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世界離金融危機有多近?(工商時報)
趙文衡

2020/03/27
        為因應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緊急流動性需求,美國聯準會日前在連二次降息共6碼後,又使出殺手鐧,祭出史無前例的無上限量化寬鬆等極端的救市方案。各國央行也紛紛推出解決流動性不足、減輕融資市場中斷的措施。在在顯示,此次新冠疫情已衝擊到各國金融體系,甚至已有人預言金融危機的發生。

        目前我們離金融危機到底有多近?以美國而言,企業因新冠疫情而營收驟減,導致營運資金不足、借貸需求上升,但因企業營運前景不佳,公司債市場急凍,整個借貸市場陷入緊繃,企業面臨資金乾涸的窘境。聯準會的動作即是在注入流動性,舒緩市場對美元需求的緊張。但這還不是聯準會採取激烈動作的最主要原因。能夠讓聯準會如此罕見的連降6碼與無上限量化寬鬆,除了預期一場金融危機外,沒有別的可能。

        新冠疫情讓聯準會回想起2008年,次級房貸的違約潮擊潰整個金融體系。那場危機也是由借貸市場開始,然後透過衍生性金融商品蔓延至整個金融體系。此次新冠疫情的違約潮來自於商業與生產停頓,致使眾多企業與個人的信貸產生嚴重的債務履行問題。這些債務同樣與衍生性金融商品連動,若情形嚴重,引發另一場金融海嘯並非不可能。

        目前危機的進行會先由企業的債務危機開始。在美國,垃圾公司債券市場規模已達1.3兆美元,較十年前成長65%,投資等級的債券達6兆美元,較十年前成長一倍。全球各類公司債務目前達到驚人的75兆美元。這些龐大的公司債務,在新冠疫情下,違約率勢必飆升,除了衝擊實體經濟與人民生計外,也會衝擊持有這些債務的銀行。

        等到這些違約債務衝擊銀行體系,危機則進入第二階段。此階段則會走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相似的路。銀行在呆帳增加與衍生性金融商品迅速貶值下,資產負債表惡化,將會面臨經營危機。這與2008年的信用過度擴張、充斥過多劣質的金融商品不同。此次的情形是,許多原本債信良好的貸款,因新冠疫情瞬間降級變成不良債,原本大家都認為體質健全的銀行,將會出人意表的陷入危機。

        此次危機與上次金融危機最大的不同是,2008年金融危機只有一個根源,那就是美國。此次危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根源,都必須面對自己的本土危機。這些本土危機的影響不只限於本國,眾多本土危機經由全球化串聯而彼此強化,最終可能全面失控而成為全球性危機。

        上述是新冠疫情導致金融危機最可能的路徑,另一條路徑是透過熱錢對脆弱國家貨幣的狙擊,特別是疫情嚴重的歐洲國家。英鎊將會是最可能的目標。但筆者以為,熱錢狙擊的最佳時間點已過,目前全球股市已逐漸恢復穩定,恐慌情緒已逐漸平息,但仍不排除未來會有另一個狙擊機會的出現。

        未來隨著疫情的擴大,銀行扮演流動性供給者的角色將越加吃重,在此同時金融體系所承受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尤其是目前各國政府賦予金融機構紓困的任務,需要考慮這些機構的極限,救企業同時也須同樣重視銀行體質,如果兩者衝突,後者還是應優先於前者。畢竟銀行是經濟的心臟,維持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可以確保經濟的一線生機。

        筆者以為,如果各國在金融面均能提前做完善的部署,全球性危機應可撐到疫情結束前均不會爆發,但各國零星的危機將難以避免。儘管我國目前疫情尚在控制之中,但未來情勢難料,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尤其是受到他國牽連的可能性更高。政府必須針對疫情嚴重國家的金融體系進行監測,盤點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曝險部位,以防範受到外來危機的波及。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