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化推手?言之過早了(蘋果日報)
鍾錦墀

2017/12/07
社會科學的研究,可以有分析、論述、推論,但不能落入失之武斷(jump to conclusion)的陷阱。自中國大陸在2012年取代日本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何時能夠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就成為國際關係與國際經濟等領域所關切的重要議題。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與累積,確實可成為當代國家發展模式的重要參考。在短短一個世代內,中國大陸的整體財富、社會福利、基礎建設,以及國際經貿地位,都創下前所未見的先例。如此迅速的成就,當然會獲得各方肯定。

然而,許多專家學者,在肯定之外似乎給予中國大陸過多溢美之詞,以致於原本的客觀分析,被轉化為感性的褒揚讚美。甚至,將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的累積昇華為在政治制度、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優勢等方面的制高點。

例如,在「一帶一路」、石油人民幣,以及全球化三個議題方面,或多或少都可以觀察到這種主客體的轉化。首先,在「一帶一路」方面,中國大陸的規劃藍圖幾乎已被等同執行成效,失之偏頗。其次,以人民幣結算原油買賣進而推論出人民幣國際化時代的來臨,過於武斷。再者,將中國大陸視為接續美國而成為全球化的推手,論述薄弱。

以跨國經濟合作為基本概念的「一帶一路」,自2017年5月峰會後,聲勢似更大,但實際上起步還很早,包括引發爭議的「中巴經濟走廊」倡議案、尼泊爾與巴基斯坦陸續取消原本談妥的亞投行融資案。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截止2017年12月5日通過的貸款總金額約34億美元,共20個項目,其中僅4個項目是亞投行獨資,金額約11.9億。

至於人民幣國際化,隨著石油人民幣體系的進一步發展,被以跳越模式判斷必然將迅速增加人民幣全球支付規模,進而直接取代美元國際地位。實際上,截至2017年11月,全球外匯市場人民幣交易量僅佔1.46%。相較於前兩年,人民幣的交易量是在逐年下降,跌幅超過30%(2015年2.31%;2016年1.68%),也從2015年全球第5大國際貨幣降至目前第7大主要國際貨幣。

最後,習近平在19大後首次露面的國際場合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中,高度讚揚全球化,並表示將主動引領經濟全球化繼續前進。他亦談到建構一個更開放的經濟體制,更立即宣布將大幅放寬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這些言論與作為顯示中國大陸已更有能力擔任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份子。

然而,若直接定調成中國大陸將取代美國當全球化領導者的言論,仍存有疑問。中國大陸至今在全球網路自由度連續7年下降,且更是網路訊息控制最嚴格的國家。其次,中國大陸所倡導的顛覆性科技創新經濟商業最佳範例,實際上是「中國模式」,帶有「壟斷」與「強制」性質。

總而言之,中國大陸在經濟上的成就,當然要給予肯定,但不應過於溢美。對國內人員的移動、生產要素的管制,以及對國內市場的保護,中國大陸要克服這些才能成為國際主導地位與推手。在這個發展過程的同時,社會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應堅持分析、論述,以及推論的研究精神,才是作為全球化社會中負責任的知識份子。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