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美中貿易戰對臺灣的挑戰與機會(今日合庫)
方俊德

2019/07/20
本文刊登於今日合庫,第535期
一、美中貿易談判進展現況

美中貿易談判突生變數,美中對峙情勢升溫,從商品貿易延伸至個別企業制裁


根據2018年12月1日G20高峰會後所舉辦的「川習會」,美中雙方領導人相互達成共識,美國同意2019年1月1日起不加徵新關稅(原訂美方要將中方進口2仟億商品從加徵10%關稅增加為25%),雙方將繼續協商,貿易戰暫時停火90天,一度讓全球股市全面翻揚。自2019年2月下旬以來美中貿易談判持續有正面進展,2月25日美國決定延後對中國進口商品上調關稅的措施,3月15日中國通過「外商投資法」,該法將從2020年1月1日實施,被視為是回應美中貿易戰壓力的快速立法,內容包括美方關切的禁止強迫技術轉讓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等。儘管標榜中國對外商更加開放、更多保護,但由於這僅為基礎性、原則性的法律,對條款的解讀和操作可能存在爭議,4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稱貿易談判最快在四週內達成協議。

然就在美中第10輪高級別貿易談判正式結束,5月9日將再進行第11輪的談判之際。不滿美中貿易談判進展緩慢,美國總統川普於台北時間5月6日凌晨在推特(twitter)表示,宣布自5月10日將對從中國進口2仟億美元商品關稅調升至25%。中國商務部也於5月13日宣布對美反制措施,對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清單的部分美國商品,分別加徵5-25%不等的關稅,而隨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亦公告針對擬中國剩餘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清單,使得美中貿易摩擦再度升溫。隨著美中第11輪談判落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表示,美中經貿磋商沒有破裂,雙方同意未來在北京再見面,繼續推動磋商,然由於美中雙方所關心的核心訴求差異大(如表一所示),提高雙方短期達成共識的難度很高。

除了美中貿易戰持續擴大外,貿易戰也延伸至個別企業制裁,導致雙方對峙情勢更加劍拔弩張。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管制名單,禁止華為在未經美國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從美國企業購買零組件及取得技術,使得軟體供應商Google、晶片製造商英特爾、高通、英飛凌等企業都傳出,將停止與華為合作。雖然美國貿易部為了減緩進出口管制的影響,於5月20日宣布將給華為初步90天的寬限期,在寬限期內,美國允許華為繼續採購美製產品、以及相關軟硬體支援服務,以維持其現有的網路與手機設備。另外,據紐約時報指稱,川普政府也打算將中國監控巨頭海康威視列入黑名單。

 
表1   美中貿易談判所透露的核心訴求
資料來源: BBC、紐約時報

二、美中雙方關稅大戰對全球經濟的可能影響

美中貿易衝突升溫  影響全球經濟續壟罩在不確定氛圍下


自2017年8月川普指示USTR對中國大陸正式展開301調查以來,美中貿易摩擦衝突時好時壞,原本外界預期美中貿易協商已經進入尾聲,然5月初美中貿易談判突生變數,美中關稅大戰再度升溫。截至2019年5月底為止,美國已針對中國大陸約2,500億美元(第一波340億元,第二波160億元,第三波2,000億元)的進口商品加徵25%不等之關稅,如(圖1)所示,就課稅產品清單來看,加徵關稅商品高達6,842項,就產品別來看,前三大依序為機器及機械用具(645項、章節列號84)、有機化學品(693項、章節列號29)、電機設備及其零件(435項、章節列號85);就行業別來看,根據經濟部的分析報告指出(注1),以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占22.1%最多、電力設備及配備業占13.0%次之、機械設備業占10.2%、家具業占9.8%、電子零組件業占9.1%、汽車及其零件業占7.0%等最多。
 
根據美國2017年自中國大陸進口資料統計,清單中電機電氣設備和機械器具兩個行業從中國大陸進口約900億美元,所占比重約45%。顯示中國大陸的高階製造業仍然是美國打擊的主要目標;在中國大陸方面,雖然大陸當局也隨即做出反擊,但由於雙方貿易規模差異較大,中方僅對1,1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課徵商品清單主要集中於農產品、水產品、礦物燃料、銅及鋁廢碎料、運輸設備等。
 
圖1 美中貿易關稅大戰

就美中雙方關稅大戰對經濟的影響來看,儘管主要經濟體今年第一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然在貿易緊張局勢未解的情況下,主要國家進出口表現已明顯下滑,國際知名經濟預測機構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UN)的最新經濟展望報告皆同步下修今年全球經貿成長率,且表示若貿易爭端進一步升級,恐將使得全球經濟放緩程度加大或是放緩時間延長,顯示全球經濟成長前景仍有疑慮。

此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觀察,自2018年以來,美國先後對來自中國的三類商品”清單”徵收關稅,首先是每年34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之後是160億美元,最後是額外的2,000億美元。結果,在徵收關稅的所有三類商品清單中,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均急劇下降,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亦下滑,且觀察到在生效日期之前進口出現成長。這表明進口商在加徵關稅生效之前增加庫存,因此導致之後的進口量進一步急劇下降。


