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社論

設計與科技為地方場域釀出新風味
台經院

2022/08/08
設計在全球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許多國家都將設計納入國家政策,以設計推動國家創新、經濟成長與增進就業。而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也是現今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成為促進生活改善及文明進步的原動力。

近年來國內外不乏許多藉由設計與科技捲動地方場域翻轉創新的成功案例,從在地文化涵養的咀嚼、場域功能目標的聚焦,再到相關資源的配置與地方產業的擾動,每一個環節再再彰顯設計與科技能量整合可以創造高價值。以下借鏡兩個導入文化與科技之案例,從中汲取設計思維及重要關鍵,冀能應用帶動更多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創新,讓未來更美好。

挑戰跨領域創新的Google巴黎文化實驗室
2011年Google在倫敦成立Google文化機構,主要起源於2004年Google推出一項新政策,鼓勵員工利用20%的工作時間肆意發想,激盪讓Google變得更好的創意。當時Google工程師阿米特‧蘇德(Amit Sood)建議利用Google高解析影像技術的優勢,與全球博物館和美術館結合,共同投入將館內實景和典藏品數位化,讓世界各地民眾都能不受時空及經費限制,零距離的在線上參觀博物館及美術館,並瀏覽其珍貴館藏。

2013年Google文化機構跨海在法國巴黎第九區成立文化實驗室(Le Lab),除了考量第九區位處巴黎市中心,區內有知名巴黎歌劇院、奧林匹亞音樂廳、春天百貨、老佛爺百貨、還有許多小型博物館,是巴黎和全世界藝術文化愛好者喜歡造訪或群聚的地區之一,另一重要原因則是法國文化及媒體部於2012年發布「文化與媒體2020:新時代的文化部」,七大重點工作中的「數位文化」推動,突顯未來法國政府政策將重視科技與文化藝術的結合,此與Google文化機構致力於科技及藝文的跨領域合作宗旨亦相符。

Le Lab主要營運經費由Google文化機構負責,政策資源介入程度低,但定位上仍積極呼應法國當局的數位文化政策,鼓勵文化創意實驗及原型研發,並朝向帶動藝文與數位結合、且具獲利潛力的產品或服務的方向發展。運作上以支援文化實驗、創作生產所需的各項資源為主,包括提供先進科技設備支援、青年藝術家駐場方案、舉辦常態性工作坊及研討會議等。近年Le Lab結合設計與科技推出不少大受矚目的產品,諸如可在虛擬空間繪製3D立體畫作的傾斜筆刷(Tilt Brush)、以流行時尚史為主題的線上展覽(We Wear Culture)、與環保聞名的服裝設計師攜手發表減少汙染的新型織品材料等。

告別衰頹走向文化大都會的德國魯爾區
魯爾區(Ruhr)位於德國西方,曾經是德國和全世界很重要的煤炭、鋼鐵、化學、機械製造工業區,工業產值曾占德國總產值40%,也是德國最大的消費中心。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經濟開始走下坡,魯爾區的煤鐵和重化工業開始衰敗,高失業率成為嚴重社會問題,生態環境亦破壞殆盡。

為了挽救魯爾區產業與生態危機,政府與17個城市一起提供經費,並成立埃姆瑟公司(IBA),自1989年開始以公私協力方式,展開為期十年的改造計畫。首先,展開產業結構調整,致力發展成休閒、娛樂、展覽和教育中心,例如將閒置的煉鋼廠改建為集合新創事業和學研機構的育成中心及研究中心;以漸進式手段改善舊空間與生態復育,例如將粗鋼廠空間改造成景觀公園,作為潛水、攀岩、拍戲、宴會等用途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將原本是礦區的漢姆市麥士米聯公園,改建為花展和藝術展覽的家庭型社區公園;同時,在埃森市關稅同盟12號礦區,興建72戶太陽能社區、採礦博物館和紅點設計中心等,打造成為世界最美麗的煤礦區。另外,為了鼓勵居民留下重建家園,亦推行就業工程,創造工作機會讓居民投入,而非單純以義工身分參與。

魯爾區在2010年獲選為「歐洲文化首都」,代表著魯爾區經過創意設計與專業技術導入後,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一個以創意經濟為主的地區,文化藝術水準受到廣泛認可。儘管礦山已成歷史,但過去重工業汙染設施被賦予全新角色,在現代的博物館、劇場、景觀公園等建築中,也能感受到昔日的工業文化及經濟騰飛的記憶。

活用設計與科技魔法棒
前述兩個結合設計與科技活化或再生場域的案例,雖然空間規模、經營模式、營運目的等不盡相同,但從中仍有共通的關鍵重點及模式,值得作為未來活化場域方案推動參考。

(一)以設計思維出發
也就是針對各種議題,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從使用者或目標對象的需求與行為出發,來尋找設計與科技的創新解決方案,同時結合商業可行性,除了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也能夠藉此獲得社會大眾更多的認同。

(二)從地方歷史文化建立特色與創意
每個場域都有其他地區無法複製的獨特性,有著不同的背景與故事,透過梳理自身空間的歷史或是區域累積的文化,去塑造出差異化亮點,才能夠在共同記憶基礎下,與場域周邊或地方建立更良好的互動與連結。

(三)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經營
從前述兩個案例的經營模式來看,無論是以民間資源為主力,或是政府扶植為主,又或是公私資源平衡並存,即使政策資源介入程度不同,均能夠擾動地方場域再生與活化,唯重要關鍵是要發展出專屬的治理機制,也就是場域須有能力自主解決經營面臨的各種問題。

(四)形成穩健的商業營運與產業聚落
地方場域發展仍須面對營運財務的現實,不論場域經營是以非商業利益的創新實驗為主,或是須完全仰賴商業收入的創造,都必須秉持企業經營理念,以及建構產業關聯能量及市場競爭能力,才能真正永續發展,也才能持續為社會經濟帶來更多價值。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