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發會發佈我國最新人口推估,2021年達到人口零成長時點,2034年台灣一半人口超過50歲,預估我國工作人口將快速老齡化。但「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不僅發生在台灣,這已是未來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挑戰。依據聯合國預估,全球超過60歲的人口將自2015年的9億人到2050年成長至21億人,屆時超過60歲的人口將高達全球總人口的21.5%。然而,老年人可獲得的照護人力和社會資源數量與機會,取決於一項要素─ 老年人的個人健康狀況。不良的健康狀況,不應成為老年族群之限制,因此自2002年以來為因應老齡化挑戰,已有兩個國際性的政策指導和行動文件:《馬德里政治宣言》和《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畫》,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至此,「健康老年化」已成為全球共同發展的課題。
世界衛生組織從功能的角度,將健康老齡化定義為發展和維護老年健康生活所需功能發揮的過程。如果老年人群健康狀況良好,那麼人口老齡化可視為人力資源的增長,並以多種形式對社會產生益處(比如職業生命的延長);但如果更長的壽命伴隨的是能力上的種種侷限,則意味著對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的需求更高,老年人也就難以繼續為社會做出穩定貢獻。另一方面,工作團隊中的年齡差異可能也是決定生產力的一個因素:中間層年齡層次多元化與生產率呈正相關,側重創造性的公司可從年齡層次多元化中獲利,而側重日常工作的公司在年齡層次多元化的環境下生產力會出現下降。固然老齡化是不可逆,但若可有效降低老年疾病的失能傷害,健康老年,則對於多元化社會發展反而是經濟成長動力。
進一步瞭解當前面臨的老年疾病與社會經濟負擔的影響性。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佈的老年疾病負擔來源資料顯示,失能造成的影響,聽力占第一位,而阿茲海默症(AD)則是高收入國家的主要問題。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公佈數據顯示,全球殘疾性聽力損失者約占全球人口的5%,約3.6億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約占1/3,而聽力損失若未能妥善處理,每年造成全球經濟負擔高達7,500億美元,包括衛生部門費用(不含聽力設備費)、教育支援費用、生產力損失和社會費用;依據國際阿茲海默疾病協會統計,2013年全球失智症人口達4,434萬人,其中50%-75%為阿茲海默症患者,2015年全球新增990萬名失智患者,平均每3秒新增1人。2015年全球失智症護理總費用預計為8,180億美元,與2010年相比,增加了2,140億美元。2030年失智症人口將達到7,562萬人,2050年將超過 1 億人。
面對全球高齡化人口帶來的聽力損失與阿茲海默症的失能問題,從產業面來看,也反映出助聽器與失智症治療的服務供應缺口。進一步檢視產業發展的狀況,目前助聽器產業發展仍面臨許多挑戰,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調查顯示,助聽器雖然已有超過百年發展歷程,但目前全球助聽器產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不到10%,先進國家的配戴率大約只有20~25%,而開發中國家更是低於3%;而從品牌市占率來看,全球前六大品牌業者,由於歐、美品牌長期壟斷,以至於現在市場上的助聽器價格非常昂貴,市占率為95%,構成助聽器市場被少數企業壟斷,讓這個愈趨嚴重的聽力普世問題,卻成為只服務金字塔頂端的消費品;但另一方面也突顯出一般中產階層消費群,還存在著極大的需求缺口。台灣的醫療器械研發與半導體技術在全球市場發展上居領先地位,若可利用我們的技術優勢,並掌握全球中產消費群的消費特性,以不同的市場策略切入,將是另一個醫療科技產業發展的藍海。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2年宣告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本世紀以來攸關人類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但諷刺的是,阿茲海默症首次被發現已逾百年,但至今人類並沒有找到治療的良方。而最新研究顯示,失智症通常在發病前即已產生,因此,若可朝向從早期干預切入,進行早期檢驗之預測,並朝向研發針對失智症患者開發之具有科學與臨床基礎發展的特殊養營食品,以食養方式提供治療成效,可能是一條更有效的解決路徑。特醫食品由於成分多為食品中常見的成份配方或萃取物,不須經臨床試驗審查,且試驗組病人只要不少於100例確定其食品安全性即可;反觀藥品臨床程序繁複、審查嚴謹,有時臨床試驗病人甚至須達千例以上,開發期長達5~10年。兩相比較,特醫食品有其利基。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若能有效掌握逆轉老年失能的健康障礙,對於原來將65歲人口定義為被扶養的負擔定義,反而可因為年長者的專業與智慧,在講求知識經濟時代裡,成為多元社會下提升創造力的經濟成長支柱。而在產業的發展契機上,可預見的是:誰能解決全球老年化必然面對的聽力與失智症的失能問題,就將成為該健康領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