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台灣如何掌握產業數位轉型趨勢下的創新創業機會 (臺灣經濟論衡)
林欣吾

2019/06/01
本文刊登於臺灣經濟論衡,第17卷第2期
壹、前言

近年來數位技術的持續進步與普及應用,已對人類經濟社會各層面發展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不論這影響稱為「數位經濟」,還是「新工業革命」,或「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在都說明這波數位科技典範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許多新興數位技術的成本已經降低到足以廣泛普及應用,提供許多問題結合數位技術新解決方法,以更有效及更有效率解決問題的機會,進而引發產業供給與社會需求藉著應用數位技術而持續創新演進。這波數位科技典範所帶來影響,在WEF, OECD及歐盟等重要國際組織都以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稱之。

對台灣,關於「數位轉型」當然有許多的議題值得討論,例如如何引進數位技術形成的解決方案,重新定義政府提供民眾日常所需諸多基本服務的內涵,如將路燈管理重新定義為路燈服務,並提高其服務品質與效率;又如,為因應數位轉型,如何充足供應相關專業人才及如何協助人們因應就業趨勢轉變,也相當重要。不過,源於「數位轉型」是個全球的趨勢與市場機會,這是台灣優勢產業的機會,也有著長期發展與提昇相對競爭力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如台灣多數產業成功地數位轉型發展,也會帶動諸多數位技術更為廣泛的普及應用,引導更多相關人才培育與轉型,及誘發更多以數位創新模式解決在地問題。所以,本文以下的討論將偏重在台灣製造業的數位轉型。

以下各節的討論,除第二節概要呈現製造業數位轉型發展的層次及其目的,第三節綜合近年國際業者如何應用數位技術及主要國家相關政策動態,及製造業對台灣的重要性等,討論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接著第四節除說明進行台灣推動製造業數位轉型的相關政策,第五節則綜合不同的資訊,討論推動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的瓶頸,第六節以產業創新演化的架構,提出兩種化解推動台灣產業數位轉型瓶頸的政策作法,並說明當中所隱含的創新與創業機會。


貳、製造業數位型發展的層次及其機會

數位技術近年的發展,除了資訊電子、無線通訊、半導體及光電等過往傳統認為屬於數位技術的領域外,也在某些非傳統資通訊領域開始大量應用數位的方式提出解決方案,例如生物感測器、電子皮膚、電子觸覺等;更為重要的是近期也出現了幾種可以在諸多垂直領域應用的通用技術(general technologies),例如人工智慧、AIOT、大數據分析、區塊鏈及資訊安全等等。對於新進這些通用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的發展,世界智財組織即認為(注1):當下最重要的議題,恐怕並不在於下個突破性的新技術為何,而是該如何好好融合利用這些已經出現的新興技術到各個垂直領域,以協助各垂直領域持續地改善!最需要注意的是:數位技術的發展或推動數位轉型,應僅是工具(means),不是最終目的(end)!

理想上,製造業者可應用數位技術,以發揮可視化、相互連結、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自主回應及即時回應等關鍵功能,以協助業者及整個產業鏈持續地改善。從協助廠商節省人力、材料及能資源使用以降低,到改善品質、監控生產、提高良率,管理管理供應商,到多樣少量製造以更為符合客戶需求,連結通路進行庫存調整,掌握顧客需求進行目的性行銷,完善售後服務,並回饋到產品設計與材料選用等。


Ibarra, Ganzarain and Igartua (2018)參考工業4.0概念(注2),可以從整個工廠到平台生態系,區分出四個層次:
1. 生產製程數位化:除讓設備製造流程可視化及蒐集資訊外,還讓設備彼此間需要能相互溝通,引進感測器自動檢測,品質管理,有效存貨管理,蒐集完整資料,結合資訊的傳達與智慧運算,應用數據改善既有流程或防止問題再發生,強化合理流程;

2. 垂直供應鏈數位化:向後延伸到各類通路服務連結,向前延伸到產品設計、或材料供應管理連結,綜合客戶資料,對目標客戶之產品設計最佳化,朝採購最佳化,銷售最佳化及預測性維護等;

