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台灣到底缺不缺電?
郎若帆

2018/07/03

     2018年時序方才進入五月,氣候異常炎熱讓全台用電量屢創新高,各界人士的心情每日隨著台電供電燈號上下起伏;與此同時,工商企業界紛紛藉由股東會召開時呼籲政府穩定供電的數量和品質,並反映個位數的備轉容量率讓企業投資有隱憂。不久前美國商會發布「2018 台灣白皮書」表達其對台灣未來缺電的憂慮,強調政府應確保能提供「持續、充足、價格穩定且有競爭力」的電力供應,並建議政府要有足以應變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可行的能源組合,以因應各種突發事件。但政府部門卻信誓旦旦說明「台灣並不缺電」,且2019 年後要達到每年備用容量率15%、備轉容量率10%的供電目標,並重申非核家園及以綠電取代核電的能源政策。

    實際而言,北台灣在前半個月內已跳電7次,電力系統降壓運轉亦引起社會關注及科技產業的緊張,而經濟部不敢說的是台灣缺電危機根本上是非核家園和能源政策的問題,正因為備轉容量率偏低,不得已才啟動降壓運轉,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頻繁,如此也讓台電設備老舊、負載超高的饋線頻頻跳脫,而台電老舊機組延役、大潭興達超限供電、「降壓降頻」和「需量競價」措施就已經是變相的限電。近2年供電持續亮警報(表1)、一次815大停電,加上全台空污破表說明台灣供電確實出了問題,而且至今仍難看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表1  近三年台灣供電吃緊情形

 

黃燈天數

橘燈天數

紅燈天數

2013

9

1

0

2014

53

9

0

2015

158

33

2

2016

160

80

3

2017

208

104

3

註:黃燈(供電吃緊)6%≦備轉容量率≦10%

橘燈(供電警戒):備轉容量率≦6%

紅燈(限電警戒):備轉容量≦90kW

 

    其實,要解決供電緊俏的問題無非是「節流」與「開源」。但台灣已連續兩年用電成長超過2%,不只工商業生產活動用電成長,民眾生活用電為因應極端氣候也難以達到政府節能省電的政策,除非電價上漲才可能讓節電效果出現,就如韓國首都首爾的節電措施靠的也不是道德勸說,而是電價上漲得來的成果。如此看來,用電節流在暫停大戶強制節電措施、電價又不能調漲情況下算是破功。

    至於「開源」,依據已入法的「2025非核家園目標」,廢核後減少的18%供電要以綠電替代,同時減少煤電、增加天然氣發電,最終的電力結構是:2成綠電、3成煤電、5成氣電。檢視逐年新增電廠進度,前幾年興建機組將陸續完工投入發電行列,但預計從2022年起至2025年要完工發電的新機組卻命運未卜。目前規劃中的包括擴建大潭、興達、台中燃氣電廠、協和電廠改為燃氣電廠及深澳燃煤電廠等全部遇到瓶頸。其中,大潭、協和及深澳電廠都是用來彌補核一、核二除役後的北部用電缺口,目前深澳因空汙問題陷入僵局、大潭則因中油第三接收站藻礁爭議導致環評卡關;協和的天然氣接收站才剛啟動環評而已。但大潭8號、9號機組無法發電將影響全國5%備用容量率,深澳電廠是2.8%,總計短少7.8%,屆時北部會更依賴中電、南電北送。

2017年發電占比

各項發電占比(%)

2025發電目標

2016年實況

2017年實況

煤電

30

46.0

46.6

氣電

50

32.0

34.6

再生能源

20

5.0

4.6

核電

 

12.0

8.3

燃油

 

4.0

4.7

水力

 

1.0

1.2

 

   未來民眾不僅要面對缺電危機,按照非核家園能源規劃,未來的電價更是非漲不可。以綠電取代核電、用燃氣取代燃煤,每年共增加2,500億元發電成本,平均每人每年要多分攤10,870元的發電成本(表3),如以2016年台電營收5,500億元計算,2025年時電費應該合理上漲45.45%,此所增加的電費至少讓民眾痛苦30年(電廠服役約40年)。

表3  非核家園電價上漲

項目

成本差價

增加發電成本

綠電取代核電400億度

5元/-1/=4/

400×4=1,600億元

氣電取代煤電450億度

 

450億度×2/=900億元

(1,600+900)億元/2300萬人=10,870/人年

註:煤電與氣電差價以2012~2016年平均值計算。

    另外,綠電建設進度緩慢,國外專業單位的評估是2025年根本不可能達到20%,頂多達10%。因此,政府不但必須拉長現有火電廠的滿載發電時間,且需不斷增加火力發電機組,從北到南,林口、大潭、台中、興達等電廠全部規畫增加新機組;以氣電替代煤電,實務上天然氣接收站進度難以掌控,安全存量難以提升,仍必須增加煤電,這就是深澳電廠計畫雖引發環評爭議及輿論批評,行政院卻不得不強渡關山的理由。

    結果是,台灣最後面臨的選項只有兩個:供電不足、全民與企業坦然接受限電,或是全力滿足電力需求,火電增加且滿載全開及電價上漲。前者帶來的是民眾生活品質下降與不便,更嚴重的是經濟與產業受衝擊,企業不願亦不敢再投資,就業機會減少。後者則可能造成空汙惡化、排放增加。

    觀諸國際間韓國核電占比30%,將讓核反應爐運作到其設計的壽命;德國一次性地關閉所有核電,除開發大規模再生能源,仍把燃煤當作主力能源(2017年占比高達39.7%),天然氣只作為支援綠能發電量不足的角色;至於法國則大幅度仰賴核電、關閉火電以抑制碳排。

    非核家園應該是在不缺電、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對國際社會減碳的承諾等條件下,漸進式「以核養綠」才是長久穩健的能源政策。若貿然地躁進非核,加上民粹化環保,則能源供應必然產生缺電、發電成本增加、電力供應不穩等重重危機。面對國內外各界的質疑,政府有責任向全民說明配合「非核家園」可能引發的缺電、限電風險及所要付出的代價,並應提出因應缺電之應變計畫。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