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新創•在臺灣-全球供應鏈位移 台日中小企結盟拓市(工商時報)
連科雄

2019/01/19

        全球供應鏈近年先是向中國集中,接著則向東協移動,台日企業皆面臨供應鏈重新布局的挑戰。台日供應鏈合作除了在台灣境內,亦可在於新興市場的開拓,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台灣企業出口中間財至日本投資設廠,以取得日本製造的國際市場溢價,以及由日本出口可享有在歐盟及CPTPP會員體等共18個市場的FTA優勢。

 

        日本經濟規模於1985年至2010年間居全球第二大,中國經濟的崛起不僅改變日本在全球的位階,亦同樣影響過去供應鏈與日本緊密連結的台灣。依經濟部委託台經院之研究報告,台灣出口有28%集中於中國大陸,占其總進口來源的8.5%。

 

        中國供應鏈在地化 衝擊台日

 

        然而若依歐盟所贊助編製的世界投入產出資料庫(WIOD)分析中國大陸整體的投入產出,源自台灣的中間投入,則由2000年的0.82%降至2014年的0.44%,日本則是由0.98%降為0.39%,顯見中國供應鏈在地化對於全球供應鏈位移皆造成鉅大的影響。

 

        面對日本過去二十餘年之頹勢,日本安倍首相近年來除了推動貨幣貶值、財政擴張、以及擴大投資三箭齊發的政策,逐漸走出失落的20年。

 

        台灣企業向來擅於逆境突圍,台日企業具有數10年的合作夥伴關係,持續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例如,日本電器業以泰國為其海外生產基地,其白色家電所需之鍍鋅鋼板,則是由台灣鋼鐵業出口至越南加工後,再轉運至泰國。

 

        60%台原料輸日 40%日本製造

 

        在全球供應鏈位移下,台日企業合作的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台灣企業至日本投資設廠,其策略思維在於,若由台灣直接出口之特定產品,在日本簽有FTA之重點市場面臨較高關稅,將不具競爭力;此時若將關鍵原材料的60%輸出至日本,再結合其40%的自製率要求,則可使其符合日本原產地認定,以之出口至重點市場不僅享有FTA之低關稅,亦可獲重點市場消費者較高之願付價格。

 

        此策略模式不在於取代台灣出口品項,而是台日企業在此合作模式各自發揮其所具備的優勢,日本產品結合台灣優勢中間財,而得以降低生產成本,台灣中間財至日本結合零組件完成後段製程,得以提高最終財產品評價,台日兩國之企業皆由此模式中共同獲益。

 

        全新合作模式 提升區位優勢

 

        由以上分析可知,隨著全球供應鏈的結構與區位之變遷,台日企業共同面臨發展挑戰,過去的合作模式主要在於股權或上下游供貨,若以區位觀之,則是由台灣境內生產或其他海外市場透過工序合作發貨。

 

        未來合作模式,則可構思由台灣出口中間財至日本,以完成其餘40%的產品附加價值所須之零組件與工序投入,使得台日中小企業透過新形式的合作模式,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之位階與區位優勢。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