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關注

TPP觸礁,RCEP曲直向前
吳福成

2016/11/30

2016年是亞太地區經濟整合變化最大的一年。首先是一路領先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卻受到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的「反TPP」浪潮衝擊而瀕臨滅頂;第二是原本談判進程落後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現在重新獲得關注,相對地後市看漲。由於參與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整合是台灣對外經貿政策的重點工作,面對RCEP有可能搶先TPP進一步達陣,新政府更應嚴肅以對,並未雨綢繆。
檢視RCEP的發展歷程,它係由東協10國所發起,邀請與東協已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等國共同參加,又稱10+6,並於2013年啟動談判。RCEP的16個成員國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50%,GDP總值、貿易總額和吸引外資總額均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是當前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FTA。RCEP的目標在消除區域內部貿易障礙、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將高於目前與其他6個成員國已經簽署的雙邊FTA。
但歷經4年的複雜談判,RCEP仍在曲直向前。雖然目前RCEP談判在主要經貿議題已有明顯進展,但外部干擾因素不少。最大挑戰是各成員國間存在經濟發展的巨大落差,例如人均GDP值最高的國家〈澳洲和新加坡〉與最低的國家〈柬埔寨和緬甸〉相差即有30到60倍,也因此很難有一套政策能適合所有成員國。而領導力問題也導致RCEP談判進展緩慢,相較於TPP談判係由美國強力主導,東協作為RCEP的主要推動平台,除本身的整合程度還不夠,每一成員國都有自己的談判保留清單,遂予外界一種「小馬拉大車」的感覺。
RCEP原本計劃在2015年底達成談判,但各成員國對是否採取統一關稅仍然意見不一,日本、澳洲等已開發國家要求較高的自由化標準,如印度和東協幾個開發中國家則對加快市場自由化持保留態度,終於錯過達成談判的既定期程。2015年11月舉行的東亞高峰會,雖然各國領導人都有基本體認,必須加把勁,力爭在2016年完成RCEP談判,但歷經後續的幾輪談判,最後仍因各國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三大核心領域的自由化問題遲遲未達共識,所以要在今年底完成談判的目標也可能落空。
不過,今年10月在中國大陸天津舉行的RCEP談判已完成經濟技術合作章節,此一重要進展已為RCEP後續談判添增新動力,將有助縮小成員國之間的發展差距,並在未來RCEP實施後帶動效益最大化。今年11月初在菲律賓舉行的RCEP部長會議,與會部長重申了各國領導人關於加速完成RCEP談判的指示,也強調「以一攬子解決的方式迅速完成RCEP談判的緊迫性」,並為12月6日到10日在印尼舉行的RCEP第16輪談判提供戰略指導。
特別是近來全球經濟衰退和貿易成長預期減弱,美國下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堅持保護主義和「去全球化」立場,除導致已完成簽署的TPP生效實施遙遙無期,也迫使整個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重心轉向純東亞機制的RCEP。正如澳洲外長畢曉普〈Julie Bishop〉所指出的,「TPP失敗將在貿易協定方面出現真空,其空白或將被中國主導的RCEP填補。」
面對TPP觸礁,RCEP曲直向前,台灣又該如何應對?從產業界立場看,由於RCEP成員國之間將互相享有優惠關稅和貿易便捷化,主要成員國也都從中國大陸和印度市場進口原物料和零組件,再組裝終端產品出口歐美市場。而台灣係以出口貿易為主的經濟體,RCEP區域又是台灣出口的最大市場,若沒加入RCEP,將弱化台灣在東亞產業分工鏈原有的角色。所以現階段的權宜之計,應是把握現有兩岸經濟合作的現況,發揮既有產業鏈合作優勢,如此才能確保台商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和利益,並避免在東亞區域市場遭邊緣化。
我們很樂見蔡英文總統一直宣稱要加入TPP,也要加入RCEP的立場。但行政院負責國際經貿事務的政務委員鄧振中則坦承,目前TPP變數仍很多,而要參加RCEP主要是卡在中國大陸,須思考如何突破。所以擺在眼前最迫切的課題,台灣應以維護台灣經濟利益為本,靈活務實地繼續發展兩岸關係,才能跨越「中國障礙」,進而在RCEP找到出路。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