3. 平台生態系數位化:跨供應鏈的連結與互動,或者是跨地理區域垂直供應鏈的連結與互動,可在材料採購、品質管理及產品創新設計等議題上互動;或者,提供垂直供應鏈服務的平台跨域服務;

4. 創造新產品生態系:透過長期或跨地理區域的蒐集顧客偏好,持續地因應顧客需求創造新的產品,甚至與顧客共同創造新產品,與顧客共同形成新的生態系。

不過,按廠商實際運作觀察,這些理想情境,並不容易一蹴可幾;如從創新的分類看,前文的第一層相對比較屬於流程面的創新,第二到第四層則會涉及到組織及產品面的創新,以數位轉型作為實施創新的工具,這四個層次也不一定要依序逐步推展。

按劉仁傑等(2018)(注3)的研究,就指出「日本學術振興會科研計劃對德國第一線觀察發現,德國政府的工業4.0構想,仍然停留在構想階段」,同時劉教授的個案研究發現,雖然智慧化設備已經相當多,但是真正能運用智慧製造提升生產力的成果仍是相當少。亦即,大多數的業者,仍在第一個層次努力。劉教授發現到關鍵在於「主張目的遠比技術重要,消除浪費與創造價值是目的,沒有目的,手段本身往往只是高成本的象徵。智慧工廠的目標是藉由實體系統和網宇系統的交互作用,自律性地調適個別顧客需求。」

再者,這四個層次係依產業鏈數位化範圍進行區分,不過對業者的營運而言,由於數位化智慧化僅是提供可能的系統工具與思維,並非目的;業者其實不但可以參酌精實製造的精神,藉著蒐集整體製造過程的數據分析,進行工廠製程的改善,同時也可以額外蒐集市場與顧客資訊,自行重新進行市場區隔,例如尋找更具高附加價值的區隔,彈性地調整製程,生產供應高附加價值產品,進一步創新與轉型。亦即,即使僅完成部份第一層次,亦可平行進行第四層次的工作,達成企業推動創新及營運升級的目的。

製造業的數位轉型,固然可以有幾個層次的區分,但是畢竟數位化智慧化也僅是工具,同時個別業者想要連結到上下游、甚至於生態系,都需要業者間協調與合作,涉及到其他業者的數位化程度及可行資料交換的機制,除非能有服務平台業者及法制,否則難度相當高。亦即,如何能促使業者能共同前進,同時促成相關機制,讓硬體的製造設備與數位平台能緊密的連結,由硬體製造設備驅動製造專業服務的提供,這才是真正促進數位轉型,成為帶動產業創新的關鍵。

最後,源於數位轉型帶動了生產製造的彈性,讓產品的小量與多樣化生產製造更為可行,同時也開始會出現部份數位工具進入到通路甚至到需求端,這將會促成生產朝日益客製化方向發展,至少各個垂直市場將朝分眾及專業顧客需求的方向發展。這樣的發展趨勢,將會成為數位轉型相當重要的市場機會。


參、台灣產業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從市場經濟與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數位轉型的意義應在於技術成熟到「有機會」逐步帶動生產力的提昇。「數位轉型」的落實,不僅有機會提昇廠商內部營運效率,協助廠商更滿足顧客需求,同時也由於顧客掌握了更多資訊,而提高市場上廠商間競爭程度,帶動廠商持續改善與創新的必要性,進而帶動生產力的提昇。這樣的觀點,除已成為許多業者掌握早期商機的利器外,在網路訊息普及趨勢下,也早成為各國政府的共同認知。

推動數位轉型,其主要意義應不在於強調特定技術的應用或產業化,而是對於特定的議題,不論是原有議題或新議題,該如何融合應用數位技術予以更有效或更有效率的解決,甚至發展出全新的商業模式或產業。

