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全球東升西降 川普難翻轉(中國時報)
林建甫

2025/03/31

轉載自<中國時報 名家專欄>

川普從第一任競選的口號開始,一直喊著要「讓美國再次偉大」( MAGA),顯示美國曾經偉大,現在不行了。放在一個更大的格局,西方已經不偉大了,東升西降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西方文化在歷史上展現了較強的侵略性與支配性。從十字軍東征、殖民主義到現代經濟與軍事干預,西方世界往往以自身的價值觀為中心,推行「文明使命」或「普世價值」,試圖改變其他文化的社會結構。例如,美國在全球推行民主制度,經常以軍事或經濟制裁方式逼迫他國接受其價值觀,而非尊重當地文化與政治體系的多元性。這種霸道的行為導致許多地區的動盪與對立,削弱了全球範圍內的包容性。

工業革命自18世紀中葉起在英國率先展開,蒸汽機的發明、機械化生產的應用,使得西方經濟生產力大幅提升,並開啟了全球性的航海與殖民運動。西方列強如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利用船堅炮利四處擴張,掠奪資源,建立殖民地,使歐洲經濟迅速擴張。之後美國不但避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蹂躪,反而藉此大力發展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者。

與此同時,東方世界仍然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的運行模式之中。因農業高度依賴天候,形成「看天吃飯」的生產模式。但東方文化,尤其儒家思想,講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注重反求諸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漸進模式,加上「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使東方國家人民顯現溫良恭儉的特性,社會則是「超穩定結構」的向前邁進。

明清兩代雖然擁有龐大的人口和精細的社會結構,但整體仍舊處於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中。到了明朝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與西方接觸,使得科技與經濟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方。在全球競爭的格局下,逐漸處於被動挨打的困境,最終無法抗衡西方列強的侵略。

1960年代後,東亞國家引進科學,採取現代化的經濟政策,逐步擺脫傳統農業社會的束縛,進入工業化與科技化的發展道路。其中,日本、台灣、中國的崛起尤為顯著。

日本在二戰後透過美國的扶持與自身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實施技術創新與出口導向的經濟戰略,迅速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台灣則在1960年代以後採用小型開放的出口導向政策,透過教育普及、科技引進及製造業發展,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透過市場經濟改革與全球化參與,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經濟總量迅速逼近美國。

歸納東方經濟體崛起的因素,除了東方文化的共同浸潤,尚有三大因素:人民勤奮、注重教育與科技、政府因勢利導的產業發展與出口導向政策。

相較於東方的崛起,歐洲卻在近幾十年陷入了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困境。歐洲國家過於強調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實施大政府、高福利、高稅收的經濟政策,使得創新與投資環境受限。例如法國與德國的過度監管,使企業失去競爭力,而福利主義則造成勞動力萎縮,經濟成長趨緩。同時,歐洲普遍存在仇視市場、仇視資本的氛圍,削弱了企業家精神。

美國則得利於全球化,造成產業外移,導致大量工廠關閉,工作機會流失,進而引發社會問題,鐵鏽帶就是最好的寫照。再加上享樂主義、治安惡化、毒品氾濫,使得美國的經濟競爭力相對下降。高科技產業雖然保持領先態勢,但高階晶片必須仰賴台積電,而DeepSeek 的橫空出世,也打破西方大型語言模型的壟斷地位。

東升西降的趨勢,反映了不同文明與制度的競爭結果。川普自掃門前雪力圖扭轉劣勢,但東方經濟體的崛起因素並未消退,東方文化的精髓依舊烙印在社會血脈之中。川普霸道的巧取豪奪最終只是大時代的一撮逆流,形成不了氣候。(作者為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