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社論

不能小看的「通貨膨脹」隱憂
台經院

2022/01/07
隨著COVID-19疫情衝擊的消退,全球經濟快速反彈,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各國物價紛紛出現超乎預期的漲勢,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率自2021年10月突破6%,創下1990年以來新高,已經連續六個月都高於美聯準會2%的目標,歐元區於2021年下半年也出現通貨膨脹壓力,10月CPI成長率突破4%,新興市場國家情況不遑多讓,巴西、墨西哥、印度、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面臨的壓力更大,各國央行雖然認為高通膨是暫時現象,但隨著居高不下的數據接連公布,高通膨的隱憂與日俱增,「通膨」成為進入2022年經濟面對的第一個挑戰。

造成當前「高通膨」的原因很多,首先,短期因素主要是因為COVID-19疫情爆發所致,包括「商品短缺」、「低基期」等,各國受到衝擊的時間點不盡相同,但內需市場的急凍造成2020年物價基期很低,而生產線及運輸的管制,則是更直接停滯商品的交易與供給,在疫苗施打率普遍提高後防疫管制大解封,經濟出現報復性反彈,雖然國際貿易與商品生產也逐步回到正軌,但速度遠跟不上民間消費復甦的腳步,供給不足是當前商品價格居高不下最重要因素之一,不過只要各國「塞港」問題能解決,隨著供給增加對於物價推動力道就會快速下降。

其次,一直以來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是影響消費者物價基本因素,2021年經濟反彈點燃油價、能源價格上漲的動能,加上「反聖嬰」現象的預期,以及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的不確定性都為能源價格走勢再添柴火。另外,2021年極端天氣造成主要糧食出口國收成欠佳,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再次改寫十年新高,能源及原物料價格的高低與經濟成長、地緣政治、天氣、氣候變遷等息息相關,未來也將持續左右各國物價波動。

另一個推高物價的因素來自於全球供應鏈的轉型,2016年川普上任後,「美中貿易戰」開打,拜登的政策雖不像川普激烈,不過積極組織「反中聯盟」,全球供應鏈面臨「脫中」的選擇壓力;同時歐元區拉攏各國加速落實綠色協議,包括綠色供應鏈、碳定價制度、碳邊境稅(CBAM)等,企業不得不面對「脫碳」調整;再加上疫情爆發讓大型企業意識到追求利益最大化、布局全球的供應鏈並不穩固,縮短供應鏈、多元化、分散風險的策略成為主流,未來製造業的生產線也將不會集中於單一國家,向最終消費市場靠攏成為企業決策的必要選項之一。「脫中」、「脫碳」及「脫全球化」的供應鏈轉型正在影響全球商品的生產,並衝擊短、中期商品的價格與供應,不過全球供應鏈調整並非壞事,更具?性的供應鏈能夠緩衝天災人禍、區域性危機帶來的損傷,並有助於物價長期穩定。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為政策思維的轉變,美國總統拜登於就任百日典禮上確定「大政府」政策方向,結束自雷根、柯林頓等總統以來數十年的「小政府」政策基調,「小政府」主張減少開銷、降低稅收、自由貿易、福利改革、財政紀律等以「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政策思維,「大政府」政策認為政府應該主導經濟發展,透過增加政府支出一方面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投資基礎設施和技術,進而提高長期的生產力和競爭力,1933年著名的「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就是「大政府」政策成功的最佳演繹。

「大政府」、「小政府」各有支持者,且難以評斷對與錯,不過可以確信的是「大政府」對於物價的支撐力更強,拜登政府執政沒多久就已經通過1.9兆美元紓困法案(American Rescue Plan),並先後提出2.3兆美元的「美國就業計畫」(American Job Plan)及1.8兆美元的「美國家庭計畫」(American Families Plan),三大方案總金額高達6兆美元,占美國GDP的30%,規模比全球GDP第三大的日本還大,雖然法案後來因政治協商重整,並調整內容及規模,但原先的規劃已將拜登政府的企圖心表露無遺。

結合現代貨幣理論(MMT)的觀點「財政赤字貨幣化不會有太大副作用」,因此「大政府」能夠透過發行債券方式,持續擴大政府支出,從數據上來看,2019年年初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大約22兆美元,2021年11月已突破28.9兆美元,再創造歷史最高水準,同一期間美聯準會持有美債金額也快速增加,從2.5兆增加至5.5兆美元,增加一倍以上,雖然同時期美聯準會也正在執行無限QE政策,不論美國政府及聯準會是否有事先討論,但實際情況就是一個大量發債、一個大量買債,美聯準會是否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值得玩味。

過去歷史中,各國央行無不強調自身的獨立性,以維持物價及金融市場的穩定為主要目標,若是美國「大政府」將貨幣與財政捆綁在一起,財政部發債給聯準會換美元,不僅會影響債券市場殖利率的波動,貨幣供給也會同步增加,高通膨恐怕不會僅是暫時現象。其實不僅美國出現貨幣供給、財政支出及政府債務同步大增的情況,其他國家政府也都緊跟美國腳步,大寬鬆的貨幣環境及更主動的擴張性財政支出的趨勢才會是決定長期通膨高低的基本面。

綜合上述,在多個因素共同推動之下,2022年高通膨疑慮不容小覷,不過隨短線因素消退,有機會看到物價壓力的減緩,而長期則需觀察供應鏈調整情況及「大政府」政策是否會帶動全球貨幣與政府支出的泛濫。所幸從目前數據來觀察,台灣的物價仍在合理的區間,但面對全球環境的轉變,外貿為重的我們不可能獨善其身,應多做準備,以防患未然。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