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疫情蔓延下的大陸晶圓代工業(旺報)
劉佩真

2020/02/12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使2020年首季中國晶圓代工業景氣出現黑天鵝事件,導致電子產品銷售情況未如預期;但預計在未來疫情獲得控制之後,本產業的成長動能將逐步浮現,畢竟終端應用市場包括車聯網/自動駕駛、物聯網、人工智慧、超高清視頻、健康可穿戴設備、沉浸式娛樂、機器人、健康照護等應用需求開始展現增長趨勢。

 

        更何況美中科技戰不斷,美方進一步打壓華為,使得中國加快半導體國產化的速度,其中中芯國際的14奈米及以上成熟製程,能夠承接中國晶片設計公司90%以上的代工需求,同時海思決定對外銷售4G通訊晶片,這表明華為內部的IC部門正在向該行業外部提供大量晶片。考慮製造成本、貿易限制等因素,海思將會選擇中國境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大陸晶圓代工較為先進的製程僅有中芯國際能夠承接,所以中芯國際將受益於海思對外出售晶片的策略。

 

        事實上,2020年以來中芯國際因具備中國半導體國家戰略的絕佳地位,為其營運績效添加成長動能,主要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要崛起,從設計到代工、封測都要自主化,所以中國晶片設計公司尋求當地晶圓代工廠是必然趨勢,此態勢短期內有利於中芯國際,其來自中國和香港的收入占比將繼續提升。

 

        同時,中芯國際做為中國先進製程的領導企業,其供應鏈的國產化進程也備受關注,包括設備企業的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盛美半導體、沈陽拓荊,以及材料供應商包括華特氣體、江豐電子、安集科技、雅克科技等。事實上,中芯國際2015年開始研發14奈米,2019年第3季成功量產14奈米FinFET,使得中芯南方廠成為中國內地最先進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該廠將建成月產能3.5萬片的先進製程生產線,不過中芯國際是否能順利從台積電南京廠手中搶奪華為14奈米的訂單,仍端視中芯國際14奈米製程的整體良率表現。

 

        若以華虹半導體來說,2020年以來營運能見度也逐漸明朗,主要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逐步成長,而隨著純電動車的滲透率提高,單輛車含矽量持續提升,功率器件景氣度提升,華虹半導體作為產業鏈的上游,將優先受益。尤其是華虹具有IGBT代工能力,IGBT是電能變換和控制的核心器件,更何況無錫720199月宣布投產,2020年更將成為華虹半導體營運的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肩負中國於2020年達成量產14奈米製程的重責大任,公司挖角梁孟松來積極進行研發,2019年第3季成功開始量產14奈米FinFET製程晶片,12奈米技術客戶也已開始導入,下一代技術的研發穩步開展。但良率的穩定度仍需時間進行觀察,因而短期內中國晶片的製造要完全由中芯國際來實現自給自足,先進製程方面仍有相當的難度,而相較於台積電在2020年第2季將開始量產15奈米製程,中芯國際仍略遜一籌。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