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經商環境不差 外資為何不愛(中國時報)
林建甫

2016/10/30

日前世界銀行公布《2017經商環境報告》評比,紐西蘭擠下蟬聯榜首多年的新加坡,榮登全球經商環境榜首。而台灣排名與去年相同,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1、亞太地區第5。

進一步看台灣在十大評比項目的排名變化,「電力取得」指標維持全球第2;共有6項成績上升,包括「申請建築許可」第3、「執行契約」第14、「財產登記」第17、「開辦企業」第19、「保護少數股東」第22,以及「繳納稅款」進步9名至第30。不過其他3個項目呈現惡化,「破產處理」下降1名至第22、「取得信貸」下降3名至第62、「跨境貿易」下降3名至第68。

雖然依據世銀評比,台灣經商條件不差,卻只吸引少數外資。沒了活水,也間接造成悶經濟。2015年來台的外人直接投資(FDI)為47.6億美元,2013年的53億美元及2014年的57.5億美元都不算好。因為2015年全球FDI總值是1.7兆美元,比2014年成長38%,創下2007年以來的新高。其中,中國大陸吸走1356億美元,新加坡652億,印度是442億,印尼155億,泰國108億,馬來西亞111億,越南118億,台灣幾乎敬陪末座。

其實投資環境的好壞與是否有投資吸引力是兩碼子事,經商環境評比優良只能算是投資計畫中的參考指標,但是不是要投資還必須考慮其他條件。在商言商,其實比起低風險,企業更在乎的是投資報酬率、市場發展潛力或是政治安定性。

追根究柢,台灣缺乏投資吸引力或許與台灣經濟發展模式有關。長久以來政策傾向用高科技製造業支持出口發展,內需市場成長動能較弱。相較於大陸或新興的東南亞國家,國際企業多半會選擇有市場潛力的地區投資。其次,科技的創新正在改變國際貿易型態,隨著智慧化工業、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Fintech時代來臨,企業更傾向將工廠臨近市場。

雖然市場規模與成長力是關鍵,不過新加坡、香港透過開放且與國際接軌的制度環境,成功吸引許多國際企業進駐。新加坡、香港強的都是服務業,尤其金融業,值得台灣仿效學習。台灣經濟正處於轉型關鍵時期,政府積極推動的「5+2產業」、「新南向」等政策都有將最新的發展趨勢納入,期盼過去台灣優勢的製造業能與服務、創新結合,國內優質企業能走向國際,走出台灣自己的路。

不論如何,打造合宜的投資環境仍是優勢策略,政府責無旁貸,應針對《2017經商環境報告》中台灣名次下滑的項目提出改善辦法,例如,法規未與國際接軌、未能加入更多自由貿易協定、投資審議不夠透明等都是問題。同時表現好的項目不可掉以輕心,例如「電力供應」與「非核」政策衝突,政府應提早準備因應。

最後,台灣要扭轉長期以來的經濟困窘,或許可將FDI當成指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政策規畫、決策與落實都將更清晰,悶經濟就可以突破。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