IMF認為美國和中國的消費者是貿易緊張局勢中的受害者,根據中國進口商品價格資料觀察,因關稅上升造成的成本幾乎全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一部份商品的關稅已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其餘則由進口商透過降低利潤的方式來吸收;對於生產商的影響則來自於貿易轉移與市場分割,來自中國進口的減少被來自其他國家進口的增加所抵消。此外,透過貿易商品價格的市場分割也使得生產商受影響,例如大豆,美國和巴西原是中國主要的大豆供應國,但在中國加徵關稅之後,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大幅下降,巴西對中國的大豆出口走高,導致美國大豆價格下跌,而巴西大豆價格上漲。儘管之後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但美國大豆種植者遭受損失,而巴西的大豆種植者則受益於貿易轉移和市場分割。

根據彭博近期的研究,彭博經濟學家在分析相關衝擊時假設,美國對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以及中國報復的時間會持續兩年,股市重挫的假設則為美股和陸股都大跌10%。研究結果顯示,無論何種情況,美中貿易戰將不只影響美中兩國,效應將擴散至全球。在美中相互加徵關稅維持目前水準兩年情況下,2021年全球GDP將比沒有貿易戰的情況低0.3%,中國GDP低0.5%,美國低0.2%;若在美中對彼此產品全面加徵25%關稅情況下,全球、美國及中國在2021年中的GDP將比沒有貿易戰的情況分別低0.5%、0.5%及0.8%;若考慮金融市場的衝擊(25%全面關稅+股市下滑10%),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美國及中國在2021年將分別下降0.6%、0.7%和0.9%,股市下跌是消費和投資的逆風,加劇了影響。

就國家別與產業別分析,最受中國出口影響的國家與產業,如(表2)所示,除中國自己影響最大外,之後GDP受衝擊的程度依序為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就產業別而言,影響最大的產業是電腦與電子產品、金屬與金屬產品、以及化學與非金屬產品;最受美國出口影響的國家與產業,如(表3)所示,除美國外,之後GDP受衝擊的程度依序為加拿大、墨西哥、愛爾蘭、沙烏地阿拉伯。整體來看,由於美中為台灣出口前兩大市場,且美中台三方具產業供應鏈及三角貿易密切,因此台灣的曝險程度較其他國家高。

 
表2   最受中國出口到美國影響的國家與產業
註:括號內數值為各產業在美中雙邊貿易下的附加價值毛額(gross value added)占比(%)
資料來源: 彭博資訊

 
表3   最受美國出口到中國影響的國家與產業
註:括號內數值為各產業在美中雙邊貿易下的附加價值毛額(gross value added)占比(%)
資料來源: 彭博資訊


美國對個別企業制裁  恐加速供應鏈轉移

正值美中貿易戰升溫之際,美國總統川普於5月中旬公布行政命令,禁止美商採購中國大陸電信巨擘華為設備,同日美商務部更直接點名華為涉嫌違反國安,並將與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商務部產業安全局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未來華為若未經過美國政府許可,不可取得美製零組件,也更難在美銷售其產品。儘管隨後美國為減緩進出口管制的影響,給予華為初步90天的寬限期,然由於與華為有業務來往的供應鏈廠商牽涉甚廣,後續需留意華為事件對經濟的影響。

事實上,美國針對個別企業制裁就有曾發生過,全球第九大智慧手機製造商中興通訊(ZTE),因為違反制裁條款,出售產品給伊朗、北韓,除遭到美方重罰外,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宣布,中興通訊七年內禁止與美國企業有任何業務往來,造成中興生產鏈凍結,公司運作形同休克。最後中興與美方和解,並接受11.92億美元的罰款、更換董事會和管理層,且未來10年都將在暫停實施的禁售令之下營運等條件後,才恢復在美供應鏈。

由於華為在通訊設備與智慧手機市場市占率遠高於中興通訊,所以此一事件更受到市場所矚目。根據IHS Markit統計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通訊設備市佔率排行,華為排名第2位,若單看5G設備2018年的市佔率排行,華為以17%排在第4。依照地區來看,華為通訊設備在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的市佔率高達4成,在亞太地區也有3成的市佔率,不過在北美市場,華為的市佔率僅6%;在智慧手機市佔上,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報告指出,在華為尚未受到中美貿易被列入管制黑名單之前,2019年Q1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量整體下滑 2.7%,總計共售出3.73億支。全球前五大手機市佔品牌依序為:三星(19.2%)、華為(15.7%)、蘋果(11.9%)。

就華為事件對於台灣的影響來看,在華為92家核心供應商中,台廠占10家,直接、間接影響家數約30~40家,影響範圍包含晶圓製造、IC設計、IC封測、記憶體、印刷電路板、光通訊元件、天線、電源供應器、代工組裝等。據經濟部國貿局表示,中國華為公司及其分佈20多國的68家相關企業遭到美國商務部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台灣僅有訊崴科技公司一家被列在這個黑名單上,而該公司是華為在台灣的總代理商。

