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台商全球布局的挑戰與策略(WTCC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文稿)
洪德生

2013/06/21

一、金融海嘯後的國際經濟環境變化

二、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近況

三、台灣對外投資近況

四、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

五、政府協助台商布局全球之措施

六、台商全球布局的挑戰

七、台商全球布局的策略

一、金融海嘯後的國際經濟環境變化

繼金融海嘯後,歐債危機接踵而至,重創全球經濟,至今全球經濟復甦力道仍明顯不足,其影響可能更長期。根據201210月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最新的全球經濟復甦追蹤指標(Tracking Indexes for the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顯示,儘管全球央行做出了擴大需求的最大努力,但全球經濟復甦岌岌可危,面臨又一次陷入全球衰退的顯著威脅。不確定性正在干擾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最新發布的半年刊《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各國政府不能低估增稅和削減支出對成長造成的破壞,美歐決策者未能解決其財政困境,正危及已經緩慢且不穩定的全球經濟復甦。不確定性正妨礙企業投資與家庭消費,導致全球經濟缺乏活力。

2013年第二季,在歐洲地區,囿於財政撙節措施的影響,失業率攀升,經濟仍處於衰退邊緣。財政緊縮或實現預算平衡的減赤舉措對歐元區經濟成長不利,但南歐國家以及歐元區未解決的銀行危機才是造成歐元區國家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真正的挑戰是深入的結構性改革。歐元區實施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可能在2013年擺脫經濟衰退,但結構改革不足以帶來穩定的成長,因為歐元區政府低估長期債務和人口結構狀況的雙重挑戰。另外,歐元區制度設計不夠完善,以及歐元區各國的總體經濟與競爭力表現彼此差異很大,恐導致歐債危機不易解決。

儘管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已擴大實施新一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提振經濟,但全球經濟成長趨勢可能力有未逮,因為擴大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引起資產泡沫。至2013年第二季,儘管美國經濟步履蹣跚,但仍然保持復甦態勢。由於失業人數仍居高不下,且商店、辦公室和工廠仍處於閒置狀態,聯準會主席貝南克表示,通貨膨脹預期仍然非常穩定,但仍推高美國股票和其他資產價格。日本量化寬鬆政策在新內閣及央行的強力政策刺激下,日圓大幅貶值,使短期出口有所起色。但日本央行新政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可能會扼殺經濟成長。因為在當前通貨緊縮環境下,要想打破日本人重儲蓄、輕支出的傳統思維,確實難度很大。且當前全球經濟需求疲軟,出口商無法將成本上漲完全轉嫁給海外消費者,它們的利潤率將受到擠壓,反而會限制企業創造就業、提高薪資的能力,進而難以刺激成長和支出。同時,海外競爭企業可能會通過下調價格來削弱日本企業因日圓貶值而獲得的優勢。安倍晉三的財經政策能否使日本經濟擺脫長年通縮的困境,而不危及債券市場的穩定性,還是使得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狀況更形惡化,確實為未來日本經濟帶來極大的變數。

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201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減速備受舉世的關注。2013年受益於先進國家先後推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表現將優於2012年。中國大陸的首要經濟任務是,使經濟更依靠內需,減少對出口和資本密集型國有企業投資的依賴,在短期內以經濟成長減速來調整經濟結構,快速轉變發展方式。北京領導層表示,希望推動進口,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動消費和服務業的發展,以便擴大內需,而城鎮化則是擴大內需最具潛力的任務。不過,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包括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經濟成長減速壓力、產能相對過剩、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創新能力不足,以及金融存在潛在風險等問題。

