為牢固,臺灣被排除在外有加劇經貿邊緣化之隱憂。據海關資料顯示,2019年臺灣出口金額為3千2百億美元,而臺灣對RCEP成員國出口1千8百多億美元,其中有7成以上的產品受惠資訊科技協定(ITA)而享有零關稅優惠,而有23%的產品出口仍需要面臨關稅,主要集中在石化、紡織、機械、鋼鐵與塑膠等產業。不過,此次RCEP的關稅調降多為10年以上期程,且中國對日韓較為敏感性產品(工具機、塑化)則排除降稅,加上臺灣本身已有部分產業隨新南向政策而將產能轉移至東協國家,故對臺灣短期衝擊較小。

 

不過此次RECP簡化原產地規則、投資及部分服貿章節皆適用單一市場,以服貿來說,日本、韓國、澳洲、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等七個成員採用負面清單方式承諾,中國大陸等其餘八個成員採用正面清單承諾,並將於協定生效後六年內轉化為負面清單,故服貿開放程度較高,有利於區域供應鏈整合,所以仍會帶動臺灣傳產進行海外產能建置及供應鏈聯盟布局。

三、2021年兩岸經濟展望

()國際經濟局勢

展望2021年,近期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朝正面發展,輝瑞疫苗已開始在英國、加拿大與美國進行首輪施打,若接種狀況良好,將有助於疫情逐步緩和,全球經濟由2020年衰退重回到正成長態勢。就國際貨幣基金(IMF)、IHS Mark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經濟學人(EIU)對於2020年與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如表三所示,根據IMF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5.2%。不過各經濟體復甦程度有所不同,一方面來自比較基期水準,跌深彈高,跌幅較小者反彈力道也較弱,另一方面,由於各國經濟及產業結構差異,疫情受創程度不一,回復情況也有所不同。在主要經濟體部分,IMF預測成長率為3.9%,其中美國成長3.1%,日本2.3%,歐洲則為4.7%,雖反映經濟體動能恢復,然2021年成長幅度均低於2020年跌幅,顯示後疫情時代整體經濟仍未回到2019年水準。

 

據OECD於2020年12月所公佈的《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有鑑於科技與藥物進步,更有效的追踪和隔離以及對人員和公司行為的調整將有助於控制疫情,從而逐步取消對於人員流動的限制,預計2021年全球GDP將成長4.2%。OECD的看法與IMF一致,預期各國之間的經濟復甦將是不平衡的,即使經濟成長反彈,也只是從2020年的嚴重衰退中部分恢復而已。此外,疫情大流行損害全球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預計到2022年,許多國家的產量將比疫情前的預期水準低4%~5%,中小企業更有可能倒閉,許多低收入者失去了工作,充其量只有失業保險,而且很快就出現找不到新工作的情況。

 

此外,OECD認為未來經濟前景不確定因素仍高,有效的疫苗接種和國家之間更好的合作可以加速疫苗在全球的分佈。然而,當前該病毒在許多地方再次流行,政府可能會再次被迫加強對經濟活動的限制,特別是如果疫苗的分配進展緩慢的話,市場信心將再度受到打擊。
 
表三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20年與2021年的GDP預測
資料來源: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20.102.IHS Markit ,2020.123.OECDEconomic Outlook and Interim Economic Outlook,2020.124.EIUEIU Country Forecast World January 2021.

