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日本化的疑慮與因應(工商時報)
邱達生

2019/12/27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全球的負利率債券總值已經超過10兆美元,足見避險需求升高。此外在全球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之後,美歐先進國家也出現持續低成長與低通膨的現象,一時之間所謂「日本化」(Japanification)的疑慮浮現。

       提到日本經濟「失落的年代」,大致上有「四低」徵候,除了低成長與低通膨之外,還包括低利率與低生育。在GDP成長率的部分,2000∼2001年的數位經濟泡沫化之後至全球金融海嘯之前的這段時間,美、歐、日等先進國家的成長率雖然持續低於全球平均成長率,但美歐經濟表現顯著的優於日本,且大致上約可維持2.5%以上的GDP年成長。然而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歐美的經濟成長開始出現與日本亦步亦趨現象,且超越日本的幅度漸漸縮窄。

       由於經濟成長缺乏力道,需求推升動能不足,因此物價上揚的幅度必然有限。美、歐、日央行都將貨幣政策目標設定在2.0%的通貨膨脹率水準,但低利率配合量化寬鬆措施往往都還無法有效達成目標。雖然通膨猶似猛獸,恐侵蝕受薪階級辛苦工作所賺取的報酬。但是適度健康的通膨是必要的;當物價停滯或甚至下滑的通貨緊縮現象出現,導致消費者與生產者缺乏誘因而寧願遞延消費與投資活動,則一個國家的經濟會陷入惡性循環。

       至於低生育率,則是因為先進國家年輕世代出現以兼職工作為主的「飛特族」與缺乏工作技能的「尼特族」;沒有機會獲取能夠養家活口的工作報酬,再加上人口老化的趨勢,勞動力的供給出現明顯的下滑。再者日本在2011年的311強震之後,降低對核能發電的使用,對進口能源的倚賴大幅加重,進一步抵銷提振復甦的經濟政策效果,讓其失落的年代進入第三個十年。

       綜合以上,主要是先進國家相對而言比較會產生經濟是否出現日本化的疑慮。國際貨幣基金(IMF)早已將台灣歸類在先進經濟體之列,所以檢視我國有無日本化的跡象也是必要的。金融海嘯之前,台灣經濟成長大多高於全球平均值。然而自2012年起,台灣的GDP成長率非但持續低於全球平均值,開始也出現跟日本成長率亦步亦趨的現象。此外根據IMF對2019年的估計與2020年的預測,台灣的平均通膨會比美、日、歐更低。

       日本化的特徵是長年的低成長,且經濟政策無法有效擺脫通貨緊縮的泥沼。對抗日本化現象,並沒有特效藥,否則歐美與日本那麼多優秀的經濟學家,應該已經找到解決之道。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充分參考歐美學界在過去的相關研究,以及他們認為避免陷入日本化的關鍵結論。

美國學界認為日本在政策因應上,不夠及時與到位。例如:日本在80年代後期已經出現景氣蕭條現象,但是日本央行到1999年才採取零利率政策、2001年才啟動量化寬鬆(QE)措施。所以美國聯準會在2007年次貸風暴尚未發展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即已經啟動降息循環。而在2008年12月進入零利率,且在2009年第一季啟動QE。

歐洲日本化的現象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之後,出現與日本經濟類似的四低徵候。然而歐洲學界卻認為歐洲因為在重大政策上與日本有別,所以可以避免進入失落的年代。首先是歐洲國家積極致力於再生能源開發,所以不必像日本必須大量的進口能源。其次是歐洲受惠於歐盟共同市場高度彈性的勞工政策,專技勞工得以在區域內自由移動,解決了部分歐洲國家勞動力供給的問題。

