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美國政府最新公告已將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腦和半導體在內的一系列關鍵科技產品,從其最近提出的「對等關稅」中豁免,此舉被視為對消費者和主要科技公司的壓力緩解,但這不一定就表示貿易緊張局勢完全結束,尤其美中仍對峙中。而更值得國人關注的是,川普總統將展開半導體國安貿易調查,可能對半導體祭出新關稅。
事實上,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對美出口比例不到5%,相較之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更高。從貿易順差來看,台灣半導體業對美順差金額僅占美國整體順差的4.7%,因此若川普有意對晶片課徵關稅,單純從我國輸美晶片的比例來看,直接衝擊可能有限;但若計算間接加工後再出貨至美國的部分,台灣對美國半導體的出口比重達到35%(多為邏輯晶片),高於韓國15%、中國15%、日本5.7%的水準。
晶片的特性在於其複雜的供應鏈體系,不同於終端產品,晶片的製造過程涉及多次加工、組裝及跨國運輸與轉手,這使得追溯晶片的原始製造地並進行精確課稅在實務上存在相當大的難度,顯然未來美國如何定義晶片的課稅範圍和認定標準將是關鍵觀察點。更重要的是,若美僅對台課徵晶片關稅,則以偏空解讀;若為全面性課徵,則短期中性偏空,中長期有利於先進製程業者。
也就是說,川普若推出晶片關稅政策,對於具備轉嫁能力及在中國設有海外生產基地的台灣半導體廠商而言,較有應對空間,大型半導體企業也擁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顯然川普政府的政策正加速台灣半導體產業的M型化發展趨勢。
而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關注不僅止於關稅手段,更可能採取進一步行動。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或將推動台積電與英特爾成立合資企業,以及聯電與格芯合併;這顯示美國意圖藉由更深入地借力台積電,重塑其國內半導體製造能力,尤其著重建立本土化、端到端的先進製程供應鏈,以規避潛在的兩岸地緣政治變局所帶來的供應鏈中斷風險。
此外,吸取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領先優勢,對於美國鞏固其未來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至關重要。因此,可預見川普將持續對台積電施加壓力,要求其擴大在美投資,甚至縮短台美之間先進製程的量產時程差距。市場更不時傳出,美國正考慮促成台積電與英特爾的合資,以提升英特爾在先進製程的競爭力,甚至可能由台積電直接管理英特爾的晶圓廠。
市場相關的猜疑或許在17日台積電法說會上將見真章。至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整體利益,政府在對美談判時應積極爭取維護,以免「護國群山」的力量被削弱。(作者為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