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後疫時代台灣的新策略投資機會(產業雜誌)
吳孟道

2022/08/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628期,「後疫時代投資趨勢」
壹、前言
 

歷經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2021年全球經濟迎來否極泰來的一年。2022年本該繼續持盈保泰,怎奈地緣烽火再起,吹皺全球經濟一池春水。接二連三的黑天鵝與灰犀牛,無論是餘波盪漾的疫情、或是戰火蔓延的俄烏衝突、再或是火勢愈發猛烈的通膨、甚至是中國大陸動態清零政策下的經濟下行風險,都澈底打亂全球復甦步調,也讓全球政經局勢陷入高度不確定性之中。後疫情時代的2022年,看來已注定是個紛擾不平的一年。

 

在這樣的政經新局下,伴隨著美國聯準會(Fed)加快緊縮貨幣腳步,帶動全球一波升息狂潮,國際資金的流向與速度,勢必也會產生大幅變化。確實,種種跡象顯示,當前全球的市場資金環境,已從過去極度寬鬆轉為加速緊縮。而資金環境的丕變,不僅會影響企業的資金與營運布局,也會改變投資人的投資決策行為。這似乎都暗示著,未來投資市場即將迎來一股新的面貌。其中,有兩股趨勢值得留意,一是攸關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早期資金動向,另一是近年來吸引全球投資目光且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的ESG投資趨勢。

 

一方面,主要由天使投資人、創投、或是這些年來快速崛起的公司創投(CVC)與眾多新創企業所構築出的早期資金市場,因為必須承受高機率的失敗風險,因此除了要有豐厚報酬作為高額風險補貼外,在技術或市場層面的要求與標準,相對也會較高。而這些技術創新或市場應用,通常能夠領導市場潮流或顛覆產業遊戲規則,往往具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帶動經濟成長的豐厚潛力。因此,當全球資金大潮開始轉向時,關注早期資金動向,自然就成為必要之舉。

 

另一方面,近年來為因應氣候變遷與疫情衝擊,同時創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與未來,企業愈來愈重視環境永續(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等問題,連帶也推升ESG浪潮,一波接著一波。而面對這個趨勢,上至全球重要國際組織與一國政府部門,下至一般企業與民眾,莫不積極投入,想要了解其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甚至為此制定相關標準與規範。當然,從投資面來看,ESG除是評估一間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指標外,更是許多國際投資機構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處在如此詭譎多變又撲朔迷離的後疫政經情勢下,了解全球資金大潮轉向以及早期資金脈動與ESG投資趨勢,甚至進一步探究企業與投資人的因應策略,顯然有其必要。而看待早期資金脈動轉變與ESG浪潮風起雲湧,台灣著實沒有輕忽的本錢,勢必得跟上這股趨勢,不然可能會被浪潮給淹沒。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找到新策略投資機會,恐怕已是未來企業及個人最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本文將先從後疫時代的全球政經新局談起,概述當前全球資金大潮的可能流向與變化,接著在這個基礎上,深入探討早期資金脈動與ESG投資趨勢,最後剖析台灣新策略投資機會,並據此作出結論。

貳、後疫時代的全球政經新局與資金大潮流向變化
 

高度不確定性,在疫情看似走遠卻又如影隨形的當下,似乎為後疫時代的政經情勢,做了最好詮釋。當然,在眾多交織疊加的不確定性之中,疫情雖是一頭不容忽視的灰犀牛,但短期對政經情勢衝擊與資金流向影響最大的不確定性,恐怕還是非俄烏衝突、通膨、鷹派升息與經濟衰退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干擾因子莫屬。

 

根據美銀美林6月最新的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Fed鷹派升息的舉動,已經連續兩個月蟬連可能影響市場表現的最大尾端風險,且比重都在三成以上。而若把時間拉長到一季,可以清楚發現,最近三個月排名位居前三的最大尾端風險,基本上都是Fed鷹派升息、通膨及經濟衰退這三者,差別只在於順序的前後排列而已。顯然地,貨幣政策、地緣政治與景氣循環之間交互作用的風險,正在把後疫時代的全球政經情勢,推向一個不可知的未來。

 

