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國家隊再出手 真能振興大陸半導體?(工商時報)
劉佩真
2024/06/07
|
轉載自<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
文/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
由於美中科技戰迄未停歇,中國大陸被迫加速自主發展半導體供應鏈,日前新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公司(簡稱「大基金三期」)。然而囿於主客觀條件限制,大基金三期的實際效益仍有待觀察。
■華為研發成果不斷推進,導致美方加碼圍堵
大陸強化本國半導體產業的努力,大廠華為是代表。華為和中芯國際已送交名為「自對準多重圖案化」晶片專利,並期望將其推進至3奈米製程,且華為可望在2024下半年推出昇騰910C,互聯能力會是這一次晶片世代最主要的提升目標。
接下來,若華為在2025年順利推出昇騰920系列,將具備算力、互聯能力全面超越輝達NVIDIA H20的可能性。此一發展趨勢迫使美國不斷加碼對大陸半導體的相關管制措施,例如呼籲日德荷韓盟友進一步限制大陸取得先進晶片的技術、原材料與設備。
且美方正考慮將部分與華為有關聯的大陸半導體公司列入黑名單(例如長鑫存儲、芯恩、昇維旭、鵬新旭等)。在此之前,拜登政府已修改AI晶片及晶片製造工具出口限制規定,當中範圍也延伸至含有這些晶片的筆記型電腦,甚至後續也對成熟製程展開封鎖,即美國將自2025年起將大陸半導體關稅由原先的25%提升至50%。影響所及,大陸也展開反擊,其中備受矚目的,正是推出金額創紀錄的大基金三期,加大扶植境內供應鏈的力道。
■陸再推大基金三期,鎖定IC與AI
大基金三期註冊資本額為人民幣3,440億元,主要出資方包括財政部(17.44%)、國開金融(10.47%)、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大陸銀行、交通銀行、亦莊國投等,是大陸晶片領域史上最大規模基金專案,遠超過大基金一期和二期註冊資本規模。而從目前國際形勢和大陸積體電路產業現狀看,製造端自主可控仍是重中之重。因此IC製造可能仍是主要投資方向。此外,AI產業的蓬勃發展,其具備的變革性和無限可能性,預計也將是大基金三期投資重點之一。
事實上,回顧大陸推出集成電路大基金的歷史,2014年大基金一期達到人民幣1,387億元,主要是製造、設計、封測、裝備材料等產業鏈各環節,占總投資比重分別為63%、20%、10%、7%,其中占比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業,主要琢磨於先進技術、記憶體、特色製程、化合物半導體等主要領域布局,特別是中芯國際邏輯工藝製造技術28奈米技術已實現量產,接下來挑戰16/14奈米技術,而長江存儲32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2017年底提供樣品,64層技術開始研發。
至於2018年推出的大基金二期規模則擴大到人民幣2,041億元,而記憶體相關、SiC/GaN等化合物半導體、圍繞IoT/5G/AI/智慧汽車等應用趨勢的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是三大方向,其中在集成電路設計環節的投資比重更期望由第一期的18%提高至20~25%的區間,顯然大基金二期以市場化方式重點支援戰略性強、重資產和具有長遠發展前景的半導體領域,特別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以及產業規模與技術水準的提升。
■美率盟友擋道,陸半導體 自主化仍有長路要走
整體而言,在大陸半導體國產化推進的同時,科技戰、關稅戰、技術壁壘保護已成為該產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不過由此也更加反映大陸發展關鍵零組件-半導體的重要性,晶片國產化也勢必須加速,尤其半導體產業為尖端及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行業,且一直處於資安的核心位置,對於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因此可以預期大陸當局中長期對半導體行業的支持度將會持續增強,達到自主可控的境界將是大勢所趨。
不過,有鑑於對岸在關鍵核心的技術實力上仍與國際水準有所差距,加上美國持續封鎖大陸取得全球先進半導體設備、EDA、關鍵核心晶片等重要元素,故短期內大陸半導體產業鏈要實現強國的目標,恐尚須一段時間的努力,因而此次對岸推出大基金三期,效益恐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