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財閥經濟可望改變 開啟台韓產業合作之門(台灣銀行家2017年6月號)
吳孟道

2017/06/29
 文在寅在經濟與外交路線上與前總統朴槿惠有著明顯的歧異,特別是對待北韓的態度與美中關係之間的平衡,此都將牽動南韓本身與亞太地區未來的政經情勢發展,值得深入剖析。

地緣政治風險降溫有益亞太經貿

文在寅雙親均是北韓難民,自小就對北韓抱持一股特殊情感。而在從政道路上,又深受前總統盧武鉉影響,對北韓的立場不像朴槿惠那樣強硬,而是主張採取相對溫和態度,與北韓對話,並傾向延續金大中及盧武鉉時代的「陽光政策」,和平處理當前南北韓分裂對立的局面。

外界普遍預期,文在寅的當選,將有助改善朝鮮半島日漸緊繃的情勢。特別是朴槿惠在位期間,在國家安全及利益的考量下,為應對北韓彈道飛彈的威脅,同意接受美國協助在慶尚北道星州郡部署薩德(THAAD)反飛彈防禦系統。

這個舉動除了招致北韓的強烈反彈並進行長程導彈試射外,也引發中國大陸的抗議,陸續衍生多項「禁韓令」與「限韓令」措施,連帶導致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急速升溫,無形中也形成亞太地區經貿活動推進的一大阻力。

在過去,北韓持續向南韓挑釁的飛彈試射與核彈試爆行為,往往是造成亞太地區經貿活動停滯與金融市場動盪的主要來源。

如今隨著文在寅就任南韓總統,不排除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舉行私人會談,同時也表示將重新評估薩德反飛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對北韓及中國大陸釋出善意,未來這個地緣政治風險將有機會逐漸降溫。而朝鮮半島緊張情勢的緩和,伴隨中韓關係的恢復,勢必有利亞太政經情勢朝向正面的發展。

台灣可能面臨更大的出口威脅

只是,亞太政經情勢轉向正面發展,卻不見得有利台灣。文在寅外交策略的轉變,意味著韓國不會再像過去李明博及朴槿惠等保守派執政時,唯美國馬首是瞻,而是將採取平衡美中關係做法,重新修補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裂痕。

特別是在考量中國大陸對北韓具有高度影響力、且中韓貿易額已超越美韓及日韓加總的前提下,文在寅有很高機率將重拾親中政策,重塑中韓互利共贏的氛圍。面對這樣的情勢發展,未來台灣與韓國之間的政治互動,恐將因兩岸因素而大舉受限。

此外,在經貿方面的影響,台灣與南韓之間本就處於長期競爭的局面。文在寅上任後,決定仿效美國總統川普做法,強調經濟發展將以韓國優先,對外經貿將會以更務實的態度加以看待。這意味著只要有利提振韓國出口的政策,都有機會被優先採用,此可能會加劇台韓之間的出口競爭,甚至是貿易摩擦行為。

從台灣與G20國家的價值鏈參與程度關連圖可以清楚看出(詳見圖),台灣與韓國的出口結構極為相似,價值鏈參與程度都在6成以上,分居一、二位。其中,出口充當進口國之出口中間財比重(向前連鎖)與出口內含進口價值比重(向後連鎖)分配情況更是如出一轍,各占1/3、2/3。

這顯示台韓兩國都是以出口中間財為主的外貿導向經濟體,一旦某方的對外貿易政策採取更為強勢或更具殺傷力的做法,勢必會加大另一方的出口衝擊。台灣,不見得能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取得優勢。

近年來韓國瘋狂與包括美國、中國、歐盟及東協在內的主要經濟體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也積極參與如TPP、RCEP等巨型的FTA,透過擴大自身的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合作能量,讓韓國成為全球第六大貿易國。而在這樣的過程中,韓國也藉由降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拉大台韓之間的出口競爭優勢,已讓台灣深刻感受到韓國的威脅。