6月中旬甫剛結束的Fed利率決策會議,罕見一口氣升息3碼,不僅創下28年來最大升息幅度,也澈底打臉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一個月前才信誓旦旦公告天下不考慮升息3碼的說法,顯見通膨情勢之嚴峻,已遠超乎Fed想像。從Fed利率決策會議後的新聞稿可以看出,升息3碼的主要考量還是在於通膨,尤其是5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再度創下40年新高的8.6%,更讓Fed坐立難安,只能更加強硬透過升息手段來試著壓抑通膨,即便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減速代價(Fed直接將最新6月經濟成長預測數字,從2.8%下調至1.7%,連保二都做不到)

 

Fed升息姿態有多鷹派?除在6月一口氣升息3碼外,從圖一利率點陣圖可以看出,今年年底Fed預計將把利率調升至3.25%-3.5% (顯示下半年還有7碼升息空間),遠比3月利率點陣圖預測的1.75%-2%,多出1.5%。而2023年目標利率區間更將進一步上調至3.75%-4%,料將寫下自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的最高水準,也比前次預測高出1%。對比前一輪量化寬鬆(QE)後的升息循環,足足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將聯邦資金利率從0-0.25%升至2.25%-2.5%,此輪升息力道明顯又快又強。更不用說,從6月開始啟動每月475億美元規模的縮表(quantitative tighteningQT)行為(9月會擴大一倍到950億美元),更像是在升息基礎上火上加油,加速資金回流銀行體系。
 
圖一、Fed利率點陣圖(6)
                   資料來源:Fed,自行繪圖。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資金逐漸回流到央行大水庫的趨勢,並非只有美國而已。根據彭博報導,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個國家及地區央行做出升息舉動,次數則是高達60次以上;光是6月,就有加拿大、澳洲、印度、英國、美國、台灣及瑞士等國家及地區央行決定升息,其中長期維持負利率的瑞士,更是自2007年以來首次升息,顯見因疫情、俄烏衝突、中國大陸封城等因素而加劇的全球通膨局勢,已讓各國央行無法等閒視之。

 

尤有甚者,影響力僅次於Fed的歐洲央行(ECB),近期也一改過往好整以暇姿態,在6月初的利率決策會議上,正式宣布停止購債,並打算從7月開始啟動升息循環,結束長達八年之久的負利率政策。根據ECB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說法,歐洲通膨在未來一段期間內仍將居高不下,且主要風險偏向上行、物價漲勢更加全面,因此ECB不得不改弦易轍,加快調整原本相對寬鬆的「前瞻指引」論調與貨幣政策方向。

 

綜上可知,不管是Fed的鷹派升息與縮表政策,或是主要國家陸續加入升息循環的舉動,都清楚意味著,全球資金大潮,正在加速轉向。從過去滿溢而出、四處亂竄,到現今加緊回籠央行體系。接下來市場要面對的,恐怕是一個流動性匱乏且資金成本高昂的借貸環境。在這樣的前提下,不論是企業或投資人,可能都得更謹慎看待這一資金流向的轉變。特別是對籌資相對不易但卻又肩負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轉型重責大任的新創企業來說,資金水位急速下降,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未來在營運與資金籌措上,衝擊勢必更大。

 

5月中旬,由孫正義領軍的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公布2021年度財務報告,由於緊縮的資金環境導致全球股市重挫,旗下重倉持有高科技股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也跟著出現嚴重虧損。光是2021年度,就大虧2.64兆日圓(205億美元),對比20204.03兆日圓獲利,簡直是從天堂到地獄。而因為在科技領域的投資接連失利且虧損擴大,軟銀也表示,未來對新創公司(尤其是科技領域)的投資將更為謹慎,預估投資力道將大幅減少五成到七成五。

 

對於軟銀大舉縮減投資支出的決定,許多過去曾從軟銀身上拿到大筆資金的新創公司不諱言指出,大金主的縮手,恐怕會讓下一輪募資不甚樂觀。他們已經開始擔心,未來可能會被軟銀這類重要投資人拋棄,逃生艙可能也已隨之關閉。愈趨緊縮的資金環境,威脅到的不只軟銀,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的老牌投行老虎全球管理(Tiger Global Management)2022年前4個月同樣也出現前所未見的170億美元鉅額虧損,且絲毫不見好轉跡象。由於上市公司持股大虧的波及效應,老虎環球也跟著下調持有字節跳動、StripeCheckoutDatabricks等未上市新創公司的估值,這可能讓這些即將或打算上市的新創公司,無法籌到原先規劃的募資金額。