以下從三個面向綜合說明台灣產業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數位技術應用已成為許多業者創新以掌握或創造商機的利器
自2000年以來,國際上已有許多透過數位技術應用,早期掌握商機的業者,這些都可以視為是帶動數位轉型的先驅業者。例如Google就以其搜尋技術與各種便利的數位工具,進入廣告市場;Amazon藉著數位技術切入零售業,成為全球網實整合電商的標竿;Netflix的影音平台,Spotify的網路音樂,已經改變過往數位媒體的銷售方式。除了這些知名的國際企業,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等業者,也藉著數位技術應用,提供了多元的數位服務,甚至提供個人金融及支付工具服務。另外,還有幾家準備在2019年上市的「獨角獸(unicorns)」,如Uber, Airbnb, Lyft及Pinterest等則都是應用數位技術,發展出平台新營運模式掌握商機的業者。

當然不只這些,在新創事業領域,以數位技術應用為主題,過去幾年來也吸引幾波的創業投資熱潮。根據Startup Genome (2019)年觀察全球新創業者的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中,投資已開始呈現下滑的廣告科技(Adtech)、遊戲(gaming)及數位媒體(digital media),開始邁入成熟期的網路安全及金融科技,以及近期快速成長的先進製造與機器人、區塊鏈及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新創事業,都是藉著數位技術應用,掌握數位轉型早期商機的業者。

如Startup Genome (2019)的觀察(注4),藉著先進製造、區塊鏈及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預期將會讓創業投資市場再熱絡個幾年,同時也將會有更多的新創延續數位轉型議題持續發展,而大企業也會持續吸收這些新創的能力,以新的營運模式切入各種可能的垂直領域,特別是先進製造議題。


二、許多國家政府提出相關推動政策
除企業利用數位技術掌握或開創商機之外,許多國家政府也提出相關的政策以引導產業與廠商進行「數位轉型」,特別是製造業。
 

  • 美國:在2012年提出籌組國家製造創新網絡(NNMI)的倡議後,2014年在國會的支持下,通過「振興美國製造與創新法案(Revitalize American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 Act of 2014)」,透過具體政府資金成立中心如數位製造(MxD)、先進製造機器人(ARM)及清潔能源智慧製造創新(CESMII)等,並開始分別籌組產業聯盟;
  • 德國:德國是工業4.0的發源地,由民間倡議的工業4.0不但影響德國製造業,也影響了全球許多國家的製造業發展路徑。德國非常重視製造業,在2016年及2018年相繼提出數位化戰略,強調數位技能及數位轉型創新等重點,德國聯邦經濟部推出 Mittelstand 4.0-Digital 計畫,在各地方協助德國中小企業進行數位轉型;
  • 日本:相應於德國成功倡議的工業4.0,日本在全球倡議「社會5.0」,推動以新興數位科技的運用呼應社會需求;同時在社會5.0底下,2017年提出「connected industries」以藉由連結創造產品與服務新的附加價值,提高生產力;在2018年,經產省也具體公佈支援中堅、中小企業活用IOT策略,涵蓋提供資訊、智慧製造支援工具及提供資金等;
  • 韓國:韓國在2017年4月推出「智慧製造創新願景2025」,建立工廠分級轉型,並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建立模範智慧工廠,以作為中小企業轉型為智慧工廠的標竿;聯合大企業支援中小企業建立智慧工廠等。
  • 歐盟:數位單一市場(digital Single Market)是近年歐盟相當重要的發展目標。[1]2016年,在數位單一市場目標下,涵蓋網路安全與公平競爭、投資網路技術之外,也提出了「數位化歐盟產業行動計畫」。這項行動計畫的核心概念,在於引領歐盟各國將過去以技術研發為主的競爭力中心,轉型成匯聚研發能量、數位創新顧問服務業者的數位創新中心(digital innovation hub),以協助各地各類型企業進行數位轉型,並進一步創新。在這項行動計畫底下,歐盟地區已有超過14個國家參與。
  • 中國大陸:在2015年發布「中國製造 2025」行動綱領,計劃用 30 年的時間,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之政策方向。在這政策方向中,加快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深化互聯網在製造領域的應用為其重要的戰略方向之一。