目前韓國簽署生效的FTA超過50個國家,與FTA夥伴之間的貿易額占本國總貿易額的比重(覆蓋率)已高達8成以上,而台灣卻連1成都不到。如此巨大差距對台灣帶來的外貿競爭劣勢,極有可能在文在寅的「韓國優先」經濟政策下,被更加放大。

台韓應加強產業內貿易的水平分工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雖然文在寅的就任可能讓台灣面臨更大的出口威脅,但若從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 GVC)水平分工的角度來看,台韓的產業與企業間確實存在合作空間。換句話說,台韓在國際經貿市場雖處於競爭態勢,但兩國貿易結構卻呈現高度產業內貿易的狀態。

亦即,兩國很多中間財或最終產品的出口都大量使用彼此的零組件。例如即使是特別強調一條龍垂直整合的韓國三星集團,其手機製造也採用台灣大立光的鏡頭、超眾與雙鴻的散熱導管以及晶技的石英元件等,這凸顯雙方水平分工的價值,也讓彼此可以建立全球價值鏈合作關係。

根據國貿局統計,2016年中韓雙邊貿易總額達到274億美元,韓國是我國第五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及香港。而再進一步的剝絲抽繭,可以發現台韓雙邊貿易結構中,出現許多重複進出口產品。

例如台韓前十大進出口產品就有積體電路、印刷電路及液晶裝置等多項產品重複,這意味著台韓彼此間的產業內貿易已是一種常態現象,而這正是政府未來面對韓國強勢的競爭態勢時,可以思考突破的方向。若能藉由彼此擅長的產業領域,進行深度合作,或許能夠創造互利互補的對外經貿環境,也可以彌補「韓國優先」政策對台灣所帶來的出口威脅。

值得一提的是,文在寅在選舉期間極力主張改革韓國長年的財閥沉痾,也認為政府應主動介入並限制財閥影響力,避免扼殺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這其實是有利未來雙方產業及企業的互動交流。

根據台經院估算,韓國財閥掌控的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高達8成以上,而前七大財閥(三星、現代、SK、LG、浦項、樂天及現代重工)總體營收等同韓國一半的GDP。「喊水會結凍」的財閥不只造成韓國國家資源分配極端不均,也讓官商勾結及政治醜聞事件頻傳,更衍生出許多如青年就業與貧富差距等的社會問題。

文在寅改革財閥的主張顯然是一場工程浩大的經濟體制革命,過程可能極為艱辛,但結果可能讓韓國脫胎換骨。更重要的是,文在寅若能成功改變財閥為主的經濟結構,未來台韓雙方將有機會加強水平分工的合作模式。原因就在於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企業或廠商會較重視水平整合或分工,而不傾向垂直整合,這無疑會讓雙方多出很多合作空間。

台灣政府應及早因應韓國的轉型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後起之秀Daron Acemoglu及James Robinson在其《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一書中曾經提到,「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決定國家走向興盛或衰敗的最大原因。他們認為決定國家發展的關鍵制度可分為兩種,一是包容型(inclusive),另一是榨取型(extractive)。

當一國選定包容型制度時,政治權力是分散的、市場競爭是多元的、遊戲規則不會因人而異,國家自然就能持續發展且壯大;而當選擇榨取型制度時,資源被少數政治菁英及特權階級把持、市場競爭不足,國家自然就走向衰敗之路。

觀察韓國近年來的發展軌跡,顯然正朝向上述所謂的榨取型制度發展。在以李明博及朴槿惠為首的保守派長期把持下,財閥經濟特徵越發彰顯,也造成國家資源大量集中在極少數特權階級的手上。如今文在寅上台後,似乎有機會、也正打算扭轉這樣的局面。

而這對未來韓國的經濟發展,勢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無疑的,未來韓國的蛻變與轉型,將深深牽動亞太政經情勢發展,台灣自然也無法自絕於外。政府著實有必要未雨綢繆,及早思考未來面對韓國政經情勢轉變的因應之道。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