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關鍵評論網)
文:王偉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全球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已無庸置疑,但面對氣候行動與國家利益的拉扯,2024年的COP29氣候高峰會卻蒙上沉重的陰影,尤其在川普重掌美國政權的影響下,全球對氣候治理的信任與期待進一步被撼動。
雙11的電商促銷熱潮固然引人注目,但在國際舞台上,COP29的政治星光無疑已被削弱。川普新政府的重商主義的氣候立場,讓人質疑美國是否仍會參與並推動全球性的氣候承諾,而歐洲領袖的缺席更使得多邊氣候合作體系陷入更深的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氣候治理未來是否會從合作轉向競爭,以「綠色技術競賽」取代傳統的多邊氣候合作,成為更具現實性和影響力的選擇?
歐洲氣候領導者集體缺席
川普的當選預示美國氣候和能源政策的重大逆轉,特別是在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重回重商主義路線之際,對多邊氣候協議的支持將進一步縮減,甚至是逆轉。
由於川普主政下的氣候政策勢必將會更關注美國自身的經濟競爭力和能源自主,其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政治考量使得參與國際氣候承諾顯得更加昂貴且無法避免增加美國企業的營運成本,進而影響美國產業的競爭優勢。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加入昂貴的全球氣候承諾並非是美國政府對氣候問題的忽視,而是出於現實考量的政策選擇,主因是川普新政府試圖在全球市場上保護美國的產業地位維持美國經濟成長又不受到綠色政策的牽制。
這樣的政策逆轉使得美國的氣候立場不再與國際多邊氣候協議相一致,並進一步削弱全球對COP29的信任與期待。
歐洲氣候領導者在此次COP29高峰會上集體缺席,也成為各界注目的焦點,德國和歐盟領袖的退場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全球氣候治理的領導真空。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川普當選後第二天他的聯合政府就馬上垮台,最近幾天蕭茲開除自由民主黨(FDP)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後,自由民主黨宣布該黨所有部長都將離開聯合政府。這個政治大動盪導致蕭茲選擇迅速退出COP29高峰會議,優先處理德國急迫的政治危機。
蕭茲的政治選擇,其實是一種國家內部利益壓力所造成的現象。當自由民主黨退出聯合政府後,德國內部的政治動盪讓氣候政策的議題更顯不穩定。
自由民主黨的財政部長林德納更在辭職後發佈其對於德國新能源政策的立場,主張以市場驅動而非國家干預為主的綠色政策路徑,這一觀點無疑顯示出其對德國政府一直以來依賴的補貼再生能源的持續性抱持懷疑態度,也進一步反映出德國內部的氣候政策已從合作向競爭的轉變。
Christian Lindner提倡的市場驅動的綠色減碳政策主張,以碳定價機制取代政府主導的再生能源補貼,其背後的經濟邏輯在於減少低效的政府資源資金運用,釋放更多資源投向綠色技術創新及基礎設施的發展,進而推動德國市場經濟的活力恢復。
這一政策轉向不僅僅是德國內部的政治選擇,也反映歐洲對全球氣候承諾的重新思考。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面對國內利益的壓力和多邊氣候承諾的高成本,許多國家勢必逐漸將資源集中於國內的優先事項上,避免過多的國際氣候承諾導致國內產業經濟競爭力受損。
更貼近國際政治的現實
全球氣候行動的現實顯示出多邊氣候合作的脆弱性和一直存在的制度性風險,未來幾年的全球氣候治理可能更加聚焦於「綠色技術競賽」,而非傳統的多邊合作。
林德納提出的新能源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已為這項趨勢提供一種可能的政策藍圖:在競爭性市場機制下,激勵綠色減碳技術的創新研發,並藉此推動全球技術創新的示範效應。德國若能藉由市場驅動和碳定價等手段加速綠色技術創新,無疑可以在全球綠色競賽中佔得先機,並向其他國家提供一種替代性的氣候行動路徑。
這一全球氣候治理的競賽模式不僅挑戰傳統的多邊合作精神,更引領出技術創新的激勵動能。未來各國若能透過激勵市場的力量,將國家利益與技術創新結合於綠色技術的創研發,或許會產生比多邊氣候協議更具有效率和持續性的全球環境影響。
COP29的星光暗淡,並不意味著全球氣候行動的停滯,反而是可能代表一種更貼近國際政治現實,以競爭驅動的氣候治理模式的崛起。
對台灣而言,COP29所呈現的多邊氣候合作減弱與綠色技術競賽模式的興起勢必帶來挑戰。
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協議的正式簽署會員國,但全球氣候政策的風向轉變仍對台灣有深遠影響。隨著主要國家轉向單邊主義的綠色技術創新競賽,台灣在氣候政策上需從「遵循國際氣候協定」逐步過渡到「技術驅動的自主發展」,以保持在區域經濟體的綠色競爭力。
隨著全球市場逐漸轉向競爭性綠色技術開發,台灣面臨的政策重要挑戰在於如何在加強綠色減碳技術投資與經濟成長間取得平衡。過去台灣在能源政策上相對仰賴進口化石燃料,能源結構較為脆弱,因此如何確保在綠色轉型中的能源自主權將成為未來台灣的重要政策課題。
若全球大國逐漸縮減對再生能源的補貼,並將資源集中於綠色新技術的研發創新,台灣在這國際新趨勢下也必須迅速因應,特別是在減少依賴性能源補貼政策上尋求政策轉型的契機。
對台灣而言,提升碳定價機制的透明度、建立更加市場機制的減碳政策,將成為未來政策調整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