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飆漲是經濟復甦訊號?還是無基之彈?(風傳媒)
劉名寰
2024/10/09
|
轉載自《風傳媒專欄》
在中國十一連假前夕,中國人行、金管局及證監會連袂召開記者會宣布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而中國股市也在政策利多釋出後率先表態,出現報復性飆漲。滬深300指數從9月24日3,244.65點漲到9月30日4,017.85點,短短五個交易日漲幅高達23.83%,一舉掃除中國股市自2021年以來連續三年的低迷走勢。
為求有效刺激景氣,中國政府此次「多箭齊發」,其中最受市場矚目的莫過於「救市三箭」。第一箭是「救經濟」,中國人行分別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兩碼及七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0.2個百分點,旨在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放款、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預估可釋出長期資金一兆人民幣。
從去年第四季開始,中國信貸市場即出現明顯的萎縮訊號,人民幣新增貸款金額在去年11月年減2.87%之後,衰退幅度便持續擴大,累計今年前八月,新增貸款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20.99%,減幅高達3.56兆人民幣。新增貸款的縮減,投射出的是實體經濟的疲弱。
今年第二季中國實質GDP成長率為4.7%,增速較第一季減少0.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實質GDP已連續五季高於名目GDP,出現名目和實質GDP倒掛的情況,凸顯通縮緊縮依舊是當前中國經濟復甦的一大阻礙。儘管今年3月中國官方設定2024年經濟成長目標為5%,但外資似乎並不買單,隨著多項經濟數據的陸續公布,小摩、高盛、花旗等外資已相繼下修今年中國經濟成長預測。
倘若進一步檢視中國經濟個別部門的近期表現,便不難理解為何中國政府會在此時祭出救市猛藥。
首先,在消費方面,今年8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僅2%,成長動能與防疫封控期間相仿。消費力不足,反映的是民眾對經濟環境的不安全感,進而導致消費意願低落。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去年3月解封初期一度回升到94.9點,豈料隔月旋即跌破90點,近幾個月則在86點附近徘徊。為了刺激消費,今年3月和8月中國官方祭出兩波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惟政策效果不如預期,據統計,今年8月中國乘用車銷售已連續第五個月下滑。
其次,在投資方面,2023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減少8%,今年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4,989億元人民幣,亦較去年同期下滑29.1%;與此同時,今年8月中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僅有3.4%、民間固定投資年減0.2%,對比疫情之前整體固定投資年增率平均可達5%以上,可看出企業投資意願仍相對保守。
第三,在出口方面,在船舶、電子零組件和汽車出口帶動下,中國8月份出口金額來到3,086.5億美元,呈現連續五個月成長,但美中不足的是,8月出口金額仍不及2022年同期的3,103.8億美元。此外,代表製造業景氣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目前也低於50榮枯線,顯示製造業產銷情勢仍不甚理想。
中國救市的第二箭是「救房市」,根據中國人行的最新措施,購置第一套和第二套房的首付金比例統一調整為15%,並給予符合放款條件的金融機構可以所承作的房貸業務向人行申請再融資,再融資比例由原本的60%提高到100%,預估將新增金融機構可放貸資金3,000億人民幣。
房地產市場低迷是近年中國經濟快速下滑的主因之一,2020年中國政府針對不動產市場祭出三道紅線限令之後,戳破了中國房地產市場榮景。2021年迄今,中國三線城市房價平均已下跌10%,省會級二線城市也下跌5%,而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房價雖然相對抗跌,但也難逃同步修正。房價持續走跌引發買盤需求銳減,今年前八月中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年減18%和23.6%,反觀商品房待銷售面積則較去年同期增加13.9%,顯示房地產供過於求的失衡現象仍在調整中。
第三箭是「救股市」,中國人行鼓勵證券、基金、保險公司利用資產質押從人行取得流動性,同時鼓勵銀行對上市公司及大股東提供融資,期能放大股市成交量並帶動股市上漲。
近年中國股市表現欠佳,連帶壓抑市場交投意願,去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量為89.36兆人民幣,年減7.16%,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量則為122.85兆人民幣,年減4.21%,合計去年滬深兩大交易所累計股票成交量較2022年下滑5.48%。在9月24日中國官方宣布救市措施之後,滬深兩大交易所合計成交量在連假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放大到2.95兆人民幣,成交量創下歷史新高,也給了中國救市三箭一個很好的起手式。
股價指數向來被視為景氣動向的領先指標,近期中國股市的強勁反彈,究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預示著中國經濟即將復甦的訊號?抑或只是曇花一現的「無基之彈」?等十月中旬多項硬數據(消費、投資、生產、房市、出口)公布之後,相信會有更明確的答案。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