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嬰兒是劣等財,寵物是正常財之下的權變(工商時報)
林建甫

2023/02/22

轉載自<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

文/林建甫 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經院董事

經濟學教科書,介紹供、需、均衡的觀念後,就進入彈性的課題。由所得彈性討論消費者「所得變動」引起的「需求量變動」之敏感度。這時正常財與劣等財的觀念就進來。
一般正常的東西,所得增加消費都會隨之增加,所得彈性不管是大於一或小於一的正值,這都稱為正常財(或正常物品);但也有一些東西,消費者所得增加反而會減少消費,我們稱為劣等財,這種東西的所得彈性會變成負值。

我們把這個觀念套進整體國家討論,近幾年台灣平均國民所得一直增加,社會上嬰兒的出生數目卻減少了,但寵物飼養的數目卻大大增加。因此看起來嬰兒是「劣等財」,寵物反而是「正常財」。

2022年全國的新生兒僅13萬8,986人,創內政部統計以來新低。前一年2021年新生兒則是15.38萬。若從統計資料來看,1981年是41.58萬人是高點,隨後逐年滑落,1991年是32.04萬,2001年為25.79萬,2011年只剩19.83萬,再逐漸降到現在的水準。中間的龍年雖異軍突起,但也只是稍微增加,大趨勢就是下降。反觀,由時勢公司整理農委會、內政部的資料推估全國家犬貓數量2011年約189.71萬隻,逐步增加到2021年的295.83萬隻。

嬰兒是劣等財,寵物反而是正常財,這個社會現象值得省思。背後是嬰兒的養育成本隨著社會進步,大大增加。年輕父母面對生活的壓力,房價的高升,行無餘力。肯生,生一個,祖父母就要謝天謝地了。再者,尤其女性在女力時代來臨下,放棄工作,機會成本非常大,因此權衡輕重,甚至不婚的選擇,大有人在。

相對的,人際關係疏離與情感關係的重整、少子化、老年化等因素影響下,興起一股寵物飼養風潮。寵物之前飼養的動機,多是集中在實質功能用途上:狗的主要目的是在看家、防盜,貓則會捉老鼠。寵物現在的角色早已跳脫過去的工具性及主從關係。寵物成為現代人心目中的家庭要角,甚至被飼主視如己出。

準此,我們應該看到這個社會現象背後的問題及該有的權變。政府去年8月推動「平價教保續擴大」、「育兒津貼加倍」及「就學費用再降低」等新政;行政院會更裁示通過「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增加產檢次數及項目」及「放寬育嬰留停及調整工時彈性」三大政策。這些都可以減少年輕夫妻的「做人」及一些養育成本,是有助於提高生育率。

然而,更根本的問題還有年輕人低薪、高房價、托育等等社會問題。年輕人為了就業,紛紛往都會區移動,低薪高房價買不起房子,只好賃屋而居。家庭型態由以往的大家庭轉化成小家庭,最大的缺點便是家中年幼子女缺乏照料。小的只能送往托嬰中心,大點送幼稚園,對家長而言負擔不小。且近年托嬰意外、兒虐事件時有所聞。相對來說,公設民營托嬰中心在家長心中較為值得信賴,但公設民營托育中心在都會區量能不足的問題十分嚴重。這些都是未來政府應該盡速考量改進的方向。

另外,隨著寵物與飼主的關係愈來越密切,提供寵物各式商品及服務的需求也日益擴大。除寵物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等需要,再延伸到保健、看病、手術、住院等醫療服務及死後處理的殯葬業等,產業範疇涵蓋廣闊,已經相當於人類經濟的縮影。而且相信隨所得增加,更將逐年成長。初估台灣每年已有新台幣300億元以上產值。非常值得注意且把握此商機。

在日本成田機場附近的永旺購物中心,我看到大坪數透明展示的寵物販售、美容美髮及照護中心,處處可見寵物的萌樣,因此吸引不少小孩駐足觀賞、互動,不遠處也有很多老人坐在長凳子上欣賞眼前的「風景」。這整體真是有趣的畫面,值得在我們社會中推廣。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