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擘畫6G世代,企業品牌創新,迎向永續減碳
林欣吾
2025/01/09
|
邁入2025年,距離全球第一次5G商用上線已第六年,按過往無線通訊在八至十年一新世代標準的週期,距離6G第一次商用上線時間愈來愈近,及早規劃6G的公共基礎建設,有助業者掌握新一波發展機會;另外,在行政院均衡台灣的政策倡議下,振興各地及各個產業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政策重點,在做法上,除引導中小企業能夠透過品牌策略思維,聚焦市場與顧客需求價值,進行品牌與技術創新外,也必須引導業者積極跟上全球數位及淨零雙轉型趨勢,特別是在台灣即將導入「碳費」制度,中小企業該如何了解自己ESG的進展,更為積極進行品牌創新及淨零轉型成為現階段的重點。
《台經月刊》元月號,除專文回顧2024年全球、台灣經濟及整體產業景氣發展,並且前瞻分析預測2025年動向外,也特別從國際比較角度,分析台灣通傳產業及5G數位應用進展,並進一步延伸6G的發展。
展望2025年,川普就任後是否立即落實他的競選承諾,如對幾個國家課徵高關稅、驅逐移民、強力介入烏俄戰爭進展、及川普前任及時的政策宣示等都將是影響重大的不確定因素;再者,中國諸多產品的低價輸出,開始影響到許多國家既有產業部門及民眾生計,是否可能引發各國在經貿上的行動;第三,人工智慧技術的擴大應用發展,雖已逐漸成為各方的共識,只是哪些應用將會真正落地廣為擴散,是否會造成幾家先期研發與投資的泡沫化;這些不確定因素都將影響到2025年全球經濟及台灣產業經濟發展走向。
台灣的5G在2019年進行頻譜釋照,當時國際上已經有許多國家進行商轉;全球及台灣在B5G及6G的技術開發已經進行多年,按目前規劃方向,將會朝六大應用場景發展,這些應用必須深度整合地面及非地面網路(Non-Terrestrial Network, NTN),預期非地面網路將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本刊元月號,特別針對幾種非地面網路通信,包括低軌衛星(LEO)、高空通訊平台(HAPS)、高空國際行動通信系統基地台(HIBS)等,進行應用特性的說明,並深度討論分別如何與地面網路互補連結,分別在頻譜上的需求。同時,由於我國行動通訊業者已經從五家整合成三家,在無線電頻率資源是稀有且具排他性的特性下,從當前頻譜的持有配置、預計可清理出來的頻譜,同時考量6G的新興趨勢,綜合分析因應新興應用之行動通信頻率規劃走向。
在疫後,中國這個製造基地發揮了規模經濟,以低價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而因應價格戰的最佳方式,就是掌握需求趨勢與新典範、加強品牌創新。
本刊二月號,即為台灣廣大的中小企業如何加強品牌創新提出解方。相對於單純尋求價格競爭的業者,最為重要的就是必須「創造品牌優勢與差異化」,而想要達成這個目的,就必須清楚足以了解與影響顧客交易的趨勢何在。顧客的交易,除了關切價格外,還會關心到交易所帶來的體驗、帶來的情感價值、對哪些利益關係人帶來價值等。例如,近年在ESG的倡議下,更多的目標顧客不但關心產品是否為服務、是否對環境友善,提供者是否重視「DEI」(多元共融),是否符合循環產品;又如,在數位轉型帶來便利的趨勢下,某些目標顧客可能期待能透過平台便利的交易。
另外,在數位與永續的大趨勢下,規模小的中小企業可能不容易各自完成這些趨勢,但是如果從「產業」角度一起前進,有機會發揮更大的力量。例如:上下游業者或水平同業,可共同朝永續方向努力,建立一致的差異化價值,同時共同採取科技行銷模式掌握與說服特定顧客;合作的業者,可以共同相互確認永續,也發揮科技數位行銷的規模經濟效益。本刊就以日本、瑞士及紐西蘭的案例說明產業共創品牌的可行性。
2024年10月,台灣碳費起徵價定為每噸新台幣 300 元,初步徵收對象將鎖定年排放量超過 2.5 萬公噸的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和製造業,約影響 281 家企業和 500 家工廠;後續,將擴大到大型百貨公司、連鎖企業、超市、交通運輸、電信及數據中心,約500家企業及兩萬家門市。台灣已經正式邁入碳有價的時代,預期這將會開始影響各類製造業及服務業。
本刊三月號,即從標竿轉型成功經驗角度,討論全球服務業從挑戰到機遇的轉型路徑,當前台灣中小企業淨零轉型契機,包括獲得綠色先進者優勢、獲得各類綠色供應鏈的訂單,以至於在綠色金融的授信機會下獲得低利率的優勢;另外,也討論到企業如何透過內部碳定價,積極引導企業朝向低碳的方向轉型;在當前政策機制下,中小企業如何善用各類綠色創新發展鼓勵機制,進行創新,並如何進一步透過自願減量,進入碳交易市場獲得具體效益。當然,不論中小企業想要如何標竿或掌握到這些「碳有價」的新興機會,最重要的還是必須先透過台經院所開發的「ESG自評工具」(TIER ESG Self-assessment Tool, TEST),了解自己在同業中的水準,才比較好規劃下一步轉型的方向與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