除了以上先進國家推出數位轉型的相關政策外,東協國家也開始跟進數位轉型相關的政策,包括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國家(Smart Nation)」、馬來西亞與阿里巴巴合作啟動數位自由貿易區(digital free trade zone)、印尼提出「2020邁向數位的願景(2020 Go Digital Vision)」、泰國的Thailand 4.0 倡議及越南的工業4.0方案等等。(注6)同時,2019年泰國為東協輪值主席國,在經濟部長級會議中倡議「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夥伴關係(Advancing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ility)」,並將東協應在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展開相關的行動計畫及工作計畫準備列為最優先議題。(注7)

綜合以上的觀察,可以發現到朝向數位經濟,特別是推動產業或製造業數位轉型,不僅受已開發國家的重視,順著數位技術發展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並擴散到中小企業,而且東協國家也分別或一同提出推進的政策想法或行動計畫。已開發國家在數位轉型方向的努力,不但可能拉開與台灣產業的距離,也可能侵蝕到台灣既有產業的利基,至於東協等開發國家的努力,也可能有機會類似中國大陸過往在網路平台事業的蛙跳(leapfrog)方式前進。

三、製造業為台灣多年來發展的重要動能
台灣在2009年海嘯之後,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除2013及2015年外,都高於服務業;在各產業中,製造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業及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等多為歷年來重要的貢獻來源。(注8)從需求面看,淨出口的貢獻幅度則是影響整體經濟成長程度高低的關鍵,而製造業的出口則是影響淨出口成長幅度的關鍵。同時,台灣許多製造業部門,例如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資通訊及許多傳統產業,多年來在全球供應鏈中相當具競爭力,這正是為何台灣製造業出口得以成為台灣經濟成長重要動能的原因。

產業數位轉型,當然也包括工業、服務業及農業等三級產業,但是從製造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的關鍵地位,以及前文所觀察,產業應用數位技術持續創新已是相當普及的共識,且在德國倡議工業4.0之後,製造業的數位轉型成為許多國家政策努力重點的趨勢看來,特別是許多新創及大型解決方案業者在全球積極推展,廠商的數位轉型將會日益普及。

試想:如果在已開發國家或東協的垂直產業業者,以不僅單機數位化,或部份製程的智慧化,而是藉著全工廠的智慧化,依數據分析推行精實製造持續提昇效能,同時也已可以連結顧客,將顧客資訊分析回饋到產品上游設計與材料,持續改善顧客滿足程度,並將製程分析、顧客分析、設計分析等形成網路服務平台,提供相關服務到其他地區。這樣發展,將會挑戰台灣產業在全球原有相關垂直供應鏈的定位。

所以,積極推動台灣製造業的數位轉型確實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它影響到如何維繫台灣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地位,及台灣整體持續經濟發展的動能!


肆、現階段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政策與推動進展

台灣現階段與推動製造業數位轉型最為相關的政策方案是2016 年開始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該方案以3大策略6項作法推動2大願景達成「提高中小企業數位能力」及「整廠整線輸出國外」目標。

其中,兩大願景為「智機產業化」:發展智慧機械解決方案,建立智慧機械產業之生態體系,以及「產業智機化」:篩選重點產業,應用解決方案,協助導入智慧生產。3大策略6項推動作法為:
  • 連結在地:打造智慧機械之都,整合產學研人才能量;
  • 連結未來:提高中小企業數位化能力,打造標竿企業智慧化能量;
  • 連結國際:強化與歐美日技術合作,推動新南向國際產業合作。

根據在行政院第3641次院會的報告,「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已經有相當具體的成果:
1. 連結未來:規劃發展智慧機械產業群聚,並已經在台中設置智慧製造試營運場域,向業界展示國產化設備工業4.0應用全貌,同時推動國際系統大廠(達梭、三菱等)進駐,與國內團隊合作推廣智能化整合技術;

2. 連結未來:透過推廣智慧機上盒(Smart Machine Box, SMB),以提高中小企業數位化能力。在107年,已經建立產業及法人推廣輔導團協助推廣,在金屬零件、機械設備、車輛零件、塑膠製品等8類產業推動裝置成61案,促成1,300台設備聯網。108年目標為完成1500台;未來將繼續推動公版聯網服務平台(National IoT PaaS, NIP),加速各應用產業導入智慧製造;

