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推動建立「金門和平經貿特區」的必要性
吳福成

2016/12/28

現階段兩岸關係因蔡英文總統並未回應對「九二共識」的立場,而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連帶地兩岸經貿活動也受衝擊,有識之士都在尋求解套方式,希望在兩岸關係「冷和」僵局中打開一扇「機會之窗」,以確保兩岸經貿的「互利共贏」格局。最近金門縣政府與台灣經濟研究院在昇恆昌金湖大飯店舉辦了一場「加速推動申設『金門和平經貿特區』座談會」,邀集了兩岸產官學界代表集思廣益,並達成共識,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若能加速「開放金門」,在離島金門推動建立和平經貿特區,未來兩岸經貿合作即可在有限區域範圍內先行先試,也能有效來管控風險。
近半世紀以來金門歷經國共內戰、冷戰對峙,一直都是守衛台海安全的最前沿;後來隨著兩岸關係改善,金門遂成為「小三通」的先行試點,更為兩岸直航奠定堅實基礎。另外,兩岸第一個正式的交流協議〈即「兩岸紅十字協議」〉是在金門簽署的,2015年兩岸事務高階官員「夏張會」也在金門舉行。從歷史發展軌跡來看,孤懸海外的金門始終都扮演著兩岸交流的樞紐角色。也正因為金門曾經為保護台灣安全,長期深受兩岸戰火和敵對關係之禍害,因此對於和平的盼望更為殷切,才有推動申設「金門和平經貿特區」之舉。
金門要建立和平經貿特區,並非沒有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的。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 2015年發布的調研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已有多達4,300個經濟特區,並創造超過勞工總數2倍多的工作機會。該報告還建議亞洲地區可再建立更多的經濟特區,以抵擋近來全球出口市場需求減弱所帶來的衝擊,並吸引更多的外來直接投資(FDI)。另外,經濟特區同時也是各國測試經濟政策與實施結構改革的絕佳場所,有助整體區域經濟突破發展瓶頸。特別是將來如果「金門和平經貿特區」能進一步與海峽對岸的廈門自由貿易實驗區對接,必能創造更大範圍的區域經濟規模,以及吸引外資而帶動金門有更多就業機會。
由於「金門和平經貿特區」的建設目標,是希望發展成為國際觀光休閒島、精緻購物免稅島、養生醫療健康島、低碳環保樂活島,而在發展過程也將在旅遊、運輸、物流倉儲、民生供需、商貿和金融等產業領域帶動金廈兩地跨境合作商機,並進一步創造台灣相關產業對金門發展人流、物流、金流等建設的實質性支援和供應機會。
不容置疑的,建立「金門和平經貿特區」在本質上即屬於所謂的次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完全符合我國於2001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區」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接軌國際經貿之精神。特別是金門個別關稅區是我國加入WTO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金門推動建立和平經貿特區,甚至尋求與廈門自由貿易實驗區對接,也完全有其適當性和合理性。但客觀審視目前的基礎條件,仍有許多尚待努力加強的空間。以下,僅從兩大方向提出建議:
一、金門本身的法制建構。這可參考日本沖繩和韓國濟州島特區建設的成功案例,大都以制定特別法為經貿發展途徑,所以金門未來發展的定位也必須回歸到我國現行的「離島建設條例」之特別法。但是現行「離島建設條例」的內文偏重離島之「建設」,較少顧及離島之「發展」,同時有鑒於台灣各離島〈金門、馬祖、澎湖〉之間存在著發展差異性,故可考慮另訂不同離島發展專章,才能為推動「金門和平經貿特區」制定適用條文,並使之取得法源依據。
二、必須搭建常態性的推動金廈合作平台機制。事實上中國大陸從中央到福建省、再到廈門的「十三五」規劃,都有深化廈門對台合作支點建設的精神;尤其廈門的「十三五」規劃,還明文提及推動廈金居民自由往來、產業合作,以及其他領域合作,包括探索與金門「免稅島」全面對接合作新模式。也因此,如何搭建常態性的推動金廈合作平台機制,是極必要也是迫切的工作。
總之,在金門拋出推動建立「金門和平經貿特區」,以及尋求與廈門自由貿易實驗區對之際,政府似可考慮在兩岸關係「冷和」的僵局下,把它援引做為維護兩岸和平,建構「互利共贏」的兩岸新關係之先行先試。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