二、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近況

全球直接投資於1990 年代快速增加,至2000 年達到高峰,總金額約達1.4兆美元,其中超過8成為跨國併購案。全球FDI2000年達到歷史高峰後,2001年至2003年連續三年急遽萎縮,緊接著2004年至2007年又快速復甦。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Glob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大幅滑落,2010~2011年雖然開始復甦,但卻較預期緩慢。2012年受到歐債危機影響,FDI大幅下跌18%,約從2011年的1.6兆美元下滑至1.3兆美元,預估2013~2014FDI,在全球經濟緩步復甦下將緩步回升。2012年先進國家FDI急遽下滑至約十年前的水準,大多數歐盟國家FDI顯著下滑約達1,500億美元,美國亦下滑800億美元。2012年開發中國家FDI6,800億美元,僅下滑3%,但首次超過先進國家FDI約達1,300億美元。亞洲開發中國家FDI下滑9.5%,但仍維持在歷史次高水準,占開發中國家FDI59%2012年中國大陸FDI略為下滑3.4%,達1,200億美元,儘管製造業FDI受到生產成本增加與出口市場疲弱的強大下滑壓力,但仍是世界FDI第二大國。印度FDI下滑14%,但仍維持在近幾年來的高點,由於主要經濟部門持續採取開放政策,展望未來吸引FDI的前景將逐漸明朗。東協國家整體FDI下滑7%,但柬埔寨、緬甸、菲律賓、泰國及越南則是成長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則小幅增加。在跨國併購方面,2012年急遽下滑41%,主要是先進國家大幅縮手,但開發中國家則在逆境中成長,占比37%達到歷史高點,金額達1,150億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從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來看,以往著重「尋求當地市場」(market seeking)的水平式對外投資,其重要性已逐漸被強調「尋求更低生產成本」(efficiency seeking)的垂直式對外投資所超越。而垂直式對外投資的大量湧現,也跟國際生產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經貿型態有高度相關。此一趨勢也再度加深了貿易與投資的互補關係,因為跨國公司在當地投資設廠,往往衍生大量的雙向中間產品或零組件進出口。

又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世界投資報告指出,有一種重要性逐漸降低的「尋求天然資源」的對外投資。但隨著能源價格的陡增,以及國際政經環境的變化,近來源於此類動機的對外投資又有復甦的跡象。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因「距離近」所引發的對外投資,兼具尋求「更大市場」與「更低生產成本」兩種誘因距離近除了運輸成本的優勢之外,在面對消費時尚,瞬息萬變的某些產品,往往也能及時支應缺貨的迫切需求,因此成了吸引外人投資的最佳籌碼。

除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至為關鍵之外,其他如產業差別、技術創新能力差別以及地主國外資政策差異等因素,也都會影響對外投資。相較於出口與授權生產而言,對外投資的成本與風險更高,因此跨國企業顯然具有某種「組織資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或特別優勢,方能克服因不同的地理位置、社會條件、法令規章、政策環境,以及其它資訊不完全或對當地市場不夠熟悉所導致的不利地位,例如運輸成本和市場不完全因素的考慮。

三、台灣對外投資近況

全球布局通常是透過對外直接投資來達成。台灣製造業對外投資的分布,第一批風潮自1980年開始,以製造業為主,早期布局以亞洲為主,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布局動機多半係利用當地廉價勞力、當地廉價土地、擴大當地或第三國的銷售市場等因素。1984年開始對美洲投資大增;自1990年代開始則增加對中國大陸投資。在本國處於比較劣勢的產業,如進入成熟期與標準化生產的傳統製造業,則是首批進行對外投資的產業別。其價格多受生產流程影響,因此,多將追尋市場與降低成本視為對外投資布局的首要考量。尤其是後者更可以解釋台灣製造業依其產品之產業價值鏈位置,而衍生的投資區位考量。台灣對外投資具有較優的技術能力、回應市場競爭的能力較佳、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及較佳的e化能力等優勢,並以製造業擁有較多的經驗與技術優勢見長,而製造業最主要的競爭優勢則來自於生產流程,以及網絡關係。不過,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之後,台商對海外投資動機已略有改變。

多年來,政府在加強台商將台灣作為全球布局的營運總部及知識基地,落實「布局全球,深耕台灣」的政策目標,可謂不遺餘力。隨著亞洲區域經濟興起,台商在中國大陸、東南亞六國和印度的布局比重上,正在明顯加重。不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傾斜最為明顯,這當然是與兩岸之間文化、語言等優勢,有著極大的關連性。觀察2011年與2012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分別投資131億美元與109億美元,但對其他國家則分別投資37億美元與81億美元,其中東協六國分別占30.3%70.6%2012年主要包括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新加坡約美金37.7億元的重大投資案件。由於台灣未與東協整體或個別國家簽署FTA而被排除在外,台灣自然無法享受相關貿易優惠,亦可能會增加台商在當地投資的誘因。然而,至今台灣對外投資仍偏重對中國大陸與東協六國,距離全球布局的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由於我國出口以中間產品為主,對開發中國家投資通常會帶動中間產品的出口。因此,從對外貿易的變化,也約略可看出全球布局的成效。從金融海嘯發生前2007年與2012年我國對主要國家(地區)出口金額構成比相比較,中國大陸及香港從40.7%稍微下降至39.4%;東協六國從14.5%上升至18.5%,略見分散出口的成效。對先進國家的出口多以消費產品為主,由於受到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的影響,台灣對美國及歐洲的出口比重分別從13.0%11.6%,降低至10.9% 9.1%。日本則僅從6.5%微幅下降至6.3%