()兩岸經濟預測

展望2021年臺灣經濟,疫情影響可望在2021年逐步淡化,加上低基期因素,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1年全球經貿成長將明顯優於2020年表現。受到疫情影響可能逐漸緩解、部分生產線轉移回台、新興科技需求暢旺等影響,使得臺灣出口表現將大幅成長。其次,半導體廠商持續投資先進製程,加上受惠全球供應鏈重組,政府大力推動綠能建設,吸引外商來台投資,均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整體來看,內外需同步轉好,使得2021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0年為高。根據台經院於2020年11月公布之最新預測,2021年GDP成長率為4.01%,較2020年更新後1.91%增加2.10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部分,儘管2020年第一季受到疫情衝擊,經濟轉為衰退,不過隨著疫情控制得宜、復工復產快速,帶動經濟迅速恢復等優勢,讓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由第一季的衰退6.8%迅速反彈至第三季的成長4.9%,2020年有望達到接近2%。展望2021年中國大陸經濟,儘管全球疫情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境內市場人員流動、商品流通、服務供應等依然面臨不同程度的限制,國際交流和人員流動繼續受限,國內市場流通效率仍將受一定影響。但是,隨著疫情防控機制不斷完善、消費環境有所改善,民眾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仍將穩步回升。各預測機構對於2021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介於7.5%-8.7%,經濟表現明顯優於2020年。接著本文就兩岸2021年經濟組成項目,如表四所示,分別以台經院及EIU的預測數據加以比較說明兩岸經貿情勢,以進一步展現全貌。
 

表四  2021年兩岸總體經濟重要指標預測

單位: %,元

資料來源:臺灣經濟研究院(2020/11/03)EIU(Country Report, 2020/12/07)

1.消費

在臺灣部份,儘管全球疫情仍未受到有效控制,國人出國旅遊與國際觀光客來台禁令恐持續,不過考量2021年民間消費比較基期較低,加以台股基本面穩健、受雇員工薪資維持正成長,且基本生活費調高有助於提高民眾綜所稅扣除額,亦增加民眾可支配所得,可望帶動民間消費強勁反彈,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為3.18%,較2020年修正後成長率-1.61%增加4.79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在「十四五規劃」顯示中國大陸將轉變為更重視質量發展,除將聚焦於提升國民所得、消費升級,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主要推動力將逐漸由投資轉向消費,隨著就業和收入繼續恢復,這將支持對非必需消費品的需求。有鑑於2021年國際旅行仍將受到限制,國內旅遊業的持續蓬勃發展也將推動消費,加上官方陸續推出如購買汽車補助、地方政府鼓勵老舊家電汰舊換新等提振消費的政策,料2021年經濟成長由消費帶動的效果將大幅提升,故EIU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將出現大幅反彈,從0.7%回升至8.7%。

2.固定投資

在臺灣方面,2020年前11個月資本設備進口成長率仍維持正成長,加上國內龍頭大廠持續擴張資本支出、民間企業響應政府綠能政策,綠能投資逐漸升溫,配合5G基礎建設布建及奈米先進製程投資,推升民間投資成長動能,然受到公共部門高基期因素干擾,政府部門與公營事業投資成長大幅限縮,使得整體固定資本形成動能較2020年為低,預測2021年成長率為3.93%,較2020年修正後成長率4.42%減少0.49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2021年為4.64%,較2020年增加2.50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根據「十四五規劃」,規劃重點將放在雙循環經濟、科技創新、市場改革與擴大內需等,隨著政府繼續支持基礎設施,特別是與城市群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EIU預期固定資本形成將從2020年的1.3%增至2021年的7.4%。在國內外需求走強的支持下,私人投資也將恢復。政府支出將保持相對強勁,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支出的增加將帶來6.4%的成長,這與疫苗的推出和財政收入的增加有關。

3.對外貿易

在臺灣方面,隨著疫苗上市,疫情衝擊力道減緩,各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1年全球經貿成長率將明顯優於2020年,加上國際原油與原物料價格緩步走高、新興科技運用暢旺、部分生產供應鏈轉移回台等因素拉抬,配合2020年低基期因素,預期2021年臺灣出口將大幅成長。據此,預測2021年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4.83%及3.87%,較2020年增加4.41及6.35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東南亞於2020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大出口國,而在美國持續的保護主義下,未來對美國的出口可能會有明顯的下降,未來的外貿重心放在發展一帶一路的沿岸國家。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到2021年,EIU預期輸出將恢復到8.6%的成長,而在國內需求堅挺的情況下,加上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對於之前已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短期內不會改變,中國大陸將繼續履行協議,因此中國大陸持續購買美國商品可望支撐進口,故預期輸入將成長6.4%。

