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台灣新創投資趨勢剖析 (台灣經濟論衡)
范秉航

2022/01/01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台灣經濟論衡,第19卷第4期

壹、前言

 

隨著科技與創新經濟模式的開展,產業與資本市場變遷。崛起的新創企業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不但在市場中證明了創新價值,甚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彎道超車,成為傳統產業的顛覆者。這股創業家(Entrepreneurship)風潮,從矽谷、以色列、中國吹起,更是培養了一群「獨角獸」,成為眾人追逐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顛覆者新創的背後,早期投資者扮演著重要角色。諸如紅杉資本、Andreessen Horowitz、Accel、Gradient Ventures、M12等,不僅具備資金實力、專業眼光與網絡資源,更能在領域或產業發展前期階段,洞悉市場發展前景,並發掘出具有商業價值的新創企業,將他們推向快速成長之路。換言之,「資金」一方面是新創企業成長的燃料,另一方面亦是我們在觀察新創發展時不可忽視的關鍵指標。

 

而在政策推動的面向,近年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投入資源,支持創新創業,從技術、人才、法規、資金、市場等多個面向,精進新創發展環境。其中,掌握新創投資市場的狀況成為評估與追蹤政策效益上重要的一環。基於此,本文將依據台經院FINDIT新創獲投資料(注1),觀察臺灣新創(注2)投資趨勢與產業領域,探討數據背後的意涵。
 

貳、臺灣新創投資趨勢

 

2020年疫情衝擊全球市場,但投資領域卻反映出前所未有的熱絡,而這熱度也從公開發行市場感染到了私募市場。根據CB Insights的統計,2020上半年創投投資熱度雖因疫情趨緩,但在下半年迅速回溫,全年投資件數為26,143件,較2019年略為下滑6.8%;反觀交易金額卻逆勢成長10.49%,達到2,840億美元,為歷史次高。2021年前三季累計投資件數達24,951件,交易金額更膨脹至4,380億美元。

 

回到臺灣,新創投資趨勢與國外相近。2020年整體獲投件數為310件,與2019年的355件相比下滑12.68%;投資交易規模達8.73億美元,與2019年的6.98億美元相比增加25.04%。其中千萬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案貢獻良多,如在疫情的打擊下仍不斷Pivot,找到新獲利模式的旅遊科技新創酷遊天(KKday),9月底取得7,500萬美元投資;專注於終端邊緣AI解決方案的耐能智慧(Kneron),1月宣布獲得4,000萬美元投資;疫情下乘勢而起的線上即時影音串流與社交平台17 Live,5月宣布獲投2,650萬美元等。

圖1 臺灣新創投資總覽

註:資料期間為2015/1/1至2020/12/31。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

參、臺灣新創投資規模


雖然整體投資金額上升,但件數下降反映的可能是資金更集中於少數項目,以及市場更容易受到大型投資案的影響。基於此,單筆投資交易規模是觀察新創投資環境的一項重要指標。臺灣新創投資規模的平均值在過去幾年變化較大,2017年平均交易金額為447萬美元,2019年僅217萬美元,2020年上升至315萬美元。相對於此,中位數則較為平穩,交易金額約在100萬美元左右,2020年略低,為90萬美元。

 

2020年臺灣新創投資規模的平均值與中位數差距225萬美元,突顯出大型交易案對市場的影響力。單筆交易小於100萬美元的案件約佔整體投資件數的五成,2020年為51.61%,但於投資金額的占比僅8.27%。反觀1,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案,件數占比為6.13%,金額占比則達54.81%。與全球創投市場相比,臺灣新創投資規模雖然較小,但結構上卻頗為接近。依據CB Insights的統計,2020年種子期至A輪投資件數為60%,D輪之後的晚期階段投資件數佔12%。更有甚者,2021年第三季單筆交易1億美元以上的巨額投資件數僅4%,卻貢獻了當季58%的總投資金額。

圖2  2015-2020臺灣新創投資結構

註:資料期間為2015/1/1至2020/12/31。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

肆、臺灣新創投資領域


健康科技(Health Tech)領域一直是臺灣新創投資中的一大重點,2015年至2020年累計投資件數達289件,金額9.17億美元。此外相關領域的投資件數亦維持著成長的趨勢,自2015年的37件增長至2020年的57件。然而,投資金額卻在近兩年出現較為顯著的下滑,2018年健康科技投資金額達2.3億美元,新旭生技、台康生技均是該年度獲得千萬美元支持的亮點企業。2019年投資規模則銳減至1.16億美元,2020年略為回升至約1.26億美元。其主因在於數位醫療的興起。

 

隨著AI技術的逐漸成熟,不論是以軟體驅動或是軟硬整合類型的醫療科技項目,在近年頗受投資者關注。比起投資期較長且重資本投入的新藥與醫療設備企業,相對輕資本的數位醫療新創,如雲象科技、聿信醫療器材、愛因斯坦人工智慧、智齡科技等,有機會能在健康醫療領域中開拓一片新藍海。

 

其次為電子領域,累計交易件數150件,金額3.63億美元。有別於矽谷強調顛覆與擴張的科技創業,臺灣有一群帶動產業創新的創業者,他們出自於產業,了解行業內部的痛點與需求,利用創新技術改善效率,並提出新的解決方案,為臺灣既有的電子產業鏈找到新的題材與市場機會。

 