三級產業中的服務業與農漁業亦是對外投資的主要產業別之ㄧ,近幾年來金融、保險、批發、零售與運輸等服務業對外投資亦有增無減。這顯示對外投資產業別,已擴及服務業。2012年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案件,若以投資地區分,主要集中於江蘇省、上海市、廣東省、福建省及浙江省分居前五名,合計約占本期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的71.4%;在投資業別方面,則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融及保險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不動產業及批發及零售業分居前五名,合計約占本期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的60.9%2012年申報對中國大陸以外的投資案件,若以地區觀之,以新加坡、日本、越南、澳大利亞及香港分居前五名,合計約占本期申報對外投資總額的88.5%;另就業別而言,以金融控股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運輸及倉儲業及批發及零售業分居前五名,合計約占本期核准對外投資總額的89.1%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12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資料顯示,2011年台商對外投資,達75%以上以獨資為主,其次是合資型態。在中國大陸投資動機依重要性分別為,市場發展潛力、當地勞工成本低廉,以及配合公司整體營運策略,多年來前三項主要動機都維持不變。雖然生產成本優勢對台商而言依然重要,但重要性逐年下降。台商在其他海外地區投資動機依重要性分別為,市場因素、配合國內外客戶要求,以及勞工成本低廉。近年來台商傳統產業向其他海外地區的拓展對勞動成本的關注仍然較高,如食品製造業、紡織業。台商在越南、泰國,以及其他亞洲地區,多是以勞動成本低廉為主要動機。顯示我國傳統產業近年來在東南亞拓展生產,仍是以勞動成本為主要考量因素。另外,台商前往日本、美國投資的主要動機除當地市場潛力之外,利用國外先進技術人員也是重要目的。至於在投資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困難依序分別為,勞動成本持續上升、同業競爭激烈,以及法規不明確/地方攤派多/隱含成本高。另外,台商投資其他海外地區,則是面臨同業競爭激烈、內銷市場拓展困難,以及勞動成本持續上升。

配合上下游廠商需求的對外設廠與投資行為也逐年增加,意味著對外投資行為經常牽動分包制度下整個產業鏈的外移,以便在地主國建立完整的分工網絡體系。尤其是中國大陸的投資廠商一向重視供應鏈關係,因此對台商而言,配合國內外客戶需求,以及配合中、下游廠商外移,也是促成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重要動機。

 

四、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

過去台商以西進中國大陸投資,再從台灣接單、中國大陸製造、香港出貨的分工模式為主,因隨投資環境與條件的改變與企業朝向全球布局的需求,衍生出以台灣為研發中心或市場發展與行銷首選據點的新模式。台商早期赴中國的投資,主要是利用中國境內廉價之勞力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並延伸其生產據點。其中多為生產勞力密集消費品之中小企業為主,且所需原料多從台灣進口。近來台灣產業多以「台灣接單、海外出貨」之方式運作。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資料顯示,自民國80年代以來,為因應國內生產條件之轉變,企業加速全球化布局,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比率由199912.2%逐年上升至2011年之50.5%,其對國內生產、投資及勞工僱用等之影響深遠。按調查推算海外各地生產比率,與2010年相比變化不大,其中以「中國大陸及香港」占46.8%最高,較2010年增3個百分點,占我海外生產訂單比率92.7%,較2010年增加5.8個百分點。顯見台灣對中國之投資模式,除提供予中國必需之資本、機器設備及技術,並利用其廉價的勞力進行生產後,銷往以美國為主之全球各地。國內接單海外生產原因以「生產成本低廉」占69.2 %居首位,「配合客戶要求」占49.4%次之,「當地原材物料供應方便」與「開拓當地市場」分居第三、四位。

