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十國領袖在11月22日簽署了《吉隆坡宣言》,宣布東盟共同體將於今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這將是亞洲地區第一個次區域共同體,形成一個涵蓋六億二千五百萬人口的自由貿易與資本市場,預計能創造二兆六千億美元的經濟產值,成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
東盟共同體由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三部分組成。東盟經濟共同體是其中一個重要支柱且建設難度相對低。根據《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中列出的506項優先措施中,已有463項得到落實,完成率達到91.5%。儘管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制度、經濟、宗教文化和社會發展水準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要讓東盟走到深度整合的那一步,中間還有不少的障礙待克服。但《吉隆坡宣言》不僅讓世界的眼光再度聚焦在東盟,也同時宣告了東盟已非吳下阿蒙,想搶商機,要趁早。
東盟市場對台灣而言很重要,自2000年以來,台灣對東盟的進出口持續增加,主要的產品以中間財的成品或半成品為主,代表了雙方密切的產業分工關係。然而,台灣與東盟的經貿關係程度始終仍大幅落後於中國、日本、韓國。主要的理由在於中日韓三國各自與東盟簽有自貿區協定,同時這三國直接投資東盟的金額也持續加碼,形成了貿易帶動投資,投資又帶動貿易的格局。
台灣該如何利用東盟共同體這股勢頭來造自己的勢?TPP當然是一條路,這裡頭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都是東盟經濟的領頭羊,台灣若能搭上TPP列車,自然能藉由這三個國家與東盟建立更緊密關係,但這要等到TPP第2輪加入時,還要等一段時間。
靠RCEP這條路當然更好,但,這條路的困難性遠勝於TPP,因為裡頭參雜了更複雜的政治因素。
最務實且根本的辦法,是「力用」日本,穿透東盟。由於日本對於台灣過往經濟奇蹟扮演關鍵的角色,她不僅是台灣國際技術合作的主要來源,也是台灣外人投資的第四大來源國。未來台灣產業升級的拼圖,仍舊缺不了日本這一塊;目前服務業已成為日商對台投資的主流,且製造業的投資已逐步從「產品的生產組裝」朝向「產品研發」或「關鍵零組件」的製造發展。
此外,日本又是TPP的關鍵成員,所以,台灣不「力用」日本,還奢望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