隨著AI與IoT題材的發酵,電子領域新創公司逐漸成為投資者熱衷的項目,投資金額與件數逐年攀升。2015年電子領域新創投資件數僅12件,2020年已成長至42件;金額上亦是由1,350萬美元,增加至1.22億美元。諸如耐能智慧、專注於氮化鎵技術開發的易達通科技、毫米波射頻系統開發的稜研科技等,均是在AI、5G、材料開發等題材上,值得關注的電子領域新創企業。

 

此外,由於近幾年企業永續與環境議題越發受到重視,以及產業政策的推動力度加大,綠能科技的投入快速成長。2015年能源新創投資僅兩件,至2020年成長至36件,金額則是從160萬美元增加至2.35億美元。其中太陽光電與風電相關的項目表現突出,如2020年星耀能源、世紀樺欣風能與豐新一陽光能源分別獲得20億、8.5億與5.6億元新臺幣投資。這些綠能項目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其支持者不乏資本雄厚的上市企業,如友達光電、世紀鋼鐵、穩懋半導體等。

 

最後值得關注的一大領域是企業服務(Enterprise Service),2015至2020年累計交易件數140件,金額3.41億美元。企業服務領域由於涉及不同的應用範疇,服務內容相當廣泛。近年在數據技術、網路科技、行動應用等的發展下,不少切入行業痛點,能快速規模化的軟體新創獲得投資者青睞,如沛星互動科技、萬里雲(Cloudmile)、資廚管理顧問(iChef),以及愛酷智能科技(AccuHit)等。
 

圖3  2015-2020臺灣新創投資領域分布

 

註:資料期間為2015/1/1至2020/12/31。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
 

圖4  2015-2020臺灣新創投資領域熱力圖

註:資料期間為2015/1/1至2020/12/31。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

伍、臺灣新創投資者

除了新創企業與投資領域外,投資者本身亦為重要的觀察面向。臺灣新創投資市場中,企業或企業創投(CVC)參與新創投資的比例相當高,2015至2020年間約56%的新創投資案中看得到企業投資者的身影;其次則是機構型投資人(國內外創投機構),約42%。而在眾多投資者中,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投資比重達17%的國發基金(National Development Fund, NDF),其透過專案與搭配投資方式,如創業天使投資方案,承擔起扶植新創的角色,近年投資表現相當活躍。最後是海外投資者,包含專業投資機構或企業,參與投資比重約14%。

此外,不同類型投資者所參與的交易案,其平均規模有所差異。具海外投資者參與的投資案,因項目往往具備拓展海外市場與規模化的高成長潛力,平均金額較高,達1,115萬美元;其次是機構型投資者參與的交易案,平均金額為517萬美元;企業或CVC參與的案子平均金額約354萬美元;國發基金則是更加專注於早期新創項目,投資規模較小,平均約191萬美元。需進一步說明的是,此處所指平均金額係指該類型投資者所參與的交易案之平均金額,並非指該類型投資者出資額的平均。

 

圖5  臺灣新創投資者分布

註1:資料期間為2015/1/1至2020/12/31。

註2:不同型態投資者因多數屬共同投資,比重加總超過100%。

註3:交易案平均金額係指該類型投資者所參與的交易案之平均金額,並非該類型投資者的平均出資金額。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

陸、結語
 

臺灣新創投資在疫情影響下熱度不減,投資規模更創下新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兩極化現象浮現,百萬美元以下的小型投資案雖是市場中的多數,但資金卻逐漸往少數的大型投資項目集中。其主因來自於投資行為的變化。一方面,當系統性風險增加時,投資者更傾向於在本身就存在高度風險的新創投資市場中,尋求相對成熟且有把握的項目。於是熱門標的更容易受到眾人追捧,資本也開始集中在少數項目身上,一步步推高其交易金額與公司估值,反觀相對冷門的項目則更加乏人問津。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間,許多新創企業面臨營運上的嚴峻挑戰,而投資者為了不讓過去投入的資金付諸流水,比起投資新案,將更傾向於加碼既有的投資組合,以求協助其安然度過這波市場考驗。對於尚未完成市場驗證的新創企業來說,尋求第一筆外部投資充滿挑戰。

 

在投資領域上,健康科技的關注度仍高,數位醫療為崛起中的亮點。綠能領域在2020年也有著突出的表現,風電、太陽能等成為不少上市企業投入的新事業。然而,這些新興領域上的觀察只是反映了近期資金風向的轉變。隨著投資者在標的選擇上的愈發謹慎與理性,左右新創投資的關鍵並非僅是看到這些「熱門領域」,仍須回歸各個項目的執行層面。不論是在哪個領域,切入市場需求,落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走得更遠。

 

最後,不分國內外,早期投資者均們持續擴大投資在更具發展潛力的新創企業上,但找到好案子的這項工作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具備技術上的領先與獨特性往往已是新創企業的標準配備,如何能讓整個解決方案更具說服力,仰賴的是創業者在行業中的經驗與洞察,以及團隊的執行力。以人為本。技術與創業(商業)人才的養成與投入,創造市場與資本正向循環,才足以提振我國新創發展環境。
 


注1:台經院FINDIT研究團隊自2018年開始持續掃描臺灣新創企業獲投狀況,整合並交叉比對全球早期投資資料庫、各主要媒體報導、獲投企業與投資機構資訊、政府部門投資報告、商業司公司登記資料,以及上市/櫃公司轉投資資訊等,建立國內最完整的新創獲投資料庫。

注2:獲投新創企業定義:
(1) 成立時間為2010年以後;(2) 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臺灣;(3) 上市/(含興櫃)前的獲投紀錄;(4) 不包含收購,以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