台灣母公司主要負責的活動或角色,以「研發設計」(製造商主要角色)55.8 %、「訂單分配與產能調節」(貿易商主要角色)52.2 %為主,再次為「技術提供」占45.8%與「財務管理」占41.7%,顯示對於海外生產之營運管理及研發創新仍由台灣母公司所主導。其次「市場調查與品牌行銷」占38.4%、「原材物料或零組件採購供應」占31.2%與「售後服務與維修」占32.5%。海外生產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或零組件由國內供應占41.0 %),供應金額占國內接單海外生產之外銷訂單金額比率23%,均較2010年之供應金額及比率略降,顯示海外生產廠商當地取材型態漸增。若按貨品類別分,以「資訊與通信產品」由國內供應金額最高,占海外生產之外銷訂單金額比率29.2%,意即海外生產之「資訊與通信產品」中近3成原材料及零組件仍由國內供應。其海外產品銷售方式之比率,以「轉銷第三國」占71.8%為主,其次「當地銷售」占20%,「回銷台灣」僅占8.2%再次之,其中當地銷售比率較2010年上升2.8個百分點。

五、政府協助台商布局全球之措施

我國廠商歷經1980年代赴海外投資浪潮至今,隨著全球區域經濟之整合、新興國家崛起,中國大陸投資環境之轉變以及台灣產業與經濟結構的改變,近年正逐漸展現新的投資趨勢與動能。經濟部為輔導台商赴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投資,布局全球,同時降低對中國大陸投資之比重,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特選定優先推動國家並擬訂具體實施計畫,積極推動。

為避免台商對外投資過度集中帶來之風險,與協助台商因應各區域經濟環境發展之新趨勢,經濟部積極轉導台商布局全球,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並讓台商擁有彈性空間面對經貿新趨勢的改變。目前經濟部初步篩選出作協助台商布局全球之目標國家,包括東南亞之越南、南亞之印度、東歐之捷克、中南美洲及非洲邦交國等新興經濟發展國家。此外,也進行推動洽簽投保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支援台商協會辦理服務與成立海外台灣學校等。除了提供協助台商全球布局資訊外,蒐集各國家政經變化以讓企業能即時應變,並提供企業一個與政府良善溝通的管道。目前,經濟部提供台商海外布局之主要措施有:

(1)    提供各國投資環境簡介與商情資訊,可透過經濟部「全球台商服務網站( http://twbusiness.nat.gov.tw/ )」查詢各國相關投資資訊。

(2)    成立「中南美投資經貿專案辦公室」,推動廠商赴中南美洲及非洲等地邦交國投資。

(3)    辦理「台商產業輔導及對外投資服務計畫」,協助廠商赴海外投資,並增進台商對於政府輔導資源的瞭解,解決台商共同關切的經營管理、產業升級、創新研發、市場拓銷等問題。

(4)    為強化對台商的服務效益,經濟部於201153日正式成立「台商聯合服務中心」,提供專人專責服務,針對台商需求,協處台商投資申訴案件,提供海外投資面臨的勞資、稅務、土地等法律問題的諮詢協助,結合跨部會資源與輔導能量,加強對台商的輔導深度,協助提升競爭力。

(5)    舉辦「世界台商海外投資經驗傳承研討會」,例如歐洲、非洲場次,邀請在歐洲及非洲地區經營有成之台商分享其投資經驗,以協助國內廠商深入掌握世界經濟趨勢與脈動。研討會除可增進我國廠商對這些國家投資環境之瞭解外,亦可作為海內外廠商交流的平台。

經濟部卓次長士昭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投資環境改變、新興市場崛起、服務貿易成長及區域經濟整合等最新之趨勢,台商全球布局已呈現不同的變化與趨勢,例如,由代工製造轉為自創品牌、由外銷導轉向內需市場、由單一市場擴增至區域市場等。兩岸簽訂ECFA後,服務貿易協議即將簽署,台商將來進行全球投資布局時,可善加利用。目前經濟部已選擇物流、華文電子、美食國際化、會展等重點服務業,以建立電子商務平台、參展、提升企業經營能力等方式,協助台灣優質廠商掌握中國大陸服務業商機。

鑒於這些新的投資模式及作法,政府必須有新的策略與輔導措施以為因應。政府的功能是為廠商創造有利的環境,因此未來政府仍須盡力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輔導廠商升級轉型並結合海內外台華商力量,共同協助廠商全球布局。

許多台商已在中國大陸設立生產基地,然而隨著當地投資環境之變化,目前正評估另設生產基地,包括:柬埔寨、印尼、印度等地,政府除了提供當地經貿投資商情、協助建立當地市場通路、訓練行銷人才外,亦積極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服務,近年來釋出多項回台投資優惠政策,讓台商在進行企業成長發展規劃,又多了更多彈性與發展空間。綜合台商選擇回台投資的主要考量,主要因素為台灣具有易整合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組織及管理、擁有產業技術升級能力、適於作為區域研發中心或品牌國際化的行銷試點、加上地理位置因素適於發展為產業專業物流中心。