4.物價與金融

在臺灣部份,考量到疫苗問世後,原油需求上升帶動國際油價緩步復甦,故預測2021年CPI成長率為1.00%。在金融市場部分,在整體經濟成長溫和回升帶動產出缺口縮窄,以及物價有望回復至正成長的情境下,料央行進一步寬鬆的必要性降低,且鑒於當前國內企業資金流動性無虞、新臺幣升勢並非亞洲貨幣中最強,預期臺灣央行也將會跟隨主要國家的央行繼續保持寬鬆政策,利率維持歷史低點,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可能變化與衝擊。

 

在中國大陸部份,EIU預期,到2021年,中國大陸的CPI將從2020年的2.4%降至1.5%,通膨減速將反映在豬肉供應的改善,豬肉供應在非洲豬瘟之後已經開始恢復,使得豬肉價格下滑。 然而,隨著全球油價上漲,燃料成本的上漲將帶來通膨壓力,2022-25年平均CPI漲幅為2.2%;在匯率方面,在人民幣在2020年下半年顯著升值後,EIU預期人民幣將失去部分動力。這將反映出對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下的美中關係改善和已開發市場經濟復甦的預期的縮減,這將增加其他貨幣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的經常賬戶在2021年將始終保持盈餘,對人民幣的基本支持將保持強勁。預計人民幣在2021年的平均價格為6.56元人民幣/美元,到年底也將保持在該水準附近。

四、2021年影響臺灣經貿表現之不確定因素
 

在未來不確定因素方面,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與後續疫苗分配仍是影響2021年全球與臺灣經濟的重要關鍵因素,儘管近期疫苗研發進展朝正面發展,輝瑞藥廠(Pfizer)於11月18日公開最後階段試驗的完整數據分析,顯示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疫苗有效性達95%,遠高於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所擬定的50%,12月2日,英國緊急批准了輝瑞和BioNTech的疫苗,成為第一個批准COVID-19疫苗授權的西方國家。莫德納(Moderna)公司亦於11月30日表態疫苗後期試驗數據顯示防護力達94.1%,且無嚴重安全性疑慮,故向歐美國家申請緊急使用授權。因疫苗施打與疫情敏感行業的復甦息息相關,未來的疫情發展將取決於各國政府的疫苗施打綱領、藥廠疫苗數量、以及疫苗相關不確定性因素。

 

此外,由於主要經濟體扮演全世界重要的消費市場角色,其復甦動能也影響了全球貿易表現,根據IMF及EIU的預測,2021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分別為8.3%及6.8%,相對於2020年全球貿易成長衰退10.4%及10.3%,顯示貿易復甦腳步不如全球經濟,而在臺灣出口主要產品中,電子零組件、資通信、及汽車零組件等產品以歐美為主,其他出口產品項目則以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為主,因此各地區復甦不同步可能牽動臺灣出口,進而對2021年經濟產生影響。

 

再者,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紛紛投入財政資源及釋出貨幣,透過財政及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來挽救經濟危機及金融風險,不過由於當初設定的疫情結束時點與實際情況有異,使得疫情結束前政策資源告罄,且此一情況恐將持續至2021年首季或更長時間,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因政策空窗期而產生新的風險,加上這些政策連帶使各國政府債務遽增,股市與經濟基本面脫節,亦加深經濟金融潛在風險與脆弱性,對於臺灣經濟表現和金融市場,也都可能造成不確定性。

 

最後,美中貿易戰引發廠商產能遷移及調整,台商回臺投資為近2年臺灣內需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2021年由於美國大選已經結束,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一般預期美中對抗局面仍難扭轉,只不過有別於川普政府作法,預期拜登將以多邊組織及既有的貿易規則來施壓中國大陸,不過由於美國仍受疫情所苦,故拜登上任後,施政將先以控制疫情及復甦經濟為主,對於中國大陸的制裁行動能否持續仍未可知,倘若美中貿易衝突持續或進一步升高,將可能影響中國大陸經濟表現,進而影響兩岸貿易,也成為2021年影響景氣走向的重要因素。

 


注1 https://www.dfat.gov.au/trade/agreements/not-yet-in-force/rcep/rcep-text-and-associated-documents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