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關注

TPP的進度與意涵
邱達生

2016/11/08

TPP成員加總經濟規模超過世界上任何經濟結盟,號稱有史以來追求最高品質與最高標準的自貿協定,因此備受矚目。TPP全體12個談判成員國部長已經於2015年10月5日宣布完成TPP談判,並於2016年2月在紐西蘭簽署正式文本,但接下來是進行成員國各自內部的國會批准階段。
正式文本簽署後兩年內,倘所有簽約國皆完成其國內生效程序,則協定於TPP協定存放機構收到所有締約方通知其已完成國內程序後的60日生效。假設TPP成員各國未能於兩年內得到其國會通過,但已有一半以上締約方完成國內程序,且這些國家的GDP總和達TPP整體GDP的85%以上時,TPP亦可於兩年期限屆期後的60天對已完成國內程序者生效。綜合以上,TPP最樂觀的發展將是在2018年的4月正式生效。
TPP號稱是美國所制訂的21世紀貿易規則,而美國的用意當然是要以此來規範長年以來的所謂泛太平洋貿易不均(Pan-Pacific Imbalances, PPI)問題,亦即TPP是美國用來解決PPI的。2008年之前,美國參與或主辦的國際經貿研討會頻繁的論及PPI議題,而美國立場一向認為亞太地區沒有一套公正透明的貿易規範;導致美國在與東亞國家進行貿易時,成為相對受害的一方。例如美國指控其東亞貿易夥伴操弄匯率,以惡性競貶貨幣的方式來提振出口競爭力;或是壓榨勞工,以血汗工廠經營方式來降低製造與出口成本;甚或侵犯美國產品的智慧財產權等等。結果雖然不見得是造成美國承受巨幅的貿易赤字的主因,但是美國追求公平自由的立國精神基本上也反應在對外貿易的態度上,因此美國主導TPP基本上是為制訂亞太地區的貿易規範。
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台灣與東協國家其實多是PPI的貢獻者,是以美國的最高策略應該是讓所有對PPI有貢獻的東亞國家最後都能遵循TPP制訂的規範。日本主辦2010年APEC會議期間,美國積極邀請日本加入,其實是符合美國策略主軸的。一則美國推動TPP必須在亞洲找到一個呼應的盟友;再則日本也是PPI的顯著貢獻者,也需要受到TPP的規範。2010日本APEC年,南韓也受到美國的邀請加入TPP談判,然而時值2007年簽署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受到各自的國會否決,重起談判至2010年12月才重新簽署,是以南韓未接受美方邀請加入TPP談判。然而日本在2013年加入TPP談判後,南韓開始注意到TPP可能衍生供應鏈位移的衝擊,而計畫加入TPP未來生效後的第二輪談判。
中國大陸是對美國相當在意的PPI貢獻最大的國家,其「貢獻幅度」甚至超越歐亞其他國家的加總,是造成美國經常帳赤字的最主要因素。2016年8月23日,美國白宮發言人表示,總統歐巴馬擔心,如果美國不透過TPP與其他國家從事貿易,只是為中國大陸留下一個可以填補的空間。
中國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一般而言是處於供給方;而美國是世界最大的進口國,相對上屬於需求方。原則上供給與需求充分尊重市場機制,雙方之間的供應鏈便能順利運轉。
身為供給方的中國大陸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已經將近20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中國大陸因為成長終究帶動工資上揚,迫使其供應鏈的上游夥伴不得不尋找替代的下游。危機發生後,中國大陸面臨產能過剩壓力,經濟成長力道出現強弩之末現象,更使得外國投資人紛紛轉進到替代的新興市場。以上具備承接中國大陸世界工廠角色以及近來受到外資轉向青睞的國家以越南為主。美國主導TPP之後,又邀請自由化程度不高的越南加入談判,刻意建構上中下游完整的TPP價值供應鏈。由於TPP具有高標準的原產地規定,因此一旦TPP開始生效運作,TPP供應鏈極有可能取代或對原有的東亞供應鏈產生衝擊,中國大陸將會首當其衝。因此中美兩國雖一為供給大國、一為需求大國,但TPP將讓中國大陸失去市場主導優勢,因為TPP某種程度上扶植潛在的供給方競爭者來擠壓中國的影響力。
因應TPP的壓力,中國大陸的因應方式是另闢多邊自貿協定即RCEP,以鞏固現有的東亞供應鏈;此外並且設法轉移國際焦點,如在APEC場合提出更全面性,涵蓋更多成員的FTAAP來模糊TPP的主導優勢。如果TPP順利在2018年生效,則RCEP盡快談判完成的迫切性升高。但如果美國否決TPP或最後選擇重新談判TPP,則多邊協定的進度將會延後。
是以我國應該盡早因應亞太區域的動態局勢變化,在積極尋求加入TPP之餘,也應關注並策劃雙邊與部門別自由化相關替代方案。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