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美國聯邦銀行政策何去何從?(工商時報)
吳中書

2025/11/06

轉載自<工商時報 >

文/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吳中書

美國聯準會於10月30日利率會議後,宣布降息一碼至3.75%~4.00%,繼9月17日降息以來再次調降利率。然而聯準會主席鮑爾指出,由於缺乏官方經濟數據,再加上聯準會內部對未來貨幣政策路線「意見分歧強烈」,對於12月是否降息「並非已成定局」。讓人感覺利率的調降可能不會如想像中的快,有什麼因素讓鮑爾如此難以抉擇呢?

根據美國聯準會網頁所揭露,美國國會指示聯準會的貨幣政策目標是:求取最大的就業、穩定物價,以及緩和長期利率。就勞動市場而言,2020年Covid的爆發使美國失業率在當年4月高達14.8%,但在美國祭出零利率與無限量量化寬鬆以及大幅財政擴大支出的助益下,失業率呈現逐步下滑的現象,至2023年4月已降至3.4%,比疫情前還低。但隨著2023年3月16日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失業率開始止跌回升,在去年9月19日聯準會再度啟動降息循環前,失業率在去年8月已回升至4.2%。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9月19日至今年10月30日,聯邦基金利率已從5.25%~5.5%下調至3.75%至4.00%,然美國失業率並未曾回落至4.0%以內,且最近3個月呈現緩步走升的跡象,由4.1%上升至4.3%。此外,美國勞工統計局將今年3月之前一年的非農就業人數大幅下修了91.1萬人,且9月6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明顯上升至26.3萬人,創下2021年10月以來的新高。然而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仍為3.0%,雖低於市場預期的3.1%,但高於8月的2.9%,且已連續兩個月上升。排除食品與能源後的核心CPI亦維持3.0%,離目標水準2.0%有相當大的距離。儘管通膨壓力尚高,為防止就業市場進一步疲軟,聯準會公開市場委員會仍決定將利息調低一碼。

就貨幣政策而言,當面臨需求面負面干擾,聯準會可採行寬鬆貨幣政策因應,但若遭遇供給面的負面干擾時,聯準會的態度相當尷尬,為維持經濟成長動能採寬鬆貨幣政策,會使通膨更加惡化;反之,若採緊縮貨幣政策,雖有助於壓抑通膨,但會使經濟成長動能愈加受挫。美國川普總統的關稅政策,在對消費品課稅的面向是屬於需求面的負干擾,在對原物料如鋼、鋁、銅等生產投入或中間財的課稅則屬於供給面負干擾。此外,關稅對物價的轉嫁效應是逐步發酵的形式,有些較為快速直接,有些則是緩步傳遞,這些現象增添對未來通膨不確定的估測。且需求面與供給面干擾的夾雜,再加上AI對勞動市場的可能衝擊,如何取捨通膨與經濟動能,將考驗聯準會成員的智慧,這正是困擾鮑爾之處。

利率的往下調降,固然有助於支撐經濟動能、就業狀況以及長期利率的趨緩,但不利通膨,且可能會使通膨趨緩的時程更往後延,對經濟的負面衝擊更為可觀。然而若聯準會成員的決策是根據相關資訊共同理性討論後決定,即使事後發現決策並非十分正確,並不妨礙聯準會決策的一致性與紀律性。但若聯準會的決議是因特殊人士的安排而以較為政治意圖的方式決定,則不僅會嚴重損傷聯準會的信譽與政策的功效,對於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國貨幣政策的領導性,乃至於美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性等都將遭受重大考驗。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2樓之1 (A11室)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