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疫情下產業待補修的功課(工商時報)
錢思敏

2021/06/18
過去一年全世界國家幾乎都經歷了封城或半封城,也帶來各行各業營運上的調整與轉變,而台灣一直未受衝擊,過去被認為將因此錯失產業轉型或創新的機會,但5月突如其來的疫情,直接影響到與人接觸 或受到管控的商業活動,雖然預估最遲10月疫情將能夠獲得好轉,但在此之前,我們將在各種管控措施 下度過日常生活,也就是在這近半年的期間內,各界必須補修疫情衝擊下,其他國家都已完成,但台灣卻尚待完成的功課。

對疫情初期的緊急狀態,雖然已有各國經驗可以參考,但因國情不同也需要時間調適與試驗。

無現金支付的無接觸交易方式,多數連鎖店已具備相關設備與系統,手機作為統一發票 行動條碼的載具,付款與發票索取的交易行為都可以完全無紙化,也完全不需要接觸, 隨著現金也可能帶有傳染病毒的風險,還未改變消費習慣的消費族群,有可能是高齡 者,還有尚未接受行動支付的傳統菜市場、夜市、小店或是小攤都必須要思考,是否在 這一役下,進行轉變;在疫情下,許多直接接觸現金的金融機構櫃台也都染疫,推動相 關業務的銀行應多給予小店小攤更多協助,讓現金的交流走到線上而非實體,也把接觸的機會降到最低。


從線下走到線上是這一波疫情對產業最大的提示。無論是交易行為、或是消費行為,要達到零接觸的目 的,都必須要思考如何從實體走到線上。零售業轉由線上消費,沒有自設電商平台的店家可快速藉由現 有電商平台及外送平台來完成產品上架與銷售,近期已有不少傳統市場攤商,甚至是小型書店與外送平 台合作,下單與支付一次搞定,而陽春一點的,像是許多縣市政府所推廣的蔬菜箱,藉由社群媒體推 廣,臉書社團、Line群組,一份google表單,即可讓消費者線上下訂,再藉由線上轉帳,一樣也能完成 零接觸消費。

餐飲業走到線上,要捨棄的是新鮮度和現場服務,但更要拾回消費者對餐點生產與包裝過程的信心,因 此,揭露服務人員的姓名、體溫資料之外,從業人員穿戴各種防護設備,輔以調整後的安全備餐流程, 持續提供外送與外帶服務,以求能負擔員工薪資與店面租金成本,惟外送平台抽成高,餐飲業也必須重 新思考產品項目、調整成本架構與定價策略。

三級警戒下,企業採取分流上班讓員工在家工作,慶幸的是現在線上視訊會議軟體、工具和配備,基本 上都是運作順暢且供應無虞,沒有疫情初期的全球缺貨問題,然而,真正經歷一段時間的遠端運行下,企業已可發現許多工作流程的盲點仍待突破,過去仰賴紙本的模式,能否改為線上、可否簡化,團隊如何遠端合作、遠端工作效率能否維持,工作流程如何改變、是否需要數位化、如何進行數位簽證、數位 管理等等,還需要企業各自持續調整與改善作法。

對於需要眾多員工的生產線,只要一有員工染疫,就會面臨到必須大量隔離而使生產停擺的風險,如何進行員工的分流管控,如何調整產線流程,採取低接觸的生產模式,抑或者要如何降低因人而產生的各 種風險,採取自動化、智慧化、人機協作工具或藉由各種自動化機器人來協助,疫情前,並無迫切性, 但疫情之下,權衡風險、成本與效益,相信許多廠商會加速這個進程,這也是產業待修的功課。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