六、台商全球布局的挑戰

全球布局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產物。自90年代以來,受到世界貿易投資自由化及資訊通訊科技發展的影響,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趨勢。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的結果,產品、資金、技術、人才、以及企業在國際之間的流動變得更加自由,資訊在國際之間的傳播也變得更為快速。

()新興跨國企業的崛起

大型新興經濟體加入國際競爭,也是促成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鑑於1980 年代冷戰局勢的緩和,以及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成長的經驗,許多以往採行進口替代及自給自足式工業化策略,不積極加入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新興經濟體,在最近這十幾年紛紛改採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策略,努力爭取外國的投資及市場。這些大型新興經濟體除了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之外,還擁有大量低廉的低技術勞動力,從而為全球市場經濟體系注入龐大的生產動能,不僅使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更行激烈,而且對原有的世界生產體系造成很大的衝擊。

在全球化趨勢發展之下,使得許多跨國企業能夠把各種產品及零組件的製造分別移到世界上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生產,因而跨國企業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進而帶動世界貿易及國際投資的大幅成長。在這種情勢下,企業將逐漸被迫從多國公司轉變為跨國公司,也就形成所謂的全球布局。傳統的多國公司是指擁有許多外國子公司的某國公司。這些子公司是母公司的翻版,子公司是自給自足的公司,製造的所有產品幾乎都在外國當地銷售,使用的生產零組件幾乎都在外國當地採購,所使用的勞工也幾乎都是雇用外國當地的人員。為了因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大部分從事國際業務的公司,其組織結構過去是傳統的多國公司形式,目前則已經開始轉變為跨國公司的形式,而且進展甚為快速,產品和服務可能相同,但結構上已有基本上的差別。

由劍橋大學製造學院在2008年曾發表一份全球製造業研究報告指出,來自金磚四國製造業的新興跨國企業越來越傾向透過併購實現業務增長,而且將一些知名西方公司作為目標,從而給西方傳統的經濟模式帶來了挑戰。世界財經報導報告在對金磚四國等主要新興市場製造業增長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後指出,新興經濟體的全球化過程推動國內企業成長,使其成為新興跨國企業,進而挑戰西方傳統經濟模式。這些新興跨國企業的擴張手段包括:進行國際創建投資(綠地投資)、建立合資企業以及併購等,而後一種方式則越來越具有普遍性。金磚四國的企業往往透過一些不受西方企業關注的低價產品和服務進入西方市場,而這些產品和服務正是進入高利潤領域的橋樑。

在提到中國製造業時,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製造產品供應國。儘管人們寫了很多東西介紹國外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實際上,中國國內一些製造企業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它們已經開始投資海外市場。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顯著增加,同時政府的「走出去」戰略也促進了國內企業的海外發展。

劍橋學者在進行這項研究時稱,他們充分考慮到了與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各國不同的歷史、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研究發現,儘管金磚四國具有完全不同的經濟背景,而且不同國情也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發展特性,但四國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都顯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和驚人的發展速度,這些都清楚地體現在其新興跨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中。

()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

另外,在經濟全球化中還衍生出一股區域化的力量。區域化是指區域經貿合作,即區域貿易協定(RTAs)或自由貿易協定(FTAs)的簽訂。RTAsFTAs係給予區域內成員國在產品貿易上之優惠,例如零關稅之待遇、更優惠之市場進入機會。在90年代區域經貿合作蓬勃發展,主要是受到WTO多邊談判進程延宕的影響,使得已開發國家紛紛尋求區域化策略,以持續推動貿易自由化。開發中國家也不落人後,漸漸興起區域經貿合作。區域經貿合作逐漸形成經濟全球化另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保護主義。對沒有參與締約的國家,其貿易市場無異將被替代,因而影響其對外投資布局。

環顧亞洲鄰近諸國,區域經濟合作快速進展,不論是韓美FTA、韓歐盟FTA,或是東協加一、東協加三及中日韓FTA談判,在在都威脅台商的出口競爭力。近年來,美國力推「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為美國進入亞太市場創建利基。2012年政府已宣示我國將在八年內加入TPP,且在2012年亞太經合會上表示加入東協所提出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意願。這兩項區域整合倡議均攸關我國長期經貿發展利益,我國是否能順利加入TPPRCEP,亦攸關台商海外布局的策略,必須關切其進展狀況。

