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各國加碼半導體扶植力道 我國力抗利空環境展韌性(工商時報)
劉佩真

2021/05/31

先前不論是美中貿易戰、科技戰,或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甚或是美國德州大雪、日本強震等天災不斷,再到車用晶片荒,皆突顯台灣半導體業對於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等同產業利益高度向台灣傾斜,此局面則開始引發全球各國的覬覦,並透過輿論的角度來形塑若台灣半導體業生產環節出現任何問題,全球半導體晶片供不應求的情況恐更加嚴重,甚至危及供應鏈的運作,因而全球各國紛紛開始對我國半導體業者施壓,期望能透過至各地的投資設廠來分散風險。

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若台灣半導體業可挺過此波國內疫情升溫、水電供應存有疑慮等利空環境,反而能展現我們營運的韌性,或可紓緩來自於各國給予台積電或其他廠商投資決策的壓力。

從全球半導體業的競爭態勢來看,2021年以來全球各國頻頻加碼對於半導體業的扶植力道,包括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中國等。以美國來說,近來為了建立當地自有完整供應鏈而動作不斷,特別是成立美國半導體聯盟,其是由Apple、Microsoft、Intel及台積電等60多家廠商組成,成員除半導體廠外,尚包含上下游業者,主要向美國爭取補助,鼓勵在美國境內從事晶片製造業務,顯然美國欲主導未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動向;另一方面,美國也宣布將五年投入520億美元,包含生產和研發獎勵、執行國家半導體科技中心與國家先進封裝製造計畫、其他研發計畫,以及緊急融資,藉此協助利用西方企業的技術,以取代華為、中興通訊等中國設備供應商,上述均代表美國欲成為形塑未來全球科技供應鏈的主動角色,且希望將供應鏈拉回美國本土。

若由歐盟而論,其也仿照美國模式來成立半導體業者共同合作的模式,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聯合成立新的半導體聯盟,以支持當地半導體研發製造,減少歐盟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但由於歐盟在全球半導體業的市佔率尚有限,加上三大歐盟半導業者中僅有Infineon較為積極,NXP、STM態度較為消極,因此未來成效仍有待觀察。

事實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至少有超過50個產業活動是由單一區域供應全球65%以上的市場,顯然存在「單點失效、全部失效」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價值鏈分布於全球,但個別環節在地理上卻呈現高度集中;以晶圓廠地點來說,台灣、南韓比重均為22%居冠,其中92%的先進邏輯IC(10奈米以下)產能位於台灣,總計全球有超過70%的晶圓廠產能位於東亞;若以半導體封測代工產能來說,台灣居冠,比重來到33%,其次則為中國的29%,總計全球逾80%的產能位於東亞。

整體而言,預計政府將致力維持國內經濟成長命脈—半導體業者的正常運轉,同時業者為力抗國際地緣政治、分散風險至海外生產的壓力,也會力圖在現階段台灣大環境的困境下使供貨維持穩定,故短期內國內疫情升溫對於我國半導體業生產環節將不至於產生影響,此從過去美國、中國深陷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嚴重之際,也並未讓任何半導體關廠或停止生產,因為各國深知在半導體業已成為重要戰略物資或與他國談判籌碼之際,必須全面確保廠商營運能持穩。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