3. 連結國際:邀請歐美日工業4.0先進大廠,如法國達梭、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及美國洛克威爾等業者,試營運場域平台,除展示其智慧製造技術能力,供國內業者依實際需求挑選最合適之解決方案。

同時,最重要的是為加速推動進展,已經規劃智慧機械投資抵減,爭取立法通過中。

從以上這些具體成果可以發現,整個「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的策略脈絡為:從設備能產生數據及可視化為起點,建置共通工具及實地場域,同時透過推廣與輔導,期能將智慧製造推廣到重點製造業。


伍、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推動的瓶頸

對於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推動的瓶頸,以下引用三個資料作為討論的基礎:
1.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AI 人才概況調查」(注9)這項調查,係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成立一年時,對學校校友所作的調查結果。其主要結果為:有 59% 的校友表示,資料品質不佳與取得不易是目前推動 AI 應用所遇到最大的困難,其次則是資源不足(43%),及找不到合適人才(39%)。其他困難還包含了:IT 基礎建設不足(38%)、管理階層支持不足(32%)、找不到合適題目(34%)。

 


2. 天下雜誌的「2018年台灣工業4.0大調查」(注10)這項調查係天下雜誌透過566家企業所進行的調查。該調查區分成策略面、組織面、數位化聯結、數位化服務、數位化工廠等五大構面架構。其中,有幾個問題與實質推動數位轉型息息相關:「使用何種數據分析技術對產品資料及顧客使用資料進行數據分析?」結果不進行任何數據分析,或視需求僅做選擇性統計分析者,超過 80%;「機器與設備連線能力」,仍有近半(49.7%)不具備資訊傳輸能力,具有智能式物聯網以上能力者僅有3.9%;可以利用現場數據進行預測的業者,僅有一成多。

 

3. 台經院2018年在國內外業者的訪談發現(注11)國內製造業者進行數位轉型,首先是資訊與知識上的不足,包括:不清楚轉型方向、不清楚數位轉型對業者帶來的價值、不清楚自身數位化程度、不清楚數位轉型需那些人才或哪些技能、缺乏數位轉型策略、轉型解決方案有哪些及合適的數位轉型資源在哪。特別是企業領導者,在缺乏方向、策略與應投入的工作內容時,當然多處於猶豫不決狀態。第二,欠缺整合誘因、能力與人才,除製造業者本身內部的協調與整合外,如要往垂直生態系的方向整合,則需要協助形成或發掘前進的誘因,以促使業者及不同利害關係人願意帶著各自的資源進來一同努力。



綜合這些不同的調查研究,大致可以發現到「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的起點相當正確:透過資料的可視化,鼓勵製造業者蒐集及累積設備與製程的數據資料。只是,接下來,還需要更進一步提昇製造業者們對於數位轉型目的的認知,同時需要讓更多的業者感受到相互連結、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自主回應及即時回應等關鍵功能的融合應用,對於營運實質產生的效益,包括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減少浪費、增加新產品與營收等。

陸、結論:如何掌握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的創新創業機會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有學者透過演化賽局進行描繪升級的過程(注12):「變種(mutation)」經常扮演著引領生態系進步來源,一旦某一「變種」形式能在面對多數「常態形式」的生態系中生存下來,該「變種」就可能逐步的擴散開來,而成為生態系中的「新常態形式」。

 
不論是按「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所說明的具體成果,或者是天下所作的「台灣工業4.0大調查」,都已經顯示台灣製造業的數位轉型,已經有部份的具體成功案例,而這些成功案例,應該要如同生態系演化中的「變種」一般,讓這些變種能廣泛擴散。

在這樣的架構下,要掌握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的創新創業機會,政府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從以下三個面向進一步加強:

1. 鼓勵擁有數據資料分析及人工智慧專業能力的資通訊人才朝提供數據分析專業服務的新創方向發展。首先,可以針對已經有一定程度數位轉型業者無充足資源解決的議題,例如台積電,或國內大型業者的痛點,例如醫院。一旦這些新創業者有能力藉著數據資料分析形成提供專業服務的新創,這些成功服務的案例,都將成為台灣產業數位轉型的新變種,有機會持續引領台灣相對成熟的數位轉型業者持續地向前進步,同時未來也有機會以在台灣的成功案例,成為提供相關專業服務給外國業者;

2. 在台灣按產業聚落或地區設計擴散及協助的機制(routines),並形成「數位創新服務生態系」,加速數位轉型變種的案例有效擴散,同時讓製造業者能便利地接觸的所需支援。包括,
  • 由政府協助安排,鼓勵設備與服務業者設置示範場域,展示成功案例與模式,讓更多尚未進行數位轉型的製造業者感受到必須要進行朝數位轉型的方向轉變,同時協助業者進行數位轉型程度的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
  • 接著,依業者所處的市場競爭態勢,提供諮詢顧問的協助,協助業者初步形成數位轉型的方向與策略,甚至長期商業模式的調整,才能讓業者有能力與設備廠商或平台服務廠商洽談後續所需要的投資,並進行具體的投資成本效益評估;
  • 第三,引進人才培訓、營運模式諮詢服務及資金協助等方面提供便利的協助。
  • 最後,為了掌握各個垂直產業數位轉型的進展,以及不同數位轉型方向與營運模式所需的人才或能力,政策上應設計網路平台,有系統地觀察與分析,以有效地觀察各地區數位轉型服務生態系是否健全發展,同時也可協助介接業者在數位轉型過程中所需的人才培訓服務。
​​​​​​​
3. 鼓勵各類產業機械設備與資訊服務業者共同合作,朝設備間資料互通標準、向前向後延伸製程的專業服務整合的方向努力,以機械設備硬體作為載具輸出,遠端連結平台服務,以提供全球各地垂直供應鏈的製造專業服務機制。

 

 

注1:WIPO (2019) WIPO Technology Trends 2019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注2:Dorleta Ibarra, Jaione Ganzarain, Juan Ignacio (2018)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Industry 4.0: A review” Procedia Manufacturing 22 (2018) 4–10.
注3:劉仁傑, 吳銀澤, 巫茂熾, 邱創鈞, 桑原喜代和 (2018) 面對未來的智造者: 工業4 .0的困惑與下一波製造業再興,大寫出版。
注4:Startup Genome (2019)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9.
注5: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
注6:根據McKinsey (2018)對東協六國200家製造經理人所作的調查,有9成受訪者相信工業4.0能夠改善他們的生產效能,超過75%看好數位科技能夠幫助營收增加超過10%。只是,迄今僅有13%受訪者開始行動。
注7:Outcomes of the 25th ASEAN Economic Ministers’ Retreat (25th AEM Retreat) https://www.asean2019.go.th/en/news/%E0%B8%9C%E0%B8%A5%E0%B8%81%E0%B8%B2%E0%B8%A3%E0%B8%9B%E0%B8%A3%E0%B8%B0%E0%B8%8A%E0%B8%B8%E0%B8%A1%E0%B8%A3%E0%B8%B1%E0%B8%90%E0%B8%A1%E0%B8%99%E0%B8%95%E0%B8%A3%E0%B8%B5%E0%B9%80%E0%B8%A8%E0%B8%A3/
注8:
請參考20195月由主計總處發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新聞稿及相關統計表。

注9:https://technews.tw/2019/01/04/taiwan-ai-academy-ai-talent-survey-results-published/
注10:賀桂芬與熊毅晰(2019) 工業4.0要做好、做滿?9張圖看見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的統點 天下雜誌665 2019-01-15
注11:台灣經濟研究院(2018), 國家科技創新系統動態監視與建構我國產業競爭優勢研究計畫--計畫分項三,產業數位轉型政策作法與個案研究,經濟部技術處委託研究計畫。
注12:Richard R. Nelson (1995) “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XXIII(March 1995), pp. 48-90.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