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社論

後疫情時代,台灣經濟三大創新成長機會
台經院

2021/04/09

由全球經濟發展態勢來看,2021年全球經濟會處於緩慢復甦階段,全球化仍會持續但會出現新常態。世界經濟論壇(WEF)就指出,全球化的基本經濟原則仍然有效,各國仍需重視效率、規模經濟和比較優勢,然而,全球化的新常態已逐漸改變人、貨物和服務的流動速度及形式。

過去全球化使得人們流動大幅增加,例如移民、學生、商務人士和觀光客。後疫情時代全球變得相對無法自由移動,導致人們流動正在放緩與逆轉,比方說商務旅行可能會持續萎縮,觀光旅遊將改變型態,國內旅遊會成為發展重點。

貨物流動方面,疫情衝擊使得部分地區供應鏈產生延遲,進而影響到全球供應鏈,導致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與轉移。同時,受到保護主義抬頭與美中大國競爭的影響,「產業自主與健康程度」成為2021年的關鍵議題,例如美國拜登政府已要求醫療設備、半導體和通訊元件等要能夠在美國生產,並全面評估美國關鍵產業供應鏈的脆弱性。中國的十四五計畫也以提升經濟產業健康度為核心,關注產業發展的健康度,防止產業空心化。歐盟也正在探討晶片自製,降低核心技術對其他區域的依賴。

服務流動方面,疫情改變購物模式、交通、工作與休閒行為,加速虛擬服務和遠距技術的接受度及規模化,擴大數位經濟與宅經濟的發展利基,也讓低接觸、遠距離成為熱門關鍵字,導致服務全球化的激增,也提高數位貿易議題的重要程度。

簡言之,後疫情時代全球化新常態將會產生結構性變化,其結果將會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能夠把握這波新常態結構變化的國家,就算之前起步較慢,在2021年將有機會加速發展。因此,台灣需要把握全球新一波結構性變革所衍生的產業創新成長機會,持續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全球化新常態將會在三個面向帶來創新成長機會。

首先是全球消費結構變化的機會。因疫情而受困在家的單調與焦慮情緒,不僅促使消費者尋找新的抽離方法,也推動了數位家庭的進展。全球實施封城防疫以來,促使許多家庭採用更多的數位產品和服務,使用視訊軟體維持社交關係、更頻繁地使用社群媒體、仰賴外送與線上購物平台、花更多時間收看線上串流影片。以美國消費者為例,當結束Zoom電話會議後,可以在Uber Eats上訂餐,然後坐下來收看Netflix,或是去Amazon上購物。此外,美國拜登總統上台之後,就已實施1.9兆美元新冠疫情救助計畫,讓每位美國人民維持正常的消費能力,並持續刺激數位產品和服務市場的成長。

由於全球消費結構的變化,讓零接觸服務的需求不斷成長,加速數位經濟的發展。台灣需要致力於數據與人工智慧的使用及整合,發展數位產品及服務。同時,台灣也需要積極發展無接觸服務業,開拓境內及跨境商機。

第二是全球產業結構變化的機會。由過去歷史來看,要由全球規模等級的危機中復甦,大規模的創新投資是必要的,甚至還要投資未來的市場,二戰後的美國就是這樣做的。在疫情期間,可以觀察到有個領域出現最大的成長,就是數位經濟。美國拜登政府已將人工智慧、量子、5G/下一代通信、先進製造、生物技術列為未來產業優先發展方向,同時也要投資未來產業相關的基礎建設。中國也將十四五定位為智能發展的五年,要加快數位化發展與推動數位經濟產業聚落。

除了數位經濟的機會之外,疫情也加速產業數位轉型的進程,例如日本第六期基本計畫,即開始以產業轉型反思供應鏈碎片化、效率至上的全球化;歐盟2020年產業發展策略則將雙生轉型(Twin Transition)列為產業發展主軸,涵蓋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綠色不只是復原的顏色,環境與生態永續原本就是各國長期發展目標,美國自2021年起也會加碼對氣候變遷、綠能產業與綠色基礎建設的投資。另外,疫情也加速生物醫藥革命,持續重視對應疫情的技術開發。

綜合上述先進國家最新的政策規劃,可以在數位經濟、生醫和綠色經濟領域發現全球產業結構變化的機會。其中,發展數位經濟與數位化技術的核心都脫離不了半導體,數位經濟將會為台灣帶來新價值,半導體產業也將有新的機遇。台灣仍要持續維持硬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同時優化產業供應鏈自主與創新能力,2021年台灣將有很大的機會。

第三是全球貿易結構變化的機會。疫情不僅挑戰全球化的發展模式,讓各國重新衡量「完全自給自足」與「高度相互依存」之間的平衡關係;伴隨著保護主義再起,也延續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的時間。然而,疫情也讓全世界重新了解,為了應對威脅到每個人的全球挑戰,如流行病和氣候變遷,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更是相對重要,例如台灣在疫情期間所展現的創新防疫模式和民眾適應能力,讓疫情對民眾影響降至最低,也成為全球防疫典範。2021年預期大國會繼續任性,小國則要有韌性,目前正是台灣好好想想如何應對保護主義、大國科技戰和數位貿易規則的好時機,並能持續與大國對話和協作。

2021年全球經濟可能會進入震盪轉型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會看到許多的結構翻轉。原本大家習以為常的事,將可能在2021年紛紛改變,而這些結構轉變,也可能會逐漸普及。2021年究竟是與2020年相似的一年、還是結構轉型的一年,無論是哪一種情境,都會有點辛苦,但對願意嘗試創新轉型的小國來說,應會是很有表現機會的一年。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