2000年以來全球化急速發展,中國大陸成為台商布局的主要據點。20085月以來,兩岸經濟關係逐步走向正常化、制度化,並成功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2011年兩岸ECFA正式實施,讓台灣走出被邊緣化的處境,為台灣開展亞洲區域經濟整合踏出第一步。過去以來,受到廉價勞動力和低廉土地價格的吸引,台商前往中國大陸設立生產基地,創造「台灣接單中國大陸生產全球出貨」的布局模式。惟2008年來以來,由於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上中國大陸經營環境出現轉型變數,代工微利化與中國大陸生產成本上漲,這種布局模式正面臨諸多挑戰。雖然中國大陸開始著重內需市場的擴大,台商亦開始重視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開拓,未來「以中國大陸為市場」的布局模式將具有極大發展潛力,但兩岸一般貿易比例偏低,使得中國大陸擴大內需帶動從台灣進口的成長有限,加上中國大陸台商在地化經營程度不強,以及以ICT產業及加工出口產業為主的布局,加上中國大陸政府主導大型國企發展新興戰略產業,隨著中國大陸自主創新政策的推動與自有品牌廠商的崛起,台商將面臨極大的競爭壓力,未來台商能否有效參與經營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

七、台商全球布局的策略

全球布局是國際化演變的現階段歷程。在日益競爭的全球化趨勢下,全球經濟正走向「分工專業化」及「整合」的方向。換句話說,在全球布局下,跨國公司將變成全球整合企業。全球整合企業是指這一類的廠商在形成它的策略、管理及經營時,就像是單一的全球企業。它是基於對的成本、對的技術、以及對的經營環境,而把人和工作擺在世界任何適合的地方。以水平和全球的方式整合所有的經營。依照這種方法,工作機會會流向生產最有效率,且產品品質最佳的地方。成為全球整合企業是全球布局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削減成本在全球布局中是很重要的,供應鏈全球化則可以節省許多成本。

不過,近年來台灣產業致力於國際化,受到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的影響,導致產業發展向中國大陸嚴重傾斜。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的比重;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以中國大陸為主)占出口訂單的比重,都年年增高,充分反映出台灣產業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高度依賴。產業布局過於依賴中國大陸,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總體經濟風險,這也突顯出台商必須進行全球布局的重要性。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資金和技術很容易在國際間移動,但人力特別是低技術人力卻很難在國際間移動,而土地則根本不可能移動的情況下,很多廠商會發現把已開發國家的資金、技術、以及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移到開發中國家去利用當地廉價的人力和土地,是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在全球新興經濟體中,到中國大陸以外新興經濟體的布局,確實還有許多經濟前景展望不錯的地區,也具備相對廉價的人力和土地,都是全球布局值得評估的據點。

一般而言,流入已開發國家的FDI 主要是透過購併(M&A),而開發中國家的FDI則多半為新創設(Greenfield investment)。新興經濟體如香港、新加坡、台灣、南韓、中國、印度等國的對外FDI,金額也愈來愈可觀,而且主要流入其它開發中國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開發中國家的FDI 來自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比重也逐漸增加,大概已占所接受外資的三分之一。

多年來台灣經濟一直高度依賴國際經濟,台灣的產業隨著國際比較利益的變化,不時地面臨產業結構的調整壓力,但台灣產業能夠順利升級,有很大的比例是靠和其他先進國家廠商的合作,以及台灣從海外回國的科技人才。除了到新興經濟體投資之外,先進國家當地法令合理、公共建設完整、社會穩定、以及生活環境優良,也是吸引外人直接投資,以及吸取較先進技術知識的重要據點。

目前全球布局的型態,就是以分工專業化,並將分布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製造、研究發展、行銷服務等資源進行全球整合。國際分工日益精細的同時,廠商的整合能力益形重要,整合力愈強的廠商愈有競爭力。重點就是要讓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策略性配套布局。因為中小企業受限於規模及產業特性,不適合單打獨鬥,仍以進行周邊或上、中、下游體系的分工,或利用產業群聚的效應,以配合大企業的全球布局,才能發揮分工專業化和整合的力量。

 

where to buy abortion pill

http://www.extrageek.com/template/default.aspx?an-abortion-pill buy the abortion pill online
buy the abortion pill online abortion pill abortion pill
where to buy abortion pills online abortion pill abortion pill online purchase
reasons people cheat redirect why men cheat
signs of a cheater wifes cheat dating site for married people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