 

早期資金動向受到全球資金水位下降的影響,進而產生的漣漪效應,確實正逐漸浮現。根據CB Insights最新統計,2022年第一季代表早期資金動向的全球創投市場交易金額,儘管仍有不錯的1,439億美元表現(2021年同期成長),但與前一季(2021年第四季) 1,780億美元相比,則是明顯衰退19.1%,交易件數更是連續兩季下滑(相關數字可參見圖二)。這不只是自2020年疫情爆發來首見,背後或許更代表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資金環境,恐怕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而這個變革,雖然會對整體新創與投資環境帶來些許逆風,但事物總有一體兩面,也難保不會帶來一些投資思維的轉變。是好是壞,可能都還有待觀察。
 

圖二、全球創投市場交易件數與金額
                資料來源:CB Insights, State of Venture, Global Q1 2022.

參、資金流向改變下的早期資金脈動與ESG投資趨勢
 

面對這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資金大潮轉向趨勢,保持戒慎恐懼心態加以應對,絕對有其必要,但對於投資人來說,現階段更重要的,恐怕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挖掘出真正具有潛力的標的與商機。畢竟當潮水退了,除了可以知道有誰沒穿褲子之外,原本被海水掩蓋、真正蘊含價值的事物,可能也會跟著裸露出來。換句話說,處於系統性風險增溫與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錢用在刀口上是必然的。這也意味著,資金運用與投資會更加謹慎,也會更加重視當前及未來趨勢。一個沒有前景或不具未來性的產業與趨勢,想必也不會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奠基在這樣的基礎上,就整體資金潮流動向來看,至少有兩股趨勢值得留意。一是早期資金脈動,另一是ESG投資趨勢。首先,當前早期資金動能雖然因整體資金退潮而減弱,但就如前言所述,早期資金是引領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因子,因此即便許多新創企業可能面臨估值下降或經營不善困境,不易從早期投資人手上取得心中想要的資金,但其未來性仍不容輕忽。

 

從圖二可以清楚看出,2022年第一季早期資金受到全球貨幣緊縮影響,同步下滑至1,439億美元,年衰退近兩成,但若從一整年的數字來看,2021年可是寫下史所未見的6,280億美元歷史紀錄,足足比2020年成長1.14倍,更比疫情前的2019年大增1.42倍,此皆在在證明,早期投資趨勢正方興未艾。資金大潮轉向,短期或許會對早期資金環境產生壓力,但長期趨勢並不見得會因此而扭轉或改變。就如同投資學的一段經典名言,趨勢很難形成,然而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現今早期資金動向,多少就有點這樣的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波早期資金爆發的過程中,以策略報酬為主而非單純考量財務投資獲利的CVC,角色愈來愈加吃重。從圖三全球CVC投資趨勢可以得知,CVC參與早期投資,無論是在投資件數或金額方面,幾乎都呈現一個上升趨勢。從2015年僅有1,863件與338億美元,一路成長到2021年的4,661件與1,693億美元,成長幅度相當驚人。
 

圖三、2015-2021年全球CVC投資趨勢
                          資料來源:CB Insights (2022), The 2021 Global CVC Report,自行繪圖。

若將CVC與一般創投(VC)參與早期投資的交易件數與金額做比較(如圖四所示),更可清楚看到,近四年來全球CVC參與整體VC投資活動的比重,一路從2017年低點9% (件數)18% (金額),大舉攀升至2021年的13% (件數)27% (金額)。顯見隨著各國政府對於創新創業的重視,帶動新創企業的蓬勃發展,連帶也吸引上市櫃企業(尤其是科技大廠)加碼投入這個環境。而這種更在乎產業技術前景而非財務獲利的投資行為,無疑也為整體新創企業生態發展,帶來高度正向的良性循環。也就是說,由於CVC相對不是那麼在意財務性的獲利,而是更注重早期投資或併購行為會不會對公司營運帶來加分作用,因此當全球資金水位下降、新創估值跟著下滑時,正好提供CVC一個加碼撿便宜的機會,更能成為早期資金環境一股穩定的支撐力量。
 