在台廠因應措施上,應先嚴格審視自身產品與技術是否在美國出口貿易管制範圍,即使國外企業,如果來源是美國的比重超過25%者,也必須遵守此禁令,並且開始評估華為後續訂單下修可能的衝擊,此外若華為訂單受影響的部分會轉移至其他品牌商,而因台灣多為代工廠,也可以藉機爭取轉單機會。另外,短期須關注中國市場是否出現民族情緒,針對美國企業報復,由於台廠參與蘋果供應鏈的程度較華為供應鏈更大,後續看蘋果是否有受到影響,更要加以注意。


三、臺灣的挑戰與機會

美中貿易衝突升溫,全球經濟及貿易萎縮風險提高,因台灣對於貿易依賴程度高,經濟成長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然危機就是轉機,也將使國內企業更加重視分散市場及風險,移轉生產基地之規劃將加快進行。展望2019年台灣經濟,外需表現疲弱,內需仍是支撐景氣的主力。從進口及投資的領先指標來看,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率大幅攀升,其中,半導體進口年增率已連續4個月維持在雙位數成長,顯示廠商看好下半年台灣的景氣將會好轉,導致提前進口資本設備來因應下半年產能將會增加的趨勢。此外,據經濟部統計,今年底預計完成的民間新增5億元以上的投資金額達9,233.67億元,較去年底完成的投資金額增加40.3%,且今年第一季僅完成265.89億元,完成度僅2.88%,顯示民間動能投資將逐漸增強。

美中貿易衝突升溫,全球經濟及貿易萎縮風險提高,因台灣對於貿易依賴程度高,經濟成長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然危機就是轉機,也將使國內企業更加重視分散市場及風險,移轉生產基地之規劃將加快進行。展望2019年台灣經濟,外需表現疲弱,內需仍是支撐景氣的主力。從進口及投資的領先指標來看,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率大幅攀升,其中,半導體進口年增率已連續4個月維持在雙位數成長,顯示廠商看好下半年台灣的景氣將會好轉,導致提前進口資本設備來因應下半年產能將會增加的趨勢。此外,據經濟部統計,今年底預計完成的民間新增5億元以上的投資金額達9,233.67億元,較去年底完成的投資金額增加40.3%,且今年第一季僅完成265.89億元,完成度僅2.88%,顯示民間動能投資將逐漸增強。

最後,政府為促使更多海外資金回台投資,積極推動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立法,希望透過降低稅率等誘因,引導資金回臺投資。目前在稅負優惠規劃方面,第一年匯回將課徵8%、第二年匯回將課徵10%,較沒有政策優惠的20%明顯具有誘因;而若加入實體投資的話,稅率還可再減半,企圖以此引導資金回臺投資。

目前美中雙方已非關注於傳統上的商品貿易戰,而是以科技戰為主戰場。誠如2018年12月1日的經濟學人封面主題所揭,「美中兩國的晶片戰爭會成為主戰場」。因晶片為電子設備的「大腦」,無論是電腦、車輛、智慧型手機等,無不由晶片所控制。中國大陸企圖成為全球電腦晶片要角,不斷鼓勵美國廠商移轉晶片製造技術。據經濟學人表示,美國和中國之間最重要的貿易衝突是21世紀對技術的爭奪,它涵蓋了從人工智慧到網絡設備的所有內容,而晶片行業是美國工業領導地位與中國超級大國雄心直接衝突的領域,無論如何衝突都將持續下去。

對台灣而言,由於高科技產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任何市場不確定性都對經濟發展造成傷害;其次是美國要各國選邊的姿態愈來愈明顯,在過去的20年內,台商一直是全球化的受惠者,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美國銷售的三角貿易模式,現在要從三角貿易變成美中選邊站,一邊是下單客戶,一邊有龐大市場,無論如何選那邊站都極為煎熬。自美中貿易戰,還有華為、中興等事件,資訊安全也成為一大重點,從近期的台商回流潮可以看到資通訊產業廠商快速回流,就是因為高階伺服器在大陸生產,國際大廠恐有一定的疑慮,這或許就是台灣的機會。

另外,台商要思考的是在這個地緣政治不穩定的全球經營環境,企業要如何分散風險?建議台商應思考重新布局供應鏈。由於數位經濟帶動產業轉型與全球價值鏈發展,如3D列印技術、人工智慧等,企業必須縮短其產銷流程,低人工成本的地區未必就是最有利的生產基地,企業設廠眼光應從低成本轉向終端市場,通盤考量物流成本、關稅、供應鏈、原物料等因素。在價值鏈的策略思考上,進行成本效益試算及供應鏈及價值鏈調整的評估分析,同時也要卡位利基市場,透過併購來加速布局,並且加強跨國管理能力、加速自動化、提升生產效率。

 
表4 今年以來台商回流金額與家數統計
註:--代表官方新聞稿並未提供確切數據
資料來源: 投資台灣事務所



 

注1 經濟部統計處,《當前經濟情勢概況美中貿易摩擦對我國產業之影響》,20181127日。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