台灣是否出現日本化的疑慮,仍屬見仁見智。然而平常應儲備充分的政策空間,以因應突發外部性衝擊的不時之需。此外盡快發展並執行永續性能源政策,且研擬並採納更具備彈性的勞工政策,當有其必要。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全球的負利率債券總值已經超過10兆美元,足見避險需求升高。此外在全球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之後,美歐先進國家也出現持續低成長與低通膨的現象,一時之間所謂「日本化」(Japanification)的疑慮浮現。

提到日本經濟「失落的年代」,大致上有「四低」徵候,除了低成長與低通膨之外,還包括低利率與低生育。在GDP成長率的部分,2000∼2001年的數位經濟泡沫化之後至全球金融海嘯之前的這段時間,美、歐、日等先進國家的成長率雖然持續低於全球平均成長率,但美歐經濟表現顯著的優於日本,且大致上約可維持2.5%以上的GDP年成長。然而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歐美的經濟成長開始出現與日本亦步亦趨現象,且超越日本的幅度漸漸縮窄。

由於經濟成長缺乏力道,需求推升動能不足,因此物價上揚的幅度必然有限。美、歐、日央行都將貨幣政策目標設定在2.0%的通貨膨脹率水準,但低利率配合量化寬鬆措施往往都還無法有效達成目標。雖然通膨猶似猛獸,恐侵蝕受薪階級辛苦工作所賺取的報酬。但是適度健康的通膨是必要的;當物價停滯或甚至下滑的通貨緊縮現象出現,導致消費者與生產者缺乏誘因而寧願遞延消費與投資活動,則一個國家的經濟會陷入惡性循環。

至於低生育率,則是因為先進國家年輕世代出現以兼職工作為主的「飛特族」與缺乏工作技能的「尼特族」;沒有機會獲取能夠養家活口的工作報酬,再加上人口老化的趨勢,勞動力的供給出現明顯的下滑。再者日本在2011年的311強震之後,降低對核能發電的使用,對進口能源的倚賴大幅加重,進一步抵銷提振復甦的經濟政策效果,讓其失落的年代進入第三個十年。

綜合以上,主要是先進國家相對而言比較會產生經濟是否出現日本化的疑慮。國際貨幣基金(IMF)早已將台灣歸類在先進經濟體之列,所以檢視我國有無日本化的跡象也是必要的。金融海嘯之前,台灣經濟成長大多高於全球平均值。然而自2012年起,台灣的GDP成長率非但持續低於全球平均值,開始也出現跟日本成長率亦步亦趨的現象。此外根據IMF對2019年的估計與2020年的預測,台灣的平均通膨會比美、日、歐更低。

日本化的特徵是長年的低成長,且經濟政策無法有效擺脫通貨緊縮的泥沼。對抗日本化現象,並沒有特效藥,否則歐美與日本那麼多優秀的經濟學家,應該已經找到解決之道。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充分參考歐美學界在過去的相關研究,以及他們認為避免陷入日本化的關鍵結論。

美國學界認為日本在政策因應上,不夠及時與到位。例如:日本在80年代後期已經出現景氣蕭條現象,但是日本央行到1999年才採取零利率政策、2001年才啟動量化寬鬆(QE)措施。所以美國聯準會在2007年次貸風暴尚未發展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即已經啟動降息循環。而在2008年12月進入零利率,且在2009年第一季啟動QE。

歐洲日本化的現象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之後,出現與日本經濟類似的四低徵候。然而歐洲學界卻認為歐洲因為在重大政策上與日本有別,所以可以避免進入失落的年代。首先是歐洲國家積極致力於再生能源開發,所以不必像日本必須大量的進口能源。其次是歐洲受惠於歐盟共同市場高度彈性的勞工政策,專技勞工得以在區域內自由移動,解決了部分歐洲國家勞動力供給的問題。

台灣是否出現日本化的疑慮,仍屬見仁見智。然而平常應儲備充分的政策空間,以因應突發外部性衝擊的不時之需。此外盡快發展並執行永續性能源政策,且研擬並採納更具備彈性的勞工政策,當有其必要。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