圖四、2015-2021年全球CVC參與整體VC投資活動的比重
                  資料來源:CB Insights (2022), The 2021 Global CVC Report,自行計算與繪圖。
 

而除了CVC的早期投資趨勢外,在資金大環境的轉變中,身為當前投資顯學的ESG投資趨勢,恐怕也不能忽略。時間拉回到2004年,當時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曾發布一份《在乎者即為贏家(Who Cares Wins)》的報告,首度提出ESG概念並呼籲大家重視,但並未引起太多迴響。不過,隨著時間經過,環境污染、氣候變遷、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及供應鏈管理等問題陸續浮現,引發各國政府高度關注,ESG也重新回到檯面,隱然已成為評估一間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指標,更是許多國際投資機構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根據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包括極端氣候、氣候行動失敗、天災、生物多樣性消失、人為環境災害等環境風險,已成為威脅社會與企業生存的高度不確定因子,也是當前世界各國必須正視的難題。而2020年國際清算銀行(BIS)提出的「綠天鵝」(green swan)一詞,也清楚指出氣候變遷的影響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且可能引發複雜與不可測的連鎖反應。有鑑於此,包括政府及企業在內,都必須儘快做出回應,否則恐將迎來災難性的後果。

 

也因如此,愈來愈多國家針對ESG提出解決方案,而一些知名大型跨國企業,如蘋果(Apple)、臉書(現改名為Meta)及谷歌(Google)等,也紛紛投入資源,提升自身在ESG趨勢上的因應能力。不過,必須提醒的是,儘管ESG愈來愈受到重視,但現階段各國政府與企業主要鎖定的目標,還是在於環境保護(E)這個部分。特別是在投資方面,包括能源存儲、氫電、碳捕捉及封存、核融合、垂直農業、電動車等與綠能或綠色供應鏈相關的ESG項目,才是投資人真正的目光焦點所在。

 

圖五列出2017-2021年全球再生能源及儲能獲投趨勢,從圖中可以發現,不管是再生能源或儲能領域的獲投規模,2021年都出現爆炸式成長。其中,再生能源從2020年的22.5億美元,一口氣成長3.1倍到92.8億美元,而儲能則是從52.4億美元急速攀升至211.7億美元,同樣也是成長3倍。顯見在淨零碳排目標的驅動下,投資人愈來愈關注綠能產業發展,而這無疑也讓ESG的投資趨勢,更為突顯。這似乎也意味著,即使接下來市場流動性可能因各國加速緊縮貨幣而跟著萎縮,但投資人在這個領域的投資熱度,恐怕也不會因此而輕易冷卻。
 

圖五、2017-2021年全球再生能源及儲能獲投趨勢
                 資料來源:CB Insight (2022), 12 Tech Trends To Watch Closely In 2022,自行繪圖。

肆、台灣新策略投資機會

對應於全球早期資金動向與ESG投資趨勢,台灣雖然起步較慢,但近年來也慢慢跟上這個步調。以早期投資動向為例,台經院FINDIT研究團隊2021年發布的《台灣早期投資專題》指出,2015年至2020年期間,台灣新創獲投筆數總共高達1,421筆,累計獲投金額則是40.52億美元。其中,自2017年開始,獲投金額明顯倍增,儘管2019年略為下滑,但旋即於2020年再度寫下8.74億美元的新高紀錄,顯示台灣早期投資市場依舊是方興未艾(相關數據可參見圖六)
 

圖六、2015-2020年台灣早期投資趨勢
                  資料來源:台經院FINDIT研究團隊。

而在整體早期投資趨勢上,台灣基本上也是同步於全球,代表策略投資的企業、CVC、甚至是國發基金(NDF),重要性日益提升,儼然已成為台灣早期投資的主力。從圖七可以清楚看出,企業或CVC的投資件數自2015年以來一路攀升,至2020年已來到179件,遙遙領先其他主要投資者。而國發基金在20192020年的投資件數,相較之前也有顯著成長。此皆在在顯示,台灣策略投資人參與早期投資的積極性,並沒有因疫情而有所減損。換言之,他們在乎的不是短期利益,而是長期技術的融合與提升,甚至是能否因此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在這樣的前提下,當市況不好時,他們不見得會跟一般投資人一樣,減碼縮手,反而更可能會趁便宜,大肆加碼,成為全球資金大潮轉向時台灣早期投資環境的中流砥柱。
 

