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台商回流後的下一步(工商時報)
邱達生

2019/05/24
      美中貿易戰打得猛烈,打到跨國供應鏈產生位移。在中國大陸經營的部分台商不得不放棄早先的投資佈局,將生產基地移回台灣,以避開貿易戰啟動的關稅壁壘。國內各界咸認為貿易戰加速台灣自主供應鏈成形,且將再次打響台灣製造的招牌,當屬值得慶幸的發展結果。但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台商回流後的下一步該當如何,未來台灣自主產業供應鏈的需求市場在哪裡。

      美國川普總統啟動貿易戰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落實美國優先的目標,他在推特上強調貿易戰讓國際企業離開中國,但是其最大的想望是讓這些企業回到美國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川普政府在2018年順利的與加拿大、墨西哥兩國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並於同年11月30日的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簽署「美墨加協議」(USMCA)。因此很清楚的是,川普已經建構完成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生產供應鏈;主要生產目標是供應美國市場的需求。

      台商回流後,所製造與出口的產品不外乎也是以鎖定美國市場需求為主。美國向來是台灣最大的外銷訂單來源,過去的台灣接單、中國出口的三角貿易模式將會不再。然而未來與台灣企業競爭美國市場的對手,跟過去的對手也會是不一樣的。貿易戰的發展已經讓中國企業考慮放棄美國市場,因此未來此地的供需模式,會是由以美國為核心的供應鏈,來供應美國的需求。

      川普如果能夠完成自給自足的全面經濟結構轉型,其在2016年總統競選期間宣示的3.5%以上經濟成長目標絕非難事,亦即台企未來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對手正是USMCA供應鏈,或稱之為美國集團。當台灣沒有辦法透過自由貿易協定與這個集團公平競爭;美國並非「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台灣產業在美國市場即將面臨的挑戰必然相當嚴峻。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爭霸的方式是多邊圍堵,當初美國主導CPTPP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企圖制訂亞太地區的貿易規範,要求中國確實遵守美國所制訂的規則,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當時中國為了因應,聯合東南亞國協,啟動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希望以東協加六的方式維繫其偏好的遊戲規則、抗衡TPP的壓力。

      當2017年川普放棄TPP的多邊圍堵後,使得RCEP抗衡TPP壓力大幅降低,中國原可以好整以暇、慢慢與其他15國進行談判。但後來川普的策略卻是採取正面攻擊的雙邊貿易戰,強力逼迫中國就範,如此一來中國必須開創貿易戰下的新局面,積極促成RCEP在年底完成談判的目標,以因應外商撤離中國衝擊,至少可以鞏固中國自身產業在亞洲供應鏈的地位。

      中國的經濟規模占RCEP的一半,所以RCEP成形之後,其未來應以供應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市場為主。台灣雖然不曾放棄加入RCEP,但是目前似乎看不到加入的契機,所以台灣企業未來在亞洲市場的競爭對手正是RCEP供應鏈,或稱之為中國集團。RCEP成員國之間彼此會進行關稅去除、法規解禁,所以在與台企進行競爭時,他們會占盡優勢。中國對進口品課徵的平均關稅達9.8%,越南平均關稅為9.6%,印尼的關稅則達8.1%;我國新南向政策鎖定的印度是頗具潛力的市場,但其平均關稅更高達13.8%。當這些RCEP成員在未來對彼此達成零關稅自由化之後,處於國內的台灣自主供應鏈想要進入這個市場,絕非易事。

      貿易戰結果將促成美國與中國各自為軸心的兩大商業集團,且兩大集團會有脫勾、自行運作成為自主供應鏈的可能。這兩大供應鏈會是台灣企業在美國市場與亞洲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且這不會是一場立足點平等的公平競爭。台商回流之後,下一步要審慎評估如何順利供應市場需求,新南向政策應該建立更明確的政策目標-加入CPTPP與RCEP,並設定加入的時程,傾全國之力來推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