圖七、2015-2020年各類投資人參與台灣新創投資的件數
                  資料來源:台經院FINDIT研究團隊。
 

值得一提的是,在台灣早期投資環境中,除了策略投資者的角色益加吃重外,有些投資趨勢也逐漸在轉變。譬如,健康醫療與電子產業領域的投資,一直很熱,但這些年來在國際趨勢與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能源科技則是迅速崛起。同樣是來自於台經院FINDIT研究團隊的資料,2015年台灣能源科技的新創獲投金額不過只有160萬美元,幾乎與沙漠甘霖沒兩樣,但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直接躍升至2.35億美元,足足成長146倍。

 

能源科技的興起,除了與國家產業政策大力扶持有關外,最為關鍵的因子,無非還是ESG投資趨勢所帶出的綠能產業前景。根據台經院FINDIT統計,2020年台灣綠能新創獲投件數有39件,金額則是3.49億美元,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前五大投資次領域分別為太陽能、電池、風力能、循環能源及電力設備,清楚描繪出台灣在整體綠能產業的布局方向。更重要的是,這些綠能新創成立時間普遍在五年以內,且募資輪次主要落在種子輪及A輪,顯見台灣綠能投資還在起步階段,未來值得多加留意。

 

另一方面,為因應氣候變遷的淨零碳排趨勢,也充分突顯綠能投資的未來性與重要性。目前包括美國及歐盟都已設定對高排碳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的進程,且諸多國際知名企業如蘋果、微軟、谷歌及亞馬遜等也陸續宣布加入碳中和行列,未來要供貨給這些國際大廠,相關產品勢必得符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標準。

 

台灣是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如果無法滿足這類國家或個別企業的要求,整體產品出口,勢必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甚至可能連供應鏈都無法打入。因此,對台灣科技大廠而言,除了自身在綠能領域的投入外,如何與外部廠商(尤其是能源科技新創)策略合作,或是透過投資與併購來因應這個趨勢,恐是未來的重要課題。而由此衍生出來的龐大投資商機,無疑也將是兵家必爭之地。

 

伍、結論
 

隨著全球資金大潮轉向,後疫時代的投資思維,也正發生巨大的變化。鎖定短期獲利的投資人看似正在退場,而著眼於長期策略投資與技術或產業升級的投資人,則伺機而動,準備進場大撿便宜。在一來一往之間,企業與投資人恐怕都得更精明一點,緊緊抓住未來的投資趨勢,才能做出最好的投資選擇。茲整理四點結論如下。

 

首先,後疫政經新局下,不確定性充斥,恐加劇早期投資風險。疫情、地緣政治、通膨、鷹派升息與經濟衰退等不確定性因素,如影隨形,不僅加快全球資金流向轉變,也可能形成金融市場的未爆彈,大幅拉高早期投資風險。

 

其次,早期資金脈動緊緊聯繫著CVCESG。不管是全球或台灣,CVC在早期投資的重要性都愈來愈加突顯,成為支撐新創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樣地,ESG近來也成為早期投資人的目光焦點所在,有著明顯加碼痕跡。無形中,也帶出未來早期投資的新方向。

 

第三,政策加持、時機成熟,激出台灣綠能投資新浪潮。全球ESG浪潮,搭配非核家園願景,激發台灣綠能投資大商機。綠能新創獲投大多屬於成立5年內的新創企業,且主要落於A()之前,意味國內綠能投資正在起步,未來顯然是台灣新策略投資的一大重點項目。

 

第四,台灣新策略投資必須奠基在人才、技術、市場、資本的正向循環。後疫政經新局下的種種不確定因素,讓早期資金環境更具挑戰性。未來如何培育或篩選出更具說服力的好項目、更具執行力的創業者(團隊),創造人才、技術、市場、資本的正向循環,恐怕才是創造台灣新策略投資大商機的根本之道。

 

最後,就如同狄更斯《雙城記》中的經典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反過來看,不也如此。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